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兆言:江苏读本·苏州(转载)

 鸽子飞吧 2015-10-09

 吴侬软语

苏州人和南京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总会想到自己是苏州人。南京人大大咧咧,遇事有些粗线条,咸的淡的辣的酸的,只要是自己没吃过,只要是正在流行,都恨不能品尝一下。南京人吃什么都觉得好吃,都能乐在其中,苏州人正好相反,他们遇事永远认真讲究挑剔,苏州的饮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爱好,不合自己口味的就是异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苏州人喜欢把“这个怎么能吃”的疑问挂在嘴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本来也就是句顺口溜,可是一向自大的苏州人,还真有些被这话给惯坏了。苏州之外的地方,似乎都不太能入苏州人的法眼。一百多年前上海刚开埠,面对大上海的迅速崛起,苏州人表现出了最大的不屑,远远超过了同样喜欢自以为是的南京人。当时上海租界里的妓女,不管本人的真实籍贯是不是苏州,有点品位的红角儿都以能说一口带苏州腔的吴侬软语为荣。这是一种时髦,也是一种姿态,表示来自苏州府的人,说什么也要比上海县的土包子强。

在北方人的耳朵里,苏州话上海话几乎没什么区别,但是这种观点在苏州人看来,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土得掉渣的上海话怎么能和悦耳的苏州话媲美。上海人曾经因为自己喜欢说“外地人”和“乡下人”被大家诟笑,其实这种自大自恋情绪,在苏州人那里有过之无不及。今天的苏州人仍然有很多还会带着这样的偏见,他们习惯于把不是说吴语的人,统统称之为“江北人”,江北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根据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南京人镇江人的江南身份自然而然地就被取消。在天真的苏州人眼里,再远一些的人都是山东人,这个山东人可不只是一个山东省,那意思差不多就是吃葱蒜的北方人了,包括整个中原地区。

苏州人和南京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过于天真。南京人是不在乎自己,苏州人是太在乎自己。南京人觉得自己的历史有些来头,苏州人觉得他们的历史更早。大家都可以往前面计算数字,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吴国,有一种观点认为,南京早在越国时的“越城”出现之前,在今天的朝天宫一带就有个“冶城”,相传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铸造兵器的地方,冶城山下还有一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剑池”,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5年,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代冶炼作坊,也是南京建城最早的地方,因而被誉为“南京母城”。可惜这种观点并不为专家认同,也没有任何考古发现可以支持,而且就算是能够成立,苏州却早在吴王夫差的爹称王时就已经建成了“阖闾大城”,时间是公元前514年,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苏州始称吴县,此后或称吴国,或为吴郡和吴州。反正一旦提到“吴”这个字,就不能不以苏州为代表。吴方言区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即使发展到了今天,吴语的地盘不断缩小,它的区域仍然包含着大半个苏南和苏北的一个小角,包括了浙江大部,包括了上海地区。吴侬软语也许是我们的一种错误印象,“山温水软似名姝”难免想当然,事实上,战国时的吴国能征善战,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中国古代的第一兵书《孙子兵法》,就是吴国的杰出军事家孙武所撰写。

人文化成

不管怎么说,苏州人都是文远胜于武,这一点不容置疑。变得文质彬彬,变得柔心弱骨,这是后来的事情。苏州出了数不清的文人,还出过大把的状元,有句俗话叫“姑苏文盛出状元”,这地方似乎没出过什么名气大的将军,古代没有,近代也没有。上个世纪的上半叶战争不断,先是各路军阀混战,后来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争天下,乱世英雄起四方,苏州人中还真是没什么大名鼎鼎的好汉。

因为出过不少状元,在苏州到处可以看到状元这张名片,坊有三元坊,桥有状元桥,酒有状元红,连糕点也有叫状元糕的。苏州的状元钱棨更是考场得意,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一鼓作气拿下了三个第一名。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科举中能获此殊荣的绝对是凤毛麟角,好运气都到了钱棨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事不仅是考生高兴,就连皇上他老人家也手舞足蹈,当堂赋诗一首。“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这位忘乎所以喜欢做诗的皇帝就是乾隆,清朝立国已经137年,有考生连中三元,还是第一次。

