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兆言:江苏读本·扬州(转载)

 鸽子飞吧 2015-10-09

 从古邗沟说起

扬州在江苏的地理概念上,属于中部地区,仔细看一下地图就可以明白,省城南京偏于西南,苏州偏于东南,扬州基本上是在中心位置,但是在习惯上,大家更愿意把它称作苏北的一个代表城市。我们今天的很多习惯思维,都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明朝永乐皇帝移都北京以后,在今天的江苏境内设有七府,其中有五个府在江南,分别为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只有两个府在江北,分别为扬州府和淮安府。很显然,“府”这个行政概念,更多的还是看重人口和经济。江北的地盘是江南的好几倍,从面积上看当时的扬州府,几乎相当于江南五府,虽然大,政治地位并不怎么显赫。

早在元朝的时候,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要人口达到三万户,就可以申请设县。因为江南人口的日益稠密,清政府曾把江南的许多县一分为二,结果便造成两县共用一个县城的情况,譬如苏州城里,就曾经同时出现过三个县衙门,分别是吴县,长洲县和元和县。清初改置江南省,设江南布政使统领上下两江,安徽为上江,江苏和上海是下江。以后又设左右布政使,左布政使管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九府,以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四州。右布政使管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左右布政使的分治,为江南省的瓜分作了准备,当时的右布政使驻扎在苏州,等到正式分省的时候,把位于江北的两府一州划归江苏,从此扬州府淮安府,暂时还未升为府一级的徐州,开始成为江苏大家庭中的一员。

历史上的扬州和苏州相比,丝毫也不逊色。扬州人和苏州人在自我感觉良好上如出一辙,他们都很会过日子,都习惯于自得其乐,都积淀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这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又是非常适合人居的古城,城市规模都不太大,民风温柔,生活悠闲。如果说它们还有某些不相同的话,那就是苏州处于和平的岁月居多,千百年来和扬州相比,处于战乱的日子要少得多,受到的伤害也少得多。

地处江淮之间的扬州古城并不是什么军事要塞,然而这个城市的建设,从一开始就与军事企图紧密相连。在苏州开始建城的二十八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486年,野心勃勃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开挖了一条邗沟。千万别小看了这条古运河邗沟,在此之前,长江和淮河并不相通,那时候的军队要走水路,连接江淮的唯一途径,便是出长江绕海进入淮河,这得要绕很大的一个弯子。因为有了邗沟,行程大大地被节省了,同时,在半路上也有了一个城池邗城,根据专家的观点,这个古邗城就是扬州的前身。

夫差为了北进中原争霸,无意中发展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航运交通。从此一直到汉代,当时的江苏境内,江南最大的城市是苏州,江北最大的城市是扬州,那时候的省城南京还算不上什么。然后越灭吴,然后楚灭越,胜利的楚国给扬州起了一个名字叫“广陵”,就像它给南京的赐名“金陵”一样。广陵的名字用了很久,直到九百年以后,隋炀帝杨广成了这里的最高统治者,为了避自己本名的讳,改“广陵”为江都。现在的扬州辖区内也有个江都,此江都并不是历史上的江都,历史上的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

芜城赋

就像今天的江都不是昔日的江都一样,今天的扬州也不是隋唐以前的扬州。中国的历史地名常常变来变去,望文生义弄不好就会造成笑话,“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个扬州指的是当时扬州刺史的治所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跟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毫不搭界。隋唐之前的扬州,是“江南曰扬州”和“东南曰扬州”的大扬州,应该是一片很大的区域,仔细琢磨李白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如果是写实,那就是指今天的扬州城无疑,如果是掉书袋用古义,很可能还是去南京或江南,相当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那个大江南。

扬州和苏州最大的不同,它处于南北两大军事集团的结合部。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位于江淮之间的扬州古城,曾经屡次遭受屠城之祸。譬如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步骑十万渡过淮河,直逼长江北岸的瓜步,“坏民屋宇及伐蒹苇”,准备造筏渡江,攻打刘宋的首都建康。到第二年正月开始退兵北撤,一路大肆杀戮,古城扬州首当其冲受害尤烈,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扬州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创伤。

