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争失败谁之错?自从此次战役失败后,中国就彻底一蹶不振了

 昵称65060782 2019-12-27

1893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电请清廷出兵帮助镇压。日本为利用这一事件,发动侵朝、侵华战争,亦诱请清廷出兵干涉。

到1894年7月,日本舰队毫无缘由地袭击了北洋水师,不仅用大炮轰炸了济远舰,还把广乙舰打得落花流水,并击沉了清政府用来运兵的英国船只——高升号,导致甲午战争拉开了序幕。然而,在日本猖獗的创伤了清军以后,清政府和李鸿章对当前的形势,竟作出了一种极为乐观的判断,这让人很是费解。

不过,如果我们单纯地考量他们的想法倒是可以得到答案,不论是清政府还是李鸿章,他们都没有认识到日本故意挑起这场战争的野心。蜘蛛池出租

但是,李鸿章却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都放在了外交上,他希望在朝鲜拥有利益的列强能够出面帮助中国制止日本。另外,清朝统治者认为:日本敢公然在丰岛海战中击沉高升号,这是日本在外交上犯的重大错误。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一、日本海军毫无缘故就击沉了高升号,这明显违反了国际公法中的条例,而且,这艘船是英国的资产,英国必定不愿意就此作罢;

二、日军在汉城的围宫中劫持政治,引起各国人民的怨言和愤怒,很不得民心;

三、英国目前正在和其他国家联系和沟通,希望各国能够一同合力逼迫日本撤走驻扎在朝鲜的军队,迫于国际的巨大压力,想必日本不会不听从指挥。

因此,李鸿章得出一个结论:在外交上,日本已然陷入了绝境。于是,为了施加更大的压力给日本,李鸿章决定让卫汝贵、宋庆、左宝贵和丰升阿四人,分别领导四路清军从北路出发,援救和支助朝鲜。这四路援军一共有一万三千五百人,是淮军的精英部队,拥有最先进的武器和装备。

可以说,李鸿章这回是把赌注都压这上面了。

所以,李鸿章对此很有信心,他甚至还在给总理衙门的报告里,大夸其词地说:“有了这四路军队,这场战争绝对不会出任何差错。”

说实话,这四路军队确实很厉害,但是,可惜的是,没有一位与之同样优秀的将领来领导它。四路军队只有将军并没有主帅,而且,彼此之间也互不关联,难以统一。朝廷和李鸿章不是不知道主帅的重要性,而是选不出一位令人满意的统帅。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朝廷和李鸿章的意见不统一,抑或者是朝廷和李鸿章好不容易统一意见了,但是,预选主帅却不愿意挑起这个重任。比如说,淮军的旧将刘铭传,他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假装生病,闭门不出,因为,他害怕自己统领不好这四支劲旅,毁了自己一代名将的荣誉。

然而,朝廷举荐湘军名将刘锦棠,但是,李鸿章却不愿意,他认为:湘军和淮军训练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若是让刘锦棠统领,怕他不能发挥出这四支劲敌的最大作用。而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则大力推举在中法战争中取得卓越军功的李秉衡。

当时,李秉衡正担任山东巡抚一职,他知道自己很难控制住淮军,在指挥的时候,一定不会顺从自己的想法,于是,就选择推辞了。而淮军中,则有人推举毅军的将军宋庆,但是,李鸿章觉得他带军的经验比较少,就拒绝了。

就这样,在不断地举荐和拒绝之下,中日战争已经逼近了。

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委任第一个到达朝鲜的直隶提督叶志超作为淮军的统帅。但是,叶志超生性懦弱,害怕强敌,常打败仗却不敢上报朝廷,最后,使得局势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叶志超接到朝廷委任的时候,他十分慌张,因为他知道四军之帅,绝对不是自己能够担任的职位,而且,现在朝鲜的局势越来越严峻,日军不断向平壤逼近。

于是乎,大战在即,叶志超却产生了退缩之意。他上书禀奏李鸿章:“我突然得了病,每天都会有不下十次的头晕眼花,实在不能指挥淮军,希望朝廷能够允许我回天津休养一番。”

盛宣怀在接到这份电报的时候十分惊讶,不久后,他便回报并批评了叶志超:“朝廷委任给你的任务如此之重,你怎么可以这么轻易就退缩了呢!”

