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葆桢楹联注评

 江山携手 2015-10-10

  沈葆桢出身进士,诗文是其当行本色,写联句自不在话下。他留下的奏议、政书、函牍已经汇编成集,只有诗词楹联却未见结集。他雅好此道,但传世的作品却不多见。

  笔者收集到沈葆桢楹联数副,其中有多副被后人不断引用,影响颇大。不过被引用的联句,时常出现文字出入、标点差错,可能引用者对句子的理解尚存在问题。如船政联句中“九译”被误作“九泽”,辗转抄印,以讹传讹。又如郑成功庙联中的难句竟出现多种不同标点,上下文隔裂,使人难以领会。笔者不揣谫陋,特逐句诠释并就正于方家。

一、船政衙门楹联(3副)

  清廷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发展造船工业,培育造船及航海人才,组建近代海军。船政衙门为船政大臣办公议事的地方,是1867年建成的木结构房屋。头门、仪门、大堂都有沈葆桢写的楹联,大堂大门正上方有“船政”(楷书竖写)匾。衙门于抗日战争后期被日本侵略军预埋炸药及烧夷弹烧毁。联句如下:

  头门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仪门

  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
  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大堂

  见小利则不成,去苟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
  取诸人以为善,体宵旰勤求之意,敢惮艰难?

  注评:

  ①格致 古代哲学词语“格物致知”的简称,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格物)而获得知识(致知)。格:推究;致:招致,招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近代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时,也把自然科学叫做格致。
  上联意为:不要说引进的东西是从未见过,从未听过,这就是自然科学的关键所在,一定要认真着手研究。
  ②鬼神屋漏 屋漏,原指室内西北隅设小帐的地方。《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亨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注:“屋,小帐也;漏,隐也。”不愧屋漏,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俗语“不欺屋漏”,意同于“不欺暗室”。“鬼神屋漏”,有神秘莫测之意。
  ③扪 《索隐》:“扪,摸也。”
  科学技术(含造船技术),精密度极高,沈葆桢领导造船,深有体会,所以下联即表达了:如何能做到精益求精,密益求密,一定要从神秘莫测的地方仔细摸心自问(即小心动脑筋)。用古汉语来写新科技,难度不小,作者根柢深厚,游刃自如。本联对仗严谨,上联文字重见处,下联文字也照样重见。作者提出研究科学技术的方法,关键在于从尚是空白点处,即未见未闻的地方认真下手。另一方面要求高精密度,定要小心求证,便可找出窍门。作者在联中激励人们不懈学习,认真探索,足见其思想的先进。

  ④仪门 明清官署衙门,大门之内另有一个门,叫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
  ⑤一篑 篑(kui),盛土的筐,如畚箕。一篑:即一个畚箕。《尚书·旅獒(ao)》“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仞,古时七尺(一说八尺),意为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仅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本句以“一篑为始基”,即万里长征第一步,以第一筐土打下基础。不论什么事,多么困难,只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走,最终都会搞成功的。可以得出结论:从古天下就没有什么难事。
  ⑥九译 边远的国家,语言文字经多次翻译,才能理解。九即多,多译即辗转几次翻译。《前汉书·张骞传》:“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
  下联的意思是: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方法,经辗转翻成中文,融会贯通之后,现在中国也有了人才,也能做出贡献,即中国也出了圣人。
  本联气慨不凡,深含哲理。作者敢于蔑视困难,提出科学攻关的正确方法:打好基础,迈出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自然得到成功。肯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外国有的,中国也会有。学到新知识,中国也会出大人才。这充分显示作者的自信与自豪。联句言简意赅,用典自然贴切,足以振奋人们的斗志。

