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常熟【33P】

 還舊樓主. 2014-08-0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江开发带,东倚上海,南邻苏州,西接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常熟古城自西晋建为县治以来已有1700多年历史,城区依傍虞山,琴川流水穿城,形成“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步江南的城市形态。常熟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有孔子唯一南方弟子、兴东吴文教的先驱言偃,近有清代“两朝帝师”、史称“状元宰相”的翁同和。 常熟人口104万,面积1142平方公里,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全国“十大财神县”之一。 常熟山青水秀,景色绮丽。十里虞山峰峦起伏,半麓入城,尚湖、昆承湖面山而卧,相映增辉;琴川河穿城而过,雅园 幽巷点缀其间,构成了山、水、城、园融为一体的独特的吴中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闻名于世的“沙家浜”,使常熟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游览胜地。
  而这组常熟老照片中所记录的历史瞬间,希望能使诸位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一些已逝去的古城风采……
 
虞山十八景之西城楼阁(摄于1918年)
 
    虞山十八景系清代常熟著名自然景观,一般指书台积雪、破山清晓、维摩旭日、辛峰夕照、桃源春霁、普仁秋爽、昆承双塔、星坛七桧、剑门奇石、拂水晴岩、秦坡瀑布、湖甸烟雨、藕渠渔乐、福港观潮、西城楼阁、湖桥串月、吾谷枫林、三峰松翠等景,因大都在虞山上下,故称“虞山十八景”。
  旧虞山十八景中,今尚有书台积雪、破山清晓、维摩旭日、辛峰夕照、桃源春霁、剑门奇石、秦坡瀑布7景。半废者则昆城双塔、拂水情岩、湖甸烟雨、藕渠渔乐4景。余者无存。
 
虞山十八景之桃源春霁(摄于1931年)
 
虞山十八景之剑门奇石,上有清康熙皇帝御书石刻“烟岚高旷”
 
辛峰亭(摄于1915年)。建自宋代,初名“望湖亭”,又称“极目亭”。
 
仲雍墓
 
  仲雍 (生卒年不祥),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商末周族领袖古亶父(后称周太王)之次子。古亶父生有三子,钟爱幼子季历之子昌(后之周文王),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涓水之滨(今陕西岐山之地)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太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仲雍殁,葬于虞山。
  仲雍墓位于常熟城内北门大街虞山东麓。占地2160平方米。原墓冢甚高,元末明初已渐荒芜。明成化间其106世裔孙浙江参政周木奉旨重修,明清以来屡修。坐西面东,与言子墓毗邻。封土直径4.5米,高约2米,冢后竖有明崇祯间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等立"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等碑3通。外设以罗城及拜台,墓道向山脚伸展,长400米。道上依次架设乾隆十年(1745)、十五年、三十一年所建"先贤虞仲周公墓"、"南国友恭"、"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等4柱3间冲天式石坊3座。坊额上分镌江南督学曹秀先、江苏粮储道胡文伯、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学政李因培、布政使苏尔清等人建坊题名。在第二、三道坊柱上镌刻"道中清权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和"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楹联。墓背山而建,居高临下,四周巨石嵯峨,松柏林立。
 
常熟南门
 
 常熟西门(摄于1950年)
 
    县南街(摄于1938年)在旧县署之南,故名。为明、清以来常熟古城区中心商业街道。
 
寺前街老照片(摄于1938年)
 
石梅茶馆(摄于1966年)
 
刘神堂 在梅李镇东街,清光绪年间重建
 
南仓弄 系南门外老街巷
 
涌金中桥 位于赵市镇何村,清乾隆年间建
 
铁琴铜剑楼(摄于70年代)
  位于常熟古里镇西街。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间,为阳湖县学训导瞿绍基及子孙五世藏书处。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百百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瞿绍基之子瞿镛喜金石,曾得铁琴及铜剑,遂以取楼名。坐北朝南,现存楼一幢2进,每进2层,面阔3间8.87米,进深6.55米。东西两厢设过道,使前后相通。南北两面则加槛窗,以供室内藏书通风采光,外置防火墙。1986年全面维修后,辟为"铁琴铜剑藏书纪念馆"。
 
孙宅(摄于1935年)位于言子墓道东,系清同治年间直隶天津海关道孙士达所建宅第
 
 
三步两条桥 位于小东门陈家市
 
 
西高木桥(摄于50年代)位于南门西城河上
 
 
县立图书馆(摄于1916年)
 
临河独家水栈
 
护城水道
 
     方塔井(摄于70年代)系南宋建炎年间建造崇教兴福寺塔时开凿。为方塔园三宝之一 
 
 
     方塔(摄于1919年)名崇教兴福寺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为古城标志性建筑。
 
 
福山聚福塔(摄于50年代)明代始建于殿山,1978年坍塌,90年代重建。
 
 
    言子墨井(摄于70年代)位于东言子巷言子故居内,已历两千余年,唐代《吴地记》有专文记载
 
藏海寺(摄于30年代)
 
  藏海寺,位于虞山拂水岩之上。宋代原为觉海庵。明代称“拂水东庵”,清初顺治时更为今名。咸丰间毁于战火,至同治间渐有恢复。文革中尽毁。1992年至1997年,常熟佛教协会重建该寺,历时五年。新建的大雄宝殿、大悲殿,金碧辉煌;新辟的东园,池廊花木,引人入胜。在罗列寺外的剑门诸景映衬下,藏海寺更显雄奇壮美。
 
砖雕门楼(摄于70年代)
 
    四高僧墓 位于兴福寺东寺路街,为历史上兴福寺四位高僧唐怀述、常达、五代彦、宋晤恩之灵塔
 
石翁仲 瞿景淳墓道陪侍文官俑
  瞿景淳(1507~1569)明代官员。字师道,号昆湖,谥号文懿。常熟五渠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以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清廉刚直,不畏权贵。曾奉敕往凤阳封郑王子为世子摄国事,拒受重礼。倭寇侵江南,返京面质大学士严嵩,揭发总督胡宗宪坐拥重兵御敌不力。历官太常寺卿、南京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隆庆元年(1567)被召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总校《永乐大典》,修《嘉靖实录》。后以疾归,卒赠礼部尚书。
 
石翁仲 瞿景淳墓道陪侍文官俑
 
 石马 瞿景淳墓道陪侍石兽
 
古银杏 方塔公园内宋代古银杏,树龄约800年
 
 
红豆树(摄于70年代)
 
 
古牡丹 明代所植,约400龄,位于杨园镇查浜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