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

 天上流星云雨 2015-10-07


 近几年来,微课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大事件”,几乎出现了“全民微课”的现象。怎样理解和定位微课的特征,怎样理性认识微课的作用,怎样超越微课的技术开发,迈向微课有效设计的新境界?本刊特邀访谈了胡小勇教授和胡铁生老师,为我们介绍微课浪潮之中的新思考。胡小勇是国内最早提出建设“基于知识点的优质微课例”(2008)的学者之一,对微课设计和翻转课堂有深入研究。胡铁生是微课创始人、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

  现在,微课火热。热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亮点,值得思考。比如,现在不只是中小学,包括职校、高校、幼儿园、企业等都加入到了微课大军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知识点设计微课”的说法有些局限。又如,目前国内出现了微课“重技术,轻设计、弱应用、缺创新”的现象。综合这些,胡小勇教授和胡铁生老师共同研讨和征询了很多意见,提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这个新界定,不是一个标准定义,而是为了在这个时期更好地促进微课的良性发展。

  如何理解“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

  胡老师:微视频的教学应用,突破了媒体信息呈现单一的不足,也能实现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微视频中包含丰富的画面、文字、动画和声音等视听信息,视频影像又具有时序性与丰富的信息内涵,能有声有色地传递信息,不仅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微视频是教师把书本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经过重新设计、在微课件的辅助下由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识基础经过精练的讲授、分析、演示等教学活动而形成的。这与单一呆板的教科书和作业本相比,微视频中除了有教材上的知识重点难点内容,更融入了老师的经验、智慧和情感,从而使得微视频中比文本教程更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微视频在微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微视频是微课中传递信息的唯一载体。视频与其它媒体素材之间是可以良好融合、互为补充的。

新的界定中,微课是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而不是“知识点” 

  胡教授:从当前微课发展来看,在中小学领域,它的选题定位多偏向基于知识点。但是,我们关注到高校、职校、企业、幼儿园等领域也融入到微课热潮中了。它们不限于或不那么像中小学一样只重视“知识点”。例如职业技术院校喜欢关注“技能点”;幼儿园不用操心考试的事,更多关注“情感点”。所以,我们用“知能点”的提法,是表示微课的选题可以同时关注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这是对现在常见微课解释的内涵扩充。微课的作用,不限于传授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培养意志品格、情感熏陶、促进问题解决。

  微课如何应用于学科实际教学中

  胡教授:微课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其价值在于好制作、易应用。它的常见应用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支持常规课堂应用,包括微课支持的课堂导入、微课支持的课堂演练、微课支持的特定问题解决等;第二种,是用微课支持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协作学习,乃至用微课开展翻转课堂等。如果微课的课程属性很强,能够营造一个有效自治的“资源小世界”,把问题完全解决掉,当然是最好的。但同时,并不是每个微课都一定需要用来完整解决一个问题,有些微课也可以是为了特定的某个教学环节或要素来设计和开发的,它虽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促进了教和学、也间接促进了问题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国际上更多是强调“教学微视频”的创新应用,而不是“微课”的应用。例如,如果有个微课就是专门用来做学习导入的,并且导入效果很好,那也是很棒的。所以,从有效应用于学科来看,微课在各种课堂环节,如课堂导入、故事叙述、实验演示、技能演练、知识复习、问题解决等,都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可能。

  关于微课的视频时长

  胡老师:事实上,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应用场合及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即使是同一位老师讲授同一个知识点,微课视频的时间也有可能不一样。因此,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微课时长有个统一的明确的“规定”。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发现,年龄越小、越低年级的学生微课时间要更短,高年级的微课可以适度延长;文科的微课视频时长普遍高于理科;75%以上的微课视频都集中在5-8分钟间,而超过8分钟的微课数量明显减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知识点内容偏大、老师的讲解不精练、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一般微课宜在10分钟以内。当然,对于高中年级的学生、微课教学内容不宜分割过细,而且老师通过生动、有趣、有价值的讲解,完全可以打破8分钟的界限。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微课是学习资源,而不是教学资源?

  胡老师:首先,我们没有否定微课是教学资源。但是,我们认为微课更多是一种“学”的资源。从使用主体来看,微课不同于课例。课例是典型的“教”的资源”,课例的时间长、内容多,容量大。这种完整式的课例实录适合老师的观摩研讨,特别是对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利。微课,则是一种最佳的学习资源,它“短小精悍”:学生可以短时间、短过程聚焦学习一个少而精的内容。因为其干扰少、效率高,学习价值大、移动性好,利于学习者个性化自主选择学习。优质丰富的微课可以实现传统课堂不能实现的“因材施教”、“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从设计理念来看,微课最大的特点是其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摆脱了班级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而是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微课从内容选题、表现方式、教学策略、实施方式、活动设计、评价体系都以学为中心:学生是否喜欢、容易学、学得懂、感兴趣。因此,提倡把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资源,一种数字化的可视化学习资源。学生才是微课的上帝,只有学生说好的微课,才是真正的好微课。

  微课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胡教授:当前,微课建设存在着“重技术,轻设计”的现象。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微课分类的提法,但大多都只是简单分类后,并没有详细研究每种分类的具体设计流程、设计策略等。这导致微课设计的泛化,没有特定聚焦、缺乏深度研究。同时,许多中小学教师仅关注技术和比赛,希望实现很“炫”的技术效果,而忽略了做出好微课的核心本质是教学设计。

  微课在开发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和现象

  胡老师:第一,已有的微课数量多但质量不高。视频技术仍是制约微课发展的原因之一。第二,缺乏微课开发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微课建设无序化。首先是许多老师把微课的开发简化或误认是一个教学视频的制作。某些微课的开发更是无序混乱,缺乏规划和合作,重复建设多,微课没有专题化、体系化,教师、学生使用很不方便。第三,注重微课资源实体开发,忽视微课学习管理平台建设。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收集、分类、管理、交流应用这些微课,难以产生微课的规模和聚集效应。这样使得微课的应用效益大打折扣。

  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建议

  胡教授:微课需要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迈向创新应用。搞好有针对性的微课设计,才能提升老师们的微课质量,这也是我们这个专栏的目的所在。微课应该面向各种学和教的需求进行细化设计,分对象、分层次、分类型、分应用场景,这样才能使它们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本文转载于《数字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