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博物馆馆藏古钱币欣赏

 红豆居士 2015-10-06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它最晚在西周就已经出现,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皇,此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演进出了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中国古代钱币不仅承载和反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民俗等方面的历史,其精美的文字书法和铸造技艺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性也为一直为人称道。

  中国古代钱币收藏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收藏门类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是该馆的常设展览。精选馆藏中国古代钱币共1700余枚,从原始的贝币,到早期的刀布币、圜钱,再到持续两千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直至清末的机制铜、银元,不仅脉络传承明晰,而且品类繁盛,珍品云集。部分藏品为老一代收藏家罗伯昭先生、沈子槎先生、戴葆庭先生捐赠,弥足珍贵。


原始空首布 商周时期 西周晚期
  通高15.5厘米、长12厘米、足宽8.6厘米、肩残宽7.6厘米。

无字平肩桥足空首布 春秋
  长15.5厘米、肩宽6.7厘米、足宽7.8厘米,重49.7克。
  1959沈子槎先生捐赠。
  此空首布为春秋早期出现于周、晋等地的金属铸币之一。形质轻薄,平底弧足。銎较短,空首不延伸到币中央,銎的下端缩到銎与币身的相接处。四周有郭,面、背无文,中线隆起。这类早期空首大布是由原始布直接演化而来,传世甚罕。

齐刀币 战国 齐
由左至右:

齐建邦囗缶(宝)化(货)

  长18.2厘米,宽2.95厘米。

  为战国时期齐货币。它是齐刀中面文字数最多者,铸造规矩整齐,形体美观,但数量较少。


齐缶(宝)化(货)

  长18.7厘米,宽3厘米。

  齐国刀币形体较大,币面文字多为铸币地名加“缶(宝)化(货)”二字。齐缶(宝)化(货)背部常有三条横线和钉纹,另外还有一个字。这枚缶(宝)化(货)的背文是“日”。


安阳之缶(宝)化(货)

  长18.5厘米,宽2.9厘米。

  “安阳之缶(宝)化(货)”即安阳铸造的缶(宝)化(货)。“安阳”在今山东省莒县附近。“安阳之缶(宝)化(货)”刀背部往往有三横,其下有背文。这枚刀的背文是“化”。刀币形同实用的小刀,弧刃弧背,长柄,环首。

賹六刀”圆钱 战国 齐(前475~前221年)
  传世品
  钱径3.5厘米,重11克。

“三晋”布币 战国
  在战国时期,布币主要流行于韩、赵、魏“三晋”地区,这些样式不同的布币统称为“三晋”布币。

由左至右:

离石圆足布

  这枚战国赵的货币为平首,圆肩,圆足,高7.2厘米,肩宽3.1厘米,足宽3.8厘米。“离石”为铸币地名,在今山西省离石县。


晋阳尖足布

  这枚战国·赵的货币为平首,耸肩,尖足,高8.2厘米,肩宽3.8厘米,足宽4.5厘米。该布是战国早期赵国的货币。“晋阳”是铸币地名,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梁充釿五十当锊

  这枚战国·魏的货币为圆肩,桥裆,方足,高6厘米,肩宽3.6厘米,足宽3.8厘米。面文“梁”即大梁。这种面文以“梁”字记地的平首布是魏迁都大梁后所铸。本币“充”通“重”,“釿”是重量单位。“五十当’是说50枚这样的货币相当于黄金一“锊”。“锊”是黄金的重量单位,其具体重量不详。


圜钱(离石)战国 赵
  直径3.6厘米,重5.7克。
  这件圜钱面文“离石”。离石为战国赵地,在今山西离石。也有学者认为这种钱是公元前317年秦国占领离石以后铸。

三孔布(下博) 战国 赵
  高7.5厘米,足宽3.7 厘米,重16.9克。
  这件布币圆首,圆肩,圆足。一面铸铭文“两”,另一面铸“下尃”。“下尃”即下博。《汉书·地理志》载信都国有下博,其地在河北深县,战国时属赵。此类币上文字所示地望。基本上在太行山以东。且多集中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

三孔布(宋子) 战国 赵
  山西省平朔县出土 长5.4厘米、宽2.8厘米。
  三孔布为圆足,布首和二足上各铸一圆孔,面上有“宋子”二字,系铸币的地名,背文“十二朱(铢)”,系该币的重量。三孔布出土数量不多,“宋子”布更为仅见,故为钱币专家所宝。

“文雁乡”三孔布 战国 (前275 ~前221年)