过了九年,尚未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孝武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刘诞坐镇扬州,哥俩又同室操戈大打出手,结果刘诞被杀,他在南京的亲友千余人被杀,母亲和妻子自杀,孝武帝还觉得不够解恨,迁怒于扬州的老百姓,竟然下令屠城。于是扬州居民无论大小,一律斩杀。经过这两次浩劫,扬州古城满目荒芜,当时一位叫鲍照的诗人旧地重游,无限感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芜城赋》,从此以后,“芜城”便成了扬州的特指。

还是在南北朝,很快又遭遇了侯景之乱,城池被叛军攻陷,扬州城内的男女老幼全被半埋在土中,然后惨遭集体射杀,扬州因此成了一座空城。接下来,到了北宋建炎三年,也就是1129年,宋高宗由扬州经瓜州仓皇南渡,金兵进入扬州,城中烟焰烛天,死者无数,事隔四五十年,姜夔在著名的《扬州慢》中,还发出了“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感叹,由此也可见这场伤害之深。再往后,1645年清兵南下,令人发指的“扬州十日屠”,这个更是众所周知无人不晓。再往后,咸丰年间,太平军三下扬州,与清军反复交战,兵燹之余,楼台园馆,成黄土者十之八九。

扬州城的顽强,在于每一次兵荒马乱之后,都能很快地从浩劫中恢复过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像扬州这样历经挫折,依然还能顽强地幸存下来并不多见。与充满了风花雪月的苏州相比,扬州古城不止一次夷为废墟,不止一次变成芜城,男人被砍头,女子充军赏,很显然,两千多年来,扬州人民所经历的,是一条艰苦卓绝沾着血腥的道路。两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虽然同样是繁华和闲适,同样带着文人气,但在精神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扬州人的繁华闲适和文人气,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沧桑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代的文人墨客提起扬州,歌咏之,凭吊之,怀念之,眷恋而不忍去,去而不能忘者,绝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

隋炀帝和大运河

吴王夫差开挖了邗沟,目的是想称霸中原,结果出师未捷,被更有心计的越王勾践抄了后路,活生生把国家给亡了。一千多年以后,隋炀帝又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挖掘了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结果呢,也把一个好端端的大一统江山隋朝给折腾完了。大运河这样的丰功伟绩,不是在秦皇汉武这样的英雄人物手下完成,多少有些让人感到意外和遗憾。人们总是习惯以成败论英雄,如果夫差北伐成功,如果隋炀帝平定了叛乱,结局也许会完全不一样。当然,历史从来就不相信如果,历史也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只是,因为吴王夫差和隋炀帝,因为这两个既富传奇又是悲剧性的人物,江苏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变。

隋炀帝三下扬州,“玉玺无缘归日角”,老天爷不保佑,最终他只能客死在这里。历史与这位倒霉蛋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因为忌讳扬州的原名广陵,本名叫杨广的隋炀帝特地改了一个地名,没想到自己还是被埋葬在了此地的雷塘,隋炀帝陵结果还是在广陵。“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平心而论,隋炀帝真不能算是个没有用的皇帝,想当初,他领着五十一万大军南下江南,活捉了醉生梦死的陈后主,结束了自东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那是何等的业绩辉煌。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也都是六下江南,同样是劳民伤财,同样是为了缓解南方的怨恨和怀疑,同样是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同样是为了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为什么康熙乾隆的下江南,就变成了一种粉饰盛世的大好局面,而隋炀帝的巡游却导致了亡国,这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

不管怎么说,大运河的功都远远大于过。唐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清朝的一位史学家也说,吴国和隋朝的开挖运河,虽然是“轻用民力”,但是后人的享用无穷无尽,他引用了春秋战国时的西门豹的话:

“今天你们恨我怨我,百年以后你们想念我都来不及!”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南至余杭,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在江苏境内长约690公里,不仅从南到北贯通了江苏全省,而且四通八达,成了江苏与全国各地联系的大动脉。江苏境内的大运河在京杭运河总长度中占有绝对比例。中国现存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在江苏境内约占总长的五分之二。大运河全程分为七段,其中有三段在江苏境内,它们是淮安以北的中运河段,淮安至扬州的里运河段,镇江以南的江南运河段,大运河依次流经江苏的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市,江苏共有十三个省辖市,大运河所经流域大约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二。

