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楹联概述

 江山携手 2015-10-07

  一、从对联到行业楹联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建立在汉字义、形、音合一的特性之上,以对偶修辞为主要特点。狭义的对联是一种适用于特定场合、词语对仗、声调和谐、上下联完整地表达出某种含义的文体形式,广义的对联则还包含那些不表达思想内容也不适用于任何场合的趣味性巧对。

  对联明显带有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基因,它可以象写诗填词一样自由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对生活哲理的感悟、描绘山水园林景色,所以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对联可以说是继唐诗、宋词、元曲以后,中国诗歌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体式。如以下三副对联可以说是分属抒情、说理和写景三类: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书破万卷,神交古人。
 ——清·左宗棠自题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联

  玉宇琼楼天上下;
  方壶圆峤水中央。
 ——清·赵翼题金鳌玉蝀桥联

  从另一个视角考察,我们会发现对联文体在其产生、发展历程中也被明显地打上了民俗学的烙印,对联很久以来一直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各个场景密不可分,无论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升职迁居、四时八节、千行百业乃到寺庙戏台、厅堂居室等等,必须要有与其场合相匹配的专用对联,已经成为被社会各阶层民众严格遵循的风俗习惯,最近国务院更是将这种“楹联习俗”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类的对联如: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五代·孟昶题桃符春联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孙中山挽蔡锷联

  虽然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佚名题理发店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最后,还有一部分对联明显地带有文字游戏的特点,它们为了技巧而技巧,只求趣味,不表达任何主题或是把主题寓于巧趣之中。如: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佚名五行偏旁对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华罗庚人名巧对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明·解缙巧对

  综上所述,广义上的对联应该是如同“诗歌”一样的文体类别,而不是与“律诗”一样的单纯文体,其本质属性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具体可以分为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这三个部分,同样,古今对联作品也可从宏观上划分为文学性对联、实用性对联和谐巧性对联三个类别。文学性对联是如同诗词一样的纯文学的自由创作,并不包含实用的功能,创作时也不一定要考虑张贴悬挂。实用性的对联首先立足于实用功能,创作的目的在于民俗上的实用(即便联语本身可能有着很强的文学色彩),此类对联一般要张贴悬挂于中国式建筑的门前双楹之上,故历来称为“楹联”或“楹帖”。除此之外的谐巧性对联,因其上下联一般并不共同表现某一主题,也就是说“只相对不相联”,所以并不适合用“对联”这一称谓,其实自联语类著作的开山鼻祖梁章钜开始,这类谐巧性的“对联”便被排斥于其《楹联丛话》之外,单独成篇为《巧对录》,也就是说梁氏对它们的正式称谓是“巧对”。梁章钜在《巧对录》的序言开头便说:

  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所以,如果有必要对上述称谓进行一下科学的界定的话,不妨以文学性对联为“对联”,以实用性对联为“楹联”,以谐巧性对联为“巧对”。本文中所说的“对联”,有时为广义,有时为狭义,而与楹联、巧对概念相并列时则专指文学性对联。“楹联”一词古来皆指狭义的对联,本文中将专指实用性对联,“巧对”一词则专指谐巧性对联。

  对联因其本质属性的多元繁复,故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最早出现的是谐趣性对联,也即巧对;随后出现的是实用性对联,最后产生的才是文学性对联。

  单就对联的谐巧性而言,对联应该是一种游戏文体,一种与谚语、歇后语、谜语相类的以口头创作与流传为主的体裁。谐巧类的对联最早出现可上溯到晋代。晋太康初,士风崇尚清淡,文人间机敏巧妙的对答往往不胫而走,被人传为美谈。陆云(262-303)与其兄陆机同是西晋文学家,出身江南世族家庭,为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吴亡后陆机、陆云同至洛阳,名动一时,时称“二陆”。这期间,就有陆云(字士龙)与太子舍人荀隐(字鸣鹤,颖川人)在文友张华家以应对为清谈的记载。《晋书·列传·陆云》:

  云与荀隐素未相识,尝会(张)华座,华曰:“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隐曰:“日下荀鸣鹤。”鸣鹤,隐字也。

  “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人名巧对。华亭古名“云间”,“日下”原指京都。荀隐是靠近洛阳的颖川人,故称“日下”。“日下”对“云间”是地名相对,“荀鸣鹤”对“陆士龙”是人名相对。如果可以认定这是出于有意识的对仗,可以说上下联不仅对偶工整,声调上也十分严整。而且谐音双关,内含着“云天之间鹿是(陆士)龙,化日之下寻(荀)鸣鹤”的寓意。这类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一人出句,一人对句的谐巧类对联自晋代之后,成为历代文人间争巧斗智的工具,在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及各种笔记小说中大量存在,直到当代仍不断地产生新的巧对作品。

