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小小说的情节技巧(16)

 荷戟斋 2015-10-07
 小小说的情节技巧 (3)
        作者:刘海涛  来源:
        反跌对比与变异重复
        反跌对比
        对比手法原本是文学创作中被频繁采用的一种情节技巧。当它在小小说的短小篇幅里被限定使用时,这种对比技巧便产生了它在一般小说中并不具有的光彩和魅力。
        在一般小说文体中,对比技法使用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或者一个人物的前期与后期之间,一个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之间能够以更鲜明的色彩,更强烈的表达效果突出地展现作品的艺术变化与反差。由于一般长中短篇小说有较为宽阔和充裕的艺术时空间,它往往可以把由对比而产生的艺术反差量揭示得十分充分,把由对比而产生的内涵、氛围渲染得琳漓尽致。在小小说中使用对比的情节技巧,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作品中制造艺术的变化与反差。然而,对比手法在小篇幅里怎样实现大变化和大反差呢?这就形成了小小说对比法的特有规律。
        我们先来考察一些小小说实例。
        鞋匠岳跛子身体孱弱,木匠憨二身体剽悍,可是当岳跛子的妻子遭到日本小队长的强奸时,身体剽悍的憨二却丢掉斧头溜走了,而身体孱弱的岳跛子却操起鞋锥把日本小队长的头扎成了马蜂窝。这是时大春《岳跛子》里的两个人物围绕一件事而显示了不同行为的对比。(见《小说界》1988年第5期,全国第二届微型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
        某县召开文学创作报告会,邀请著名作家陈村来做报告。开始来的作家是一个冒充陈村的骗子,5天以后来的才是真正的作家陈村。可是,假陈村作报告时,侃侃而谈,生动诙谐,整个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而真陈村作报告时,却语言干涩,讲得像要“睡过去一样”,整个会场听众的反应十分冷淡。这是陈村的作品《陈村报台会》里的两个人物在同一行为方式下出现的结局交错的对比。(见《小说报》1989年第19期)。
        当方副县长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力十分充沛时,全县工业改革的几件大事一件都办不好;可是当方副县长生了一场病,耳朵失聪,不能正常工作时、全县工业改革的四件大事一天之内全办成了。这是孙学明《耳朵》(见《小小说百家代表作》第20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里的同一人物的前后经历与不同事件的结局发生的交叉对接。
        还有,肉食水产门市部的朱副经理,想把本单位分给自己照顾关系户的10个猪头让给排队的群众,可是排队的群众却认为他是个骗子。这是马凤超《寒心的失信》(见《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第
      l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里同一人物的同一行为动机与事件的实际结局构成的错位。一位乡村女教师背学生过河,被评为先进;可是当她带领学生勤工俭学造了一座桥,不用再背学生过河时,却反而因材料不过硬评不上先进。这是俞凤斌《桥之过》(见《写作》1989年第9期)里的同一人物的不同行为方式与人物自身的结局构成的反跌。
        仔细赏析、品味上述小小说佳作,我们发现了一个这样的规律:这些作品一般都设置有二重对比。首先是人物的对比——或是一个人物的前期行为、遭遇和后期行为、遭遇的对比(如《耳朵》里的方副县长,《寒心的失信》里的朱副经理,《桥之过》里的女教师);或是两个人物不同行为、遭遇的对比(如《岳跛子》里的鞋匠与木匠,《陈村报告会》里的真假陈村)。
        其次是围绕作品人物而生发的单一事件的前后变化对比。像真陈村作报告失败,而假陈村作报告却大获成功;女教师背学生过河和女教师领学生造桥方便学生过河,就是这样的单一事件的开端与结局的变化。
        然后,作品的构思格局是把这二重对比互相交错扭结到一起,而且这种交错扭结规律正好是这样一种构思模式——“应该的却出现不应该;不应该的却出现了应该”。身体剽悍的木匠憨二应该去打日本小队长,然而却是身体孱弱的鞋匠岳跛子挺身而出;真陈村的文学报告应该名实相副,然而假陈村的文学报告却大获成功;方副县长在身体健康时办不成一件大事,可是,等他的耳朵失聪时,全县的工业改革才迈出一大步了;女教师带学生勤工俭学,造了一座方便学生的桥,她更应该评为先进,可是她却以材料不过硬评不上先进;朱副经理把开后门的猪头让给大家,可是大家却反而怀疑朱副经理的来路……这种人物动机、人物行为方式与人物的命运、事件的最终结果正好形成错位的连接,由这种错位的连接构成的对比手法就叫反跌对比。