时间一眨眼就来到了九月,平壤情形更加严重。

李鸿章下令让叶志超准备攻击,没想到叶志超却说:“现在平壤只有数万人,希望朝廷能够增加一点兵力以制订战术,让敌人无处可逃。”可是,当前战争逼近,临时增加兵力怎么能应急呢?一时间,李鸿章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把叶志超的电报上奏给光绪帝。

光绪帝看到后,很是吃惊,说:“叶志超在还没有担任主帅的时候,便大放厥词,说自己能够以少数胜多数,可是,如今当了主帅以后却不敢进击,前后言行不一,就像是两个人。”其实,光绪帝根本就不知道叶志超原来是这么一个怯懦的人。

就这样,由于叶志超一人的胆小和踌躇,清军错过了备战的最佳机会。等到日军已经全部进入平壤境内的时候,叶志超却自我放弃,把指挥权给了各军的将领,并让他们自己规划区域进行防守。这从实际上来说,相当于他放弃了指挥和调度军队的权力。

最后,四军通过协商决定把城南交给卫汝贵和宋庆来防守,城北给左宝贵,城西给丰升阿。各军独自战斗,协同性十分差,局势非常被动。而日军,先对城南发起了攻击,但是,他们没想到这里的清军数量不仅是最多的,战斗力还是最强的,并有两位英勇神武的将军。

双方在城南下的厮杀,战况非常激烈:卫汝贵亲自率领两路清军渡过大同江,大振军心。日军进击之路受到阻碍,溃不成军。卫汝贵和一位猛将趁机追杀,使得日军首战严重受挫,不仅没有了粮草,还把弹药全用光了,恰好又遇到暴雨,只好慌忙逃离战场。

可以说,城南一战是清军在中日战争中打得最漂亮的一战,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场典范战争。在这场战争里,清军共击毙日军士兵一百四十多人,重伤二百九十多人,打死了两个中队的日军军官。在城南一战发生的同时,城北也爆发了一场战事:日军分成两队中路,以钳子的形状夹击玄武门。

玄武门的守门将领左宝贵用一千五百多人顽强抵抗日军七千多人,局面一度告急。左宝贵是回族人,出身于贫苦人家之中。1856年,他果断参军,为自己打下了许多功绩。1889年,他被授予广东总兵的职务,负责训练军队。1894年,他奉朝廷的命令援助朝鲜。

在这个危急时刻,左宝贵看到城外牡丹台已经失去了控制,而日军正在摆布炮队位置,准备炮轰北门,清军难以抵挡,形势到了千钧一发之际。左宝贵心知到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时刻了,于是,他穿上黄马褂,毫无顾忌地站在城楼最高处指挥战争。

日军发现他的举动后,便向他开枪,但是,他依然不怕,继续在前线作战,直到他的左胸被大炮击穿,停止呼吸为止。左宝贵战亡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光绪帝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一篇祭文,意思大概是:“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敌军如黑云般压来,为什么还没有胜利你就战死了呢?”

在北门失陷的情况下,西门和南门的战况却是不错,接连把日军打得不敢再轻举妄为,士气十分低落。即使如此,清军还是坚守阵地不退半步,所以,此刻胜负还是一个未知数。突然,叶志超听到左宝贵阵亡的消息后,以为北门已沦陷,就又产生了退缩的想法。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叶志超临到战场的时候才说撤军,并决定把平壤让给日本。在与将领们商议这件事的时候,朝鲜的闵丙奭一直苦劝叶志超不要那样做,全场将领只有马玉崑一人对此表示反对。无奈之下,闵丙奭只好朝天哀叹,既叹自己无能,又叹国家之未来渺茫。

于是,叶志超给各部队下令:各自守住阵营,停止攻击,挂白旗投降,预备撤军。日军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就猜出了清军的撤军之路,并在这条路上设下重重埋伏。那晚,夜黑风高下着暴雨,清军结队,冒着大雨偷偷从西门撤走直奔北方。日军按照计划拦截清军,枪支弹药和炮火不断地朝清军袭来。

然而,清军没想到,事情竟会发生得如此突然,士兵们恐慌得四处逃散,一片哀嚎。在这一夜里,清军死了一千五百多人,被俘虏了六百八十多人,丢弃的装备折价共计一千多万两,可谓是损失严重。而叶志超,则带领着自己身边的队伍和各将领狂退五百余里,直至过了鸭绿江才停了下来。

平壤一战大败,是朝廷和李鸿章怎么也没想到的。没过多久,朝廷便向这场战役的主要负责人追究责任,而叶志超,则用一些理由搪塞了过去,逃过了死刑。光绪二十六年,赦归,光绪二十七年,病死乡里。卫汝贵虽然立下了显赫的军功,却受到了朝廷的责难和诘问,最后,还被处以死刑,真是悲哀!

整个平壤之战持续时间很短,以清军大败告终,清军死亡近2000人,被俘数百人,而日军仅以伤亡700人左右的代价夺取了朝鲜北部重镇——平壤。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役,也是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

可以说,日军通过战胜清军而控制了整个朝鲜,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士气大振,并把战火烧至鸭绿江,进一步侵略中国。而中国的势力则因此战役而被逐出朝鲜,并且致使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后陆战几乎连战连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面失败。

参考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清史列传·李鸿章》、《实事求是地评价平壤之役中的叶志超》、《沈阳县志·左宝贵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