  从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实用性而言,对联应该是一种实用文体,一种与檄文、墓志、奏疏甚至书信、借条相类的一种格式相对固定并为特定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文体,以春联、寿联、挽联、行业联最为典型,春联在这类对联中产生最早。

  我国的年节风俗可以上溯到汉代,发展到了唐宋之际,民间于“岁日”、“立春日”在桃符上书写“祈福禳灾之辞”的习俗十分兴盛。至于上下对仗且意义完整的对联何时登上桃符,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首卷即开宗明义地指出: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这里“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实际上已是北宋乾德3年(公元965年),春联自此而产生。此时的实用类对联还只有“节庆”这一种用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了寿联及挽联:

  北宋孙奕《履斋示儿篇》: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史·赵鼎传》:至是,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实用类对联在宋代产生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至明代,实用类对联的门类进一步齐全,寿联、挽联、婚联以及行业联的应用范围日渐广泛并以民俗的形式固定下来,至清代后期,实用类对联更是达到了极盛。

  从对联所具有的文学性而言,对联应该是一种文学文体。除了没有押韵的限制及独特的二句式结构特征之外,以写景、抒情和说理为主的部分对联,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传统,应该说是继古体诗、今体诗、词、曲之后发展成熟起来的一种新的汉诗样式。由于对联先天便带有谐巧和实用的特征,所以专门言志、抒情、写景和说理的文学类对联的出现,过程更为漫长。最早进行这方便创作的要数南宋朱熹:

  赠漳州一士子云: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又一联云:

  鸟识元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此类对联可以说是摆脱了谐巧和实用的限制,在更大的空间而进行的文学创作,文学类对联在明代得到了杨慎、徐谓、李开先等人的发展,清代则有李渔、郑板桥、孙髯、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彭玉麟、薛时雨、俞樾、王闿运、钟云舫、赵藩等联坛大家将其推上了顶峰。

  从谐巧性对联的出现、实用性对联的诞生一直到文学性对联产生,前后经历了约九百年之时间跨度,其间和之后的岁月中,这三根主线并行发展并相互交织盘错,共同构成了中国对联发展史的基本脉络。

  行业联作为实用性对联中的一支,是文化与手工业、商业及近代工业相结合的产物,行业联的出现始于南宋教育主题的书院联,明代进一步发展出市井百业的实用联语,再经晚清至民国的进一步丰富,民国时联书始另辟为一类,到当代发展为与社会所有行业相关联的庞大家族。

  二、行业楹联的分类

  首先介绍一下对联文体总的分类,以便我们了解行业楹联在对联文化中所处的位置。对联的分类是随着对对联文体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发展的,早期的对联著作中所作只是粗略的分类,如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将楹联分为十大类: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近代吴恭亨的《对联话》则只分为五类:道署,庆贺,哀挽,谐谑,杂缀。

  行业联的概念最初只是指市井商肆及传统手工业、服务业用以点缀铺面并起到广告效果的实用类对联,因其内容一般只适合平民的口味,缺少文雅的格调,所以早期的对联著作中很少被收录,梁章钜《楹联丛话》只把少量的行业联语收录到“杂缀·谐语”类中,如:

  余偶见一剃发店中悬“整容堂”匾,旁有联云:“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虽巧而不伤纤。又《桃符缀语》中载一联云:“不教白发催人者;更喜春风满面生。”又《秋雨庵随笔》中载一联云:“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皆颇自然。又牙行市肆通用联云:“其交以道,其接以礼;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亦颠扑不破语也。

  吴恭亨的《对联话》也将部分行业联归之于“杂缀”类中。

  民国胡君复所编《古今联语汇选》是明、清、民国三个时期规模最大的对联作品集,当代联家常江教授对此书进行了校勘和重新编排。重编的分类目录是:名胜、园林、祠庙、刹宇、庆贺、哀挽、廨宇、学校、会馆、戏台、杂题、投赠、谐谑、杂缀、谚语、诗钟、集句、集字共十八类。《古今联语汇选》收录了大量优秀的行业联作品,基本上都归之于“杂题”类。

  晚清以来,随着中国从小农经济社会向近代工商社会逐渐转变,社会分工不再是士、农、工、商的简单模式,而是愈来愈精细和繁复。基于这种社会变革,从晚清到民国这一时期,也是行业楹联迅速丰富和发展的阶段,从现代对联分类的角度来说,行业楹联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狭义的手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用联,广义的行业楹联包含了现代社会各种行业,用最新的术语来概括,行业联是包括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社会所有行业和部门的实用楹联。正是基于这个定义,当代行业联已经成为对联文体的一个主要类别。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将对联分为名胜、题赠(格言)、喜庆、哀挽、谐讽(巧妙)、文学艺术、行业、集句、海外九类。在由中国楹联学会制订的《中国对联集成》编纂方案中,所有对联资料共分成山水类、园林类、古建类、宗教类、居室类、行业类、题赠类、喜庆类、哀挽类、巧妙类、文艺类、集句类、故事类、杂题类等14个类别。

