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处方大全1 一上散 【 来 源 】兰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处 方 】雄黄(通明,手呵破者) 黑狗肾 蛇床子(炒 ) 熟硫黄各15克 寒 水石18克 斑蝥13个(去翅、足、毛,研碎) 【 主 治 】疥癣 一丸春 【 来 源 】丹台玉案 , 孙文胤, 1636 【 处 方 】天麻 僵蚕 天花粉各10克 全蝎 甘草各6 克 象皮 光乌各9克 礞石 朱砂 狗宝各3克 牛黄1.5克 麝香1克 【 用 法 】上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每 服1丸,临卧时用酒浆化下 【 主 治 】痘疹顶陷不贯者。 一甲煎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生牡蛎60克(研细) 【 用 法 】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 主 治 】温病下后伤阴,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 者。 一甲煎 【 方 论 】 温病用下法后,当数日不大便,今反溏甚,是下之不得其道, 有亡阴之虑 。方中牡蛎,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 有三用,对 本证极为适宜。 一扫光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细茶9克(口嚼烂) 水银(入茶内研)3克 牙皂 花椒各6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香油调搽。 【 主 治 】小儿头上肥疮。 一字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乳香(别研) 延胡索 盆消(别研)各3克 川芎6克 雄黄9克(别 研)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用少许,左侧头痛搐左鼻,右侧头 痛搐右鼻。 【 主 治 】偏头风,疼不可忍者。 一字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雄黄0.3克(别研) 蝎梢7枚 猪牙皂角7 锭 白矾(生研)3克 芦荟3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用0.3 ̄0.6克,吹入鼻中 ,即时吐出顽涎,立愈。 【 主 治 】喉痹气塞不通。 一阴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生地黄 芍药 麦门冬 丹参各6克 熟地9克 牛膝5克 甘草3克 【 用 法 】水煎,空腹时服。 【 功 用 】养阴清热。 【 主 治 】阴虚发热,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 ,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 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 加 减 】火盛躁烦者,加龟版胶9克;烦躁多汗不寐者, 加酸枣仁、五味子;吐血 衄血者,加茜草炭、山萸肉。 一志汤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人参6克 茯神6克 白术4.5克 甘草1. 5克 黄耆6克 益智仁 4.5克 远志1.5克 柏子仁6克 广皮3克 木香1. 5克 大枣 2枚 姜3片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思虑太过,心烦意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 一奇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芎穷汤【 书 名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 一抹金 【 来 源 】活幼心书 , 曾世荣, 1294 【 处 方 】藜芦(净洗,焙) 蛇床子(去土) 红丹(火 飞)各15克 硫黄 赤 石脂 明矾(火飞) 五倍子(去内虫屑) 黄柏(去粗皮) 各6克 轻 粉少许 【 用 法 】上药将前八味为末,同轻粉研匀,用生猪油和药 末捣烂涂;或清油调搽。 【 主 治 】小儿遍身生疮、溃烂如糜梨,脓汁不干。 一?丹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人参 制附子各等分 【 用 法 】炼白蜜丸,如绿豆大。每服1 ̄3克,白开水送 下。 【 功 用 】益气温阳。 【 主 治 】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阳痿,怯寒神疲。 一服饮 【 来 源 】医说 , 张杲, 1224 引: 类编 , 无考 【 处 方 】高良姜 香附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陈米饮下。 【 主 治 】心脾疼痛,数年不能得愈。 一服散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阿胶2片 生姜10片 大乌梅2个 甘草3克 紫苏10叶 杏仁7个 (去皮、尖) 大半夏3个(泡) 罂粟壳3个(炙) 【 用 法 】上药用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临卧时 去滓服。 【 主 治 】暴嗽。 一贯煎 【 来 源 】柳州医话 , 魏之, 1851 【 处 方 】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生地 黄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 用 法 】水煎,去滓温服。 【 功 用 】滋养养肾,疏肝理气。 【 主 治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 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 弱。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 神经官能症等 属肝肾阴虚者。 【 禁 忌 】有停痰积饮的患者忌服。 【 加 减 】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一贯煎 【 方 论 】 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 杞子配合君 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楝了疏泄肝气为佐、 使。共奏滋 阴疏肝之功。 一厘金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 处 方 】琥珀 人参 黄连 天竺黄各15克 大黄 炒 白牵牛子各60克 金箔 10张 【 用 法 】共研细末,过罗,每包重0.18克,每服1包 ,温开水冲服,周岁以下减 【 功 用 】清热化痰,镇惊导滞。 【 主 治 】小儿内热,痰壅气促,咳嗽喘急,停食停水,胸 满腹张,不思饮食。 【 禁 忌 】服药期洌?墒成?洹⒂湍濉? 一笑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槟榔 硫黄 藁本 蛇床子 枯矾 五倍子 白 胶香各等分 【 用 法 】上为细末。湿者干掺,干者香油调敷。 【 主 治 】周身疥癞,瘙痒生疮。 