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话民俗】​源自道教桃符的春联

 cxag 2019-02-02

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



如果说,春节是华人传统中的百节之首,那贴春联则几乎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民风习俗。


春联在民间还俗称“门对”、“对联”、“对子”,喜庆的大红春联贴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



贴春联这一民俗形成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有种说法认为,春联和门神相同,最早都源自道教的桃符。


在古代,桃符是指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通常绘有道教符箓,《淮南子·诠言训》曾记载:“羿死于桃棓”,高诱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也就是说,桃棓可以连羿都可击杀,自然便具有极强的镇邪驱鬼作用。


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所写“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件事。


随着时代变迁,最初人们以桃符挂在门旁避邪,后来演化成贴门神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直至写上各种蕴含吉祥寓意的词句形成今天的春联。




据古籍《蜀梼杌》、《杨文公谈苑》等记载,最早在桃木板上写上词句也就是第一幅春联的作者叫辛寅逊。


辛寅逊为五代十国后蜀时期的官员,曾参加《前蜀书》的纂修,并著有《王氏开国记》。


据传,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有一次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于是辛寅逊落笔书成“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便成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幅春联,也从那时候起,写春联贴春联便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



到明代,道教发展极其迅速,脱胎于道教信仰文化的春联也同样盛行。


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常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例如赐给中山王徐达的春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由于最高统治者身体力行,再加广大群众的积极传播,春节贴春联终于成了众多年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并延续至今。



此刻,春节时贴上一副副对联,都似千家万户向春天发出的请柬,又仿佛春天给家家户户回送的喜帖,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对新一年的祈盼,也是对家人朋友们的祝福和激励。


迎福纳祥、吉祥喜庆,新春佳节的种种都在春联中记忆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