  根据对联“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的多元属性,我们首先把对联从宏观上分为“文学编”、“实用编”和“谐巧编”。

  在“文学编“中,根据文学的普遍特性,其下分成“说理类”、“写景类”和“抒情类”。“说理类”包括:励志联、修身联、处世联、治学联、惜时联、勤政联、治家联、交友联。“写景类”包括:山水联、园林联。“抒情类”包括:自题联、赠人联、杂题联。

  在“实用编”中,根据具体的实用领域,其下发成“时令类”、“行业类”、“庆吊类”、“古建类”和“宗教类”。“时令类”包括:春联、节令联。“行业类”包括:政府部门联,公共事业联、教育联、文化娱乐联、商业联、服务业联、工矿企业联和农林牧渔联。“庆吊类”包括:婚庆联、寿诞联、挽联。“古建类”包括:衙署联、书院联、会馆联、戏台联、陵墓联、故居(纪念馆)联、居室联。“宗教类”包括:佛教联、道教联、基督教联、伊斯兰教联、民间人物祭祀联。

  在“谐巧编”中,收录以谐趣和技巧为主要特征的联语,讽刺本是文学的功能,但讽刺联大多依靠文字上的技巧或戏谑的语言来达到讽刺的目的,所以也归入此编中。计分“谐趣类”、“巧妙类”、“集联类”和“诗钟类”。“谐趣类”包括:讽剌联、滑稽联、无情对。“巧妙类”中以“字义”、“字形”和“字音”分别统领各种文字技巧联语。“集联类”包括:集字联、集诗句联、集词句联、集文句联、集俗语联、杂集联。“诗钟类”包括:嵌字格、分咏格。

  在上述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建类”联语中的衙署联、书院联、会馆联和戏台联其实就是古代的政府部门联、教育联、服务业联和文化娱乐联,只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再应用于今天的社会。因为本书意在展示古今行业楹联的发展历程,同时现在存世的上述四类联语中也不乏优秀的联作,所以在本书中我们以附录的形式,把部分衙署联列于政府部门联之后,把部分书院联列于教育联之后,把部分会馆联列于服务业之后,把部分戏台联列于文化娱乐联之后。这样便形成了本书的基本框架。

  了解了对联文体总体上的分类以及行业联所占的地位之后,还有必要对行业联内部的类别划分进行一下说明。本书将行业楹联从总体上分为政府部门类、公共事业类、教育类、文化娱乐类、商业类、服务业类、工矿企业类及农林牧渔类共计八个大类,基本上是按照现代社会三个产业的划分为依据,其中农林牧渔类为第一产业,工矿企业为第二产业,商业、服务业为狭义上的第三产业,习惯上把政府部门、公共事业、教育和文化娱乐也都归入广义上的第三产业。文化、教育虽然应从属于公共事业类,但因它们地位突出且与之相应的楹联存世量极大,故将其独立成为大类。经营性的娱乐场所原则上应归属于服务业,但因其所具有的浓厚的文化色彩,故与文化类合并成文化娱乐类。上述分类是根据社会分工的基本状况与行业楹联创作与发展的实际综合考虑而划分的,基本包括了当今社会的所有行业或部门。

  狭义的行业楹联只包括商业类与服务业类的联语,传统对联图书中的行业联基本上都属于这两类,按现代社会广义的行业楹联的概念进行上述八类划分之后,一些不被前人视为行业联的联语,顺理成章地也进入了行业楹联的大家庭。如古代书院以及试院、贡院的楹联,按现代观点都归为教育类的行业联,古代戏台联理应为文化娱乐类的行业联,古代官衙对联从前曾有衙署联、廨宇联、府邸联等名目,均应归属于政府部门类的行业联。会馆联是古代对联的一大分支,会馆本身的属性较为复杂,早期的会馆只为接待故乡来京城会考的举子,由地方政府及地方名流捐资兴建,并不收取吃住的费用,有些公共事业的属性,后来演变为同乡的工商业者聚会的场所,要收取或变相收取一定费用,便有些服务业的属性了,本书将会馆联统一归入服务业类之中。