一捻金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大黄 槟榔 黑丑 白丑 人参各等分 【 用 法 】上五味,研为细末。每服0.3 ̄0.6克,蜜 水调下。 【 主 治 】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肚腹膨胀,不思饮食 。 一清饮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柴胡90克 赤茯苓60克 桑白皮(制) 川 芎各30克 甘草(炙) 15克 【 用 法 】上锉。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主 治 】疸证发热。 一粒珠 【 来 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冉小峰, 1962 【 处 方 】穿山甲720克(分作四份,一份以清水洗净生 用;一份用香油炙酥;一 份打碎,用醋30克浸拌微炒;一份打碎,用绿茶30克熬透 去滓,取汁 浸拌微炒) 制乳香 制没药各60克(共为细粉) 牛黄 珍珠各10 .5克 麝香 冰片 朱砂面 雄黄面各15克 制蟾酥面1 .5克 【 用 法 】以上研细和匀,用江米面360克蒸糊,加苏合 油30克炖化为丸,每丸干 【 主 治 】痈疽疮疖,乳痈乳癌,红肿疼痛。 【 禁 忌 】孕妇忌服。 一绿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芙蓉叶 生地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捣烂,敷眼胞上;或研末,以鸡蛋清调敷。 【 主 治 】眼胞打伤,赤肿疼痛。 一擦光 【 来 源 】串雅内编 , 赵学敏, 1759 【 处 方 】蛇床子 苦参 芜荑各30克 雄黄15克 枯 矾45克 硫黄 轻粉 樟脑各6克 川椒 大枫子肉各15克 【 用 法 】为末。生猪油调敷。 【 主 治 】疥疮,妇女阴蚀疮,漆疮。 一柴胡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柴胡6克 黄芩5克 芍药6克 生地5克 陈 皮5克 甘草2克 【 用 法 】水煎,分二次温服。 【 主 治 】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发热,或寒热,或妇人热 入血室,或产后冒风,以致 寒热如疟,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 【 加 减 】内热甚,加连翘6克;外邪甚,加防风3克;邪 结在胸痞满者,去生地, 加枳实6克;热结阳明而渴者,轻加花粉或葛根6克,重加知 母、石膏。 一捻金散 【 来 源 】杨氏家藏方 , 杨 炎, 1178 【 处 方 】半夏 天南星(锉) 巴豆各60克 皂角子1 80克 阿胶60克(锉 ) 黄明胶90克(锉) 杏仁180克 白矾45克 【 用 法 】上药,都放入瓶内,外留一眼子出烟,盐泥固济 ,候干。用炭煅令烟尽为度 【 主 治 】虚损劳嗽,咯血吐血,心胸不利,上气喘急,寒 热往来,盗汗羸瘦,肢体酸 痛,肌肉枯槁,咳嗽不已,痰涎壅盛,夜卧不安;痫病倒卧, 不省人事,口 吐涎沫。 一捻金散 【 来 源 】传信适用方 , 吴彦, 1180 【 处 方 】全蝎(微炒) 郁金 白僵蚕(去丝、头,炒) 炙甘草各15克 地龙 24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次少许,干掺舌根。 【 主 治 】喉闭,咽喉痛。 一捻金散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蝎梢6克 川芎30克 华阴细辛 香白芷各1 5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每以指蘸药少许擦牙痛处,吐津。误 咽无妨,不计时候。 【 主 治 】牙齿疼痛。 一粒金丹 【 来 源 】宣明论方 , 刘完素, 1172 【 处 方 】草乌头 五灵脂各500克 木鳖子120克 白胶香250克 地龙1 20克(去土,炒) 细墨30克 乳香30克 当归60克 (焙) 没 药60克 麝香3克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糯米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1 ̄2丸,温酒下。吃药 【 主 治 】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啮。 一粒金丹 【 来 源 】幼科类萃 , 王銮, 1534前 【 处 方 】人参 犀角 玳瑁 琥珀 防风各3克 茯苓 寒水石(煅) 甘草各6 克 龙脑 朱砂(水飞)各3克 【 用 法 】上为细末,入麝香1.5克,用粘米糊丸,如芡 实大,金箔25片为衣。每 【 主 治 】小儿五脏蕴热,胸膈烦闷,五心烦热。 一六甘露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玉泉散【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一甲复脉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牡蛎30克(碾细) 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 8克 生白芍18克 麦 冬15克(不去心) 阿胶9克 【 用 法 】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 服。 【 功 用 】护阴存津。 【 主 治 】温病下后,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者。 一字轻金散 【 来 源 】朱氏集验方 , 朱佐, 1265 【 处 方 】藿香叶 荆芥穗 旋复花 香白芷 石膏末(细 研) 防风各15克 川 乌(两头尖者,去皮、尖,生用)7.5克 天南星7.5克 川芎15 克 草乌头4.5克 【 用 法 】上十味,晒干,同捣为细末。每服0.3 ̄0. 6克,食后用淡茶调下。 【 主 治 】偏正头风,眉棱骨痛,牵引两眼抽掣疼痛,或生 翳膜,视物不明。 一字救苦散 【 来 源 】御药院方 , 许国桢, 1267 【 处 方 】香白芷30克 草乌头15克(去皮、脐,心白 者用,心黑不用) 雄黄 4.5克(另研) 【 用 法 】上药为极细末,与雄黄拌匀。每服用药末少许擦 牙疼处,待少时以温水漱之 【 主 治 】牙痛。 一加减正气散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藿香根6克 厚朴6克 杏仁6克 茯苓皮6克 广陈皮3克 神曲5克 【 用 法 】加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 功 用 】芳香化湿,理气和中。 【 主 治 】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溏垢不爽 。 二丁散 【 来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贤, 1470 【 处 方 】苦丁香 丁香 粟米 赤小豆各7粒 石膏少许 【 用 法 】上为细末。吹鼻中。 【 主 治 】鼻不闻香臭,或鼻中生息肉;偏头风。 二子散 【 来 源 】疡科选粹 , 陈文治, 1618 【 处 方 】木鳖子 五倍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调敷。 【 主 治 】痔疮肛门热肿。 