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时空 | Urumqi 东西南北门的文化与记忆

 angrylion 2015-10-06

  今天的乌鲁木齐,南门、北门、东门、大小西门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繁华地段的代表,我们已经很难将它们与城门和城楼的具象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是无尽神奇的,越是容易风化淡去,越是容易撩拨我们探知的好奇。

  我们在文字中找到了湮没在高楼林立之中的乌鲁木齐“老城”的痕迹,它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以后不断扩建。整个城区分城里和关外,城里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的城池,四周有城墙,全城有东(惠孚门)、南(肇阜门)、西(丰庆门)、北(景惠门)4个正门,还有小南门、小东门、小西门3个偏门,共7个城门。

  当时的老城门如今是否安在,城门内外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变迁?今天,苏筱晓为您讲述乌鲁木齐南门、北门、东门、西门的故事,让我们在时光变迁中看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门往事听“老城门”讲述250年的沧桑巨变

  城墙与城门,带给不同时代人不同的感受。1957年时,南门的城门和城墙都推了,废夯土被很多人取走盖了新房。至此,守护了这座城市多年的城墙,转换了形态,成为百姓的家园。

  “过去没有城墙,老百姓心里就不踏实,感觉要被欺负,现在没有城墙一样安全,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就是最安全的保护。”马寿新老人语重心长地说。

  从小生活在南门一带的马永基老人。然而很不幸,小编没有再联系到老人,据周边居民讲,老人已于几年前逝世,本图摄于2009年,当时老人89岁

  ▍南门有门

  南门有“门”。于年轻人来说,南门只是个地理称谓,60岁以上世居乌鲁木齐的老辈人都记得,南门是有“门”的,还有城墙。

  乌鲁木齐南门老照片,摄于1937年

  据马永基老人回忆,旧南门在老体育馆一带,朝东开,城墙是夯土结构,高三米多,厚一米;新南门位于现在南门人民剧场一带,门朝西开,城墙已为青砖。当新城门启用后,旧城门并未拆除,仅是关闭了。

  位于南门一带的陕西大寺是乌鲁木齐最大的回族清真寺,有两百多年历史,它重建于1906年。

  ▍老字号

  那些年,南门附近的老字号店铺还存在多少呢?按照在周边生活的老人介绍,我们先来到和平北路上的吾吾子羊羔肉,这家百年老店在民间口碑一直很好。

  今日乌鲁木齐南门一带。

  凝德堂大药房被授牌“中华老字号”,曾是城内规模最大、字号最老的药店。药店总号在甘肃省张掖市,后在乌鲁木齐开设分号,开业于1875年。

  如今的南门大银行。

  不远处,南门大银行竣工于1943年,工程所需建筑材料都是从前苏联进口,工匠也多是归国的山东华侨,外墙使用混凝土装饰了花纹图案,前来参观的各族群众络绎不绝。

  西门旧忆听老一辈人讲述大小西门发展史

  说起西门,人们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乌鲁木齐最有名的布料服装集散地——大西门、小西门,两百多年的时光过去了,那些关于城门、城楼的痕迹已经彻底不在,但在新西门附近,老西门曾经繁华和兴旺的景象一点没变。

   用马贵仁老人的话来说,过去的岁月像电影纪录片一样在脑海里放映,好像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一生都与西门的历史和发展紧紧相连,他们互相记取,互相见证。

  翻起乌鲁木齐西门一带老照片,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西门

  据史料记载,乌鲁木齐老城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城有东西南北4个正门,正西门以北为小西门。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西门还确确实实存在着。

  马贵仁老人出生在老西门,在乌鲁木齐生活了一辈子。马贵仁老人还记得,过去的西门在现中山路与红旗路交汇处一带,朝西开,城头为青砖结构,城门是木质的,有五六米高,宽4米,城门位置就是百花村这儿的十字路口,红旗路一带则是当年的城墙根,城墙一头是过去的第三监狱(今乌鲁木齐交警支队所在地),另一头则到现在的人民路。

  马贵仁老人,摄于2009年。

  在马贵仁老人的记忆中,西门历来是最繁华的地带。当时的江南巷子里做什么行业的都有,老韩家油坊、余家车马店,这两家是当时比较有钱的人家。

  1957年,由于当时城市建设的需要,西门被拆,马贵仁记得,在城墙拆除处修建了当年的围城路。1958年,就在当年的城门处修建了百花村饭店。

  如今的大西门

  ▍如今的大西门

  旧时的小西门在现民主路与红旗路交汇的花园以东,那时小城门内是一个大杂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靠卖零食、剃头为营生的;还有几家说书的。院子里也不买票,说书的说道精彩之处趁机收点钱,听习惯的老百姓天天都要来,就跟现在人卡着时间看电视连续剧一个道理。

  ▍如今的小西门

  马贵仁说那时候人都很淳朴,卖麻花卖油饼的,卖完一筐麻花和炸完一箱油饼,就去听书了,大家都觉得能维持生活就足够了,听说书是一大趣事。大院里还有卖羊肉的维吾尔大叔,若是老顾客今天钱不够的话,这位大叔就会说,“不要紧的,肉先拿上,哪天有钱了再来给。”马贵仁老人说,当时人们之间就是这样单纯的信任,大家互相帮衬,生活很幸福。

  如今的小西门

  出了小西门的城门,就是联升车马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搞运输的,那时的运输工具是牛车、马车、驴车。当时的店主是天津人胡恩元,这家店有30多年的经营历史,是老字号。

    上世纪四十年代,往现在的成功广场方向走,那里是当时有名的“墨河渠”,也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河,现在的河滩公路就是以前河水流经的地方。

