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小小说的情节技巧(16)

 荷戟斋 2015-10-07
小小说的情节技巧 (4)
     作者:刘海涛 
        单线反馈与双线碰撞
        小小说在设置情节线索时,可以安排单线情节,也可以安排双线情节,但无论是单线,还是双线,小小说在小篇幅里追求大变化、大反差的规律始终影响、制约着它们的结构操作。
        单线反馈
        单线发展的情节怎样在小篇幅中体现大变化、大反差呢?
        我们先来赏析星新一的作品《不景气》(见星新一著《一分钟小说选》第1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这篇作品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S博士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了一种可以使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提高一倍的细菌。这种细菌如果感染了人们,那么他们就可以提高一倍的购买欲;使整个不景气的产业界和商业界恢复元气。S博士和一个姑娘相爱多年,他正准备把这项科研成果卖出去来筹集结婚费用。经济界的头面人物R先生得知S博士的研究成果,特意赶来了解情况。S博士把这种细菌的功能向R先生做了详细的介绍,R先生当场决定买下S博士的专利,而且还马上投入使用。S博士把研究所的收尾工作搞完后,兴高采烈地拿着巨额酬金到了未婚妻家里,准备和未婚妻办理结婚手续组成小家庭。可是,S博士惊奇地发现,他的未婚妻戴上了两个订婚戒指。原来,他的未婚妻感染上了他发明的细菌,未婚妻对丈夫的需求也提高了一倍,她觉得S博士一个人还不能满足她,于是也和另一个求婚者订了婚。S博士的发明给自己带来了灾难。这就是《不景气》的类似圆圈似的情节线索。我们可以用下列简图表现它的情节发展:
        这种类型的结构方式在星新一的作品里并非只有这一篇。在《宝子姑娘》里,酒吧老板发明了赚顾客酒钱的机器美女,但他自己也被这个机器美女引来的毒酒毒死。在《对策》里,“我”是“非法行为调查股份公司”的职员,“我”替公司调查职工受贿情况,但“我”最后又被公司主任以受贿的罪名解雇,“我”只好贿赂公司主任。
        据朱希祥的研究;“星新一的小小说中,这一特点确实比较显著,在他的《一分钟小说选》中,43篇里有10余篇是采用此手法。”(见《微型小说艺术初探》第13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这种手法我们用一个“单线反馈”的术语来概括它。所谓“反馈”,按现代科学控制论的理论,把系统输送出去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制对象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叫反馈。
        考察星新一这些作品,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反馈过程和特点:作品主人公制造矛盾,发出动作后,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到了作品的结尾,这个动作及目的又反作用到作品主人公的身上,这构成了“A——-A”的矛盾反差变化。由于从“A”发展到“-A”时,中间经过了一系列单线情节的曲转,最后又回到“A”身上制造了一种自作自受、自己搬石头打自己的脚(-A)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规定的“单线反馈”的内涵。
        这种“单线反馈”的结构技巧在小小说创作中带来了如下的艺术效果:
        第一,单线反馈是一条线索的发展变化的故事,它是由一个单一事件构成情节向前推进,因此,它首先能够体现小小说的单一性构思原则,它的情节结构框架尽管比递升反转要来得多样与复杂,但它在总体上仍是一种凝结着许多丰富信息的单纯、简练的情节结构。
        第二,单线反馈最终形成的艺术变化是“A——-A”式的矛盾反差样式,然而,它的情节运行轨迹和递升反转相比则有明显的区别。请看它们符号与图表的比较:
        递升反转:A——A/——A//——A///——-A.
        单线反馈:A——B——C——D——-A.