连中三元既可以发生在一个苏州人的身上,像钱棨那样场场独占鳌头,也可以每次都出现在同一个地区。同样是在大清朝,同样是在乾隆年间,曾有过连续三科的状元都出在苏州的奇事,这又是一个绝无仅有,就好比轰轰烈烈的全国高考,连续三届的冠军都让苏州人拿了。要知道,科举的难度远远要超过高考,而且还不是年年举行,通常每隔三年才举行一次,苏州人在科举上就是这么厉害,要不服还真是不行。

考场上的春风得意,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地方的文化程度。文化从来就是多元的,如果苏州人仅仅是擅长科举,还远不足以作为江南文人的代表。根据文献数据,考上状元的人在官场上也不都是如鱼得水,譬如名噪一时连中三元的钱棨,便没有什么很好的仕途。学而优则仕是相对的,会考试也不意味着会做官,苏州在明清时虽然以出状元闻名,但是这不代表所有的苏州文人都把科举当做人生的唯一目的。

文才超群却无意仕途的苏州人大有人在,江南文人不只是喜欢在考场上厮杀,而且可以在别的文化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明末清初,苏州出过一个大才子金圣叹。关于他的传说很多,金圣叹是江南名士的代表人物,整日坐在贯华堂中读书写作,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批书。他批注过的书有屈原的《离骚》,有司马迁的《史记》,有杜甫的诗集,最有影响的却是批《水浒》和《西厢记》。金圣叹独具慧眼,把不登大雅之堂向来不被文人看好的小说和戏剧,抬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高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然,作为苏州文人最杰出的代表,应该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了顾炎武,数不胜数的江南才子立刻感到逊色。顾炎武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曾经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和西北,学问广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对天文地理经史百家,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晚年的治学侧重考证,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顾炎武著作等身,为后人所熟悉的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他是江南文人最好的表率,是后来一切读书人的楷模。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的描写,说到了《红楼梦》就会联想到林黛玉,林黛玉便是苏州人。苏州的文人有名气,苏州的女人也是非常了不得。历史上与苏州有关大名鼎鼎的美女太多,譬如那位在四大美女中名列第一的西施。

倾国倾城的西施本来是越国女子,可就是这位大美人,依靠玩美人计彻底颠覆了强大的吴国。自从西施来到了吴国,美人与苏州的缘分从此就再也分不开。自古红颜多薄命,不许佳人见白头,苏州的美人似乎都难逃悲剧厄运,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是苏州人,桃花扇底看南朝的 李香君是苏州人,状元夫人《孽海花》的女主角赛金花也是苏州人。

元朝时期,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外国人曾经到过苏州,这地方给他留下的印象就是十分富庶。他用“漂亮得惊人”来形容这个城市,在他眼里,人人都穿着昂贵的丝绸,人人衣食无忧。在西方人眼里,马可·波罗绝对是一个中国通了,可是他完全弄不明白什么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我们来说如此简单明了的意思,却被他曲解为杭州是“天上的城市”,苏州是“地上的城市”。更为荒唐的是,他认为苏州城外附近的山上,不仅大黄长得茁壮喜人,同时还盛长生姜,而且售价低廉,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十八公斤生姜。

大黄和生姜显然不是苏州的特产,大多数的苏州人恐怕连大黄是什么玩意,都弄不太清楚。不过有一个信息非常准确,就是那时候的苏州确实已经是不同寻常地富庶。除此之外,苏州与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人家尽枕河的水城,都是在水上大做文章,并且做好了文章。同样是出于人工,与威尼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苏州人并不是像精明的意大利人那样,把一座美丽城市凭空建造在一排排结实的木桩上面。

苏州城的基本格局,是借助了一条条人工开凿的河道。要想解释清楚这个城市基本格局,举世闻名的宋代《平江图》是一份最好的说明书。1129年金兵南下,原有的苏州古城几乎毁于战火,这是有文献资料以来,苏州城遭受的最大的一次伤害。在其后的一百年间,废墟中的苏州不断恢复和发展,很快又生机勃勃地繁荣起来,当时的郡守李寿朋令人绘制了平江城地图,精细镂刻在一块石碑上。苏州又名姑苏,姑苏之外,用了比较多的就是这个平江。《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古代城市规划图,绘图手法是以平面和简练的立体形象相结合,它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平江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苏州的繁华风貌,勾画出了宋代苏州人民的生活景象。苏州城充分利用了水这个自然条件,以城外的河湖为依托,十分大胆地引水进城,在城内有计划地开凿了一条条河道,构成了非常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由于茫茫的太湖在城西,大海又在城的东面,湖水经苏州城潺潺东流,因此苏州城里的河道更多的是东西走向,而传统的中国民居是南北朝向,于是前街后河,家家临水。“水陆相邻,河街并行”,成了古代苏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常态。