  ⑦见小利则不成 指建厂时国内外有许多人反对,认为造船不合算,不如买船。种种计较蝇头小利的言论,给建厂造船以很大阻力。左宗棠、沈葆桢从发展国防、促进科学技术着想,指出死抱小利,则一事无成。
  ⑧乃臻神妙 乃:才能够;臻:达到,一般指达到好的方面。神妙:非常高明巧妙。后两句的意思是:抛掉只顾眼前,不顾大局,得过且过,自私自利之心,才能够取得崇高的成就。
  ⑨取诸人以为善 左宗棠首先奏请在马尾办厂造船,大批有识之士,极表赞同。沈葆桢提出:大家(诸人)认为是好的(善),他就要采纳(取)。
  ⑩宵旰 由“宵衣旰食”简化而来。宵:夜;宵衣,即天不亮就起床穿衣;旰:音gan,天色晚,晚上;旰食:日暮才吃饭。歌颂皇帝勤劳国事,天不亮起床穿衣,日已晚才就食,整天忙碌。《唐书·刘贲传》:“终任贤之效,无宵旰之忧。”
  ⑾敢惮 哪敢害怕。指为国家发展,不敢有任何畏难情绪。
  本联叙述为国家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不自私自利,不苟且过日,才能够臻于神妙,取得崇高的成就。联句充分表达作者尊重群众意见,蕴含民主意识。作者勤劳为国,敢于投身科学实践,学习先进科技,为国家富强昌盛而奋斗,绝不怕劳苦困难。全联颇具波澜,突显作者的胸襟坦荡、积极进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决心。

二、天后宫联(4副)

  天后指福建莆田女子林默(默娘,960-987)。默父林愿,宋都巡官。林默十六岁时随父兄渡江,遇暴风翻船,默负父泅水到岸,又驾舟入水,寻到兄尸。一说她梦中救父于水,林愿落水时也看到女儿来救。莆田湄洲屿门来乡有商船遇风,危急求救,无人敢往。林默驾舟往救,船得不沉。她从此专心行善,被人称为“龙女”、“神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她渡海赴台湾,船沉遇难。民间传说她升天为神。渡江、过海遇风暴的船民、乘客多宣扬她的灵异,加以膜拜。康熙三十三年(1694)台湾嘉义建朝天宫奉祀,称她为“通贤灵女”,历代皇帝多有封号,直至封她为“天上圣母”。

  同治七年(1868)春,船政在马尾婴月豆山建天后宫,耗工料银3082两,作为轮船下水及出海祈求保佑平安的场所,夏至(6月21日)前后落成。同治帝赐“天上圣母”及“德施功溥”匾。“文革”期间,马尾天后宫及楹联均被毁。

  正门

  惟神天亶聪明,愿千秋灵爽式凭,俾倕巧班工同成宝筏
  此地海疆门户,看万顷沧波不动,有冰夷洛女虔拜云旗

  注评:

  ①天亶聪明 亶(dan):意为厚实、忠实。《国语·周语下》:“亶厥心。”引申为厚、信、诚。
  ②灵爽 指鬼神的精气。郭璞《江赋》:“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灵爽于湘娥。”奇相(人名)得道,居江为神,他的精爽与江神湘娥相协和。
  ③式凭 式车前扶手横木(轼),人立车中,俯凭车前横木,用以表示敬意。式凭,即表示敬意。式又作榜样解。《尚书·微子之命》:“万邦作式。”本句意为妈祖娘娘禀赋聪明,希望神的精神面貌永远作人们榜样,使人尊敬。
  ④俾倕巧 俾:使。倕:古代能工巧匠,《尚书·尧典》说他是尧时人,始造耒吕、耒、铫、规矩、准绳。一说他是黄帝时人。巧:指技术巧妙。
  ⑤班工 班:指春秋时木工大师鲁班。他能制木鸢,飞天三日不下。班工:指鲁班的技术高明。这里倕巧、班工,引申作人名与下联的冰夷、洛女对偶。
  ⑥宝筏 宝:珍贵,作赞美用。筏:渡水的工具。李白诗《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宝筏渡迷津。”这里指贵重的军舰。
  上联意为天质聪明的妈祖娘娘精神永存,永远使人尊敬,期望船政造船员工也能如倕、鲁班那样技巧超群,同心协力造出宝贵的兵舰。
  ⑦此地海疆门户 此地指马尾。船政设在马尾,造兵船,建海军,拱卫国门,使马尾成为海疆门户。
  ⑧万顷沧波不动 一顷田地合100亩,万顷,极言其辽阔。沧波:暗绿色的水波,指大海。不动,暗指“海不波溢”或“海不扬波”。汉·伏胜《尚书大传》四,记越裳氏重译来献白雉,使者透露:“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沧波不动,指圣人治国,天下太平。
  ⑨冰夷 即冯(ping)夷,水神名。曹植《洛神赋》:“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⑩洛女 指洛水女神,即洛神,曹植写过《洛神赋》。此处为叶平仄,用洛女。
  ⑾云旗 云:指高,如云天,即高天;亦指旗旒似云。张衡《东京赋》:“云旗拂霓。”三国薛综注:“为高至云,故曰云旗也。”神话中,群仙出游多云旗招展。一说以云为旗。屈原《离骚》:“载云旗之委蛇。”注:“言己德如云雨,能润施万物也。”
  下联,马尾是海疆门户,有舰船保证国家强盛,不受外国侵略,天下太平,大大小小水神都虔心虔意膜拜在神灵的云旗之下(即拜妈祖)。联作者抒发他的信念和理想,突显爱国主义精神,念念不忘于造船育才,不忘于保家卫国,使国家富强。沈葆桢即使在膜拜神明这件小事,也不忘发展造船事业,增强国防,致天下于太平。