二气丹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硫黄(细研) 肉桂(去皮,为末)各0.3克 干姜(炮,为末) 朱 砂(研,为衣)各6克 附子(炮,去皮、脐,为末)15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用细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0丸,空腹时用煎艾盐汤放 【 功 用 】助阳消阴,正气温中。 【 主 治 】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脐腹胀满刺痛,泄利 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 ,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冷;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 下冷痢,少气 羸困,一切虚寒痼冷。 二气丹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消石 硫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以文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 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 主 治 】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 。 二仁丸 【 来 源 】校注妇人良方 , 陈自明, 1547 薛已校 【 处 方 】杏仁(去皮、尖,面炒黄) 麻仁(别研) 枳 壳(去瓤,面炒为末) 诃子(炒,去核,为末) 【 用 法 】上药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30 丸,温水下。未利,增加用 【 主 治 】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燥,致成风秘,大 便燥结者。 二丹丸 【 来 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1186 【 处 方 】丹参45克 丹砂6克(为衣) 远志(去心) 15克 茯神30克 人 参15克 菖蒲15克 熟地黄45克 天门冬45克(去心 ) 麦门冬 30克(去心) 甘草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  ̄100丸,空腹时服。 【 功 用 】安神定志。 【 主 治 】健忘。 二术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蝉蜕 白术 黄连 枸杞子 苍术(米泔浸炒) 龙胆草 地骨皮 牡丹 皮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食后用荆芥汤送下。 【 主 治 】睑硬睛疼,目生翳障。 二术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白术(炒)6 ̄9克 苍术(米泔浸,炒)3 ̄ 6克 芍药(炒黄)6克 克 木香1.8 ̄2.1克 干姜(炒黄)3 ̄6克 泽泻( 炒)4.5 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煎210毫升,空腹时服 。 【 主 治 】肝强脾弱,气泄,湿泄。 二甘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 乌梅各等分 【 用 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主 治 】胃中有热,食后复助其火,汗出如雨。 二石散 【 来 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凝水石散【 书 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陈言, 1174 【 处 方 】 二龙丹 【 来 源 】疡科纲要 , 张寿顺, 1917 【 处 方 】龙衣2条(大者,烧灰) 龙骨15克 鹅管石 海螵蛸(煅) 炉甘石 (制飞)各12克 乌芋粉30克 冰片9克 【 用 法 】上药各为极细末,和匀。用鸡子黄熬油调涂。 【 功 用 】消毒退肿,长肉生肌。 【 主 治 】下疳。 二生汤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附子(生,去皮、脐) 半夏(生用)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 加生姜10片,煎至210 【 主 治 】寒痰咳嗽。 二生散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生明矾 生雄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研极细末。吹喉中吐出毒水,每日三次。治 疮毒,用醋调或凉水调敷。 【 主 治 】喉闭,吹乳,痈肿,恶疮。 二生膏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生地黄(鲜者)500克 生姜120克 【 用 法 】上药捣烂,入酒糟500克,同炒匀,乘热以布 裹敷伤处,冷即易之。 【 功 用 】止痛,整骨。 【 主 治 】手足跌伤。 二仙丸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侧柏叶240克(焙干) 当归(全身)120 克 【 用 法 】上药忌铁器,为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50 ̄70丸,早、晚各 【 主 治 】头发脱落。 二仙丹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金脚砒6克 白矾30克 【 用 法 】上二味,为末,倾银罐内,煅烟尽为度。加瓦焙 蝎尾7个,生草乌3克,共 【 主 治 】外痔。 二仙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穿山甲7片 牛皮胶120克 【 用 法 】上药同放新瓦上烧存性,研细。好酒调下。任量 饮醉,出汗为度。 【 主 治 】发背初起。 二仙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枳壳500克(每个切二开,去瓤,入斑蝥去翅 、足七个,仍将二片合住 ,以线十字扎紧,用上好醋浸七天,再以醋煮三小时,必要时 多加好醋, 煮透冷定,解去线,拣去斑蝥,只将枳壳切片阴干) 紫背天 葵500克 (如无,以九头狮子草代之) 【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将煎煮枳壳多余醋,打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 【 主 治 】瘰疬。 二仙汤 【 来 源 】妇产科学 , 上海, 1973 【 处 方 】仙茅9克 仙灵脾9克 当归9克 巴戟天9克 黄柏4.5克 知母4 .5克 【 用 法 】日服一剂,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 功 用 】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 【 主 治 】妇女月经将绝未绝,周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 少,头眩耳鸣,腰酸乏力, 两足欠温,时或怕冷,时或轰热,舌质淡,脉沉细者。现用于 妇女更年期综 合症、高血压、闭经,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见有肾阴、肾阳不足 而虚火上炎者 。 