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例言、叙、记
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封衍圣公,晋太子太保。享年57岁。生于1804年,卒于1860年。享年57岁。 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袭封衍圣公。 孔祥珂生于1848年,(25岁生儿子孔令贻)卒于1876年,殁后第二年(1877年)孔令贻袭封衍圣公。 孔令贻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刚5岁丧父(孔祥珂),6岁袭衍圣公。因此‘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前后孔祥珂拟定的。 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前曾氏东宗翰博府出现繁衍危机(广芳无子,抚广莆子昭嗣)。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东宗翰博府出现袭爵危机。昭嗣1863年殁,子宪祏1886年袭翰博,其间23年翰博既不是父昭嗣也不是子宪祏。 同治十一年(1872年)孔令贻刚出生,此时(1872—1876年),衍圣公府拟定‘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时,东宗翰博府尚未确立袭翰博人选(直延至23年后的1886年宪祏袭)。 此时,南宗毓郯(1824—1883年)在东宗翰博袭爵出现危机时,捷足先登,单方出台的东、南兩宗重识 如果毓郯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例言》时已获息孔氏已拟用七十七至八十七派的‘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共廿五字。那为什么《例言》中却只‘递至祥则七十七派矣’而不是‘递至杨八十七派矣’呢?这是不是明显的遗漏? 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稿成《例言》时,最初只有‘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十五字,结合‘孔氏六十一代用巨集字,巨集本从弓、从ㄙ,敬避作宏,吾族六十三代用之,递至祥则七十七派矣’之句寸算合理,后来不知是毓郯还是什么人加上‘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再把‘十五字’的‘十’‘更改成‘廿五字’的‘廿’即可也!可他却忽略了后面的一句‘孔氏六十一代用巨集字,巨集本从弓、从ㄙ,敬避作宏,吾族六十三代用之,递至祥则七十七派矣’而给此《例言》留下了历史性的错误。 标明廿六字: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其实‘孔氏六十一代用巨集字,巨集本从弓、从ㄙ,敬避作宏,吾族六十三代用之,递至祥则七十七派矣’如果东宗翰博参与《例言》共识的话,该句应为‘孔氏六十代用承字,吾族六十二代用之(东宗),六十三代始用宏(南宗),递至扬字则八十七派矣’。 又《例言》中‘此廿五字,圣裔排行取字,故谓字派,即房派也。一闻其字,而知其为某房’。例: 一:圣裔孔庆东,他的辈字是‘庆’字,你能说出其为哪房吗? 二:圣裔曾昭演,他的辈字是‘昭’字,你能说出其为哪房吗? 三:圣裔孟繁生,他的辈字是‘繁’字,你能说出其为哪房吗? 到曾传进(1858年生)主理南宗谱局时,社会已是政权更替,风雨飘摇。到1919年孔令贻再拟订“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字时,曾传进已62岁了。从今天所见原版《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拟订‘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可见曾传进时代的南宗已更没有与东宗达成共识了,甚至是分道扬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