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周 感觉与知觉 | 心理学概论 | 学堂在线 | MOOC学院 果壳网旗下慕课学习社区

 踏雪无踪 2015-10-07

3.1 感觉是什么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的直接反应。

比如,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指的不是感觉,是你的情绪反应。

又比如,我对这件事情有感觉,指的不是感觉,是你的意识。


五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皮肤触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

感官系统的分析角度:信息的来源、感官的生理器官、产生的心理现象。


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约有70%的信息通过视觉系统加以接收、理解。

眼睛中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感受图像的细胞,一个叫视锥细胞,一个叫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负责夜视,感受敏暗。

视锥细胞,负责昼视,感受物体的细节和色彩。

[可见光谱]

可见光指人类能看到的那一段电磁能量光谱,从400毫微米紫色到700毫微米红色。

不可见光线:x射线、y射线、紫外线。

可见光线:红橙黄绿青蓝紫。

不可见光线:近红外线、中间红外线、远红外线、微波、工业电波。


[三色说]

托马斯。杨和霍尔姆沃兹,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感红、感绿、感蓝),对不同的波长的光刺激产生不同的颜色体验。


[四色说]

也叫对立过程理论。黄蓝、红绿、白黑,这三对视素,会分解和合成,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视觉感觉。


但是视觉也会犯错,比如:[视错觉现象]、[时间效应]。


听觉:是对周围世界的振动的一种美妙的反应。

听觉的输入信息,包括对声音的频率、音高和音色的分析。

声音的物理属性:

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声波周期循环的次数。

振幅,是声波强度的物理特性,即声波从波峰到波谷的高度。


嗅觉:嗅球。

味觉:舌蕾。

敏感度:苦>酸>咸>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特别怕吃药,因为我们对苦味最敏感。而我们那么爱吃甜食,又不觉得吃了很多,因为我们对甜的敏感度最差。)第五种味觉,鲜(吃海鲜)。

触觉:皮肤感觉,动感觉和平衡感觉

作用:舒适,安全,幸福,快乐。


3.2 感觉的作用

1. 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如果没有感觉,人类会如何,心理学家做过:感觉剥夺实验。研究结果:剥夺感觉,能使大脑感到极度单调,受试者说这是酷刑,他们说这种极度乏味,最终会变得难以忍受。人的大脑需要持续接受刺激,才能健康运行。)

2. 感觉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愉快、积极、主动。

(触觉回应实验。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要电话号码,如果你不碰他的话,成功概率为10%。但如果你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轻轻地接触了对方的上肢,你就会得到20%的肯定的回应。成功概率,翻了一番。同样,夫妻、子女之间,如果有更多的肢体接触,我们的感情就会变得更加的深刻。)

但是,感觉有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要有知觉,大脑进行分析、判断、解释和信息的综合。


3.3 知觉的特性

知觉,是我们人脑对刺激物体的整体的观察、感受、整合、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应,比较客观。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间接反映,比较主观。

两种知觉的加工方式:

1. 自下而上的加工:指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灵的层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

2. 自上而下的加工:往往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观认识。

知觉的特性

1. 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你对一个图的认识,不是一个局部的、分割式的认识,而是一个整体式的认识,心理学叫这格式塔。

格式塔,源于德文Gestalt。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我们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组织,遵循四个原则: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相关律。

1969年,罗伯特.殷 Robert.Yin,发现人类的整体的知觉还有一个未知效应:正面看的加工的刺激,加工起来比较快且准确。倒置过来以后,这个加工的刺激,加工起来非常慢,且不准确。(面孔倒置效应:撒切尔夫人的面孔,这说明人们的认知面孔采取快速整体加工。)


2. 选择性

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的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是鲜明、具体、可记忆的。

知觉的背景是被忽略、不鲜明的。

鸡尾酒会效应,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的其他对话或噪音。鸡尾酒效应是图形-背景现象的听觉版本。

两可图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进行互换。


3. 理解性

人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吧知觉对象的特点记录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鱼缸实验:Hannah-Faye Chua 和 Richard Nisbett《文化与对对象和背景的注意》中,要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观看一个鱼缸,研究发现,亚洲人更关注背景,美国人更关注对象(三条大鱼)。

艺术反映的是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述。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艺术表达方式就受到了知觉理解方式的影响。

东方人,更关注事物的背景,比如:长卷技术、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和借景、鸟瞰技术、俯瞰技术。从上而下去观察世界的知觉方式。

西方人,更关注事物的对象,比如:绘画中对象非常的巨大、鲜明,背景往往处理得非常暗淡,甚至有时候没有背景。

西方的知觉方式,采用固定的知觉方式,东方的知觉方式,更多采用动的知觉方式。

这就是审美艺术,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心理知觉的文化差异。

棒框实验:在框里画一根和左边的框一样的线段。如果你关注的是对象,那么你会把线段画得一样长(相对独立);如果关注背景,你会让棒和框保持相对大小不变(相对场依存的认识方式)。

实验证明:东方人受框的影响大,长度线画的短;西方人不受框的影响,长度线画的比较长。东方人倾向相对认识,西方人倾向绝对认识。

东方人进行相对判断认知资源要少,绝对判断认知资源要多,西方人与之相反。


4. 恒常性

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大小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其知觉映像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


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

颜色恒常性。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为什么我们的知觉,会有恒常性?

因为:眼睛只是一个二维的世界,大脑理解的却是一个三维的世界。

如何在一个二维的信息里头加工为三维世界的印象?

用一些线索。

主要有两种线索:

双眼线索:是双眼共同提供空间深度知觉的线索,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中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单眼线索:是可以单凭一只眼睛可以利用的用于感知深度的线索,包括视觉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等。

吉布森的视崖实验:被用来研究深度知觉以及恐惧感的发展。从八个半月开始,婴儿就不会穿过视崖。(但是受文化背景影响,一些雨林部落民族的人,没有接触过有距离的事物,就不会有距离和物体之间的深度知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