  政府部门类楹联借鉴当今政府部门分口管理的实际,下分七个子类:“政权机构”包括政府、人大、政协等行政、立法及参政机构,“政法机关”包括公检法等部门,“财税机关”包括财政、税务及工商等部门,“军队武警”包括军队、武警等武装力量以及人民武装部等机构,“群众团体”包括各类社团组织,“其它部门”包括前六类之外的各种政府部门。古代衙署楹联归入“附录”中。

  公共事业类分为邮政、电信、交通、气象、金融、证券、医药、社会福利、公共设施九个子类。

  教育类楹联按分类逻辑而论应归之于公共事业类中,但因其地位重要且作品存世量大,故单独列为大类。教育类楹联内部原没有多少子类可分,所以只按楹联所适用的学校类型,分为幼教、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等几类,另把古代书院楹联作为“附录”列在最后。教育类楹联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有相当数量的联语是各种学校均可使用的,故设了一个“通用”的类别列于其它各类之前;有一些特别有针对性但不能归于各个类别的联语,另设了“其它”列于各类之后。

  文化娱乐类楹联共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体育运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歌舞厅、影剧院、音乐厅、曲艺厅、网吧、其它等十三个子类,另将古代戏台楹联以“附录”形式列在最后。

  商业类楹联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适用于各类店铺,故先设了“通用”类,其后又设了综合市场、文化用品、金银珠宝、服饰鞋帽、日杂百货、家居装饰、五金电器、粮油食品、旧货业等九个子类。

  服务业类楹联共设了饭店、茶楼、宾馆、洗浴业、美容美发厅、照相馆、裁缝店、装裱店、刻字店、中介服务、旅游业、其它等十二个子类,另将古代会馆楹联以附录形式列于最后。

  工矿企业类楹联分设了纺织印染业、机器制造业、建筑建材业、冶金能源业、食品加工业和其它等六个子类。

  农林牧渔类楹联下设农业、林木种植业、畜牧养植业、渔业四个子类。

  三、行业楹联的历史

  现行的各种对联图书对于行业楹联的起源于发展历史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根据行业楹联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的实际,以南宋朱熹为各地书院所撰写的教育类楹联作为广义上行业楹联的起源,而狭义行业楹联应源自宋代春联中的工商行业春联,至明代始脱离春节的时间限制,成为在店铺开业时甚至一年四季长期悬挂使用的具有装饰与宣传效果的工商业用联,之后这一使用方式被以民俗的形式固定和沿用下来,至清代晚期更为兴盛,余风至今不衰。

  有些资料把五代范质(911-964)题于扇子上的一联:“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称为最早的行业联,此事见于北宋僧文莹《玉壶清话》:

  初,周祖自邺起师向阙,京国罹乱,鲁公遁迹民间。一旦,坐对正巷茶肆中,忽一形貌怪陋者前揖云:“相公相公,无虑无虑。”时暑中,公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一联在上,陋状者夺其扇,曰:“今之典刑,轻重无准,吏得以侮,何啻大暑耶?公当深究狱弊。”

  邵伯温(1057-1134)的《邵氏闻见录》则直说:“公所执扇偶书‘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诗二句。”而实际上此联的确出于唐杜牧的《早秋》一诗。历史上郭威自邺起兵与范质遁迹民间的时间是在公元950年的十一月,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季,故事中却说“时暑中”,所以《玉壶清话》等书的记载根本不足采信。即便范质早年确摘杜牧诗题扇,此举也与对联文体无关,更与行业联无关。

  还有人把元代赵孟頫题扬州明月楼的春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当成酒楼联而称之为最早的行业联,其实据明代都穆的《南濠诗话》: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其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彻酒器以赠子昂。

  由此可知此“明月楼”实为赵氏家中的建筑,并非商业经营的酒楼。赵孟頫在联中把主人与“食客三千”的孟尝君相比,此处的“客”系主人所养“食客”,也不是后人附会的“顾客”。

  考察实用性对联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广义上的行业楹联可以上溯到南宋朱熹为有关书院所题写的教育联。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生从教四十年,修复、创建书院多处,平生撰写多副书院楹联,有些联的内容是较为纯粹的教育主题,如梁章钜《楹联丛话》载:

  又建宁府学明伦堂联云:“师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松溪县学明伦堂联云:“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这些联语是专门为书院而题且内容紧切教育主题,无疑应该视为行业楹联中的教育类楹联。

  宋代之后,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元朝统治,其间虽有赵子昂为元世祖题写宫中春联的故事,但总体来说华夏民族生活习俗受到了蒙古民族生活动习俗的极大冲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出于恢复华夏习俗的目的,下旨推广春联,在这场春联大普及中,专用于市肆百业的春联便应运而生,据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说》记载: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朱元璋为阉猪户题写的这副春联,虽然最终也未被张贴于门户之上,但究其语意,春联的意味并不浓厚,户主的职业特点倒是表现的十分鲜明,这应该说是一副典型的行业春联。

