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的基本特点浅说

 江山携手 2015-10-09

  摘要 论述对联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民族性、对称性、时代性、多样性、群众性、针对性、实用性、文学性等基本特点。

  对联,俗称对子,又称楹联、楹贴、门联,也叫联语、对句,它是世界上唯中国所独有的文学样式和实用文体,是我国文艺园地中的奇葩,也是我国应用写作中的奇葩。本文拟比较系统地探讨对联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究竟有哪些基本特点。下面试从八个方面加以分说。

  一、民族性。

  人们都说,对联这种文学样式和实用文体,是世界上唯中国所独有的。所以,它最具民族性的特点,最具中国特色。对联最能体现我国汉字的特点:方正,整齐,一字一义,音义同步。它的象形、象声、会意、偏旁结构,以及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音多字等多种变化,直接构成对联的强烈特色,这是其他文学样式难以比拟的。据《中国实用文体大全》一书分析,对联这株奇葩有三奇:①“一般的实用文体世界各国都有,或者都能仿造出来,唯有这用方块汉字两两相对组成的整齐优美的联语,却独此一家,外国人用拼音文字无法仿制,他们要写对联也只能用汉字”。所以,对联是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学样式。②“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如果文学性超过了实用性,就从量变产生质变,不再是实用文体了。但对联却不同,它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是合二而一的,文学性越强,实用性也越强”。对联的实用价值正是由文学价值决定的,它的艺术性越强,实用价值也越大。③“一般的古诗歌体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以后,都会逐渐衰落,被新兴的体裁所替代。如歌行和骚体、律诗和绝句、词和曲等,唯有对联经久不衰”。从古至今对联仍在不断发展,解放以来更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由此可见,对联的三奇都与民族性特点,都与中国特色密切相关。

  二、对称性。

  对联的“对称”,能形成一种整齐的美,不仅使人感到字面上的排列整齐,而且具有内涵的音韵和谐。对联的外在形式美,内在艺术美,是对称性最完美的体现。据《名联鉴赏词典》等著作的分析,对联的基本特点是:“两行文字,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谐”。字数相等,是字数上要相对。意义相关,是内容上要相对,上下联的内容要相似、相关,或相反、互补。词性相对,是词性上的对仗,上下联要同类词相对。结构相同,是结构上要相对,上下联语法结构要相同。平仄相谐,是平仄上要相对,要按对联的平仄规律,平对仄,仄对平,上联以仄声字收尾,下联以平声字收尾。由此可见,对联的对称性极其明显,它是由两组字数、意义、词性、结构、平仄两两相对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成功的。

  试以纺织工人的一副春联为例:

  一片金霞迎旭日;
  千条彩线织春光。

  这副对联两行文字,字数相等,各为7字。在内容上,“金霞迎旭日”,“彩线织春光”,鲜明生动,含义深远;顺理成章,相辅相成。在词性上,“一”与“千”,数词对数词;“片”与“条”,量词对量词;“金”与“彩”,形容词对形容词;“霞”与“线”,名词对名词;“迎”与“织”,动词对动词;“旭日”与“春光”,名词对名词。在结构上,“一片金霞迎旭日”、“千条彩线织春光”,句式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句首都加上修饰语。平仄相对,是就声调、节奏、韵律来讲的。对联只有两句,用不着押脚韵,这是和律诗中的两联对偶句不同的地方,但对联必须讲究节奏,讲究平仄。节奏本来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对联要求有音乐性,主要就表现在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一般说来,四字句的对联是每句两节,例如天师洞台榭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五字句的对联是每句三节,例如春联:校园|迎春|绿;桃李|向阳|红。七字句的对联是每句四节,如上述纺织工人春联:一片|金霞|迎|旭日;千条|彩线|织|春光。讲平仄是对联音乐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汉语语音有四种不同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调;现代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对联的平仄要讲“对”,做到平仄相对,抑扬顿挫。例如上述纺织工人春联:“一片金霞迎旭日;千条彩线织春光”,平仄是相对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时代性。

  对联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时代变了,对联的内容也必然要起相应的变化。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有许多反映旧的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对联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例如,解放前群众过年,喜欢贴上“读书门中生贵子;积善人家庆有余”的春联,这是因为在旧社会群众都穷苦了,有些人家希望生贵子以改变门风,希望发发财过好日子。在那时,这样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现在还贴那样的对联,就很不符合时代精神了。又如,解放前的商店贴春联,有很多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再加上“生财有道”,“招财进宝”之类的横批,如果现在还贴那种对联,那也不合时宜,现在的一些商店,早已换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宾至如归”的联语,横批也改为“繁荣经济”了。