【 加 减 】可随症加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杜仲9克以 补肾调经;或加枸杞子9 克,白菊花6克以平虚阳。 二仙汤 【 方 论 】 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 火、滋肾阴 ;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全方配伍特点是壮阳药与滋阴泻 火药同用, 以适应阴阳俱虚于下,而又有虚火上炎的复杂证候。由于方用 仙茅、仙灵 脾二药为主,故名“二仙汤”。 二仙胶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龟鹿二仙胶【 书 名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 二仙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神散【 书 名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 二白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铅粉30克(水调摊碗内,艾熏五至七次,以粉 黄色为度) 轻粉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麻油炸槐枝稍枯,去滓取油,调敷 患处。 【 主 治 】黄水、头炼、眉炼、耳蚀、羊胡子、燕窠、脓窠 等疮。 二白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南星 贝母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鸡子清和米醋调敷。 【 功 用 】散结消肿。 【 主 治 】痰核。 二冬汤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天冬(去心)6克 麦冬(去心)9克 花粉3 克 黄芩3克 知母3克 【 用 法 】加荷叶3克,水煎服。 【 功 用 】养阴润肺,生津止渴。 【 主 治 】上消,口渴多饮。 二冬膏 【 来 源 】摄生秘剖 , 洪基, 1638 【 处 方 】天门冬(去心)500克 麦门冬(去心)50 0克 【 用 法 】上药入砂锅内,水煎取汁,再将滓水煎,以无珠 为度,入蜜熬稠成膏。每次 【 功 用 】清心润肺,降火消痰。 【 主 治 】虚劳阴虚火旺,咳嗽有痰,心烦口渴。 二汁饮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甘蔗汁500毫升 姜汁250毫升 【 用 法 】二味和匀。每次温服250毫升,一日三次。 【 主 治 】反胃。 二圣丸 【 来 源 】小儿药证直诀 , 钱乙, 1119 【 处 方 】川黄连(去须) 黄柏(去粗皮)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将药末入猪胆内,汤煮熟,丸如绿 豆大。每服20 ̄30丸, 【 主 治 】小儿脏腑不调,时或泄泻,日久不愈,羸瘦成疳 。 二圣散 【 来 源 】眼科阐微 , 马云从, 1701前 【 处 方 】白圣(即白矾,飞过用)1.5克 绿圣(即生 绿胆矾)1.8克 【 用 法 】先将二味研极细末,复用12圆黑面将军(原注 :将军,即黑圆铃枣),将 【 主 治 】烂弦风眼,一切眼症。 二母丸 【 来 源 】寿世保元 , 龚廷贤, 1615 【 处 方 】知母(去皮、毛)60克 贝母(去心)60克 百药煎30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将乌梅肉蒸熟捣烂与药末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30丸。临 【 主 治 】哮喘。 二母汤 【 来 源 】万氏女科 , 万全, 1549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母散【 书 名 】万氏女科 , 万全, 1549 【 处 方 】 二母散 【 来 源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1237 【 处 方 】知母 贝母 白茯苓 人参各15克 桃仁 杏 仁(并生用,去皮、尖) 各7.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25毫升,煎 至180毫升,不拘时温服 【 主 治 】产后恶露上攻,流入肺经,咳嗽痰喘,或觉腹痛 者。 二母散 【 来 源 】急救仙方 , 阙名, 1368前 【 处 方 】知母 贝母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临睡时用温开水调服。 【 主 治 】喘急咳嗽,痰涎壅盛。 【 加 减 】如喘急甚,加苦葶苈末;久嗽不止,加马兜苓末 ,如无,以粟壳(去筋膜 ,不制)代之。 二母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贝母(去心,童便洗) 知母等分 干生姜1片 【 用 法 】上药水煎服;或为末,每服1.5 ̄3克,沸汤 送下。 【 主 治 】肺热咳嗽,及疹后嗽甚者。 二至丸 【 来 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 , 严用和, 1253 【 处 方 】鹿角(镑)60克 麋角(镑)60克 附子( 炮,去皮)30克 桂心 (不见火)30克 补骨脂(炒)30克 杜仲(去皮,锉, 炒断丝)3 0克 鹿茸(酒蒸,焙)30克 青盐(别研)1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丸,空腹用胡桃肉细嚼 【 功 用 】补肾强腰。 【 主 治 】老人或虚弱人,肾气虚损,腰痛不可屈伸,及肾 阳亏虚诸证。 【 加 减 】若恶热药,去附子,加肉苁蓉30克。 二至丸 【 来 源 】医便 , 王三才, 1569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女真丹【 书 名 】医便 , 王三才, 1569 【 处 方 】 二至丸 【 来 源 】摄生众妙方 , 张时彻, 1550 【 处 方 】熟地黄90克(肥大沉水者佳。酒和九蒸九暴, 竹刀切碎) 生地黄60 克(肥大者,酒浸,洗过、晒干,竹刀切碎) 菟丝子30克 (酒浸一宿 ,煮熟,捣碎作饼,晒干,为末) 山茱萸(鲜红者)180 克(水泡, 去核,取净肉60克) 肉苁蓉30克(刷去浮甲,割去中心 白膜,无灰 酒浸一日,酥炙,竹刀切碎) 败龟版90克(酒浸一夜,酥 炙黄,石器 捣碎) 人参30克(苍黑瘦健人用15克) 黄耆30克( 去皮,微黄 色,肉中白绵柔者最佳) 黄柏90克(坚厚鲜黄者。酒浸, 春、秋一日 半,夏一日,冬三日,用时炒至褐色) 牛膝30克(长大柔 润者,酒浸 一宿,洗用) 枸杞子30克(甘州者佳) 破故纸30克( 炒黄) 五 味子30克(肥大者佳) 白术90克(无油者,麦麸炒) 白芍药30 克(酒浸一时,去皮,炒) 当归60克(大者有力。酒洗) 虎胫骨3 0克(酥炒黄色) 杜仲30克(酒浸,炒去丝) 山药30 克(白而无 皮,手可粉者) 知母60克(肥者。酒浸一宿,炒) 陈皮 30克(薄 薄而陈者。水泡,去白) 白茯苓30克(去皮、赤筋) 【 用 法 】上药二十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0 ̄100丸,无灰 【 功 用 】补虚损,暖腰膝,壮筋骨,明眼目。 【 主 治 】气血虚损。 二阴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生地6 ̄9克 麦冬6 ̄9克 枣仁6克 生甘 草3克 玄参4.5克 黄连3 ̄6克 茯苓4.5克 木通4.