        采用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来进行构思的小小说绝不止上述谈到的那几篇。我们发现,这是小小说创作中出现概率较大的艺术现象。指出和归纳这种艺术现象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深入地把握这种作为小小说特有技巧产生的可能性和作为小小说艺术规律的必然性。
        恩格斯曾指出:对比是“对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划”的好方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4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为什么说对比是刻划人物的好方法呢?主要是这种方法能够突出、展示艺术的变化和反差,使读者从中获得一种思索和启迪。小小说使用对比法,目的也是为了强化艺术变化和反差。但是由于它篇幅的限制,它比较难在短时间的艺术描写和叙述中迅速完成大容量的对比。小小说一方面要求艺术篇幅越短越好,另一方面又要求艺术信息量越大越好,这是一种“艺术二难”境地,小小说许多技巧实际上都是为了克服这“二难”而产生的。在小小说有限的篇幅中使用对比法,它无法在展开对比量上作文章,然而,通过由错位构成的双重对比,却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拉开了作品对比的落差。假如:
        (A——-A、B——-B)这二重对比各自都只有一个级差的变化的话,那么,当这二重对比交错变为
        (A——-B、B——-A)时,那它们变化的级差和变化的距离就是前者的一倍,这样大容量、远距离的对比不正体现了小小说在小篇幅中追求大变化、大反差、大信息的规律吗?通过这种大落差的艺术描写,小小说才有可能使集中、单一的立意有了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小小说的反跌对比,正是在克服这“二难”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特有的艺术技巧。
        当我们在采用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来构思作品时,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作品中应当设置出二重对比。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方式及前后命运要有清晰的对比内容,而单一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也要有明显的变化与反差。无变化的人物与有变化的事件,有变化的人物与无变化的事件,都很难设置出这种技巧规定的双重对比层次。因为上述两种不规范的对比量,而不可能出现两个级差以上的对比量。所以,这两项内容——人物的前后对比与事件的前后对比,一项都不能缺少。
        第二,两重对比层次要有一个巧妙连接的结构点。这样的结构点最好落实到一个道具上。人物的对比线索与事件的对比线索恰好像在这个道具上打了一个结,形成错位的交叉。譬如《耳朵》里方副县长那个失聪的耳朵;《寒心的失信》中那“10个猪头”;《桥之过》中那个桥……等等,这些具体道具细节刚好把人物、把事件的对比内容都凝结在它的上面。这至少有两个好处:它可以把那些较为复杂的有二重变化的艺术内容向一个内核集聚,使小小说的表现内容单纯化;它也因这一个道具所蕴含的艺术内容的充分描写,有力地体现小小说作者艺术构思的机智和艺术表现的从容;创造出小小说特定的艺术氛围和魅力。
        这两条艺术要求如果我们在创作中能较好地把握住它的分寸,那这种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便会游刃有余地展现它多彩的风姿。
        变异重复
        “重复”也是所有的小说创作以至文学创作都可采用的情节技法。一般的长中短篇小说使用重复法,常常是为了突出艺术主旨,强调作品的关健情节,使整部作品能够形成严密统一的艺术有机结构。
        重复法在小小说创作中是作为一种整体的构思方式出现的。在小小说创作中,如果单纯地使用重复法,那么作品中需要强调、重复的情节,只能在短小的艺术篇幅中连续反复几次,这样,那些需要强调的情节因得不到一种艺术的充实和丰富而显得单调、乏味。因此,在小小说创作中,完全照搬一般小说的重复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小小说使用重复法的规律在哪里呢?
