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类例举——题赠联

 江山携手 2015-10-04

  题赠联属于社会交往的范畴。人在生活中有所思、有所遇、有所感、有所寄托,于是或题或赠,化而为联,廖廖数语,往往无数胜长歌,足抵文赋。题赠联在内容上多属自勉、共勉、治学、警世、言志等方面。题联往往多以言志为主。如梁章钜自题草堂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全联采用非对联格律所必须的押韵方式,有几分自谦,又有几分自嘲,颇饶佳趣。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这副联实际上是一副咏炭联,写得极为形象,很像一副谜语联,上联写炭在未烧之前风骨犹存的气节,下联笔锋一转,深刻地刻画出炭焚烧后形骸殆尽的残状。其实作者并不是单纯写炭,而是以炭喻人,作者立意如何,是愤世?是警人?还是自警?已莫衷一是。但我们不管做何种解释,都是不过分的。

  题赠联既包括题联,又包括赠联。人生在世,自然有兄弟之情,朋友之交,夫妻之缘,师生之谊,情到兴至,题联相赠,往往可传唱千秋。

  请看下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本是清金石学家何瓦琴赠友联,后鲁迅书赠瞿秋白,借以表达两人的相交之深,足见真正好的对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下面是龚自珍赠魏源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联语应用迭字手法,巧用“万”、“一”二字,但更巧在立意。上联是熟语,并不惊人。作者在下联中峰回路转,从“万”的时空悠然回到“一”上,遂有石破惊天,气魄崩云之感。似乎是在告诫人们成就事业的捷径,但此捷径何为易事?

  有近代“联圣”之称的方地山,一生赠人之联无数。名画家张大千作韩国之行,方地山即席赠两联,其中一联曰: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八大,即八大山人朱耷,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原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半千,即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金陵八家”之一。出身贫苦,性孤僻,具有正直不阿的人格。明亡后隐居南京清凉山半亩园,晚年以卖画为生,是“复社”中的知名人物。全联既自然嵌入“大千”二字,又称颂张大千的人品,确为赠人佳联。

  清末文人王闿运赠友人王叔文一联,历来被世人称道:

  才大须知难作吏;
  心虚何患不能文。

  联语直抒胸襟,不遮不掩。或许作者体察世态颇深,或亲身经历之感悟,便道出了有才学者未必能作官,作官者未必就有才学的道理。肉食者鄙,自古皆然。只要虚心向学,必能成文,反之便了无成就。联语似一句格言,颇寓哲理。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终校版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