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灯草20根,或竹叶亦 可,煎至280毫升,空腹 【 功 用 】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 主 治 】心经有热,水不制火,惊狂失志,多言多笑,喜 怒无常;或疮疡疹毒,烦热 失血。 二豆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赤小豆(不去皮) 豆豉 天南星(去皮、脐) 白蔹各3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芭蕉汁1.5毫升,调敷肚脐 四旁,每日2次。 【 主 治 】婴儿脐突,脐忽肿赤者。 二利丸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范汪方, 365年前 【 处 方 】 二辛煎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北细辛9克 生石膏30克 【 用 法 】上二味,用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乘 热频漱。 【 主 治 】阳明胃火上炎,牙根、口、舌肿痛,不可忍。 二灵丹 【 来 源 】疡医大全 , 顾世澄, 1760 【 处 方 】儿茶3克 冰片0.9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将疮先用冷茶或甘草汤洗净挹干,以 鸡翎将药扫上。 【 主 治 】下疳初起流脓。 二陈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150克 白茯苓9 0克 甘草(炙)45克 【 用 法 】上药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 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 【 功 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 治 】痰湿内阴,脾胃不和,胸脘痞闷,呕吐恶心,或 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二陈汤 【 方 论 】 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 ,运化失健 ,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 痰,使气顺 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 中益脾。煎 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 用乌梅,味 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 ,均可用本 方增损治之。 二陈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术( 去芦) 苍术(米泔制)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 团,水煎,温服。 【 主 治 】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 加 减 】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二陈汤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 枳壳(麸炒) 牛膝(去芦) 猪苓 木 通 山栀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 黄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用灯心1团,水煎,空腹时服。 【 主 治 】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二陈汤 【 来 源 】诚书 , 谈金章, 1661 【 处 方 】半夏(炮,去脐) 枳实(炒) 酸枣仁(炒) 陈皮各6克 茯苓15 克 甘草(炙)3克 【 用 法 】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 主 治 】顽痰所致的惊悸。 二妙丸 【 来 源 】医学纲目 , 楼英, 1389前 【 处 方 】潜行散末(即黄柏末) 苍术末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6克, 温开水送下。 【 主 治 】下焦湿疮。 二妙散 【 来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处 方 】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味研为细末。每服3 ̄9克,日服二次,用 沸汤加姜汁送服。表实体壮 【 功 用 】清热燥湿。 【 主 治 】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痛 ;或下部湿疮;以及湿热带 下、淋浊等症。 【 加 减 】若气虚者加补气药,血虚者加补血药,痛甚者加 生姜汁,热服。 二青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青黛 白及 白蔹 白薇 白芷 白鲜皮 朴消 水龙骨 黄柏各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用醋蜜调敷。如已成者则敷四周,留 顶,贴替麻针膏。 【 主 治 】一切 热红肿,热痛阳毒,脓未成者。 二矾汤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白矾 皂矾各120克 孩儿茶15克 柏叶2 50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2.5升,煎数滚候用。先以桐油搽抹 患处,再用浸透桐油的纸捻 【 主 治 】鹅掌风,皮肤枯厚,破裂作痛,症情较重者。 【 禁 忌 】鹅掌风轻症不宜;熏洗后,七日内不可下水。 二矾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矾汤【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奇散 【 来 源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芎穷汤【 书 名 】普济方 , 朱棣, 1390前 【 处 方 】 二贤汤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橘红120克 炙甘草30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白汤调服。 【 功 用 】化痰理气,健脾消滞。 【 主 治 】痰阻气滞,食后胸满。 二贤散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橘红500克 甘草 盐各120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25升,慢火煮烂,晒干,为末。 温开水调服。 【 主 治 】痰饮 二金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鸡内金15克 海金沙15克 厚朴9克 大腹 皮9克 猪苓9克 白通 草6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 服。 【 主 治 】湿热黄疸,失治而为肿胀者。 