        (递升反转)
        显然,递升反转的艺术蓄势是由一个情节元素(A/——A//——A///)向上延伸发展而达到艺术落差的最高点,而单线反馈在反转前的艺术蓄势却经历了一个“B——C——D”这样的曲转变化。这样看来,在单线反馈的反转前,它的情节像一条曲转式情节链,它的情节运行轨迹正如曲转式情节链那样也有无数个发展方向,而且每一个方向都可能超出读者的预料和猜测。然而读者最难猜测的竟是这条曲转情节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经历了几次曲转后,它突然转回到作品第一个单元展示的描写对象身上去了,并且,它还使描写对象的行为动机与最终的行为效果刚好相反,构成了“A——-A”式矛盾反差。读者至此才清楚:转了老半天,作品整个单一事件的发展变化样式是“主人公自作自受,自己害自己”,读者顿时哑然失笑,不禁为作者构思的机智,为作品表现出一种幽默调侃的艺术情趣而心折。应该说,这就是单线反馈的独有特色,也是小小说特有的情节趣味。
        这种单线反馈的情节技巧除了在日本星新一的作品里比较多见外,在我们当代小小说创作界也有不少的尝试和创新。请看腾纬明的作品《奇妙的循环不等式》:一位老大娘上车后想坐那个空着的O号位,可发车员不准老大娘坐,他要让给首长坐;然而运输公司经理上车后,又命令“首长”让开;这时,经理突然发现老大娘是他的丈母娘,于是,这个0号位最终还是由老大娘坐下了。我们也可用简图来表示这个单线发展的故事的反馈过程:
        这个奇妙的类似圆圈式情节的故事,相当机智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个0号座位,几经曲折,转辗多次,最后又出人意料地回到了老大娘身上。这就幽默而又辛辣地揭示了我们社会生活中一种恶性心态:“权大于一切,而人情又大于权。”令人失笑的趣味情节的背后隐藏了一个严肃深刻的主题。这篇作品的情节结构和星新一的单线反馈样式不同的地方是:作品的主人公不一定要制造矛盾,发出动作,使主人公制造的灾难落在自己的头上。而是让作品主人公最初的愿望或计划经过一系列饶有情趣的曲转最后才得以实现。这种出新,实际上是把单线反馈的构思方式的内涵加以扩大和延伸,使得这种手法有了更宽的艺术适应性。
        我们再来看一篇也超出了“自己给自己带来灾难”样式的作品《蛋糕的奇遇》(见《小说界》1983年第1期):甲要祝贺老朋友乙50岁生日,于是买了一只有“寿”字的大蛋糕去祝寿;乙的夫人说,这蛋糕要送小明的老师丙,因为小明没几个月就要分配了;丙的女儿想取宠未来的公公丁,于是又把蛋糕送给丁;丁有糖尿病,不吃甜食,决定送给住院时曾帮助过自己的病友戊;而戊的妻子说,甲对我们这么好,快过年了,我们要表表心意,这样蛋糕又回到了甲家里;甲用叉子叉起蛋糕,蛋糕盒已长了一层薄薄的绒毛。一只蛋糕做了这么一次奇妙的旅行,最后又回到主人家里,令人啼笑皆非,这是偶然的吗?这是偶然的,但这偶然之中却包含了令我们久久回味的生活中的必然。
        由此可见,单线反馈作为小小说创作要在小篇幅里追求大变化、大反差的情节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也正在于它不断地探求定出“二难”境地的新手法、新技巧,同时也不断地让每一种小小说的情节巧体现出新的样式和新的形态。单线反馈情节技巧也正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如果离开题材本身的艺术特点,离开主题表述的机智、新颖,而一味地按我们总结的这个公式去削删材料,那么,这种创作技巧就很容易成为制造公式化、雷同化作品的模子,这样我们探讨一些小小说的特有技巧就完全失去了它的理论意义。
        双线碰撞
        在小小说的创作中,有时还经常看见这样的作品,它写了两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一条情节线索,这两条线索可能平行发展,也可能交叉发展,在作品的最后一个细节单元(也可能在某个特定的细节上),两条线索发生碰撞,交织在一起,形成作品的高潮。