  曾经的和平剧院

  北门流年“迪化”城的八座北门

  乌鲁木齐北门老照片

  时过境迁,曾经的荒凉已一去不返。没有了城门和城墙的乌鲁木齐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比当年城楼高出不知多少倍的楼群在这边地域上密集耸立,当年掩鼻而过的臭水坑被清洁宽敞的都市大道取代,乌鲁木齐越来越像一座国际都市。失去了城楼的北门如今不仅汇集学校、剧场、媒体等文化场所,且商贸发达,多条道路在这里交会纵横,车水马龙,连接着乌鲁木齐城区的繁荣。 

  有城门的北门已经走远,逐渐消失在记忆的深处,没有城门的北门依旧存在,依旧年轻。

  曾经荒凉的北门城门外,如今已经高楼林立。

  ▍历史上不止一个北门

  如果想了解北门的历史,应该先了解乌鲁木齐的历史。由于屯政需要,迪化周边又建六堡,每堡都有四座城门,其中北门分别为:拱化门(惠徕堡)、正衡门(屡丰堡)、奉朔门(宣仁堡)、阶平门(怀义堡)、永贞门(乐全堡)、翊辰门(宝昌堡)。

  然而,诸多的北门并没有因为迪化城的繁荣而完全保留。如今,因屯政设立的六堡也找不到所在,它们的北门也消亡在历史的深处。只有憬惠门作为迪化城的北关一直存在到解放后,后因城市扩建拆除,这是让众人记忆最深的北门,也是如今乌鲁木齐人所说的“北门”的专指。

  50年代的北门旧城垣拆除后老照片

  ▍北门旧忆

  据头发花白的老人记忆:北门城楼高约十米,周边城墙高八米,城门上的亭台,门洞深约5米,站在门洞里,凉风习习,夏天可以避暑。

  “北门在哪?”现今的年轻朋友们可能都会指着光明路和文艺路的交叉口,说:“这里可能就是老城的北门了。” 

  乌鲁木齐市的红山老照片。

  ▍如今的光明路

  然而,据老一辈人所言,老北门在现在的健康路北口,北门花园一带。曾问过四五位老人关于北门之外的印象,他们记忆统一:荒凉。

  1935年出生本地的张昆元老人,在他的印象中,北门外附近有菜园子,他十多岁时曾到此担菜贩卖。在刘荫楠书中记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现在北门教育学院一带,是“旗奉直东义园”,俗称“天津义园”,向西还有“两广义园”及一座城隍行宫庙,今光明路南是一片乱坟岗,有湖北义园和中州义园,两者中间是处决犯人的刑场。

  光明路

  1935年前后,随城市扩建,这里的墓群才陆续迁出,但依旧是一片荒凉。据这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回忆:出了北门,可以见红山。

  东门拾遗找寻两百年前的东门印记

  在拾起老东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又仿佛看到张昆元和爷爷每天靠在城门边卖瓜时的情景。那时候发生在东门城门边的往事,如今成为老人最温暖的记忆。

  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乌鲁木齐老城,当时整个城周围只有8公里左右。在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中,城市不断扩大,城门与城墙都陆续拆除。

  东门老照片

  ▍遗失的生活

  夏日清晨六点,夜色未退,从乌鲁木齐老城正东门中陆续驶出马车、驴车,出了城门,向东北方向的六道湾煤矿飞驰而去,城门外是荒滩戈壁,没有路,只有一条条车辙留下的痕迹,当时人们称它为车马大道(现五星路)。

  上午十一点左右,张昆元与爷爷用马车拉来一车西瓜,依着老东门城墙,开始了卖瓜生意。待到正午太阳正烈的时候,拉煤的车陆续返程,三五人合着伙分吃一个瓜,然后用袖子一抹嘴巴,进城卖煤。

  位于乌鲁木齐市大十字的人民消费合作社百货门市部

  拉煤人会到当时比较繁华的大十字一带叫卖,那经西瓜滋润过的嗓子喊出的声音抑扬顿挫,令盛夏里被太阳晒得发了蔫的街道也多了几分活力。

  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乌鲁木齐老城东门外常见的一幕。

  今天的人民广场,是老东门三角带荷花池的所在地。

  今天的东门早已不见踪迹,在乌鲁木齐老城东门的原址上,建国路笔直穿过。据张昆元回忆,最后一截残留的老东门城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了,那截老城墙异常坚固,一直被当做两个单位中间的隔墙,在乌鲁木齐日益发展的建设中,终于被淘汰了,自此,老东门消失无迹。 

  ▍遗失的文化

  老东门一带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据张老回忆,他曾就读的左公祠小学,在今天山百货大楼后侧,左公祠就是当年的“左文襄祠”,建于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改为小学,并在五十年代改名为十二小学,迁了校址,只可惜当年辉煌一时的左公祠,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

  解放初期的东门三角带。

  紧挨着左公祠一带,在那个年代被称作“三角带”,张老戏称这里为“文化小闹区”,里面有唱戏的、耍把戏的、卖炸糕的。在三角带,不仅有各个省的戏种,还有新疆本土的小曲子,说起小曲子,还得提提当时一位维吾尔族演员卡帕尔,他经常即兴演唱一段自编的“维汉合璧”的秦腔,幽默押韵,还在东门一带流行一时呢。

  【苏筱晓说】乌鲁木齐的四个门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迁,是人们生活变化的真实写照。“门”中的人来人往,穿越了时光,穿越了记忆……“门”的感觉,是一种文化、历史和情感的符号共鸣,永存每个人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