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扩大战火(照片珍档)

 国之档案 2015-10-09

    1894年,一场硝烟弥漫的甲午战争使晚清中兴赫然夭折,割地赔款、台湾沦陷,腹地洞开,整个中国从此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持久浩劫。追溯这场丧权辱国的历史悲剧,还得从120年前的朝鲜丰岛说起……

    丰岛突袭 日军不宣而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政府军节节败退,国王李熙照会清政府请援。朝鲜为中国属邦,清廷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统兵2465人入朝,暂驻牙山湾待命。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日本借机扩大事端,派出总数达7600人的混成旅团自仁川登陆,兵压汉城,胁迫朝鲜“改革内政”。为肃反平叛、备倭援朝,清政府决定向朝鲜增兵。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安全起见,重金租用英轮“爱仁”“飞鲸”“高升”运兵,海军“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护卫,部队于7月21日、22日、23日分三批次由塘沽出发,向牙山增援。然而,这一绝密军事情报竟被无孔不入的日本间谍轻易获取并电告日军大本营。7月22日,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下达了到朝鲜海面伺机袭击中国北洋舰队的命令。随之,23日,由15艘军舰、6艘鱼雷艇及运输船“门司丸”号组成的日本联合舰队驶离佐世保港,前往牙山。

    7月25日6时30分,清军护卫舰“济远”“广乙”协助英国商船“爱仁”“飞鲸”完成卸载返航途中,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遭遇日本海军舰队中火力最强、航速最快的“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舰,日舰“吉野”随即向中国军舰开炮,日本不宣而战,挑起了丰岛海战。面对日舰的突然袭击,中国军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然而,激战约半小时后,“广乙”“济远”终因寡不敌众,相继撤退,日舰则乘胜追击。恰在此时,英国商船“高升”号和中国军舰“操江”号迎面开来,它们又成为日舰新的目标。

    “高升”号是英国怡和公司所属的一艘1355吨货轮。7月17日,由李鸿章的属下、总办北洋水师营务处道员罗丰禄经手,中方与怡和公司签订《租船合同》,租用“高升”用于运兵。该船共有79名船员,其中船长高惠悌、大副田泼林等7名高级船员皆为英国人,4名舵手为菲律宾人,其余68名则为中国广东、福建、浙江籍人。船只起航时,载有北塘防军1116人。“操江”是北洋舰队的运输舰,24日下午2时由威海出发,前往牙山运送一批军械和20万两饷银。

 
被日舰击中正在下沉的北洋舰队的“高升”号

    25日上午9时,“操江”驶近丰岛附近海面,突然发现日舰后便立即转舵西驶。尽管相距较远,但因“操江”航速只有9节,且无战斗力,11时40分便被“秋津洲”追上,随即掳走。“高升”号的遭遇更为惨烈,遭到拦截后因清军士兵不屈于日方武力威胁,竟被日舰“浪速”悍然开炮击沉,船上除少数人被法舰“利安门”号、德舰“伊力达斯”号、英舰“播布斯”号救起运回外,其余871名北洋陆军官兵及62名中外船员皆葬身海底。

 
北洋舰队的运输舰“操江”号

    公理尽失 清廷为“高升”沉没买单

    “高升”号被击沉的消息传出之后,英国舆论大哗。李鸿章在上奏中说:“‘高升’系‘怡和’(英国商号)商船,租与我用,上挂英国旗,日敢无故击沉,英人必不答应。”英国驻日公使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严重抗议,指出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无故击沉中立国商船,是粗暴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日方接到照会后,立即佯装调查,并向英国赔礼道歉,动用一切外交手段上下疏通,甚至包括金钱收买。日本驻英国公使青木周藏密电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要求紧急提供1000英镑的特别活动经费。

    早已确定联日防俄战略的英国政府,显然不会像李鸿章想象的那样仅仅为了一艘商船被击沉真正对日本施加压力。英国舆论和英国政府的态度很快发生了逆转。《泰晤士报》甚至刊登英国权威人士、著名的国际法学家胡兰德的声明:“浪速”击沉“高升”号,是符合国际法的,并没有错。最后,英国不但没有与中国携手主张正义,反而不论理之曲直,向同样是受害者的中国强索其所遭受的生命、财产损失。迫于强权,清政府赔付英金33411镑,合银312922两,始将此案了结。

