在收藏圈子里,常常在鉴赏一件玉器的时候,都会听到包浆一词,那到底应该怎么去定义包浆,包浆到底是怎么来的? 包浆:通常是指附着于器物表面的一层物质,由于日久天长氧化、腐蚀以及盘玩的作用下,随着长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一种陈旧特有的光泽感,民间也有皮壳一说法,但钟馗君个人认为皮壳和包浆还是有描述区别,这个话题以后再具体讨论。 小编参阅大量文献资料与盘玩实践,认为包浆应属于一种受有机氧化物沁染的范畴。所以如果给包浆下个诠释的定义的话,古玉包浆是指古玉表面在墓葬中,受弱酸碱土的环境影响,出土后接受空气对古玉附着有机物体的氧化或者经过人为长时间盘玩搓摸,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古玉表面上积覆脂肪类有机物,于玉器表面的颗粒晶体结构间,形成一种浆状覆膜。 上述这种浆状覆膜对光的折射反应,民间收藏称之为宝光,呈漫反射,柔和、莹润‘滑熟可鉴,幽光沉静,且有沧桑久远的年代感,区别于现在的仿品,仿品虽然貌似熟滑,但如果两块玉器同时观察,你会发现仿品贼光刺目、浮躁、非常得让人不舒服,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对比下包浆,您能分清楚吗。 A 第一组我相信都很好看,左图为带编号的河北省正定县出土的汉代玉蝉,全身无沁,玉表面呈现玻璃光气,亮而不刺,右边的君就无需多说了。 B 第二组左边是一件商代出土圆雕玉鸟,整体受沁呈黑褐色,地方玉料,整体包浆老气十足,温润老熟,这种就是整体包浆对光漫射特征表现,相对右边这件,其实已经无需多说,相信很多玉友已经收藏不少这种前两年已经仿制成灾的仿品。 C 上边为馆藏,下边是比较着拙劣的仿品。 D 上图为馆藏,下图为仿品 E 左和中为民间藏品,有图为仿品,请诸君对比包浆体会 F 上图两件为馆藏,下图两件为仿品 G 左图为馆藏,右图为仿品 下面就带大家来欣赏下光气可鉴,古旧厚重的馆藏古玉高清图,希望对大家以后鉴别高古玉器有所帮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怎么样,养眼吧!以上为精选出来的一些皮壳和包浆整体较好的器物,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 下面列出一件河南省桐柏县M1号墓出土玉虎 ![]() 上图这件玉虎据请教考古学者与书籍翻阅,材质为云母石英片岩制品,晶体形态为单晶体平行分布,石英岩风化面容易形成石英沙粒,整体风化后皮壳状态比较特殊,如果仅以包浆来识别,大部分人都会打枪,这也体现出南北干湿坑风化特征区别,所以看包浆大致能分出新与老,但不能以偏概全,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钙化的玉器,红山部分玉器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皮壳现象,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综合总结:开门特征首选“老气开门”。老气就是岁月痕迹的自然留存,就是通过包浆和皮壳的表面特征,来判断真品概率有多少。鉴定一定不能以偏概全,认为包浆和皮壳对,东西一定到代,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全方位的从玉料、皮壳、包浆、工艺、器型、纹饰、沁变等一些列综合入手,才能万无一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