  这种市井百业所用的行业春联演化为常年悬挂使用的行业楹联,在明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了明朝中后期,生活于正德、嘉靖年间的李开先(1502-1568),的对联专集《中麓山人拙对》、《中麓山人续对》中,有一些为医者所撰的行业联,如:

  药 室

  投闲大展眉间锁;
  却病全凭肘后经。

  善人不怕三尸说;
  智者能调五脏和。

  又如:

  有外科良医洪石塘索对甚恳,率然答之,其精妙亦犹之前五对也:

  上药坐收捐重价;
  外科立效出奇方。

  世医徽郡原攻外;
  妙剂石塘善酌中。

  上述各联均为应医者之请或主动为医者所撰写的医药行业楹联,而不再是应一时之景的春联。由标题中的“外科良医洪石塘索对甚恳”,也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中悬挂与职业相切合的行业楹联,可能已成为相对普遍的现象。

  另外,李开先罢职归里后所作的一些纯粹反映农村生活的“散对”,有些基本上就可以看作农业或渔业的行业楹联,如:

  龙爪豆,羊角葱,鸡鬃菜,甘蔗束牛腰,园圃之名蔬不一;
  鹰嘴桃,牛心李,虎头瓜,葡萄垂马乳,林泉之佳果惟繁。

  蓑笠是冠裳,见客无言贪晒网;
  舟航为庐舍,打渔有月急鸣榔。

  生活在宣德、正德年间的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也流传着与医者向李开先索要楹联的事情相类似的故事:据说有位古董商请沈周(1427-1509)为新开张的古董店题联,沈周根据店铺所处的位置,提笔写下了“小门面正对三公之府,大斧头专打万石之家”一联。由这一故事也可以反证出在明代中叶,市井各行业的从业者在春节、开张甚至永久性地张贴悬挂切合本行业特点的楹联,应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清代独逸窝退士编《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其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不太满意。唐伯虎给他另写了一副,曰:“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其人大喜而去。这则笑话虽是站在文人立场嘲笑商人,其事也未必存在,但从中至少可以从侧面看出明清之际行业楹联的应用情况。

  随着市井百业楹联在明代的兴起和发展,行业楹联的其它几条主线衙署联、会馆联及书院联也在明朝产生或得到发展。

  书院楹联在南宋经朱熹大力倡导之后,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在对联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副书院楹联,便是明代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其它如明代高贲亨题白鹿书院联“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等作品也有较大影响。

  题衙署楹联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可能要以明代王阳明(1427-1529年)所题“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一联为最早,清人陈宏谋《学仕遗规》载:

  王阳明巡抚江西,置二匣於行台前,榜曰:“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一时上下之情流通,奸匪皆无所容。

  李贽(1527-1602),明代著名思想家,福建省泉州人,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太守,曾自题官署楹联二副: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

  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
  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

  会馆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最早在会馆中题写楹联的,据现有资料当为明代叶向高题福州会馆联。

  叶向高(1559-1627),明代书法家,福建福清人,万历进士,官礼部尚书。叶向高为福州会馆题写了三副著名的对联,一是福州会馆老馆正堂“燕誉堂”的楹联:“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对仗工整,寓意深远,浪迹天涯的家乡游子欢聚一堂,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另外两联为义园联,一联为:“满眼蓬蒿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另一联为:“寄语往来人,莫为功名抛骨肉;伤心丘垄地,得归桑梓即蓬莱。”义园,是旧时收埋无主尸骨的坟园,而福州会馆义园则专收埋在京亡故的福州人遗骨的场所。义园有慈善与社会福利的意味,从这一属性来说,义园联也可以算是公共事业类行业联中社会福利楹联的滥觞。

  上述的书院联、衙署联和会馆联在进入清代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行业楹联中的几个重要分支。书院联一直发展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改全国书院为学堂,之后演化为现代教育类楹联。衙署联则在辛亥革命会由演变为民国各级政府联,解放后又变易为当代的政府部门类楹联。会馆联发展到民国仍十分兴盛,建国后则被一律废除。戏台联在明代的资料不详,可能产生并光大于清代,民国及解放后仍以剧院楹联的形成存在。