江苏境内的运河沿线也是历史文化遗存的主要地域。江苏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个,运河沿线就占了5个,分别是徐州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苏州市,低一级别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6个,运河沿线也占了3个,分别是高邮市,常州市,无锡市。此外,江苏现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运河沿线就占了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3个,运河沿线就占了1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处,运河沿线占了1处。江苏现有各类地面文化遗存近万处,截至2006年统计,被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890处左右。这些重要文化遗存有相当一部分位于运河沿线。由于江苏水系发达,许多河流都与大运河发生联系,与大运河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苏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占有绝对比重。

大运河颠覆了江苏作为一个边远省份的落后形象,它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此地老百姓为了自己对国家财政上缴的利税,不免有些怨言,所谓“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这是典型的目光短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大运河的开凿在当时确实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劳民伤财,引发了很大的民生问题,但是它对江苏的经济建设,对江苏的繁华富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在中国的大历史上,万里长城是“人”字的一撇,而大运河则是“人”字的一捺,有了这一撇一捺,中国人就站住了。

时至今日,大运河对于江苏的经济发展,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历史上繁忙的江南漕运已有所不同,现在再也不是用船把粮食和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而是把大量的煤炭和建筑材料送到南方。如果没有运河运输煤炭,华东地区的能源就会出现问题,而建筑材料则满足了快速发展的许多南方城市建设新城区的需要。运河的总运输量相当于两条京沪铁路加一条京沪高速公路的总运输量,运输成本比铁路和公路运输都要便宜,这一点如果不加以说明,一般人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因为现在出门,走水路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

唐朝的大上海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位大学教授在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一百五十年前,黄浦江两岸蒲苇遍地,田野间偶见村落,很少有人知道有所谓上海,诸位试想那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应该会是什么地方。同学们被这个看似不太难的问题卡住了,七嘴八舌,说了很多种答案,有人说是北京,有人说是洛阳,还有人说是南京,没有人会想到竟然是扬州。

这位教授十分感慨,说尽管标准答案确实如此,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说明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大名鼎鼎的扬州衰落得实在太厉害。落水的凤凰不如鸡,自东晋以来,特别是隋唐以后,曾经一直占据中国经济中心的扬州,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作为中国历史上特大城市的光彩早已不复存在。教授苦笑着告诉他的学生,说这个就叫历史的变迁,今天的上海人,听到扬州话便想到江北乡下人,看到扬州人便想到穷瘪三阿木林,要是在一百五十年前,或者往前一些的康乾盛世,再往前一些唐宋元明,扬州人眼里的外地人,清一色都是乡下人和阿木林。阿木林是流行于当时上海滩的洋径浜英语,意思相当于今天的“土包子”和“土老帽”。

苏州人觉得自己的城市是天堂,在心高气傲的扬州人看来,所谓天堂也不过就是一个满足温饱的小康社会。不过是小日子过得有点富裕,不愁吃不愁穿,和平和谐和睦。这样的岁月在扬州人心目中根本算不上什么,稍稍知道一点扬州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说在六朝时期,南京算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那么到了隋唐,自从大运河通航以后,东南繁华的第一把交椅,恐怕就不得不让位给扬州。扬州那时候的来头要大得多,那年头,长安因为是京城,是皇上待的地方,是政治中心的所在地,其地位正好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北京,而扬州便是今天的大上海,商贾如织,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中心。

一千年前的扬州繁华,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想象。可以这么说,今天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拥有的种种优势,当时的扬州基本上已全都具备。那时候的扬州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唐代诗人眼里的扬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是“九里楼台牵翡翠”。诗圣杜甫一生贫寒,他看到当时的外国商人一个个东下扬州做生意,不禁心生羡慕之意,也想顺势搭个便车,跟着一起到扬州见识一下,可惜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成行。据说唐朝有些名气的诗人,有一半到过扬州,杜甫偏偏只留下一句“商胡离别下扬州”,这让扬州人民十分遗憾,好在同一首诗的四句话中,杜甫说到了“忆上西陵故驿楼”,根据这句话刨根问底,他当年似乎也来过扬州,只是惜墨如金,没有留下其他更能让人咀嚼的诗句罢了。

