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虞山十八景”的变迁

 江苏常熟老李 2015-10-05

话说“虞山十八景”的变迁

  常熟旧有“虞山十八景”之说,指书台积雪破山清晓辛峰夕照(一说应为降龙古涧)、昆承双塔桃源春霁维摩旭日剑门奇石拂水晴岩秦坡瀑布藕渠渔乐福港观潮西城楼阁普润秋爽星坛七桧湖甸烟雨湖桥串月吾谷枫林三峰松翠
  它形成于明、清,正式得名当在光绪年间。
  明治十二年(1499年)桑瑜《常熟县志》列常驻熟八景,其中有两湖钓艇、弦歌旧俗、逊让遗风等;
  明正德年间邑人霄《虞山杂咏》诗三十首列三十景,其中有昭明书台、东林塔影、桧列七星、佛水晴岩、致道观楼、桃涧泉声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太仓大画家王鉴作《虞山十八景诗》,列十景,其中有大海回澜、桃源春涧、拂水层峦、昭明书台、西城楼阁、湖桥夜月、吾谷丹枫、云护龙涧
  从屈、王诗、画中,已见虞山十八景中的十一景;
  清道光年间邓琳《虞乡志略》中记陈式所作《虞山八景诗》,其中有书坛雅韵、拂水奇观、星坛仙桧、吾谷枫林
  光绪四年(1878年)花隐山列虞山七十二景,分“虞山大十八景”、“虞山小十八景”、“虞山续十八景”,及“虞山十八古迹”,其中“虞山大十八景”中的十五景与后来的虞山十八景”景点相同,将“虞山大十八景”中的“慧日增辉”、“殿桥落照”、普山新绿”改换成“辛峰夕照”。“普仁秋爽”、“藕渠渔乐”就是“虞山十八景”
  据此可知,“虞山十八景”是在“虞山大十八景”基础上产生,具体年代当在光绪中晚期。
      书台积雪(现存)又称书台怀古。在城区虞山东南麓之书台公园内。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读书著述,留下读书台。台上筑长方形石亭,亭内有萧统像石刻、碑记及大石台,均为明清遗物。周边焦尾泉、仓圣祠、巫咸祠、雅集亭等错落于参天古木之间。在此观山听泉,读书会友,别有情趣。冬日吟眺雪景,尤多雅兴。1997年以台为中心,辟建“书台公园”。
      破山清晓(现存)在北郊2千米虞山北麓兴福寺内。寺建于南朝齐,始名大慈寺,梁大同间改名兴福寺,唐贞观后改称破山寺,咸通间复称兴福寺,一直沿用至今。唐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常建游寺后作《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清晓”取其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意。寺内遍布胜迹,有唐幢、米碑亭、四高僧殿、空心潭、空心亭、藏经楼、兴福石、救虎阁、君子泉、白莲池等,石刻碑记甚多,为常熟著名的佛寺及游览胜地。
      辛峰夕照(现存)辛峰亭在虞山东岭仲雍墓及言子墓之上。南宋嘉泰二年建,名“望湖”,嘉定间更名“极目”;明嘉靖间又更名“达观”,万历间定名“辛峰”,一直沿用至今。亭为六角形双层顶,东西向设门洞其余设窗洞,造型优雅。据入城山岭最高处,为常熟标志性建筑之一。在亭可眺西湖(尚湖)、东湖(昆承湖琴湖湾)和南湖(昆承湖没城湾今不存)三湖及山城景色,夕照时分,在虞山城墙回望该亭和山下常熟城及其双塔融汇一体,尤富诗情画意。
      桃源春霁(现存)在古城区北门外新烈士陵园后之虞山北坡。旧日涧两侧遍植桃林,每当春雨初霁,泅水奔泻,落红片片,随流飞泻,胜似陶潜所云桃花源仙境。涧边崖上,有“飞寒”、“桃源涧”等石刻多处。
      维摩旭日(现存重建)维摩寺在虞山中部山巅、石屋涧之上。建于南来隆兴初。寺分前、后两部,前部为庙宇建筑,有殿、堂、轩、阁,以“望海楼”最著,登楼观旭日,北视长江,气象壮观;后部为园林,具林泉水石之胜。清咸丰间毁于战火。1983年至1987年,以寺之遗迹为中心建江南古典式园林维摩山庄。
