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虞翁氏族谱》记载,翁氏出自姬姓,定居原城的翁弘被视为翁氏一族源流始祖。 明永乐年间,翁景阳入赘落户于常熟璇洲里村(今常熟练塘张家桥村),是为常熟翁氏始祖,翁氏便在以虞山为中心的山水间生息繁衍。经历了数代人的耕读生活,明万历年间,第五世翁氏开始渐渐发越,按二房(翁卿)、大房(翁臣)、三房(翁相)的顺序次第而显,数百年来科甲不绝,并在十九至二十世纪达到顶峰。 常熟翁氏大房一支翁咸封(1750——1810),字子晋,号紫书,晚号潜虚,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任海州(今连云港)学正,卒于任所。扦葬常熟虞山时,其子翁心存年19岁。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心存三子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4岁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 咸丰六年(1856),翁同龢参加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成为常熟翁氏一支首位状元。 同治二年(1863),翁同龢侄子翁曾源免会试,直达殿试,高中榜首,成为翁家第二位状元。 常熟翁氏一族在科举仕途上取得辉煌或就。尤其是大房,自翁心存开始到翁同龢、翁同书、翁曾源、翁斌孙,父子入阁为相,同为帝师;叔侄状元,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名满天下,也造就了翁氏门第之鼎盛显贵,奠定了翁氏在常熟文化望族的地位。 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墓,同扦虞山,与翁咸封墓分处一山两面。 虞山,常熟至为高大之山,翁氏风水玄机深藏其中。 清光绪《常昭合志稿》卷第四十三“冢墓志”载明:“海州学正赠大学士翁咸封墓在顶山祖茔之右——唐仲冕铭。” 翁氏顶山祖茔今不详,葬于其右的翁咸封墓,理所当然地成为探视翁同龢风水的一扇重要窗口。 虞山是常熟翁氏的发祥地。 翁氏数代相随,同选虞山作为归宿之地。这是怎样一片神奇山水,孕育了翁氏一族的文化传奇? 2019年11月22日,《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对江苏省常熟市虞山翁同龢本人及先祖坟茔进行了堪舆考证。 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常熟翁氏闻人,其赖以发迹的风水之根当是顶山翁氏祖茔,自然也少不了翁咸封墓的助力。 翁咸封墓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秦坡涧下顶山单家弄西,背山面北,与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墓分处虞山西北与北部,两墓一东一西,相距约2公里。 常熟,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素有“江南福地”之美誉。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科甲鼎盛,名人辈出。自唐至清,进土共486人,其中状元8人,榜眼4人,探花5人,传胪3人,有如群星闪烁。清代全国状元共112人,江苏有49人,常熟一地就有6人。 咸丰六年至同治二年仅七年时间里,翁氏一门相继走出翁同穌、翁曾源两位状元,这在科举史上是罕见的。 创造这一奇迹的风水,自然与虞山有关。 虞山是常熟的地理标志,古名乌目山,一名海隅山,因形如卧牛,又称卧牛山,因周古公亶父次子仲雍(又称虞仲)逝后归葬于此山东南麓而得名。山丘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海拔263米,山脊长6.4公里,山体最宽处逾2.2公里。 虞山名人墓葬甚多。久远者除仲雍墓外,尚有仲雍曾孙周章墓以及春秋时期的言偃墓,分别位于虞山东南端,三墓东西依次排开,相距仅200多米。 商末,相传周族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虞仲)自陕西周原让国南来,建立勾吴。仲雍殁,葬于虞山。周初,武王克商,封仲雍后裔周章于吴,立吴国。周章殁,葬于虞山。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人①(孔子家语记载为鲁人,《史记》卷六十七)言偃诞生,贞定王二十六年(前443年)卒,葬于虞山。 仲雍墓坐西朝东。