苏州人很在乎自己的排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并称,苏州排在前面。苏湖熟,天下足,苏州又排在前面。苏州人因此不能不得意。好事者觉得这些排名并不足以说明问题,不过是为了顺口和押韵。苏杭并称是在宋朝,源于北宋京都开封的一句流行俗语,“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杭州人认为自己是南宋的首善之地,是天子脚下的京城所在地,他们才应该排在苏州之前。苏州人不认这个道理,他们觉得自春秋以来,一直延续到北宋,杭州都是“僻在一隅未显”,它曾经作为京城是不假,那也就是南宋这个小王朝的事,风物长宜放眼量,考察经济指标,“若以钱粮论之,则苏十倍于杭”。

当然,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天堂”不仅仅是应该有多富庶,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衡量指标,是能够远离战乱。苏杭排名之争本来就没什么是非,相比之下,同属吴地的苏州和杭州一样,自古以来便是太平的时间居多,宋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大批难民纷纷避祸南下,他们来到江南,看到的是一片和平景象,看到的是这里安居乐业,于是产生了一种恍若来到天堂的感觉。

园林之城

苏州除了水多桥多,最可以引为自豪的是私家园林。苏州是世界公认的“园林之城”,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个园林,一时还真说不清楚。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南京高校的教授出面,曾进行过一次调查,公布的结果是大小园林和庭院188处,现存142处。到了八十年代,苏州的政府部门又组织了一次普查,发现原有的园林应是227处,比上次的统计多39处,至今尚存的有69处,比原来少了近一半,其中还包括半废的34处,实际保存完好的只有17处。

苏州园林的最大特点,都是属于私家花园性质。既然是私家花园,就难免一个小字,小是苏州的迷人之处,“小是美丽的”这句话用在苏州身上十分合适。苏州园林一般都不大,小的甚至只是占地几亩,用吴语的俗话讲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小从来没限制苏州园林的发展,相反恰恰因为小,反倒是做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文章。

苏州园林常常反映出一种文人的趣味和理想,虽然园主不一定是文人,可是在建园的时候,显然充分地咨询了文人幕僚的建议。苏州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书画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陈从周先生对古建筑和园林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曾指出苏州园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柔和,吴语所谓“糯”。大富大贵的豪门气派,并不太适合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才是苏州私家园林的最高境界。

苏州园林就像写文章一样充满了匠心,要小中见大,要渐入佳境,要巧于因借,要有诗情画意。明朝园艺大师计成的《园冶》很有独到见解,在谈论园林艺术时,他曾一再提到了“壶中天地”。这四个字源于《后汉书》中的一个故事,说一行踪诡秘的卖药老人,在每天卖完药后便跳入葫芦中消失了,有人出于好奇,便秘密侦查,最后有机会与老人一并进入葫芦,发现葫芦中“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竟然是一片神仙的境地。计成认为,所谓壶中天地,就是要有一种与人间隔绝的“世外桃源”气息,这也是私家园林自得其乐的命门所在,苏州园林在精神上是遁世的。

也可以用佛家故事“芥子纳须弥”来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风格。芥子是芥菜的种子,颗粒很小,根据佛教的解释,须弥是世界中心的一座高山,在山顶上有一个善见城,是帝释天所居之处。唐朝的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芥子纳须弥’未免太玄妙离奇,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智常禅师说:“人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却能装下万卷诗书。”李渤立即恍然大悟,原来微小的芥之种子,与传说中的须弥山在物质意义上虽然有天壤之别,在佛眼里却是平等和相容。换句话说,围墙里的苏州园林世界,尽管渺小如芥子,但是这些小小的人造景观,同样能够以小见大以偏概全,在审美上拥有与大自然同等的重要意义。

今天,苏州园林正在成为旅游者的胜地,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旅游的收入相当可观。不管旅行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是作为一个凑热闹的观光客,还是作为一个对昔日繁华有着特殊兴趣的访问者,苏州园林都是大家必须去朝拜的地方。人之常情,很容易骛远而遗近,总是喜欢跑远一些,对于地道的苏州人来说,小巧玲珑的园林风景,更多的却是一种日常生活记忆,除非陪外地的客人游玩,大多数本地人事实上很少再主动走进身边的私家园林,一是因为人太多,二是因为门票太昂贵。小桥流水的古老苏州,正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替代,诗人笔下的“绿杨浅深巷,青翰往来舟”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幸存的私家园林,还在悄悄地诉说着过去的风情。