  进入清代,特别是清朝晚期向近代社会逐渐转型后,社会分工更趋于细致,行业对联的类型也随之大大增加。市井商肆所用的狭义的行业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但对于一些对联名家的创作来说,每个人的题材分布还是相对较窄的,大致局限于名胜题赠、贺寿悼亡方面,出于知名联家对于这类实用性对联的偏见,真正保存这类联作的作者不多,纯粹的行业楹联的创作主要还是由民间的文士进行,各种对联著作一般都是从巧趣的角度来保存一些比较优秀的行业联作品。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有“长联圣手”之称的钟云舫却显示出与从不同的创作理念,钟云舫(1847-1911)又名祖棻,号铮铮居士,四川江津人,同治六年(1867)考取秀才,后迁居县城设馆授徒,其《振振堂联稿·续稿》的第二卷题名为“各色春色”,也即各行业春节用联之意。其中分有客栈、茶社、饮食馆、烤房、绸缎、剃头、糖房、面房、铁匠、木匠、炭厂、柴厂、油房、灯笼铺、鞋铺、钉鞋、草鞋、斗笠、伞、扇、苏货、帽、袜、毡、毯、席、染、顾绣、织棉、织麻、织丝、裁缝等160多种行业,林林总总,包罗万象。除此之外甚至还列出衙门内十五种分工的专用楹联,统而观之,简直就是晚清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这在对联史上重要联家的作品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行业联发展史上很值得大书一笔。

  清晚期行业楹联发展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随着西方现代工业技术传入而产生了许多全新行业的楹联,如晚清“裁驿置邮”后设立邮政局,随着电报、电话的引进,相继出现了电报局、电话局,与之相应的行业用联也随之出现,吴恭亨《对联话》载:

  又,邮政局联云:“置邮传命;为政在人。”又,电报局顾晴谷联云:“发乎迩,见乎远;观其器,知其工。”

  再如,随着火车的出现而产生了铁路业楹联,胡君复《古今联语汇编》:

  胶济铁轨之枕,不用木,而用铁,故车行之时稍觉平稳。某车站联:“如砥如矢,至鲁至齐。”

  胶济铁路通车于1904年,此当为最早的铁路运输业的楹联。与此同时,在商肆百业联中也出现了从前所没有的新行业楹联,如:

  煤气自来火行

  贯气居然能引火;
  生光原不籍焚膏。

  电气灯店

  光耀九天能夺月;
  辉腾一室胜悬珠。

  民国之后,行业楹联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首先是政府部门类楹联取代了传统的衙署联,随着各级各类党校的出现,教育类楹联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公共事业类楹联中的邮电、交通、金融等行业的新联语大量涌现,新闻出版业和新的文化娱乐业的楹联以及工矿企业类的楹联也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文化也使得商业、服务业楹联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行业楹联的发展在二十世纪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大量全新的行业不断出现,对联文化在恢复传统、扩大影响的同时,也配合着各类新行业的出现而产生与之相应的新行业楹联作品。这段时期行业楹联发展的一个最大亮点,是大量的政府部门、企业、团体敏锐地认识到对联这一文体形式的独特优势,纷纷面向社会开展本行业或部门楹联的征集活动,社会反响激烈,佳作更是琳琅满目。这显示出对联文化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也向我们昭示出行业楹联更加繁荣的前景。

  四、行业楹联的创作

  随着行业楹联在当今社会的逐步升温,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要面对从书刊资料中挑选合适的行业楹联,甚至要亲自创作行业楹联的问题,比如机关单位张贴春联之际,商业店铺开张之际,或者是参加有关行业楹联征集活动时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行业楹联鉴赏与创作方面的知识,需要掌握行业楹联的文体特点。

  行业楹联的特点既有对联文体的普遍特征,同时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具体到缤纷多彩的行业楹联内部,不同分类的行业楹联又有各自不尽相同的特点,

  在创作或鉴赏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大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立意上贴切自然。

  行业对联的最大特点是贴切,无论行业宽窄、分支多少、店铺大小,对联都要切合其发展历史、代表人物、自身特点、社会地位等特征。行业楹联从内容上一般可分为通用联与专用联两种,通用联是指内容切合大的行业类别的楹联,专用联则指内容上切合该行业中具体使用者的楹联,如属于商业类的通用楹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再如属于商业行业中“眼镜店”这种具体店铺的联语:

  好句不妨灯下草;
  高年能辨雾中花。

  一个行业的通用联可供该行业之中的所有门类使用,而专用联只适用于该行业之中的一个子类使用,不可移换到同行业的其它子类,比如“眼镜店”联语便绝不可以当作“钟表店”联语使用,虽然它们同属于商业类的行业楹联。

  通用联着眼于大的类别的特征,是宏观层次上的“贴切”,与之相对应的专用联则属于微观层次上的“贴切”。宏观层次上关注的是共性,微观层次上关注的是个性,个性要寓于共性之中。比如同样是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和各类专科学校的专用楹联,彼此都有明显的区别,但无论如何都不会偏离教育行业类楹联这一共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时这种共性并不单纯局限于我们对行业楹联的几大分类这种横向的层面,因为产业一般都呈现链条状的纵向结构,而这种“产业链”肯定会打破我们行业类别的划分,比如这样一副行业楹联:

