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书】原来,于永正、吴非、华应龙……这些名师都是阅读高手,无一例外!

 舜舜宝贝 2015-10-09

欢迎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出品的好老师微信,点击标题下方的“好老师”可以订阅哦!


名师成功的秘密在哪里?

那是因为,他们有常伴左右的“老师”!

这位“老师”,带他们读懂儿童,让他们身心愉悦。

是的,那位“老师”,就是阅读。于永正、华应龙、张云鹰、吴非等12位名师在读书的道路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他们是如何成为好老师的呢?他们又是如何将书中的精华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呢?今天的假日荐书,小编向您推荐一本畅销书,《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向名师们取取经咯,看看他们都在阅读中学到了什么!


一边读,一边独立思考

于永正——读书就是读自己

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不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就是去了大半的意义。

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读书要和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教育。我敢于剖析自己,而且不是“感”而“不动”,的人。认识了,有所悟了,便去做。

我虽然没有成为作家,但养成了读书、写作、和思考的习惯,收获的是人格、思想和教学上的成熟。

我说的“读书读自己”,就是“自己治自己”的一个方面。

华应龙——积极的偷懒

在他的意识里,读书是一种偷懒,一种积极的偷懒。

他认为读书是求不知,只有读到不知,才说明阅读有了效果,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多了名家的著作,华应龙对教育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基于这种不断地反思和追问,华应龙提出了“容错”--“融错”--“荣错”的“融错教育”理念,因为“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它,而不是枯燥地、简单地、机械地曲强调规则”。

这么多年的读书成就了他,而未来的他也必将继续从读书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张云鹰——从书中来,到书中去

那些教学智慧,无疑源于张云鹰与实践相结合的读书理念。阅读给了张云鹰一定的的教学智慧,也给了她柔软的心灵。

张云鹰越来越感觉不能一日不读书,必须通过阅读提升专业水平和教育智慧。她很看重教师的理论素养,认为唯有达到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构架出崭新的课堂。

在张云鹰看来,理论素养能使教师有较高的视角审视文本,审视教育,最终在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而拥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后,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凭高而望的感觉。

吴非——独立思考很重要

看了一些史料,吴非知道了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培养了他细心观察、比对反思的能力。而书读多了,就能站在高点上,不被人愚弄,善于发现事情的真相。

吴非看重教师的博学,更看重教师的独立思考,因为知识分子应该思考一切,不应盲从,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它是否能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

吴非读书,喜欢在书上做记号,自由地画,很多书都做笔记。笔记内容积累下来,便成了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反思的依据。


读懂的不仅仅是书,还有学生与孩子

吴正宪——用心读懂儿童

“吴老师的课不仅是用在理智上,同时也投入了感情,倾注了她的喜爱、兴趣、同情和幽默,学受到了了感染,这种情感的交流与共鸣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

面对冷场,吴正宪用儿童的话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有创设了学生活动的情景。学生们的情绪渐渐高涨起来,从开始的一言不发,到到争着表现、抢着发表见解。

用心地读懂儿童,专业地读懂教材,智慧地读懂数学--多年的阅读与实践是的吴正宪找到了创造儿童喜爱数学教育的途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观;也使她的数学课堂荡漾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钟志农——心理是教育的切口

钟志农也常买人文历史、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他愈发感觉,与学生谈话,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否则无法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接”,“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学生身上形形色色的行为问题往往不是思想品质不好,而是心理出了问题。那么,解决的切口在哪儿呢?分析来分析去,还是通过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而这应该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如果不懂心理学,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教师只有认真钻研心理学,才可能成为具有教育技术专长的名师,甚至是教育专家。

周益民——儿童文学使我更好地了解儿童

教师也好,语文也好,眼里有学生却没有儿童,儿童只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朱自强让我从文化的意义上认识儿童,重新思考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思考儿童到底如何学习,怎么跟儿童交流。

周益民坦言在20年前,儿童文学界就提出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浅语不是肤浅,而是浅后有深,如果两个领域尽早融合,多加交流,小学语文课堂会是另一番模样。

“在接触儿童文学前,我上了很多课,很多人认为很漂亮的课。但接触儿童文学后之后,我再也不想上那样的课了,儿童文学就是我教学生涯的一道分水岭。”


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

李镇西——为了清醒地活着

在李镇西那里,阅读是为了认清自己及所从事的职业,“清醒地活着”。

阅读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随着阅读面的扩大,特别是在有了教育实践之后,再阅读一些一些真正的名著,我就越来越有自信,真正的教育总是朴实无华的,是不需要可以包装和打造的。

如果说“读出自己”是共鸣,那么“读出问题便是思考”。尽管感动,也不能迷信,不能因为崇拜而关闭自己的大脑。如果读一本书,既没有共鸣,也没有思考,不能算懂了,更称不上读透。

闫学——读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见

阅读,至少帮助教师在精神上实现突围。一个爱阅读的教师,生命将变得敞亮、豁达而生动。在教室的职业生涯中,除了必要的实践与经验,只有阅读能让自己变得富有智慧、充满活力、幸福涌动。

而且,阅读会让教师呈现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语文、不一样的教育。

一位教师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读书的态度。教育阅读,更多的是要基于对教育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弥补短板,是自己变得丰厚、柔软,是课堂变得明亮多彩。

王崧舟——读书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

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最终要落实到行上,行才是学问思辨最终的目的。

具有生命学问和生命修养的教师,上课的同时又在享受上课,全然进入了上课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彻底打开了自己与学生的生命,从中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也实现了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


实习编辑:于悦超

责任编辑:方艺芬

本文整理自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


这不是某位老师的著作。而是一位记者采访12位名师所成。

杰出教师们成功的秘密在哪里?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恩、实践。

作者用一个个故事,为我们呈现了12位杰出教师的读书经历、读书内容、读书方法以及最难忘的读书瞬间。 某种程度上,12位名师就是12种不同的阅读风景,或粗犷或细腻,或壮观或绮丽,或起伏跌宕或静若止水,但都是一种震撼、一种启迪。 教师可以各取所需,用读书成就自己。

想要把这本书带回家?快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把这本好书带回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