        本来在小小说的短小篇幅里安排两条线索的故事要冒很大的艺术风险,如果构思不好,两条线索串起过于复杂的事件,这会使作品的篇幅得不到有效地控制。那么,小小说要成功地设置两条线索的故事,它的诀窍在哪里呢?解剖分析许多采用这种情节技巧的优秀作品,我们发现,此种情节技巧的关键在于两条线的碰撞。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这个碰撞点展开,这个碰撞点成为作品的核心细节,所有的内容因为是围绕着这个碰撞点,便显出了一种集中和单纯。而且,设置两线碰撞的目的,恰恰也在于体现碰撞以后发生的艺术变化。如果说,单线反馈的艺术变化来自于作品第一个细节单元的“负反馈”,那么,双线碰撞的艺术变化便是这两条线索的“正碰撞”。两线一碰憧,有的事件可能真相大白,有的事件可能发生“逆转”,有的事件也可能出现“骤升”因此,两线碰撞形成的艺术变化和反差有两种,一种可能出现“A——-A”式的反转矛盾变化,一种可能出现“A——AA”式倍增扩大变化,用图可这样表示:
        获得1989—1990年全国优秀小小说作品奖的《抻面条》(见《小小说选刊》1990年第10期)属于后一种类型的两线碰撞式作品。这篇作品写了两个人物:老头子他和后老伴她。他从小就喜欢吃抻面条,成家以前是母亲做,成家以后是妻子给他做。后来妻子去世,他找了一个后老伴她,她不会做抻面条,因而他瞅着挂面条常下不了筷子。女儿星期天回来看到父亲胃口差便亲自动手下厨做抻面条;后老伴她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背着他暗暗到饭馆里去学抻面。第二天没学好,她买下了饭馆的抻面条。第三天接着又去学。直到下个星期天,女儿过来正想抻面,她一把抢过去,相当熟练地为老头子抻了顿面。他和女儿都惊得睁大了眼睛。当晚睡觉时,他看到了她那条肿得像发面馒头似的胳膊,他这才明白事情的缘由,明白她的一片深情和苦心。抻面条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把一对老年夫妇那恰如晚霞的爱情有滋有味地表现出来了。这篇作品的结构,明显地存在着两条线索:(1)他爱吃抻面条;(2)她暗地里去学抻面条。这两条线索在整个作品中有两次碰撞,最后一次碰撞才披露她刻苦学练抻面的动人情意。“抻面条”是这篇作品两条线索的碰撞点。全篇的两条线索围绕着这一件事情而展开,使得作品结构在这个小篇幅里并不因叙述过两个人的故事而显得臃肿、窘迫。作品的第一个细节单元是从她看到他吃不惯挂面,而高兴吃女儿做的抻面开始的。她爱他,并决心学做抻面。到了作品的最后一个细节单元她为学做抻面把两条胳膊练得像发面馒头那么肿,她这个情意和决心,比起作品开头的描写已有了更强、更浓、更大、更有力的发展。她从暗地里学做抻面到为学抻面而练肿胳膊,她对后老伴饮食的关心发展到一种感动老伴、感动读者的独特的深沉的情意,这不是一种典型的倍增扩大艺术描写吗?所以,我们说,这篇作品“双线碰撞”引发的艺术变化是“A——AA”式的,通过这个倍增扩大变化的描写,女主人公那颗善良的心和对老伴浓郁的情全都得到了细腻的艺术表现。
        《抻面条》是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最后碰撞为“A——AA”式的扩大变化。而《老雷》(见《1985—1987年全国优秀小小说选》,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则是两条线索平行发展,最后碰撞为“A——-A”式的反差变化。
        这篇作品写了两个人物——老雷与狗二。老雷是娘们气十足的汉子,开始做贩杏的生意,因为脑筋不活赔了“四位数”的本。老雷在路上和一个瞎子相碰,他不但对瞎子说对不起,而且还站在那一动不动地让瞎子拿竹竿打他,结果脸也肿了,背也起了紫痕。这是第一条故事线索串起的两个具体细节,它突出了一个老实善良、性格木讷的老雷。接下来的第二条线索的故事是写狗二。狗二是局长的儿子,经常打架,逗女孩子,他在街道管治安,于是经常在市场上占人家的便宜。有一次他又去拿一个小姑娘的杏子吃,小姑娘不依,他耍开了威风,毫无道理地要罚卖杏的小姑娘。两条故事线索发展到这里发生了碰撞——老雷眼见狗二蛮不讲理,他怒不可遏,一拳就把狗二打倒在地。这个碰撞突然使老雷木讷的外表裹着的容不得邪恶的正直曝了光。原来,老雷在对待丑恶的人和事时,一点也不呆不傻,这与第一条线索揭示的行为特征刚好相反。呆与不呆,构成了“A——-A”反转式的矛盾变化。