二金散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鸡内金(焙) 郁金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味,捣罗为散。先用盐浆水漱口,掺患处。 【 主 治 】金腮疮,初生如米豆,蚀透腮颊。 【 禁 忌 】忌米食。 二金散 【 来 源 】幼幼新书 , 刘日方, 1132 【 处 方 】黄连 黄柏各3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奶汁浸一宿,焙干,再用绵布包 裹,入荆芥汤浸,乘热洗眼 【 主 治 】眼睑赤烂。 二宝丹 【 来 源 】药奁启秘 , 许半龙, 1928 【 处 方 】升药 熟石膏各等分 【 用 法 】研极细末。用纸捻蘸药,插入疮口。 【 功 用 】提脓生肌。 【 主 治 】疮痈溃后,脓水未净。 二宜丸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当归身 生地黄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酒蒸七次,和炼蜜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 功 用 】滋阴补血。 【 主 治 】虚损属于阴亏血虚者。 二宜汤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医局, 1078-1085 【 处 方 】桂心2.2千克 干姜(砂炒)2千克 甘草( 砂炒)1.5千克 杏仁 (去皮、尖,砂炒)2.2千克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3克,开水调服。如伤暑烦渴, 新水调下,不拘时候。 【 主 治 】冒暑饮凉,冷热不调,泄泻口渴,心腹烦闷,及 痢下赤白,腹痛后重。 二参丸 【 来 源 】圣济总录 , 官方, 1117 【 处 方 】人参15克 桂(去粗皮) 牡蛎(煅,研成粉 ) 山芋 黄柏(去粗皮 ,蜜炙,锉) 细辛(去苗叶) 附子(炮裂,去皮、脐) 苦参各22 .5克 麦门冬(去心,焙) 泽泻各30克 干姜(炮) 生干地黄( 焙)各7.5克 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15克 【 用 法 】上药十三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 【 主 治 】虚劳,小便余沥及失精。 【 加 减 】如顽痹,加附子(炮裂,去皮、脐)7.5克; 妇人血虚,加干地黄(焙 )15克、黄柏(去粗皮,蜜炙)7.5克。 二参汤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柴胡 麦门冬 人参 玄参 甘草各等分 草龙 胆用量减半 【 用 法 】水煎服。热退即止。 【 主 治 】痘疮壮热,经日不除。 二参汤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人参 玄参各6克或15 ̄21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牙龈或齿缝出血,属虚火者。 二草丹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金陵草(即旱莲草) 车前草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药捣汁。每空腹时服200毫升。病愈乃止 。 【 主 治 】小便尿血。 二香散 【 来 源 】世医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处 方 】紫苏 陈皮 苍术各30克 香薷(去根)60 克 香附子75克(炒去 毛)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 甘草 扁豆各30克 【 用 法 】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3片,木瓜2片,葱白2 【 主 治 】感冒风寒暑湿,呕恶泻利,腹痛;瘴气,及饮冷 当风,头疼身热,伤食不化 。 二香散 【 来 源 】医学心悟 , 程国彭, 1732 【 处 方 】砂仁 木香 黑姜 陈皮 炙甘草各30克 香 附90克(姜汁炒) 【 用 法 】共为末。每服6克,生姜汤调下。 【 功 用 】散寒消食。 【 主 治 】产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心腹疼痛,口鼻气冷 ,吞酸满闷者。 二神丸 【 来 源 】普济本事方 , 许叔微, 1143-1150 【 处 方 】破故纸120克(炒香) 肉豆蔻60克(生)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另用大肥枣49个,生姜120 克,切片同煮,枣烂去姜, 【 主 治 】脾肾虚弱,全不进食。 二神散 【 来 源 】仁斋直指 , 杨士瀛, 1264 【 处 方 】黄色海金沙22.5克 滑石15克 【 用 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7.5克,用灯心草、木通、 麦门冬煎汤去滓,入蜜调下 【 主 治 】诸淋急痛。 二神散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丁香9粒 姜3克(煨) 【 用 法 】上药为末。每服1.5克,温开水送下。服后盖 被片时,令脾胃温暖,阴返 【 主 治 】痘疮初起,脾胃伤冷,体寒不温,甚或肢冷,腹 痛吐泻,口气亦冷,痘疮难 发难壮者。 二神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大黄 朴消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津调涂鼻上。 【 主 治 】赤鼻日久不愈。 二海丸 【 来 源 】证治准绳 , 王肯堂, 1602 【 处 方 】海藻 昆布(各酒洗晒干)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杏仁大。稍稍咽汁。另 用海藻洗净切碎,油醋煮熟 【 主 治 】气瘿。 二粉散 【 来 源 】原机启微 , 倪维德, 1370 引: 全婴集 【 处 方 】轻粉1.5克 粉霜3克 【 用 法 】上药研匀,用绵包裹。如患左眼,塞左耳内;患 右眼,塞右耳内。患眼便开 【 主 治 】小儿斑疮入眼。 二粉散 【 来 源 】外科启玄 , 申斗垣, 1604 【 处 方 】定粉15克 烃粉1.5克 枯矾0.9克 【 用 法 】上三药为末,用菜子油调溶于大瓷碗底内匀开, 次用蕲艾30克,于炭火上 【 主 治 】妇女面生粉花疮。 二黄丸 【 来 源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人参固本丸【 书 名 】寿亲养老新书 , 邹铉, 1307 【 处 方 】 二黄汤 【 来 源 】医学正传 , 虞抟, 1515 【 处 方 】黄芩(洒制炒) 黄连(酒制炒) 生甘草各等 分 【 用 法 】上药细切。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 05毫升,温服,徐徐呷之 【 功 用 】泻实火,解热毒。 【 主 治 】上焦火盛,头面肿大,目赤肿痛,心胸烦热,咽 喉、口舌火盛及生疮毒等证 。 【 加 减 】阳明口渴,加石膏、干葛;少阳口渴,加瓜蒌根 ;阳明引经,加升麻、芍 药、葛根、甘草;太阳引经,加甘草、荆芥、防风;头痛,加 酒芩;身痛 ,加羌活、桂枝、防风、芍药。 二黄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牛黄2.1克 胡黄连 山茨菇各6克 甘草4 .5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0.6 ̄0.9克,蜜汤调 服。 