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是在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关于春联有历史记载:
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便是最早的春联雏形。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是楹联界大多数人认定的最早的春联。

也有历史记载: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当时的宫庭、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又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为“楹联”。据有关资料,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在年三十那天传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夜之间,由宫庭豪门到普通百姓家都有了春联。自些春节贴春联成了习俗。在对联的发展史上,朱元璋这位封建皇帝功不可没。

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是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时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人们的喜爱。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可以断言,只要汉字存在,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失 。 
1、假如你们家是做生意做贸易的,可以用招财童子、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五路财神、关羽等。
2、假如你家是上班做官走仕途的,最好选择福神、文官门神,比如海瑞、包青天,还有福禄寿喜、(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象征官廉清正、平安吉祥、步步高升的。
3、将军类的门神,适合居住比较偏僻,家里容易不安静的家庭,主要有秦琼、尉迟敬德、关羽、张飞等,通常是手持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一副威风凛凛,凶神镇煞之象,用于镇妖伏怪、驱鬼辟邪,驱除灾祸之功效。
4、天仙类的门神,一般比较有针对性,比如福禄星适合于家有老人,象征福禄常寿,送子娘娘则适合想添丁的人家,象征人丁兴旺等等。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