在考古挖掘中,扬州发现了一批唐俑,这批唐俑的最大特点,就是高鼻深目,一望便知道是“胡人”。唐时的胡人不是今天的欧美,大都是来自波斯和大食,也就是古代的伊朗和阿拉伯。同时出土的还有与胡俑有联系的骆驼俑,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称呼,它们显然是胡人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交流,最初都是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因为是陆路,形成不了太大规模。到了唐朝的时候,海上交通开始发达起来,我国的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大盛,扬州是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要想把海外的货物运到京城去,扬州是必经之路。

形容当时扬州繁华的谚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扬一益二”,意为全国之富当推扬州为第一,益州为第二。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排名显然不是扬州人的主意。按照中国南方人的传统习惯,一般不太喜欢自称天下第一,不喜欢太张扬。动不动就是一个吉尼斯纪录,这是近年来兴起的时髦。中国人做事喜欢留有余地,喜欢我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的境界,譬如江南第二泉,又譬如天下第二泉。扬州人才不在乎自己排名第几,“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这话最好是让别人去说,等到扬州人自己再津津乐道这些往事的时候,扬州城早已经彻底地败落了。

扬州学派和八怪

历史上的城市繁华,说明了两个最简单的道理,老百姓的日子要想好过,无非是和平共处与商业发达。从千古伤心的芜城,到繁花似锦的国际化大都市,看似地狱天堂,其实也就一步之遥。扬州的繁华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城市开始走下坡路。

在封建社会,指望完全的贸易自由是不可能的。不妨解释一下当时的商贾如织,在古人看来,商是商,贾是贾,商负责贩运,贾负责销售。事实上,扬州耐人寻味的繁华,并不是因为商贾的竞争,而是因为货物的垄断,这一点越是到了明清时代,特征也最为显著。和苏州耕读传家勤劳致富的传统不一样,扬州的富庶主要还是靠盐商和垄断漕运。两淮的盐税一向是朝廷的经济命脉,所谓“关系国库,最为要紧”,因此直截了当地说盐商就是官商并不夸张,从官督商销,到官商一体,早已十分清晰地说清了这一点。而垄断漕运,更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扬州的繁华看似民间资本造成,其实还是官场在后面运作。

官商勾结,商最终是斗不过官的,两淮盐商在乾隆时代,已开始衰落,到了道光年间,各大盐商的资产屡次被抄没,以抵积欠税课,盐商的黄金岁月终于到了尽头。加上历年来的黄河水患,严重影响到了漕运,咸丰时黄河再次改道走山东,漕运水道更加梗阻,同治光绪年间在上海雇沙船运漕粮至天津,从此漕米不再走大运河,开始以海运为主。进入近现代以后,由于远离京沪铁路,远离了这条交通大动脉,扬州的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当年的繁华立刻成了过眼烟云。

经济的繁华必定会带来文化兴旺,提起扬州的辉煌历史,最容易被人提起的就是盐商文化。今天我们都知道昆曲和四大徽班进京,它们的发源地虽然不在扬州,但是能够兴旺和发展,都是货真价实地因为有了扬州盐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扬州盐商的豢养,就没有昆曲,就没有四大徽班进京。事实上,盐商不仅对文化娱乐界贡献巨大,对清代的学术和书画艺术,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学术思想集封建文化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和高度,而扬州学派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乾嘉年间考据学盛行,在整理校订古代文献方面,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乾嘉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所谓“一家之学,海内无匹”。二王之外,还有功力深厚的“扬州二刘”,宝应的刘宝楠精研群经,仪征的刘文琪则把精力放在《左传》的旧疏考证上,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很辉煌。扬州学派有突出成就的人物中,还有汪中,焦循,阮元,他们不仅是学问做得好,文章也写得漂亮,都是可以入文学史的人物。

当然老百姓印象中,俗名更大的是扬州八怪,相对于艰深冷僻的学术考据,以“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很显然会有更大的影响。据《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清代康乾盛世之际,生活在扬州的画家多达四百多人,这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不仅非常的经济化,而且是十分艺术化。和西方印象派画家的遭遇一样,扬州八怪在一开始并不是什么好词,所谓怪,其实还是一种贬义,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名声是后来才确定的。根据《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八怪”为金农,黄慎,郑燮,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但是也有人把华喦,高凤翰,陈撰,边寿民等列入八怪名单,因此,“八”并不是一个实数,它代表着一批“怪”画家的风格,代表着扬州在文化艺术上曾经有过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