      剑门奇石(现存)在虞山最高峰锦峰之拂水岩旁。一大片水成岩峭壁石垒中,有一高大巨崖,中间裂开,状如刀劈,相传吴王夫差在此试剑,将巨崖一剑劈开,人称“剑门”。裂缝顶端有三怪石相叠,嵌于其中,自上而下,一如舟,一如几,一如斛,将坠末坠,异常惊险,是十八景中最为雄奇之景。剑门有康熙帝御题“烟岚高旷”等石刻群,附近有剑阁、拂水双桥、藏海寺、报国院等胜迹。登石顶可俯视尚湖风光、田园景色,为虞山最佳观景处。
      拂水睛岩(现存)在虞山最高峰锦峰南侧、藏海寺前。岩上有“长寿”、“花香”两桥,呈“丁字形”飞架于涧之上。桥下两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之深谷。雨后涧水泻成悬瀑,若遇东南风,水自倒卷而起,如万斛珍珠凌空飘洒,即使晴日,行至桥上仍有细雨扑面之感,故称”拂水晴岩”。前人游此多所题咏,以明大画家沈周“绝壁云扶将坠石,豁崖风勒下奔泉”诗句尤为脸炙人口。
      秦坡瀑布(现存)在距城约4千米处的虞山北坡。有涧名“秦坡”,长百余米,呈层楼状,越上越陡,涧内怪石累累。雨后瀑布奔飞,湍流击石,声如风雷。明人倪钜《秦坡》诗咏其声势:“雨后秦坡水,势如天潢注。非风亦非雷,摇动山中树。”涧顶部石门、石城两峰相峙,涧底有春秋吴文化遗址“七星墩”,涧畔有常熟第一名泉“玉蟹泉”涧为虞山最深秀之境。
      藕渠渔乐(现存、但是舟帆没了)在城东原藕渠镇(今属虞山镇)。此处水网交织,渔民聚居捕鱼捞虾,设市买卖。渔村岸柳成行,塘面莲、菱铺展,村外昆承湖浩淼水面上,舟帆点点,昔文人赞为“诚渔乐也”。今时过景迁,已不复旧观。
      福港观潮(港口外移1200米、福山港湾不存)在原福山镇长江边港口距集镇不远处。江边有殿山诸峰,旧历八月十八潮汛来时,白浪排空,奔腾汹涌,拍击山岩,人称“小钱塘”。昔日载舟前往观潮者甚众,后因潮沙田涨,1970年代港口外迁,潮头及观潮盛况已不若当年。
      西城楼阁(已新建、现单一楼阁升高且体量增大)指西门城内外附近建筑群,包括致道观东岳行宫、严氏读书山馆、大石山房、北地藏殿、阜成门城堞、牌坊等。尤以建于南梁的致道观和建于南宋的东岳行宫,与明代腾山而修建的城墙雉堞争相耸峙,蔚为壮观。面朝湖甸水色、背靠虞山峰峦,更显得多姿多彩。明人蒋廷锡《城西秋望》诗写到“高阁三层烟树里,青山半角夕阳中。一行雁齿斜城界,万井鱼鳞碧瓦丛”。今古楼阁已不存,现为新建筑所代;原指石梅小学以西之宫房坊殿楼阁城墙,现专修西城楼阁公园。
      星坛七桧(不存、原址在石梅小学与解放军外语学院之间、文革后致道观改为军民路)在古城区西门内虞山南麓原致道观内(于今石梅小学以西解放军外语学院东原军营,致道观大门台阶成为西门大街通往“阎王弄”即“读书里”的小巷,文革前称致道观,文革后改为军民路)。相传南朝梁时建观道士张道裕在观内虚皇台(象征天上斗宿的七座平台)分植七株桧柏(圆柏),长相奇特,盘曲如虬。文人常作诗、画咏之。明成化间已废四存三,大画家沈周曾作《双桧图》描绘其中的两株。今宫观与七桧均已不存,遗址之桧柏,为后人补植。
      湖甸烟雨(原址在西门湾甸桥有大湖甸小湖甸,现在没有多少水田了、现在意义上的湖甸已经外移至尚湖一带,实际不存)湖甸为西门外依虞山、傍西湖(今改尚湖)之大小村落,今虞山镇湖甸村一带。湖滨有农田平野、竹篱茅舍。湖面水气蒸腾,如笼轻烟细雨,在尚湖或虞山遥望湖甸,仿佛水墨画卷。清人言如标有《湖甸雨望》赞其美景:“细雨溟蒙一望间,水村如画榜湖山,烟笼远树浮青意,云拥高峰湿翠。归寺僧穿双屐去,扶犁农著短蓑还。耦耕招隐人何处?泥滑声中鸟语间。”钱松岩所画《常熟田》即所指地段。文革中尚湖围垦成田,此景随之消失,后放水恢复尚湖旧貌,复现人间。