【 主 治 】小儿遗毒,初生如点,次成烂斑。甚则口角、眼 眶、面鼻及谷道等处均可出 现。 二黄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颠倒散【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黄散 【 来 源 】绛囊撮要 , 云川道人, 1744 【 处 方 】大黄 黄柏 【 用 法 】上药为末。入猪油共捣匀,搽患处。 【 主 治 】坐板疮。 二蛟散 【 来 源 】外科正宗 , 陈实功, 1617 【 处 方 】芒消90克(锅内溶化,炒干为末) 陈米(炒 焦黄色,为末) 【 用 法 】上药和匀,再碾极细。大人壮实者,每服9克; 小儿十岁上下者3.6克, 【 主 治 】生冷恼怒伤脾,致胸膈不宽,小便不利,面目四 肢浮肿。 二鲜饮 【 来 源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 1909 【 处 方 】鲜茅根120克(切碎) 鲜藕120克(切片 ) 【 用 法 】二药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若大便滑者 ,茅根宜减半,再用生山药 【 主 治 】虚劳证,痰中带血。 二鲜饮 【 来 源 】蒲辅周医疗经验 , 中医研究院, 1976.10 【 处 方 】鲜芦根90克 鲜竹叶30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 主 治 】外感热病,肺胃津伤,身热不退,心烦口渴。 【 加 减 】若热及血分,见鼻衄者,加鲜茅根60克,酌加 童便为引。 二鲜饮 【 方 论 】 本方鲜芦根甘寒质轻,上可清肺透热,中能养胃生津;鲜竹叶 既能清心除 烦,又可利尿导热外出。合用具有轻宣透热、生津止渴之功。 对暑热伤及 肺胃的轻证,本方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 二子消毒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皂角子 肥皂子 僵蚕 蝉蜕 杏仁(去皮、尖 )各7个 猪牙皂1条 金银花9克 防风 荆芥 牛膝各3克 猪板油60克 土茯 苓1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1.6升,煎至600毫升,分三次服 。 【 主 治 】玉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及杨梅疳等。 二气双调饮 【 来 源 】医醇剩义 , 费伯雄, 1863 【 处 方 】人参6克 茯苓6克 山药9克 归身6克 枸 杞子9克 干苁蓉9克 牛膝6克 广皮3克 半夏4.5克 砂仁3克 青皮4.5 克(蜜水炒 ) 沉香1.5克(人乳磨冲)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关格。始则气机不利,喉下作梗,继而食入呕吐 ,或食少吐多,日渐便溺艰 难者。 二术二陈汤 【 来 源 】古今医统 , 徐春甫, 1556 【 处 方 】苍术(土炒) 白术(土炒) 半夏(滚水泡七 次,姜制) 陈皮(去白 ) 茯苓3克 甘草1.5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 煎取150毫升,温服。 【 主 治 】呕吐清水如注。 【 加 减 】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倍半 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 二甲复脉汤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8克 生白芍18克 麦冬15克(不去心) 阿胶9克 麻仁9克 生牡蛎15克 生鳖甲24克 【 功 用 】育阴潜阳。 【 主 治 】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象沉数,舌干齿黑,手指 微微蠕动,有发痉厥之势, 或痉厥已作者。 二甲复脉汤 【 方 论 】 方中炙甘草资助胃气;地黄、白芍、麦冬、阿胶滋养阴液;生 牡蛎、生鳖 甲介类潜阳。诸药合用,有育阴潜阳之功。对于热伤阴液,阴 虚不能潜阳 ,肝风内动者,用之可以防止痉厥的发生,即使痉厥已作者, 亦可应用。 二仙四物汤 【 来 源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 冷方南, 1983 【 处 方 】仙茅9克 仙灵脾9克 巴戟天6克 鹿角霜1 2克 当归9克 白芍9 克 川芎6克 熟地9克 甘草4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壮阳补血,调理冲任。 【 主 治 】妇女冲任不调,月经超前或错后,量少色淡,或 色暗兼有瘀块,每于经前身 发疹块,经期瘙痒,经后不治自消,下次经前又发,舌淡或紫 暗,脉沉细或 二仙四物汤 【 方 论 】 本方仿二仙汤意,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壮阳,鹿角霜 温补督脉, 调理冲任;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补血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合用而有 壮阳补血,调理冲任之功。适用于经期疹块,属冲任不调、阳 气偏虚者。 二冬二母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麦冬 天门冬 知母 川贝母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 主 治 】内伤燥痰,咳嗽喘逆,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 嗽不已,脉两尺沉数;或肺 热身肿,燥咳烦满,脉右寸洪数者。 【 加 减 】肾阴亏损,加生地、熟地;元气虚弱,加人参。 二加龙牡汤 【 来 源 】外台秘要 , 王焘, 752 引: 小品方 , 陈延之, 473前 【 处 方 】龙骨15克 甘草(炙)6克 牡蛎(熬)15 克 芍药12克 大枣4 枚(擘) 生姜9克 白薇10克 附子6克(炮) 【 用 法 】上药八味,切。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 升。分二次服。 【 主 治 】虚劳病,阳虚外越,多梦失精,心悸气短,潮热 汗出,或阴部畏寒,目眶疼 痛,头发脱落,及精神不安等。 【 禁 忌 】忌食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二圣救苦丸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 牙皂6 0克(猪牙者) 【 用 法 】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 50 ̄70丸,冷绿豆汤送 【 主 治 】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二圣救苦丹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圣救苦丸【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母二陈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知母 贝母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润燥化痰止咳。 【 主 治 】外感燥痰,喘咳短气,时作时止,咯痰难出。 