水乡古镇

闻名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是苏州人,他认为真正的苏州特色就是,“粉墙黛瓦,枕河人家,水道纵横”。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苏州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急剧变化,现代化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这个千年古城。

时至今日,要想重温当年情景,很有必要到苏州周围的小城古镇去拜访一下。温故然后知新,在这些保留完好的小城古镇中,蕴藏着大量老苏州的影子。苏州附近是古城镇最多的地区之一,围绕在苏州的管辖范围内,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镇星罗棋布。根据1992年的统计资料,苏州境内共有200多个小城镇互相呼应,平均每424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将近是全国平均数每16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小城镇的4倍。

苏州的古镇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木渎,长桥,太仓,千灯,还都是一些带有军事性质的部落。随着东晋的大开发,尤其是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江南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漕运盐运使得苏州周围的小城镇兴旺发达起来。其中非常著名的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盛泽镇,有号称“六国码头”的浏河镇,有花果和鱼米被大家所熟知的东山镇,除此之外,还有黎里,震泽,陈墓,沙溪,虞山等等,这些古镇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济上十分富裕,文化上名人辈出。

当然,今天苏州最出名最有影响力的古镇,无疑是周庄、同里和甪直,这三个古镇已成为江南水乡最具有标志性的代表。周庄历史上出过二十多位举人和进士,至今仍保持着大量明清时代的古建筑,以“沈厅”和“张厅”最为著名。沈厅为明代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的后裔所建,坐东朝西规模宏伟,是七进五门楼。张厅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孟清的后人所建,潦倒后卖给了张姓人家,是前后五进,一条小河穿屋而过,有“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独特建筑风格。

同里是江苏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镇之一,建于清末的退思园非常有特色,1986年,美国纽约以退思园为蓝本,在该市的斯坦顿岛植物园建造了一座江南庭院,取名“退思庄”,由此可见它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同里因为水多,桥也特别多,其中那座被人们叫做读书桥上的“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同里人的勤学苦读之风,同时也证实了当地自古以来的“科名”之盛。

甪直其境内有六条玉带似的河流三横三竖地从镇上穿过,吴淞江则沿着镇西流过,构成了一个天然庞大“甪”字,而甪直镇也因此而得名。镇中央有个保圣寺,寺中的唐塑罗汉像被誉为“东亚瑰宝”,相传是唐朝的雕塑家杨惠之所塑。杨惠之与唐朝的画圣吴道子齐名,曾被誉为中国的米开朗基罗,不过杨惠之可要比米开朗基罗早了好几百年。

虽然当地人觉得这些古镇千姿百态,有着很多的不一样,在来自五湖四海的旅行者眼里,仍然还是有些大同小异。旅行者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看到的是水乡特色的“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看到的是青石板径木栅小窗,看到的是里巷幽长弄回路转。这些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已逐渐消失的水城景色,终于让他们清晰地看到了苏州的过去。经济和文化一样,必须要有相当长的历史积累才行。很多人都把江南的富裕,简单地归结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乡镇企业,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政策的实施,造访了苏州周围的古镇以后,人们终于不难发现这里为什么会富裕的秘密。

首先,苏州城是处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它的惊人富裕和繁华,建立在周围小城古镇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说苏州城只是坐享其成有些夸张,但是如果没有来自下面的支持,苏州城的欣欣向荣便要大打折扣。隶属苏州管辖的各个县级市,每一个都是GDP的高手,常熟,昆山,张家港,吴江,太仓,个个都是实力雄厚,谁也不会在上缴利税方面示弱。

在军事上苏州甘罢下风,在经济上敢称老大。江南从来就不是在一夜之间暴富起来,相对而言,这里远离战火兵乱,既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也不是南逃的中原王朝可以建都临时避难之地。在乱世的时候,苏州并没有值得坚守的军事意义,也没有稳定民心的政治意义。通常情况下,只要东南重镇南京被攻破,此地传檄可定。对于苏州人来说,耕读传家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种田,读书,勤劳,刻苦,追求一种和平澹定的岁月,这不仅是此地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