  传世品

  长7厘米、足宽4厘米,重15.5克。


桥足布(阴晋半釿) 战国 魏
  高4.3厘米,足宽3厘米,重8.1克。
  这件布币平首,平肩,圆裆。面文“阴晋半釿”。“阴晋”见《史记·赵世家》:“赵肃侯二年(公元前348年)与魏惠王遇于阴晋。”张守节《正义》云:“魏之阴晋。”地在今陕西华阴。后为秦国兼并。

郢爰印戳 战国 楚 (前475~前221年)

  传安徽省寿县出土。

  长1.7厘米、宽1.7厘米。


郢爯和卢金 战国 楚
  1979年安徽省寿县东津乡花园村出土。
  郢爯长7厘米、宽7.3厘米,卢金长9.3厘米、宽7厘米。
  这些由纯黄金制作的楚国货币,呈版状,上用印凿打钤印文。郢爯面上所打钤的“爯”字是称量的意思,“爯”前一字为地名。类似的货币楚还有“陈爯”、“鄟爯” 等。卢金上钤有圆形印戳“卢金”,其中的“卢”字也是地名。郢爯和卢金都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铸币,支付时切割成小块,称量使用。

“四”平首平肩连足布 战国
  长8.7厘米、足宽2.1厘米,重15.4克。
  1957年罗伯昭先生捐赠。
  此为战国中晚期楚国铸币。小方足,布面铭“四#”,背文“当忻”。其意指此布四枚当一忻。一正一倒,两枚之双足相连,构成形制奇特的布币,称连足布。两枚连足布充一忻,此布未及錾开便流入市场。连足布行用时间暂短,即告废止,传世极少。


铜贝币 战国 楚
  安徽省寿县出土。
  左长1.7厘米、宽1.2厘米,右长1.9厘米、宽1.1厘米。
  这两件青铜贝币形同海贝,是仿照磨去背面的海贝铸成的,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青铜铸币,也是楚流通货币中的主要种类。
  商和西周时期已经有青铜贝币,均为无文青铜贝币。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继续铸造无文青铜贝币,河南辉县、山西侯马、山东临淄等地出土无文青铜贝币几千枚,其中有包金青贝币几十枚。有文青铜贝币是楚国特有的品种,目前发现的币文近10种,有“陶”、“金”、“行”、“君”等,以左图所示为最多。

“行”铜贝 战国 楚
  长2厘米、宽1.3厘米,重4克。

半两 秦
  直径4.7厘米、重33.1克。

  此枚秦半两为青铜质地,圆形方孔,钱文有“半两”二字,背平素。圆形方孔即象征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有观点认为,此造型是在不断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较为科学的样式,以便于携带、流通、贮藏。币上“半两”二字,表示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钱文突起而狭长,字体为小篆,是在战国秦国大篆基础上简化,进行“书同文”,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的书写形式。


秦半两钱及钱范 秦
  货币 直径3~3.6厘米。
  此钱呈圆形,中有方孔,无廓,钱面铸篆书阳文“半两”二字。钱范则仅存两个完整和一个半残的“半两”钱范形。
  兼并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即重24两;以圆形方孔的青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即重12铢。根据考古发现,秦朝“半两”钱与战国“半两”钱形状一样,重量不一。战国“半两”钱一般重6铢以上,以重8铢左右的居多。秦朝“半两”钱的重量有所减轻,平均重4~5铢左右。

半两荚钱
  直径1.5厘米,重0.75克。
  青铜质地,体小肉薄,圆形方孔,穿孔较大,无内外郭,制作粗陋,边沿不规整。面文“半两”二字篆书,字文狭长,顺读。背平素。
  荚钱是榆荚钱的简称,因钱小轻薄且形似榆荚而得名,又称榆荚半两。半两荚钱虽然面文“半两”,但一般重仅三铢,是秦半两钱重量的四分之一。

五铢钱铜范 汉 西汉 铸造范型
  山东省寿光县出土。
  长24.1厘米、宽9.5厘米。
  西汉前期,官府铸钱几经变更,私铸钱盛行,钱法混乱。汉武帝时期,为弥补连年用兵的巨大开支,从财政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前113年实行货币专铸的政策,把中央铸造的五铢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同时销废各种旧币,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

五铢 西汉 (前206~ 8年)
  传世品
  钱径2.5厘米,重3.6克。
金五铢 西汉 (前206~8年)
  1980年陕西省咸阳市出土。
  钱径2.6厘米、穿径1.1厘米。

