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语言观

 优雅a 2015-10-07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对传统文化的重大而突出的贡献主要在文化教育和学术方面。他致力于文化教育,聚徒讲学,培养了许多能人和“仁人”,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思想和哲学思想;他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论语》是他的弟子整理的记录他以及弟子言行的格言语录体著作。《论语》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劝说,使人觉悟。《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义道德。
  
  孔子不是语言学家,当然没有系统的语言理论。他的语言观除了正名说以外,主要体现在他的其他论著和言论中。一部《论语》就有许多处直接涉及到了人的语言问题,《论语》是以“仁”为核心的,《论语》中所谈的“言”(言语,说话)也是围绕“仁”这个轴心旋转的。孔子往往把“言”与仁-行-思想-道义等联系起来探讨问题,不过在他那里,言语似乎不是那么重要,言语与“仁”等比较起来,始终是从属的甚至是卑下的角色。
  
  在孔子看来,言语是服从于仁的,有违于仁的言语是不好的。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意思是说,说话巧妙,脸色好看,仁就少了。言语应当如实地反映事物,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花言巧语。否则,就不符合仁的要求。在孔子看来,言语是表现思想的,既可以表现好的思想,也可以表现邪恶的思想。他评价《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就是说,三百首诗虽然不能说都是精华的东西,但是其中没有杂念或者邪恶的货色。诗是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写的,语言是表现思想的。无论是好的思想还是邪恶的思想它都可以表现。他还要求人们要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而说话要谨慎。依据孔子的观点,言语不是空洞的,是表现思想的,思想是言语的内容和意义。思想是有一定规范和原则的,不能随意表现,不能信口开河,无所顾忌。
  
  关于“言”与“行”的关系,孔子看重的是“行”,而不是“言”。他们都是人的活动,一个表现思想,一个是实际行动。对于人生和社会,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思想-言说-行动的链条中,言说是一个中介环节。言行关系实质是认识(思想)和实践的关系。孔子认为,行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而言(言说)是第二位的,从属的。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就是说,先要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再依据做的把话说出来。关于言行关系的说法还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不要轻易说话,行为上要敏捷;不要说空话,要先做后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讲的也是言行关系,但这里的言与行是并列的。
  
  “言必信,行必果”同时体现了另一层语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言语要遵循诚信的原则,符合道德规范。说话一定要讲信用,行动一定要有结果,讲了的话要兑现。孔子说“信近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就是说,信任近乎道义,诺言就是可行的。
  
  孔子还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这是他关于名实关系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里实际涉及到“名言实”三者的关系。“名”是事物的名称或概念,“言”是言说-说话,“实”是名称表示的事物。孔子的“正名”的本意是说,“名”要符合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仪的规范。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些发挥性的理解,孔子的“正名”的含义是,不仅要求个别概念正确无误,而且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符合一定的原则。因而,“名正言顺”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名称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逻辑关系)正确,言说才能顺理成章。而“言顺事成”的含义是言语合乎情理,做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总之,从孔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语言是表现人和事物的,是一切人和事物的标志。它表现人的一种思想,一种想法,一种感情。言语是人的一种活动,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和媒介。言语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语法)即正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