        研究一些小小说现象,我们发现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它的总体框架是由若干个大致相同的细节单元组成,但在每个具体的细节单元中,它的形态和构成元素又有一些新的排列、组合,可以说,这若干个构成元素大致相同,而具体的排列、组合又有变异的细节一连接,便出现了一种这样的艺术情节:从总体的情节框架说,它是重复式的细节单元,但是它的每一个重复的细节又都有些变异的内容;当我们把这若干个变异重复的细节叠加相连后,整个作品就产生一种新的艺术质变,以至作品的深刻的主题内核以及作品所要传达的艺术意味正凝结在由这“变异重复”的细节的组合之中。
        那耘的《爱情ABCD》(见《1985一1987年全国优秀小小说选》第20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可以例证这种情况。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个少见而又典型的奇文。它用
      A.B.C.D四节文字,分别写了四对男女青年恋爱失败后又偶而相见的故事,它表现了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普遍的几种深层次的爱情心理。情节构思的奇巧,立意表达的机智,确实令我们回味不已。为便于分析,我们把作品的四节故事做一种这样的概括:
        A、他爱她,但她不爱他。
        后来,他事业成功成了革新能手,她很后悔。
        B、她爱他,但他不爱她。
        后来,她事业成功成了严厉的厂长,他不后悔。
        C、他爱她,但她不爱他。
        后来她成了家,生活美满,而他既落魄又傲气。
        她同情他。
        D、她爱他,但他不爱她。
        后来他成了家生活美满,而她既落魄又傲气。
        他不同情她。
        A
      、B、C、D四节有相重复的地方,这就是:四个故事的总体情节走向都是恋爱不成而又偶然相见。A、B、C、D相变异的地方是:男女主人公的遭遇不同,因而表现出的男女主人公的心态和价值观念也不一样。
        在这四组故事中,A、B二节作为一个艺术层次,又有相重复的内容:男女主人公都有恋爱不成的情节和男女主人公都有爱情失败事业成功的行为内容。然而,A、B二节也有变异的地方——男女主人公对上述人生内容的不同认知心态。这两节内容一经重复连接,我们既感受到它们重复的内容,又体味出了这两个情节本身所没有包含的意蕴,这就是——如何看待事业的成功者。作品通过女青年后悔的心态的描写,折射了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深层社会心理:女青年更多的是看重男青年的事业、才能,而男青年更多的是看重女青年的性格、气质。
        C、D二节作为一个艺术层次,它们相重复的是:男女青年恋爱都不成功,而男女青年各人都组成了一个美满家庭;相变异的地方是:男女青年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心态。这两节内容一经重复连接,我们便有了下面的认识和理解:男女青年对待生活落魄者的态度各不相同,女青年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同情心理,而男青年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自负心理。
        四个变异重复的细节描写单元一经连接,便产生了四种新的艺术变化和反差,在这四种新的艺术变化和反差中包孕了好几层艺术内涵;它相当典型地概括了当代男女青年如何看待事业,如何看待生活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的情感心态,从这里,我们亦可进一步体味到形成这不同的观念、心态的整体社会文化心理和民族的传统生活氛围,这就是男女青年深层爱情心理和爱情观念产生的生活根源和历史背景。因此,这篇作品虽然是重复式的情节框架,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采用变异的重复细节突出了有变化的重复。它将类似的基本情节因素作了巧妙的多种多样的排列组合后,折出了许多这些基本情节因素相同的描写单元所不具备的内涵,表现出了一种生活的多姿多彩和艺术意味的丰厚和深沉。所以,在小小说中使用重复法,“重复”仅仅是现象,而变异出新才是真正的实质。这种变异重复,看似重复、相似,但由于是有变异的重复,它的每一次重复实际上都体现为一次新的进展,一次新的升华,一次变化了的新阶段,一次螺旋式的上升。这种变异重复之所以有这种艺术力量,就是在于它的重复的现象下,透出了并不重复的新的艺术意蕴。
        可见,作为“重复”,这种情节技巧能够强调作品的关键性的情节,使情节获得一种集中、突出的艺术延伸发展,造成整个作品在结构上的简洁和单纯。作为“变异”,这种结构技巧又能在集中、突出的情节发展中表现出一种艺术新变,在简洁和单纯的结构里融汇为更丰满、多层的艺术内涵。从这些技巧功能的分析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变异重复”也是使小小说走出“二难”境地的一种独有技巧,它体现了小小说一方面追求单一、简练,另一方面追求丰富、多变的艺术辩证法。
        如果说,“反跌对比”是小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强化一种“A——-A”的单一、集中的变化,那么可以说,“变异重复”则是小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强化一种“A——AA”的丰富、多义的变化。然而,在反跌对比中,“A——-A”的艺术变化,是变为双重以上的大变化、大反差,即:“A——-B——B——-A”。在变异重复中,“A——AA”式的艺术变化也不再是单重,而是变为:“
      A——AA——AAA——AAAA”这样多重以上的大变化、大反差。
        这两种结构技巧,我们如果改用图表表示,则是这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