  移风易俗,是新时代的特点,也是新时期的要求。现在写对联、贴对联,当然不能提倡旧习俗,不能宣扬陈腐气,理所应当地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符合新时代的精神。

  四、多样性。

  对联的种类繁多,精采纷呈,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对联究竟如何分类,尚难完全统一。但这与对联的撰写又大有关系,因为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对联,有不同的用处,有不同的内容,不能混用,不明确对联的分类,就写不出内容准确的好对联来。有些著作从使用目的的角度,把对联分成七大类:①名胜联:包括全国范围内所有的名胜古迹对联。②庭宇联:包括机关、学校、团体、居室、堂馆、楼台等处的对联。③喜庆联:包括春联和其他节日联,包括婚联、寿联、喜联、各种庆贺联。④哀挽联:专用于哀悼、纪念去世的领导人物、知名人士、好友亲朋等的挽联。⑤行业联:包括各行各业含有专业特点的对联。⑥故事联: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类型含有故事、典故的对联。⑦杂题联:包括题赠、谐讽、座右铭,以及其他各类未归入的对联。还有些著作把对联分成四大类,各类再分小类:①春联:专指用于庆贺春节的对联。②装饰联: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或装饰亭、台、楼、阁,或装饰名胜古迹,或装饰书房卧室,或装饰名画宝物等等。③专用联:专为某一方面的事项而写的对联,包括寿联、喜联、婚联、挽联、座右铭联、小说回目联等等。④交际联:用于人们相互交往的对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因而这类对联也非常复杂,还可再分各种小类,或褒或贬,或颂或讽,或赠别,或逢迎,或呈才,或斗智,尽可应用。这类对联往往不贴不挂,实际上是用于交际的两句短诗。

  仅从以上对联的大体分类,也足以说明对联多种多样的特点。此外,从对联字数的安排上,也可体现多样性。对联的字数不限,短者可以两、三个字,长者可以几百、上千字。例如:“拍马;吹牛”,是二字联;“二蝶斗;一鸥游”,是三字联。有人说云南昆明大观楼有“天下第一长联”,上下联各90字,共180字。其实,湖北武汉黄鹤楼长联是上下联各175字,共350字;四川青城山庙内长联是上下联各197字,共394字。此外还可以有更长的长联。

  五、群众性。

  对联的应用范围极广,与群众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单说春联,每年春节,广大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贴,城市的群众家里用得也很普遍,粗略计算一下,可以说与几亿人口相关,再加上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解放以来的国庆节、劳动节、教师节、妇女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贴对联的大小单位和家庭也很多,其普及的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已经普及到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联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所以,它拥有最大量的读者,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的著作谈到对联起于五代,盛行于唐、宋,发展于明、清,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仅名胜古迹联,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八万多副。其实,如果加上其他各种各类的对联,估算当在数百万、上千万之数。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它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

  六、针对性。

  前面讲了对联的时代性特点,说明写对联要切合时代,不仅如此,写对联还要切合时令季节,切合人物的身份,切合人物的地位,切合人物的情操,切合人物的业绩,还要切合事物的性质与场合。这些都说明对联有着强烈的特殊性,随便换用不得,随意代替不了。所以,写对联一定要注意针对性,要注意针对什么而写。

  这里讲的七个“切合”很重要,“切合”也就是要针对什么而写,这是不能含糊也勉强不得的。例如各行各业的专用对联,是受各行各业的特点限制的,都是有针对性的。如果在学校门口贴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那不仅不“切合”行业,而且成为笑话了。同样,机关单位用了部队、学校的对联,工矿企业用了农村、街道的对联,都是“驴头不对马嘴”的。其实,即使属于“通用联语”,其“通用”的范围也非常有限,例如,“红花香千里;春风暖万家”,只宜作春联用,用于夏、秋、冬季就有些不切合时令季节了。