  正殿

  地控制瓯吴,看大江东去滔滔,与诸君涤虑洗心,有如此水
  神起家孝友,贯万古元精耿耿,愿后世立身行道,无愧斯人

  千里眼金将军

  视远为明,知普渡众生,全凭慧眼
  思溺由己,愿永清四海,上慰婆心

  顺风耳柳将军

  恰当薄海同风,世上痌瘝都入听;
  幸为苍生请命,个中消息总关心。

  注评:

  ①瓯吴 泛指浙江、江苏一带。瓯江(永嘉)在今浙江境内,瓯作为温州之简称,江苏简称吴,后汉时地属吴郡。本句指福建地控江浙。
  ②大江东去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处指闽江东流。
  ③涤虑洗心 涤:洗去尘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涤器于市中”;扫除,《诗经·豳风·七月》:“十月涤场。”涤虑,即洗除杂念。洗心:指清洗内心邪恶。晋·葛洪《抱朴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④有如此水 老子《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溶解性大,自净能力强,可以洗除尘垢,带走污物,涤虑洗心必须有水。古人盟誓多用“有如××”。这句的语气是:要下决心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⑤孝友 善事父母叫“孝”,和好兄弟叫“友”。《诗经·小雅·六月》:“张仲(人名)孝友。”《晋书》有《孝友传》。本句指林默成功由于孝友。她下水救父,父得不死,又驾舟入水,寻到兄尸。
  ⑥元精耿耿 元精,指天地的精气,《后汉书》:“汉中李固,元精所生,王之佐臣。”认为李固是元精所生,是辅国的大臣。唐·李贺诗:“元精耿耿贯汉中。”耿耿,形容明亮,谢眺诗:“秋河曙耿耿”;形容忠诚,如“忠心耿耿”。
  ⑦立身行道 指做人处事。
  ⑧无愧斯人 斯人,这个人,指妈祖。作者希望下一代为人做事,不要愧对妈祖娘娘。作者在楹联中既歌颂妈祖的为人,也寄托自己高尚情操与思想意识。
  作者了解到林默(妈祖)奋不顾身,救人于大海,终于牺牲自己的经过,深受感动。不禁浮想联翩,立誓要像妈祖那样救民于水火。他教导下一代,立身处世,要行孝尽忠,无愧于妈祖娘娘。

