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人: ![]() ![]() ![]() ![]() 线条太变态了 闲人: ![]() 虽然就差了没多少年,战国这种看似严谨的线条就比春秋的顶级线条差了一点点 闲人: ![]() 越是线条密集处,越难把握 闲人: ![]() 年份越晚,线条越不是太严谨了,虽然也是同年分的精工 闲人: ![]() 工具和人的精力,感觉像半对半的状态,50分精神50分工具,成就了春秋的严谨状态。到了战国工具先进了,就好像人的因素降了,工具的匠气多了一点 闲人: 到了汉代,工具更先进了,人的因素好像又下降了点 闲人: ![]()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像越来越突出工具,人的因素降低的多了,反而工艺不如以前了。 闲人: ![]() 每个年份都有精品,只是大概率的是这个样子 闲人: 战汉凶猛就是动物,龙,虎之类。 闲人: 春秋之前就有一种神秘的原始状态 闲人: ![]() 春秋开创了砣具加工纯阴线的方式 闲人: 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闲人: 也可能在春秋之前,人力的因素更多,春秋之后工具的因素更多 闲人: ![]() 新老? 闲人: ![]() ![]() ![]() ![]() ![]() ![]() 克利夫兰艺术馆的,我看新 闲人: ![]() 这些图没一个能让我看着有老的状态的 榕树下的海: ![]() 闲人: ![]() 同一个馆的,同样的角度 闲人: ![]() 这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去解读馆藏 闲人: 不给自己找理由,不给东西的所有者找理由 闲人: ![]() 这件也很好 闲人: ![]() 国博这件我也觉得有问题,自己的看法而已 闲人: ![]() ![]() 以后大家去国博可以看看 血色浪漫: 英国有一件几乎一样的 血色浪漫: 国博这件没出土记录 闲人: ![]() ![]() 但是英国这件就很开门 闲人: 我也有过这个认识 闲人: 这就是自己反复的去想才会反思出来的东西,特别好 闲人: 这种感受谁也替代不了的 闲人: 看东西不看人,一定要有这个信条 闲人: 别因为某个人比你玩的久,或者说话神叨叨的,穿个唐装,就立马觉得比你眼力好 闲人: 不见得 闲人: 看玉,也得会看自己。 闲人: 不迷信,不盲目 闲人: ![]() 要学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自信,大胆的分析,小心的求证,不猜测。 闲人: 求证和分析是基于馆藏,而不是自己想当然,这点要清楚 闲人: 比如说“老改”这俩字 闲人: 首先确定是老,怎么老?皮壳一样。 闲人: 改呢,就是纹饰不完全了。 闲人: 基于这两点坐实了才能说老改,而不能自己觉得是就是,那就是臆想了 闲人: 所有的观点一定要有基础,否则就是臆想 闲人: 比如老料后工,为什么说老料?因为切割打磨是老的,沁色是老的。 闲人: 为什么说后工?是因为有些位置皮壳不一样了,工艺破沁了 闲人: 只有这样的基础点找到了,才能浓缩成老改,老料后工这样的简单词语 闲人: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说这个是不是老改啊,是不是老料后工啊,这样问的往往自己心里是没谱的,说明自己并不懂这俩词的意思 闲人: 客观的去看,而不是臆测,也是玩玉必须具备的,否则很容易让表象就给弄乱了 闲人: ![]() 比如这件东西,眼角的位置直接就把灰皮破了 闲人: 所以压根不需要再去琢磨他的线是不是老,唯一的价值就是这块料子是不是老的 闲人: 把线条和皮壳组合起来,一件玉器的把握度就会非常高了 闲人: 老玉后工,或者素添工,用这种方法去破会比较好 闲人: ![]() 对于完整的玉器,在他的沁色、灰皮、包浆上,不能出现任何的破 闲人: 这是皮壳的一致性 闲人: ![]() 这是不破灰皮 闲人: ![]() ![]() 这是不破沁色 闲人: 这是既不破沁又不破包浆 闲人: 皮壳的一致性决定了这件东西是否是后工或者老料新工。 闲人: 但是一定要把皮壳看懂,看懂才是第一步,否则你分不清哪个是老皮壳老包浆哪个是新打磨的皮子 闲人: ![]() ![]() 软料硬料都是一个作用,做成用器 闲人: 打磨的工序不会变,皮壳的区别无非一个细腻一点,一个粗糙点。 闲人: ![]() 对比下,有感触没? 闲人: 素娟新的老的? 闲人: ![]() 看这个皮 闲人: 不看工 闲人: 每个人拍图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每个人都不会一样,那么把这张图上最能锁死的细节锁死,这张图的使命就完成了 闲人: 新的 闲人: ![]() ![]() ![]() ![]() ![]() 皮壳上出现了明显的成片的、方向一致的、沟槽向下的打磨痕迹,就要提个警惕了 闲人: ![]() ![]() 三圈: ![]() 这个图你看的出来了吧 闲人: ![]() 注意这个图上的长拉丝 Show休休♓🚶: 有细的小砣痕能看出来 三圈: 习惯性的去看觉得对的部分,另一半就很有误导性 闲人: 不连贯,不往下 张一鱼: 凸出 闲人: 对 闲人: 这是因为什么想过么?工具和玉之间的介质搓磨的 闲人: ![]() 张一鱼: 固定与不固定,軟的被消磨,剩下凸起 闲人: ![]() ![]() ![]() 廉琦: 红山的皮壳 闲人: ![]() ![]() ![]() 红山也好,商周也好,直到战国,这类的皮壳状态有特别高的一致性,有些传世的会非常油润,像那个勾云,但是生坑的基本都差不多 闲人: 从战国往上,一定把手头玉器的没有线条地方的皮壳记住了 闲人: ![]() ![]() ![]() 汉代打磨的更细腻了,如果不从春秋开始把皮壳弄住了,汉代的皮壳会无法适从的 闲人: ![]() ![]() ![]() ![]() ![]() ![]() ![]() ![]() 多看看这几个图,我发下原图 闲人: ![]() ![]() ![]() ![]() ![]() ![]() ![]() ![]() ![]() |
|
来自: 睫毛上的风尘 > 《个人原创古玩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