“国宝金匮直万”青铜钱 汉 新朝
  1921年陕西省西安市城西北隅汉未央宫故址出土。
  长6.2厘米、重41.7克、圆部直径3.1厘米。
  此钱上半部为方孔圆形,铸出“国宝金匮”四字,下半部为一正方体,铸出“直万”二字,文字近王莽钱文风格。钱缘流铜参差不齐,显然出型后尚未经过打磨加工,可能未正式流通,所以仅在今天的陕西西安汉城一带出土过数枚。
  汉代黄金每斤值万钱,所以此钱可代表黄金一斤,即与一枚金饼等值。王莽时期金禁甚严,自列侯至庶人均不得携带黄金,铸此钱的目的也可能是用以代替金 饼。关于其用途,有不同说法,一种认为是王莽的货币,古泉家多持此观点;一种认为是“以副符传”的“符节”,“金匮”就是“金匮石室”的“金匮”,经史家多持这种观点。

“大泉五十”陶范 新朝
  铸钱范型。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新莽钱范窑址出土。
  “大泉五十”初铸于居摄二年(公元7年),这是王莽第一次货币改革的新铸币之一,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进行第四次货币改革后,尚继续流行,但已迅速贬 值,至地皇元年(公元20年)被禁用。它是王莽统治时期流行时间较长的一种币型,“大泉五十”陶范正是这一史实的见证。

“大布黄千”铜母范 新朝 铸钱范型
  长9.1厘米、宽7.4厘米。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进行第三次货币改革,实行包含二十八品的宝货制。所谓二十八品,包括泉货六品、贝货五品、龟宝四品和布货十品等,“大布黄千”属于布货十品。这次币制改革极端混乱,激起人民的强烈抵制,私下用五铢钱进行贸易。现存的“大布黄千”铜母范,为汉代货币制造方法提供了材料,也是昙花一现的王莽第三次币制改革的历史遗物。

王莽货币 新朝
  西汉末年,王莽当政,企图通过货币改革,摆脱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公元7年摄政期间,王莽下令在当时流通的“五铢”钱以外,另外增发“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三种货币,这些货币的面值分别相当于五十、五百和五千枚“五铢”青铜钱,同时宣布禁止列侯以下携带黄金,黄金归国所有。十余年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变动过速,给社会经济生活和货物的流通带来了很大困难。当然,王莽的货币铜质绝好,铸造精致,文字工整,风格纤秀在古代货币的品相方面中堪称精品。

五铢铜钱 三国 曹魏
  直径2.5厘米、重3.4~3.5克。
  汉朝谷物的正常价格为每石或每斛(石、斛均合20公升左右)30枚至100多枚铜钱。到了汉朝末年,经济崩溃,谷物最高价格为每石几万枚至百余万枚铜钱。货币不再有意义,经济活动改为实物交换。魏国统一中国北方以后,第一代皇帝曹丕于公元221年诏令恢复五铢钱的使用,半年后,因谷物价格仍然昂贵,停止使用货币,直到公元227年,第二代皇帝曹叡时,货币才重新使用,标志了经济生活走向正常。

直百五铢”铜钱 三国 蜀汉
  直径2.6~2.8厘米、重3~9.5克。
  公元213年,刘备攻取成都,建为蜀国政治中心。但官库空虚,遂发行一枚等于过去百枚五铢钱的“直百五铢”,其重量仅为过去流行的五铢钱标准重量的2倍多。同时抑制物价,开办政府管理的交易市场。几个月后,刘备集团库府充实。

“大泉五千'方孔圆钱 三国 孙吴
  直径4厘米,重11克。
  1959年沈子槎先生捐赠。
  三国吴孙赤鸟元年至九年(238~246)所铸大钱。圆形方孔,广穿大样。面文“大泉五千”旋读,篆书。面、背有郭。大泉五千存世极罕,迄今唯见两品。

“汉兴”铜钱 晋 十六国
  直径1.67厘米,重1.1克。
  此钱有外郭,钱文为“汉兴”,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

“大夏真兴”青铜钱 晋 十六国
  直径2.3厘米、重2.2克。
  1959年沈子槎先生捐赠。
  此钱有内外郭,钱文为隶书“大夏真兴”,铸于夏真兴年间(公元419~424年)。夏是公元407年由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都城是统万(今陕西靖边)。公元418年,赫连勃勃夺取长安城,由原来的大夏天王、大单于改称皇帝。

“太清丰乐”铜钱、“凉造新泉”铜钱 晋 十六国
  直径分别为2.2厘米、2.05厘米。
  前凉是西晋动乱后出现在西北地区的政权,由汉族张氏家族世代执政,名义上则仍归属晋朝。西晋后期,许多内陆人躲避战乱至西北地区,使这里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并多次击败前赵、后赵国军队的进攻。原来这里只用布匹做等价物进行交易,前凉则铸造货币取代布匹。