      普仁秋爽(不存,原址解放后曾建造“革命烈士纪念碑”在今虞山北麓城墙外)在虞山公园以北半山腰中,有始建于明万历间的普仁禅寺,寺内置铁铸接引佛像,俗称“铁佛寺”。寺周林木茂密,多落叶乔木。秋季树色斑烂,宛然若画,登林观赏,爽心悦目。附近有“竺仙”、“截流”两泉,可品茗。建国后普仁寺毁,地块为元件厂占,现在林泉之景逐渐恢复。
      尚湖烟雨(或应称“湖桥串月”,原址在西门外二条桥至三条桥之间,现桥于1980年代毁。)在尚湖西北口。原有三孔石拱桥一座,名“湖桥”,始建于明代。桥洞成正圆形,月圆时分,当月亮升至一定高度,拱桥与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桥下三孔中显现累累如“串月”奇景。清人冯武《湖桥》:“桥弯似月月正中,影落桥口月累累”,即写此景。建国后桥坍废,1987年仿造于尚湖公园荷香洲内。
      吾谷枫林(今不存)在古城西门外1千米虞山南麓之牛角湾。“牛角”即常熟语“吾谷”之谐音。明天启间(1621-1627)孙西川在此植枫树9999棵,系金缕梅科枫香属木本植物,取名“吾谷枫林”。每逢秋季,枫叶由绿转红,继之漫山红遍。清光绪六年(1880年),枫林被毁。
      三峰松翠(今不存)在距古城3千米处虞山北坡、三峰寺之西南。有万松林,系成片黑松与马尾松,数代培植,多百年古树,参天蔽日,幽旷深秀,为三峰寺著名景点。日本侵华时期,日军为小火轮柴薪雇山民伐毁此林,仅存古松45株。建国后寺毁于文革,松林也遭破坏。现随三峰寺修复,万松林处也在补植小新松。
      昆承双塔(仅存一塔,双塔之景不存)指城区之方塔与小东门外500米处的聚奎塔(小河头塔基桥处)。聚奎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崇祯处建成七级,清同治后渐废,1980年代塔基也毁;方塔建于南宋建炎间,系正方形,四面九层,今已修整一新。双塔互成犄角,相为呼应。旧日在昆承湖上可眺望双塔雄姿。
      2000年11月18日推出的“新虞山十八景”是:书台积雪、方塔风铃、双陵怀古、红豆山庄、辛峰城楼、宝岩梅林、芦荡朝霞、尚湖烟雨、拂水晴岩、剑门奇石、破山清晓、翁相府第、商城闹市、维摩旭日、曾园荷香、新港轮笛、聚沙塔影、燕谷洞天。原“虞山十八景”富有诗情画意,景观有早有晚,有春夏秋冬,有城里城外,有山上山下,且两两相对。然新评“虞山十八景”似乎就差了些。比如:双陵怀古,陵在古代有严格的指示,并不是古人的坟墓都可以称之为陵的,仲雍做过古吴国的国君,其墓可以称为陵;而言子墓(言子一介书生)就不可称之为陵,除非另一陵指的是周章墓,但周章墓只是一个小坟。红豆山庄,当初评选时只有一棵红豆树,别无他景,不能算是一景(而且市区曾赵园和美术馆之红豆树分别为350年和400年体量也大得多),恢复红豆山庄以后,其景也不怎么样。翁相府第,一座官僚住宅岂可称景?商城闹市也算一景?差强人意。燕谷洞天,是燕园中的一部分,规模似乎嫌小,如果要算,那么燕园一地就有十六景之多。方塔风铃,不如取“塔影夕照”、“塔影朝晖”有意境(可与芦荡朝霞相对),而且声音不是景。另外新港轮笛,大桥飞虹也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成为景色的。此次评选出的“新虞山十八景”一出炉就招致不少批评,提出不同意见。有人指其“太过功利”,不知为何匆匆定论,为后人耻笑。毕竟老的“虞山十八景”是经过历史的筛选、文人总结而得出的,深入人心,经得起岁月的检验,故至今人们还是念念不忘,津津乐道。

附舜梁戊子三月记《登西城楼阁》
依山殿宇势嵯峨,画境新开万象罗。
常熟田里花气好,辛峰亭边鸟语多。
步虚身寄虞仲化,坐望心随言子慕。
凝神阜门来梦幻,湖甸烟雨吕尚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