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联在春节的应用 1、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春节悬挂桃符的习俗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桃符经历了从削刻桃人到在桃木板上画图、题字的变化,从而引发了春联的产生。 据《山海经》记载,古人认为,东海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株大桃树,树下有鬼门,由“神荼”与“郁垒”二神把守,遇鬼怪“作恶,则以苇索系之喂虎,鬼怪见而畏之。由此,每年除夕,人们便以桃木悬于门户以辟邪祟。 古时所悬桃木皆削刻为桃人、桃梗,用以象征神荼、郁垒二神。汉代应劭《风俗通》卷八《典祀·桃梗》载云:“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仙木。”又据《晋书·礼志》载云“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寺之门,以禳恶气。” 将桃木刻成桃人、桃梗,实非易事,于是人们渐渐改用了桃木板,即桃符。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另据《说郛》卷十援引《玉烛宝典》载云:“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这里的桃符已出现题字。 由于桃符是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来消灾驱祸的,久而久之,就由单纯题写神名演变到题写吉祥文字,进而题写诗句,直至追求富于文彩的对偶形式,从而产生了春联。据《宋史·蜀世家》记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士辛寅逊撰为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年蜀主孟昶的这则题句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从春联的产生过程,不难看出文化对民俗潜移默化的影响。 2、我省运用春联的民俗特色春联虽然起源于五代,但却到明代才开始盛行,五代及宋代流传下来的春联十分稀罕。台湾陈香《楹联古今谈》记载了我省的两副宋代春联。据载,王十朋知泉州时,自题春联云: 万里和风生柳叶, 又载,朱熹居建阳时,自题春联于沧州精舍: 一元复始, 由此可知,我省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的。贴春联是全国通行的春节习俗,我省在具体运用方面,还形成了几点独特的地方民俗特色。 (1)莆田“白联头”春联 据莆田林祖韩《春联里的学间》一文介绍,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初一,入闽清兵开进莆田城,城内居民惨死不少,随后不肯剃发的百姓又被杀了一批。于是许多服丧的人家都把原来的大红门联覆盖上白纸。转眼除夕将至,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每户人家都要贴红春联。莆田百姓以家有丧服,不能贴红联,拒不听命。省里统兵的满洲贝勒闻报大怒,派来大队人马,以杀头相成胁。老百姓饮恨吞声,想出了一个无声的抵抗办法:在挂孝的白联上,故意留下上头三四寸不盖上红联。从此,每年除夕贴春联,装上一道白色的“联头”,成为惯例,代代相传。后来的白色“联头”并非用白纸而是用白色粉料刷在红纸上,显得格外夺目。 (2)泉州丁忧春联 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礼制,即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孝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至今,我省民间仍然遗有守孝期间不婚娶的习俗。在泉州一带,守孝期间,春联的书写也另有成规。现将笔者今年春节在泉州、石狮等地穿街走巷从某些守孝人家所搜集到的联例介绍如下: 守孝后第一年春节,须用绿纸书写春联,常用联语有: 日日思亲望不见, 守孝后第二年春节,须用粉红纸书写春联,常用联语有: 守孝不知红日近; 守孝后第三年春节,方可恢复使用红纸书写春联,但联语内容仍须与守孝有关,常用联语有: 慎终已尽三年礼; 壶中日月三年梦; 丁忧期满后,方可书用普通春联。 二、对联在元宵节及端午节的应用 我省不仅在运用春联方面有特色,就是在元宵节和端午节,运用对联形式也显得十分活跃。 1、旅京闽人元宵灯联清末福州学者梁章钜《楹联续话》卷四记载:“闽县义屿乡,正月灯联最盛。”仅仅一个乡,灯联便颇具盛况,可见当时福州灯联之流行。清代,福建灯联在京城是颇受好评的。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五记载:“(京师)福州会馆,每岁元宵,烟火之盛,甲于宣南。盖自国初以来,相承不断,其事最著,为他郡所无。西城官民士女来观者,喧闻街巷,直彻夜分。本馆人……所制灯联,合前后众手为之,皆流丽可喜,传诵于时。”现略录数副出自闽人手笔的元宵灯联,以窥一斑: 百五春归三五月; 宝烛看龙街,万户笙歌无禁夜; 此地笙歌,恰当韦曲城南,去天尺五; 2、福州“午时书”楹帖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二记载:“福州乡俗,每逢端午节,既于朔日悬蒲插艾于门庭,而五日午时,又必用红笺书对句,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盖自前明已然,亦桃符之别调也。”据载,当时福州城中常见的端午节对联有: 海国中天节; 艾旗招百福; 对于元宵灯联,虽然外地也有,却以我省最为盛行,影响所至,竞连羁旅在外的闽人都不忘承继故乡的习俗,而“午时书”,则更是我省特有的端午习俗。从这两个侧面,确然可以感受到我省民俗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氛围。 三、对联在其它岁时节日中的应用 对联在岁时节俗中的应用几乎贯穿了全年的各种节令,从正月初一的春联到腊月二十三的灶联,无不可见对联的踪影。三十年代出版的几本对联专著如江荫香《楹联观海》,吕云彪《楹联作法》等书均辟有“时令对联”一类,收录堪称齐备。 有一种“九九消寒联”值得特别提一下。据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由于图中花瓣散列于枝上并无规则,不便计日数九,后来就出现了“九九消寒联”,联云: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联语为九言句式,每字笔划均为九笔。这种对联,每字均用书法写成双钩中空,从冬至次日(“一九”第一天)起,每天将上下联同位置上的字各填实一笔,待上下联各填完一个字时,就表明已过了一九。这样,已进入哪一九,乃至哪一九的第几天,都一目了然。直至“九九”的第九天,联语全部填写完毕,此时已春日融融了。 对联具有古典文学体裁与民间文艺形式的双重属性,对联在其起源,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民俗文化的烙印,不仅春联(以及所有节令对联)如此,婚联、寿联、挽联也是如此;而反过来,与唐诗宋词一脉相承的、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对联,在民俗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又大大地加深了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与民俗活动中的某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陋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对联在岁时民俗中的作用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以至于节令对联如今只剩下春联还能得以应用。所以我们现在常常看到这样的景况:大街小巷的人家,年初贴出的春联,历经大半年的日晒雨淋,早已褪色,剥落,残缺不全,很不整洁,可人们非得等到次年春节,才换上新的春联。假如我们能够促使节令对联重新流行起来,那么不仅可令千家万户门联常新,美化环境,同时也使人们不断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在岁时民俗活动中形成一种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 作者:胡毅雄 原载: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初校版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