  七、实用性。

  对联从它产生时起,就与社会应用、人们应酬联系在一起,实用性是它自身的属性,也是它能够赖以生存、发展并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对联的实用性的范围极广,从它的种类繁多就说明它应用的广泛。概括说来,对联一可以用于评时论事,二可以用于励志铭心,三可以用于褒贬讽颂,四可以用于节日志盛,五可以用于行业风光,六可以用于园林胜境,七可以用于亭台楼阁,八可以用于琴棋书画,九可以用于风花雪月,十可以用于鸟兽虫鱼,十一可以用于婚喜寿典,十二可以用于哀悼纪念,十三可以用于游乐交往,十四可以用于寄赠应酬。如此等等,还可以举出一些。这充分说明它的实用价值是相当高的。

  八、文学性。

  对联还有美的属性,美的属性也就是它的文学性。有人说,对联是艺术,是诗,是“诗中诗”。凡是艺术,凡是诗,都应该是美的。对联的形象和思想,对联的健康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表现形式的统一,就产生了强列的艺术美,不美就不是好对联。我们说对联是文艺园地中的奇葩,也就是从它的文学性方面来说的。对联的创作手法,几乎用尽了全部汉语修辞;对联的艺术风格,几乎囊括了古代诗歌及其他文体的各种流派;对联的格调,色彩缤纷,鲜丽夺目,有的如诗,有的如词,有的如曲,有的如赋,有的如散文。在对联的艺术领地中,几乎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以,我们说对联的文学性是相当强的。有许多妙对佳联,就是以其强烈的文学性,成为引人人胜的艺术珍品的。

  试以“九溪十八涧”联为例: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这副对联,通过描绘九溪十八涧的山、路、树、泉,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特征鲜明的溪涧图画。联语中选用重重叠叠、曲曲环环、高高下下、叮叮咚咚,那重叠的崇山峻岭,那弯曲的崎岖山路,那排列山坡的千重绿树,那回环曲折的山涧溪流,历历在目,惟妙惟肖。再加上那溪涧中流泉不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合奏成沁人心脾的美妙乐章。这绘形绘声绘色的描述,写出了九溪十八涧的典型境界,充满画意诗情,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又如1983年全国迎春征联评选第一联:

  十里春风,长安两路;
  千年晓月,永定一桥。

  这是一副新春佳联,其突出特点是切合首都北京的特有风光。上联长安“两路”,指横贯北京的十里东西长安街,长安是古帝都,又是北京的大街,“十里”春风与“两路”相关,春风和煦,天朗气清,写出了首都在新春佳节中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联永定“一桥”,指位于京西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古有“卢沟晓月”之景,“千年”晓月与“一桥”相通,晓月清风,古桥流水,同样写出了首都春意盎然的美丽风光,并与上联相对称、相呼应。全联四个数词,各有所指,“十”指长,“千”指久,含虚意;“两”指路,“一”指桥,含实意,可谓虚实结合,相辅相成。数词的运用,使全联对仗更为工整,“千年”对“十里”,是时间漫长与空间广阔相对;“晓月”对“春风”,是一天之始与一年之首相对,蕴含新意,充满希望;“一桥”对“两路”,具体形象,顺理成章;“永定”对“长安”,含意深远,浑然天成。全联形象鲜明,节奏明快,气韵和谐,旋律优美。

  此外,有些对联还有阶级性。对联不论用于什么方面,都不是单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表情达意,为了宣传。许多对联都有政治用意,有的政治性可能淡薄一些,有的政治性却十分强烈,还有的也可能是阶级斗争的手段。以表情达意而论,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往往也与阶级烙印有关。例如刘师亮讽刺南京政府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此联用了对联中的谐音双关,以“税”谐“岁”,以“贫”谐“平”,揭露当时军阀混战、重赋苛捐、民不聊生的黑暗。民国不是“万岁”,却有“万税”;天下大不“太平”,只是“太贫”。联语只改两个同音字,即变颂语为讽刺,为诅咒,为抨击,入木三分,堪称妙笔。又如解放前,军阀阎锡山在山西推行“兵农合一”,压榨剥削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有些穷苦人家因而贴起了“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对联,横批是“黑灯瞎火”。上联“二三四五”,隐去“一”字,“无一”即“无衣”之意;下联“六七八九”,隐去“十”字,“无十”即“无食”之意。此联巧妙地讽刺旧社会的黑暗统治,使人民群众过着无衣无食的口子。隐晦的表达,既说明了当时群众的言论不自由,又反映了当时白色恐怖的残酷。

参考文献:

 ①刊授大学编著《中国实用文体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版。
 ②顾平旦、常江等主编《名联鉴赏词典》,黄山书社1988年版。


 作者:蓝倩 原载:《宜春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初校版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