五铢泥范 南朝 梁
  1935年12月江苏省南京市通济门外出土。
  纵横各8.2厘米、厚0.5厘米。

“天兴七年”金币 北朝 北魏
  传1925年冬河南省洛阳市北邙山元魏陵寝出土。
  直径2.77厘米,重16.4克。

布泉钱、五行大布钱、永通万国钱 北朝 北周
  直径2.6厘米、2.8厘米、3厘米,重4.3克、3克、6.1克。
  这三种钱币均为铜质。布泉钱(上)为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铸造,有内外郭,一枚当西魏五铢钱五枚。五行大布钱(左)为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 铸造,亦有内外郭,且轻重不一,小型的直径为2.3厘米,重2.1克。一枚五行大布钱当布泉钱十枚。永通万国钱(右)为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铸造,面、背皆有内外郭,一枚当五行大布钱十枚。

五铢钱、太货六铢钱 南朝 陈

  五铢:直径2.45厘米,重3.35克。

  太货六铢:2.5厘米,3克。

  这两种钱币均为铜质。五铢钱(左)为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铸造,故又称“天嘉五铢”。其面、背有较宽的外郭,一枚当十枚鹅眼钱。太货六铢钱(右)为陈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造,面、背有内外郭,一枚当天嘉五铢钱十枚,后来减为一枚。

开元通宝 唐 货币
  钱径2.4厘米、重4克。
  圆形方孔,轮廓深峻,钱文端庄匀称,铸造精良规范。
  开元通宝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铸造流行。《旧唐书·食货志》称:该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初,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隶体,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逥环读之,其意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

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会昌开元 唐
  开元通宝是唐代近300年间长期通用的货币,此外,唐王朝也铸造了其他七、八种钱。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行用不到一年就废弃了。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铸造乾元重宝,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铸造大历元宝,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铸过建中通宝,比大历元宝更小。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铸造一种新的开元钱,背后有铸钱的各州州名,史称“会昌开元”。这些钱的铸造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但是都没能取代开元通宝。

五代货币 五代十国 五代

  开平通宝,后梁,直径3.5厘米;天成元宝,后唐,直径2.35厘米;天福元宝,后晋,直径2.2厘米;汉元通宝,后汉,直径2.4厘米;周元通宝,后周,直径2.45厘米。

  五代时,由于各朝长期混战,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环,当时的币制也极为紊乱,钱币缺乏,盗铸不绝,而且质量低劣,很多是铅铁小钱。货币紊乱说明当时经济残破,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十国货币 十国

  大唐通宝,南唐,直径2.3厘米;乾亨重宝,南汉,直径2.4厘米;天汉元宝,前蜀,直径2.3厘米;广政通宝,后蜀,直径2.2厘米;天策府宝,楚,直径 4.4厘米;永隆通宝,闽,直径3.5厘米。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各国战乱较少,政局比较安定。各国注意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农业生产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桑、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普遍。丝织、制瓷、制茶、造船等手工业日益发达,商业活动也很活跃,各种钱币流通于市。


天策府宝鎏金铜钱 十国 楚乾化元年(911年)
  直径4.3厘米,重36.6克。
  天策府宝是十国时期楚武穆王马殷所铸。马殷曾受后梁太祖册封为天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为纪念此事铸天策府宝。天策府宝有铜、铁两种质地,边廓坚挺,厚重,文字端庄秀丽,铸量少,其中铜钱鎏金者极罕见。旧谱传有铅质大钱。

大唐镇库 十国 南唐
  传世品
  直径6厘米,重93.7克。

永安一十 十国

  直径2.9厘米,重13.5克。

  这件永安一十钱青铜质,当十钱。面文“永安一十”,楷书,左右上下对读。

  永安一十钱铸于唐乾宁二年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895~913年)刘仁恭、刘守光割据幽州时,有青铜、铁两种材质。

和同开珎 唐 日本古代银币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窑藏出土。
  直径2.4厘米。
  这枚银币铸造于日本奈良王朝元明天皇和同年间(公元708~714年)。由于日本很注意学习、吸收唐朝各方面的先进文化,故此银币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 全相同,钱文中的“珎”即为“宝”字,“开珎”二字便是仿自“开元通宝”的简称。而且,两种钱文上的“开”字也非常相似。此外,唐开元通宝中也偶见银质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唐钱制对日本的影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