  瑞草抽芽分雀舌;
  名花采蕊结龙团。

  此联内容是写“茶”,但这副楹联可以分别用于茶叶种植场、茶叶加工厂、茶叶店以及茶楼等相关场合,这些场合在本书关于行业联的分类中却分别属于农林牧渔业、工矿企业、商业以及服务业。与此相类的另一副行业楹联:

  恭迎贵客临高座;
  漫饮清茶助雅谈。

  这也是一副茶联,但内容上却只适用于茶楼。由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通用联与专用联之分,其实也存在于跨行业的纵向的层面上。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还会发现,行业楹联内容贴切的程度,并不是仅仅从通用到专用这么简单。举例来说,相对于教育行业通用联来说,“中学联”已属于专用联了,但如果再向细里区分,象“厦门集美中学联”与“北京第四中学联”则属于更深层次的专用联,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学联”的概念反而成了“通用联”了。再以商业联为例,“眼镜店联”相对于商业类楹联来说已是专用联,但相对于“大明眼镜店联”这种切合商店字号的行业联来说还是属于通用联,而作为连锁企业的“大明眼镜店”,在不同的分店还会有切合其座落地点的楹联,再进一步说,即便同一地点的店铺,也会因为时间上的不同而出现切合不同年份的行业楹联……

  总之,行业联强调内容贴切,注重联语在立意上突出典型性,最好是不可移易它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行业楹联中通用联的价值,由于所要“贴切”的对象层次复杂,枝节众多,在实际创作中,只要选定了一个适当的层面和角度,联作是否优秀,主要还是要从楹联的语言上分出高下,没有必要为了贪图更多细节上的贴切而影响了文理的通顺自然。

  行业楹联的立意上还须注意对本行业的评价要中肯,不可过度夸张而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更不可因过分的吹嘘而吓跑了顾客,比如梁章钜《楹联续话》中曾载有这个的例子:

  相传有一剃发店,乞联于狂士者,大书云:‘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数日间,客皆裹足不前,其店顿闭。

  最后,行业楹联在内容的贴切上还存在表面的贴切与内在的贴切之分别,内在的贴切是真正描绘出本行业的内涵及特点,而表面的贴切则只注重了表面形式上与描写对象的切合,比如硬性嵌入单位或企业的名号或单位领导或商铺主人的姓名等。

  2、语言上雅俗共赏。

  行业楹联作为商家祈福迎祥和单位进行自我宣传的一种载体,其受众是社会上最广泛的民众,所以行业楹联在语言风格上特别强调雅俗共赏。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行业楹联的“雅”与“俗”是一对共生的矛盾体,这里“雅”的内涵包括了格调的古雅、造语的新颖和意境的优美,与之相对的“俗”当然包括了格调的卑下、语言的俗套和意境的平庸。从对联的文学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等角度来说,对“雅”的追求当然无可厚非,不少文人创作的行业楹联也的确达到了十分工雅的程度。但从对联的实用性而言,行业楹联只是民间习俗的一个载体,它面对的读者又是草根的市民阶层,所以古今的不少行业楹联直接表现为直白无味、陈腐平庸的俗套。行业楹联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文辞过于古雅,无疑会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而过分俗气的联语也同样得不到最广大的社会民众的认可,所以雅俗共赏的风格便成了一条行业楹联作者共同遵循的准则。

  行业楹联的雅与俗在很多时候只是相对而言,而且在存世的行业楹联中偏于雅或偏于俗的联语都大量存在,试比较下面一组酒楼楹联:

  江上游踪名士鲫;
  酒边豪气美人虹。

  铁汉三杯软脚;
  金刚一盏摇头。

  刘伶问道谁家好;
  李白还言此处佳。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沽酒客来风亦醉;
  卖花人去路还香。

  第一副偏于雅,第二副偏于俗,第三副俗中有雅,第四副雅中有俗,真正达到雅俗共赏境界的是第五副。《楹联三话》“酒肆联”条目说:

  钱梅溪曰:“途中遇沽酒者,或卖花者,其香扑鼻可爱,拟将采入诗中,而未得也。偶见市中酒肆挂一联帖云:‘沽酒客来风亦醉;卖花人去路还香。’不知何人所作,可谓先得我心者矣。”又曰:“酒肆联有绝可笑者,如‘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每处皆有,不知起于何时。又河南永城、睢州一带酒店联云:‘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则更堪喷饭矣!”按:吾闽亦有酒肆通行联云:“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盖自夸其酒之佳,又别一意也。

