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融通: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主调-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10-06

作者简介:刘学智,194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有《中国哲学的历程》等著作,发表论文30余篇。

摘要中西哲学与文化的是本世纪哲学与文化发展的主调。在中西哲学中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将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重要契机,而中西哲学的将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化实践基础上,中西的哲学的事例将使中国哲学向更具时代性的实践功能的方向迈进。融合中国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也是世纪之交哲学发展的趋向。在中西哲学的关系上,“求同”不是主要的,明异而求通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哲学 融通 超越 明异 求通

哲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现象,即不论其地域的、民族的渊源多么复杂,多么差异迥然,都会在其发展深化的历史过程中相互、吸收,并都会在这种相互融通中得到发展从而既超越自身,也超越对方,这似乎是哲学与文化自身发展的一条规律。注意到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对于展望世纪之交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向或许有一定的方法论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哲学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的融合主要发生在华夏民族共同体内部产生于不同域的哲学与文化的各系统之间。汉末,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士,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开始了中国哲学第一次与异域文化的接触、撞击、归一的结果;明末以后,西学东渐,西方的哲学与文化开始对中国哲学文化发生影响。鸦片战争后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因而中文化的是本世纪哲学与文化发展的主调。

由佛教传入所引起的中外哲学与文化的所的直接后果,是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深化但是,中国哲学在理论上虽然有重大超越,而从其基本点说它却未超出传统经学的樊篱。自明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并带来了西方的科学、哲学和宗教以来,中国哲学和文化面临着自佛教传入后的又一次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中外哲学的又一镒。自1840年西方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厦门后,西学大量涌入,此时人们才惊异地发现中国落伍了。从林则徐、魏源、王韬、薛福成等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之时起,中西之学的融通才有所推进,但此时尚未形成真正融通中西的哲学思想体系。到康有为、严复等人出现后,民政部才有较大改观。可以说,整个中国近代哲学史,是以中西哲学的撞击和为主基调的。相对于佛一儒的冲突与来说。这次文化冲突与无论就范围和内容都较前次广得多。它不仅限于思想观念的层面,而且涉及物质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关系蝇国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的总是,因而中西之学的所遇到的阻力较之前次要大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