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稿 | 西川:一条通向唐诗的迷人通道

 真友书屋 2015-10-06

演讲人:西川


本文整理自2015年9月19日在单向空间朝阳大悦城店举办的东方历史沙龙第68期《古典诗歌与现代精神:我们今天怎样读唐诗》上诗人西川的发言,参加该期沙龙的嘉宾还有记者袁凌、学者叶匡政,沙龙主持人李礼。



阅读古文学时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是: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这是两种读书的方法。把古人供起来读,一般来说是希望获得一种熏陶,一种滋养,一种修养:你看我这个人有修养,我可以随便吟几首古诗,必要的时候,比如写文章的时候,用两句古诗,显得我很有修养。我本人对于从古诗这儿获得修养当然也在乎,但是没有那么在乎。我个人希望从古人那儿获得的是创造力,就是“古人为什么这么做”?比如一说到唐诗,一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诗人,我脑子里自然形成这些问题,唐朝人怎么写诗?是不是像我们这样写诗?这对写作来讲是特别致命的问题。比如说唐朝人怎么一赴宴就要写诗?一送别就要写诗?哪来那么多灵感?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灵感,作为诗人—作家—官员,你不会老有灵感,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你写什么?你怎么开始?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秘密,究竟他们是怎么写的?为什么好诗人集中在唐代?写诗跟他们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说唐诗伟大就完了。


唐代诗人如何获得创造力,这对今天的人来讲特别重要。一旦古人在你眼中变成活人,而不再是死人,不再是知识,不再是供起来的东西,不再神圣化,你就会在阅读和想象中获得别样的感受。我们对唐诗实际上有神圣化的倾向,我们每个人说起唐诗,差不多说的都是《唐诗三百首》,不是《全唐诗》,而《全唐诗》收的是两千三百位诗人的五万来首;从五万首选出三百首,这是个什么比例。如果有耐心读《全唐诗》,你会发现《全唐诗》也不是全部都写得那么好,甚至挺烂的也有,《全唐诗》70%的诗都是应酬之作;读《全唐诗》可以读到唐代整个社会状况、唐代文化进行的状况。读《唐诗三百首》你会领悟诗歌的伟大,读《全唐诗》你读到唐代,这是不一样的。


对于写作者来讲,除了知道唐诗的伟大,还应该知道唐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唐诗里为什么会有那些糟糕的作品?为什么选出来三百首诗,也可能不仅仅三百首。所以读唐诗有很多的读法,我觉得其中一种很重要一个读法,就是实践的读法。他好像一下跟诗人距离那么近,一下进入这些人的生活。我觉得对今天的我们来讲,袁凌找到了一条特别迷人的通道,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不仅仅理解唐朝人,理解战国人,理解屈原,理解曹植,理解宋代那些伟大的诗人,都应该这样,甚至延伸到理解古代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也应该如此。



唐代很重要的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当时的大诗人王维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是他没法写——安史之乱塑造的唯一一个大诗人是杜甫,杜甫身上有一种东西是王维没有的。杜甫诗歌很多在处理当下,很多诗人没法处理当下,因为一般人认为当下没有诗意。比如月亮、树,秋天,过去很多人都写过无数遍,会在语言序列里呈现,但忽然哪天天津的化工厂爆炸,你写诗试试,你写不了,因为你的语言处理不了这个事件。


为什么杜甫可以处理安史之乱?这里面的事件很复杂,如果你观察杜甫那个时代的诗,你会发现他在他的诗里表达了复杂的时间观,甚至有可能是三个时间交叠在一起:历史时间、自然时间、个人时间。而王维处理不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王维是个二流诗人,这是谁讲的?钱钟书。钱钟书说王维就是个二流诗人,只不过王维是二流诗人里最好的一个。李白诗歌也提到安史之乱,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军队。唐肃宗登基后,他就成了叛军的一分子。安史之乱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开始中国就变了,中国不再是古中国。日本也有一个大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一个说法,叫中国唐宋之变:唐宋之前的中国,和唐宋之后的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实际上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性转折就是安史之乱。但是直到今天,我们的课本里都没能够非常清楚地讲出安史之乱究竟是怎么回事。


因为一般我们都是从唐朝这样一个正统王朝的角度,从所谓“正史”的角度来看安史之乱的。很少有人真正地研究安禄山。那么安禄山是个什么角色?安禄山是杂种胡人,粟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安禄山信什么?琐罗亚斯德教,就是我们说的祆教。他的名字“安禄山”的“禄山”实际是粟特语的Rox?an,是“光明”的意思。还有,那个史思明,为什么不是“史思红”、“史思黑”什么的?“史思明”这个名字是唐玄宗赐的,“明”实际上也是来自琐罗亚斯德教,崇拜光明。从安禄山的角度讨论安史之乱,许多问题就豁然开朗:安禄山手下军队二十万,他能够起事,是因为他假称自己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光明神,琐罗亚斯德教就是信仰光明。


安史之乱特别复杂:汉族、中国的正统王朝、少数民族、西域文化,还有宗教,都混在一起。由于安史之乱,回鹘人进来,吐蕃人进来,中国一下就乱了套。安史之乱过后,到了韩愈和白居易的时代,韩愈为什么反对迎佛骨?就是因为释迦牟尼像琐罗亚斯德一样是异种。所以韩愈就搞古文运动,他说自己是圣道传人。中国的儒家——周公、孔子、孟子,他认为这个才是正道。韩愈之所以要自诩道统传人,回归道统,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安史之乱。



所以我读唐诗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语言、表达形式很美,我也会关注唐朝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他们面临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局面。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诗歌、文学反应。后来苏东坡评论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可是苏东坡并没有讲清楚韩愈怎么就成了“文起八代之衰”,为什么是韩愈,为什么不是安史之乱之前的盛唐时代一个人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在中唐发起古文运动,有他的历史逻辑。读唐诗,要理解唐代文化,唐代诗人所关心的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如韩愈、白居易同朝为官,两个人关系特别微妙,韩愈的朋友是孟郊这些人。在一些记载里提到,韩愈也曾经想邀白居易一块出行,但被白居易委婉拒绝,所以说两个人关系并不那么好。古人之间也有相互的辩驳、相互的不同意,并不是不分彼此。


包括安史之乱之前,李白在长安的时候,其实日子不见得好过。许多人不太知道,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人的趣味并不是把握在李白手里的,唐朝的宫廷趣味把握在王维手里。这时的王维一定不喜欢李白,所以李白虽然很得意,皇上很待见他,他也见到杨贵妃了,可是李白诗里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可能在那个时候喜欢他的就是贺知章,再有几个青年人,杜甫、高适什么的这些人。王维一定很不喜欢李白,所以无论在王维还是在李白的集子里,还是在其他史料里都找不到他们二人的交集。他们同在长安,却互相瞧不上。李白的才华和精神结构跟王维很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古人时常会是一团模模糊糊的印象,而当我们深入古人之间,看他们互相争吵,不同意,瞧不上,这个时候,古人才活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