  这里有两个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指出,一是并非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代表了俗,有时口语化的对联反而具有十分高雅的意境,如酒楼联:

  我辈此中只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还有一点便是有许多看似雅致的楹联,但因为被人使用的过多过滥,反而变得俗不可耐了,如酒楼联:

  美味常招云外客;
  清香能引月中仙。

  我们倡导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偏雅或是偏俗的联语的价值,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一些文艺机构的行业联,通常都要力求联语的工雅,以与张贴场地的文化氛围相吻合。而另一些场合,则不妨开掘出对某些行业的幽默感受,用大俗来追求非同寻常的喜剧效果。

  与语言的雅与俗相类似的,还有语言的端庄与活泼这一对矛盾,端庄的风格与“雅”比较相近,活动的风格则与“俗”比较相近。一般在政府部门、工矿企业等较为公共的场所,行业楹联的语言要求以端庄严肃为主,而在一些私营的商业、服务业以及娱乐业等允许展示个性、追求热闹的场合,则可以使用轻快活泼的语言风格。

  3、形式上合乎规范。

  作为对联文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行业楹联的创作要符合对联文体的基本规范,对联的基本规范可以概括为两点,即词句对仗和声调和谐。

  对仗指辞赋、骈文、诗词、对联中词句的对偶,对偶是汉语修辞学中的辞格之一,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王力先生说:“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词性即词的特点,词性相同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

  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有“实对实,虚对虚”的说法,即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才能称为工对。也即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等。

  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今人的对仗即按照上述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王力先生总结为:“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见《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2版,第11页)

  为了达到工整的效果,一般方位词只与方位词相对,而不与其它名词相对,颜色词只与颜色词相对,而不与其它形容词相对。

  声调和谐表现为对联关键位置的字要做到平仄相对。古人把汉字的读音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在此基本上,又把所有汉字划分为平仄两类,即平声字为一类,上、去、入三声合称为仄。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汉字的读音演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若以现代汉语的标准划分平仄,则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对联平仄的排列的一般规律,是同句之中平仄相间,对句之间平仄相对。同一联中不能全平或全仄,或是平仄杂乱无章,只有注意了关键位置的字的平仄,对联读起来才有起伏,有声势,音韵才和谐。对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作者,对联对平仄的要求有宽有严,最宽泛者只注意联尾的声调,即上联收尾用仄声,下联收尾用平声;再严一些的则把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四字称为句腰,句腰的字要注意与句尾相反;最严的标准则是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严格以两个平声与两个仄声相间的方式来排列。我们在创作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

  行业楹联一般以短联为主,上下联只一句时,以四言、五言、七言居多,上下联有两个分句时,八言的一般为四四结构,九言一般为四五结构,十一言一般为四七结构,十二言一般为五七结构。所以只要掌握了四、五、七言的平仄格式,便可以应付一般的短联创作。

  四言句式的平仄,一般都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如商业联:

  门盈喜气;
  店满春风。

  五言句式的平仄,一般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种,第一种情况的第一、三字和第二种情况的第一字可不论平仄。如商业联:

  信是招财宝;
  诚为待客经。

  作陶朱事业;
  寄管鲍生涯。

  七言句式的平仄只是在五言句式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两种情况,前一种的第一、三、五字,后一种的第一、三字可不论平仄。如商业联:

  名牌誉满三江水;
  好货诚招四海宾。

  生意如同春意美;
  财源更比水源长。

  以上所述都属于比较严的格式,在实际创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四言联写成“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五言联写成“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七言联写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等格式,也不是不可以。

  五、行业楹联的应用

  传统行业楹联的应用,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即春节时张贴、开张或店庆时张贴以及长久性的刻挂。前两种情况都是写在红纸上,临时张贴于店铺或单位的门前;后一种情况则要镌刻在木质、砖石水泥甚至金属等载体上,镶嵌或悬挂在店铺或单位的大门上。

  行业楹联在张贴和悬挂时,应注意不要把上下联贴反,按传统习惯,在面对大门时,上联要贴在右侧,下联要贴在左侧。行业楹联在用毛笔书写时,要以容易辩认的楷书、行书和隶书为主,尽量不要写成草书或篆书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行业楹联的应用得到了拓宽,可以出现于展板、礼品、户外广告、店堂内外装璜、办公室装饰等场合,也可随产品广告或形象广告出现在各种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许多搞征联活动的单位通常会把征集到的优秀联作结集出版发行。

  近些年来对联文化在社会上逐步升温,社会各行业也开始看重对联这一短小精悍的文艺形式在企业文化建设、单位广告宣传中的作用,一副看似不起眼的行业楹联,对于凸显一个单位的文化品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以预计行业楹联将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