    守株待兔 清军错失良机

    丰岛海上袭击战打响的当天,日本陆军混成旅主力约4000人,也由汉城出发,向牙山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在日军混成旅团优势兵力的进攻下退往平壤,至此,朝鲜半岛南部及整个西海岸均为日军所控制。8月1日,明治天皇睦仁下诏对中国正式宣战。同一天,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此后,中日两国都制订了相应的作战计划。清军的作战计划可归结为两点:其一,以北洋海军扼守渤海湾口,并掩护陆军进驻朝鲜;其二,集结陆军于平壤,再南下进攻日本陆军。

    平壤是朝鲜的旧京城,东通元山,南通汉城,西南通大同江,北通义州,是朝鲜北部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清军在此拥有地利、人和等诸多优势。8月4日至9日,清军四路大军共计32个营13526人先后开进平壤,加之从牙山撤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集结于平壤地区的清军人数达1.5万余人,拥有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相较之下,日军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兵力分散,处于劣势。若清军此时出击,胜面极大。光绪皇帝“严电屡加”,命令清军“星夜前进,直抵汉城”“迅图进剿,先发制人”。而李鸿章却借故违抗圣旨,坚持“先守定局,再图进取”,以致坐失良机。统帅叶志超平庸怯懦,自认为平壤粮饷充足、堡垒森严,整日饮酒高会。李鸿章的另一亲信卫汝贵,则“私运饷银八万两回籍,以致军心溃散”。叶志超、卫汝贵的属下更是逐队四出,掳掠奸淫,无所不为。朝鲜百姓原本把清军当作王师“欢呼夹道”“争献茶浆”,清兵的胡作非为令他们大为失望。

    而日军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面派出侦察部队探测清军虚实,一面加紧从釜山由行动不便的陆路向朝鲜大量增援陆军。9月初,在朝日军由四个方向进发,开赴平壤;9月14日,16100人、山炮44门,如期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

    左宝贵骁勇 难挽平壤败局

    9月15日,日军兵分三路向平壤发动进攻。凌晨4时许,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日军大岛混成旅团3600人首先向在桥头堡防守的清军发起进攻,清军2000人分兵抗拒,奋勇还击,重创日军;在平壤西战场,日军第五师团本队于晨7时许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清军骑兵出城反击,至中午,日军见难以得手,便暂停攻击,退回驻地。

    与南、西两路的牵制不同,元武门阵地为日军的主攻方向,日军在此集结优势兵力朔宁支队和元山支队共7800人展开钳形进攻。而清军守卫在元武门外的兵力则仅为2900人,分别为:左宝贵所率奉军三营1500人,守卫在元武门、牡丹台及城外堡垒;江自康所率仁字两营1400人,守卫在箕子陵一带。

    日军素闻左宝贵骁勇,于是集中主力先攻打城外堡垒的奉军。奉军予以顽强抵抗,战斗十分激烈。日本的《日清战争实纪》中写道:中国士兵“激烈应战,不遗余力,硝烟蔽天,炮声震地”。尽管如此,日军在兵力配置及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日军枪支子弹能打到百步开外,而清军的子弹只有六七十步的有限射程,且有些新购枪支竟是已生锈的旧枪,施放不灵)早已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上午8时,城外堡垒全部被日军占领。8时30分,牡丹台失陷。当时左宝贵正在元武门上督战,见牡丹台失守,知势不可挽,决心拼死抵抗。他换上御赐朝服,亲自为大炮点火,“日军三突之,清兵三退之”。激战中,左宝贵肋部等两处中弹仍负伤指挥,直到胸膛、咽喉部位中日军榴弹而亡。随后,北面清军群龙无首,顿时溃败。午后2时,元武门被日军攻陷。

    叶志超弃城 武器粮饷悉数资敌

    清军统帅叶志超得知左宝贵阵亡、元武门失守,立即丧失斗志,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于当晚下令全军“轻装持械,趁夜而退”,撤至距离平壤500多里的中国境内九连城。

    16日拂晓,日军占领平壤,缴获清军丢弃的大量武器、弹药、粮饷和其他军用物资,共计大小炮35尊,快枪550支,其他枪610支,炮弹9792发,子弹56万发,行军帐篷1092顶,马匹250匹,军饷和将士私产黄金12箱(内有金砖67块,43公斤;金锭61锭,53公斤;金沙14箱,30包),饷银10万两,粮食4700石,火药、纸币和其他军需物资不计其数。

    平壤之役,清军一败涂地,朝鲜尽入日军之手,战火很快燃向了中国本土。

    (作者为辽宁省档案局馆局馆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7月10日 总第2632期 第三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