        《抻面条》和《老雷》启示我们,双线碰撞的情节符号可以这样表述:
        A——B——A/——B/——AA(交叉扩大式)
        A——A/——B——B/——-A(平行反转式)
        无论是双线平行还是双线交叉,也无论是“A——-A”的反转变化,还是“A——AA”的扩大变化,这种情节技巧的关键点,在于找准碰撞点。这可以是一个道具(如抻面条),也可以是第三个人或事(如《老雷》中卖杏的小姑娘)。这个碰撞点巧在它能把两条开始互不相交的线索扭结到这一点来,并且就让这个碰撞点成为全篇艺术变化的“契机点”,由此揭示全篇的艺术主旨。小小说的机智和巧妙正体现在这里。由于它是用一个碰撞点扭结两条线,这样能使两条线索的复杂材料化为单一事件的艺术形式,于是小小说的单一和简练的特点得到了体现。由于这一碰撞点又连接两条线索的事件,这一篇有着单一、简练的结构点的作品又可以串起丰富多彩的信息单元。单一中体现丰富,简练中包含大容量,这正实现了小小说单一与丰富、集中与多义的艺术辩证法。所以说,双线碰撞也是小小说走出“二难”的结构技巧,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体现了小小说独具的趣味和神韵。
        我们比较集中地讨论了“递升反转”、“释悬曲转”、“多重反转”、“波状曲转”、“反跌对比”、“变异重复”、“单线反馈”、“双线碰撞”等八种比较常见的小小说独有的情节技巧。这几种小小说情节技巧之所以能够产生,主要是因为小小说文体意识已日益明显,人们能够把握住在这种小说文体特征制约下的特殊艺术规律。
        小小说要对读者构成有效的“速率刺激”,一方面它要追求越来越精美的艺术载体,另一方面它又要追求越来越丰富的艺术内涵,这是小小说创作中的“二难”。小小说独有的艺术规律正是在克服这“二难”中产生的,而小小说的情节技巧实际上可以说是克服这“二难”的技法。
        这几种从大量的小小说创作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情节技巧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我们既然是探讨小小说的独有技巧,那么我们的理论涵盖面应该限于小小说的范围,这就是说,这些技巧应该是小小说独有而其他小说文体没有或少见的。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小小说的创作显示了区别其他小说文体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多年来,我们的小说理论界常有这样的理论移植现象,它把许多小说创作技法也移植到小小说创作中。当然,我们也绝不否认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可以影响小小说的创作。现在,在小小说创作日趋繁荣和小小说创作理论日趋完善的背景下,小小说的技巧不仅仅是受短篇小说的影响,它也可以来一个“反转”,即真正成熟的小小说技巧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短篇小说的技巧。我们认为这个设想是可以成立的。如果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它采用上述几种情节技巧自觉地追求篇幅的凝练和艺术内涵的丰富,当短篇小说也以它越来越小的艺术载体表达出越来越丰富的审美信息时,这种短篇小说创作的新景象该是多么可观呵。如果短篇小说也创作出越来越精致、精美的佳作,那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不也会发生一种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的变化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