二母石膏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知母 川贝母 石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润燥化痰。 【 主 治 】外感燥痰,身热烦渴,咳喘痰少,吐咯难出,脉 洪数。 二母宁嗽汤 【 来 源 】古今医鉴 , 龚信, 1589 【 处 方 】知母(去毛)1.5克 贝母(去心)4.5克 黄芩3.6克 山栀仁 3.6克 石膏6克 桑白皮3克 茯苓3克 瓜蒌仁3克 陈皮3克 枳实2.1克 五味子10粒 生甘草0.9克 【 用 法 】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临卧时,缓 缓口服。 【 主 治 】因伤酒食,胃火上炎冲肺,咳嗽吐痰,经旬不愈 者。 二豆回生丹 【 来 源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神仙夺命丹【 书 名 】万病回春 , 龚廷贤, 1587 【 处 方 】 二连四物汤 【 来 源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四物二连汤【 书 名 】医方集解 , 汪昂, 1682 【 处 方 】 二陈平胃散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熟苍术 厚朴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消积宽中,化痰止咳。 【 主 治 】食积咳嗽,五更为甚,胸脘满闷,脉沉滑者。 二陈四七汤 【 来 源 】症因脉治 , 秦景明, 1641 【 处 方 】茯苓 陈皮 甘草 苏梗 厚朴 制半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理气化痰。 【 主 治 】忧思郁怒,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失 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者。 二妙苍柏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苍术散【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二妙香良散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一服饮【 书 名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 二苓清利饮 【 来 源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1773 【 处 方 】生地 麦冬 茯苓 牡蛎 泽泻 甘草 猪苓 黄芩 黄柏 车前子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白浊。茎中大痛,小便黄赤,口渴,脉象滑数者 。 二齿安神汤 【 来 源 】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 裘笑梅, 1982.8 【 处 方 】紫贝齿 青龙齿 灵磁石 辰砂 琥珀末 紫丹 参 九节菖蒲 仙半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平肝,镇惊安神。 【 主 治 】妇女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经前情绪不宁,坐卧 不安,烦躁易怒,甚则怒而 发狂,月经量多,口苦唇干,舌质红,脉弦数。 二齿安神汤 【 方 论 】 方中贝齿、龙齿镇惊安神,磁石潜阳纳气,平冲降火,辰砂、 琥珀清热安 神,丹参活血调经,菖蒲开窍,半夏祛痰。诸药合用,共奏清 肝镇惊安神 之功。 二味拔毒散 【 来 源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二味消毒散【 书 名 】医宗金鉴 , 吴谦, 1742 【 处 方 】 二味枳术丸 【 来 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1960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枳术丸【 书 名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北京市卫生局 , 1960 【 处 方 】 二味消风散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张介宾, 1624 【 处 方 】苏州薄荷叶 蝉蜕(去头、足、土)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空腹时用温酒调下6克。 【 主 治 】皮肤瘙痒,不能忍者。 二味消毒散 【 来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处 方 】白矾30克 明雄黄6克 【 用 法 】上药研为细末。茶清调化,用鹅翎蘸扫患处。 【 功 用 】消疹止痒。 【 主 治 】热疖、 、痤、疥、疹,风湿痒疮。 二味黑锡丹 【 来 源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1892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黑锡丹【 书 名 】饲鹤亭集方 , 凌奂, 1892 【 处 方 】 二姓不传散 【 来 源 】百一选方, 1196年 该方是下列方剂的异名方 普救散【 书 名 】百一选方, 1196年 【 处 方 】 二神交济丹 【 来 源 】医学入门 , 李梃, 1575 【 处 方 】茯神 薏苡仁各90克 酸枣仁 枸杞 白术 神曲各60克 柏子仁 芡实 生地 麦门冬 当归 人参 陈皮 白芍 白茯苓 砂 仁各30克 【 用 法 】上药十六味,为末,用熟水1升,调炼蜜120 毫升,煮山药120克,为 【 主 治 】心脾肾三经虚者。 【 加 减 】血虚甚,去白芍,加鹿茸;脾亏甚,去地黄,加 五味子。 二黄枯痔钉 【 来 源 】中医外科学 , 顾伯康, 1983 【 处 方 】黄柏30克 大黄30克 白及9克 【 用 法 】上三药,磨成极细粉末。加入适量开水搅匀,在 玻璃板上,用手工搓成头尖 【 功 用 】清热解毒,脱落痔核。 【 主 治 】各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 【 禁 忌 】各种急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肛门直肠肿痛 ,腹泻,恶性肿瘤,素有出 二紫蒲公汤 【 来 源 】洞天奥旨 , 陈士铎, 1694 【 处 方 】茯苓9克 薏仁30克 紫花地丁15克 牛膝 9克 蒲公英15克 贝 母6克 紫背天葵9克 当归15克 生甘草6克 【 用 法 】水煎服。初起者三剂即愈。 【 主 治 】筋疽(生两足后跟昆仑穴)、痨疽(生足小指京 骨、金门穴)、足疽(生昆 仑穴后)属阳症者。 二加减正气散 【 来 源 】温病条辨 , 吴鞠通, 1798 【 处 方 】藿香梗9克 广皮6克 厚朴6克 茯苓皮9克 木防己9克 大豆黄卷 6克 川通草4.5克 薏苡仁9克 【 用 法 】上药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 服。 【 功 用 】芳香化湿,宣通经络。 【 主 治 】湿郁三焦,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身体疼痛,舌 苔白,脉象模糊者。 二加减正气散 【 方 论 】 方中藿香梗、厚朴、陈皮化中焦之湿;防己、薏苡仁宣通经络 之湿;豆卷 、通草利湿淡渗,使邪从小便而去。且利小便又有实大便之效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