《太平寰宇记》记载:“虞山有仲雍、齐女墓(齐景公之女少姜之墓)。” 梁简文帝(一说梁昭明太子萧统)所作《招真治碑》云:“远望仲雍,而高坟萧瑟;旁临齐女,则哀垄苍茫。” 言偃,字子游,春秋时期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 言偃墓与仲雍墓、周章墓相邻,依山而建,今存墓坐西朝东。 仲雍墓、周章墓、言偃墓北约5.3公里,为翁氏祖茔、翁咸封墓。两地分处虞山北部和东南端。 无可置疑,虞山同为上述诸墓父母山。 虞山之祖,其来有源,深沉悠远。其脉蜿蜒,隐隐隆隆,既曲折宛转,又微妙玄通。 虞山翁氏祖坟太祖山来自于天目山。 天目山东北上,延至江苏无锡,组成湖滨低山丘陵等地貌。 无锡第一山龙惠山、锡惠山脉最高峰三茅峰是为虞山翁氏少祖山。 锡惠山脉开面向东北,百里腾挪,迎向长江。将至未至之际,定山面西北对江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抱拥姿态后,随即改变方向,悠然布列东南,龙脉抽身淡出,顺江而下。 行龙经砂山、凤凰山,至虞山拔然而起。万里长江东抵江阴,于此折东北,又东南,在张家港湾以东绕了一个小半圆,然后经崇明、宝山汇入东海。 虞山是独立特异之山,牵连而至,大落大起,去向分明,极尽大结。 平洋一凸胜千峰。卜则巍所云:“穷源千仞,不如平地一堆。” 虞山正是这样一座意义深邃的山峰,形态丰富,蕴含着巨大而深沉的龙力。 堪舆古法载明: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卓然耸立、一山独高的虞山,携山连水,呼风唤雨,其前呼后拥做派,实与“独山”之寂寥冷清大相径庭。 虞山不以独山论之,可看成诸墓祖山与父母山的合一。 “平地一堆”虞山,前段继起祖山,若隐若现,后期蓄势再起,龙脉脱卸纯粹,形态奇丽多姿,跨度空间十足,自我完善和再生的能力超强,活力四射,地位、形局非比寻常。当然,价值亦不容低估。 总体上看,虞山是锡惠山脉的余脉,长江东南入海前的水口屏障之山,苏州山脉为其外应。同时,又是南干龙天目山、惠山的东北尽结。 寻龙虞山不难,难在识穴。不彻底弄清虞山的砂水结构及其形峦特征,势必心内迷茫,无从下手。 虞山山水相依,体现水对山的情意,河流是其一,湖泊就更加突出。 虞山东南,有常熟境内最大的湖泊——昆承湖。 昆承湖又名东湖,位于城区以南约2公里。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3——4公里,面积18.3平方公里。湖盆由西向东倾斜,在正常水位下,西部深1.5米,东部深2米,北部最深处超过3米,蓄水量约0.5亿立方米。 由西向东倾斜的昆承湖湖盆,间接佐证了虞山东南三古墓同作西东取向的正确性——以湖盆为手,赖江海作朝。 虞山西南,贴身陪伴、形影相随的是尚湖。 尚湖也称西湖,因东北背靠虞山,又名山前湖。位于常熟城区以西约2公里。湖盆东西长7.5公里,面积约12.45平方公里。湖光山色,风景极佳。1985年7月,放水还湖12000亩(约合8平方公里)。 从水的性情看,位于虞山东南的仲雍墓、周章墓、言偃墓,右携昆承湖,张家港、元和塘、南福山港、白茆塘诸水相交证穴,应该是一处大结。 虞山西南,张家港缠腰而过,尚湖长伴,坐落虞山西北的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墓,前临尚湖,背山面水,分外有情,似又为大结。 位在虞山北部的翁氏祖茔、翁咸封墓,前有福山塘、耿泾等水网交错,张家港绕流于后,缠玄武,墓穴亦背山面水,局面更开阔,气势非凡,结作非宵小所为。 三地相较,何处风水成立?若皆有结,又何者为主为大呢? 以上内容除考察照片外均出自桐源居士新著《千年堪舆——金玉满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