  ⑨千里眼 神话人物,他的眼睛能看到千里之远。神魔小说《封神榜》中有他的故事,后人将他列为妈祖手下二大将之一。沈葆桢奏请封他为“金将军”。
  ⑩视远为明 能够看得远的叫“明”,《尚书·太甲》:“视远惟明”。
  ⑾普渡众生 佛家语,指广泛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极乐世界。
  ⑿慧眼 佛家语,指眼力能认识到过去和未来。此处指千里眼具有慧眼,能看到过去和未来。
  ⒀思溺由己 这四字由“己溺己饥”变化而来,意思是把天下人落水(溺)的、饥饿的看做自己应负有责任。反映作者救国救民的抱负。语见《孟子·离娄》:“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后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⒁四海 泛指天下,小的指中国境内。《尚书·舜典》:“四海遏密八音”,注:“四海为民间”。永清四海,指天下永远平安。
  ⒂婆心 指慈爱的心,如“苦口婆心”。《传灯录》:“大愚曰:黄蘖恁么老婆心切。”
  沈葆桢在联句中歌颂千里眼凭借慧眼高瞻远瞩,普渡众生,也希望后人为国为民澄清天下,借以安慰、报答妈祖娘娘的婆心。写庙宇寺观的联句难度大,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迷信的泥淖。本联借题发挥,歌颂有远见的人,这种人独具慧眼,才能把民间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才能救民于水火,才能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康乐的境界。句中衬托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襟怀与高洁志趣。

  ⒃顺风耳 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又叫“万里耳”,顺风能听到万里外的声音。《封神榜》中有他的故事,说他是柳树精变的,后人把他与千里眼同列为妈祖帐下的神将。沈葆桢奏封他为“柳将军”。
  ⒄薄海同风 薄海,泛指海内外,薄是逼近的意思,《尚书·益稷》“外薄四海”,指从京城延伸至海。本句指正当海内外同一教化(风)时。
  ⒅痌瘝 音tong guan,指民间疾苦。痌,与恫音义同,《尚书·康诰》:“痌瘝乃身”,孔传:“痌,痛;瘝,病”。本句意为世上的疾苦声音,都传到他耳中。
  ⒆苍生 指老百姓,《尚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疏:“苍苍然生草木之处,皆是帝德所及。”《晋书·谢安传》:“安石(谢安)不出,将如苍生何?”
  ⒇个中消息 即此中信息。按“消息”原为《易经》中的二个“卦”。《易汉学》:“乾盈为息,坤虚为消。”阴阳消息,循环不已。消指灭,息指生。《易经·丰》中“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指盛衰变化,消息不协,即风雨寒温不应“卦”。本句意指:这里头关于人民的盛衰、生死、荣枯,他们总是关心的。
  联句跳出迷信的圈子,时刻以老百姓为重,为苍生请命。作者体贴民情,与民同甘共苦的热肠,形诸笔墨,高风伟度,光焰四射!千里眼与顺风耳在《封神演义》中,“助纣为虐”,是坏神,但在妈祖帐下,救人济世,自然成了善神。沈葆桢据此歌颂千里眼、顺风耳关心民间疾苦,希望他们多关心老百姓死活、兴衰、成败,替老百姓作代言人,为老百姓请命。这思想跟他后期勤政爱民、反对腐败,与当政期间“弊绝风清”有关。

三、郑成功庙联(3副)

  1875年,沈葆桢在台湾杀下日军占台的气焰,迫使他们撤出台南,然后着手建设台湾,先从思想教育入手。为表彰郑成功的忠义,以鼓舞广大群众,他会同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建巡抚李凯泰上奏朝廷,请给郑成功赐谥、建祠,列入国家祭典,以顺舆情,以服民心,振作忠义,正风移俗。清廷准奏,追谥郑成功为“忠节”,准在台湾建“忠节祠”。祠中配祀郑氏家人及文武官员114人。

  明末,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旗号,据东南半壁河山,曾一度打到南京城,成为清廷的心腹之患。清人把他列为海寇、土匪,力加攻击谩骂。1662年,郑成功英年早逝,子郑经继位,又早死。1683年,孙郑克土爽降清,康熙帝为拢络人心,准在郑成功家乡南安石井乡修墓致祭,亲题一联表彰他的忠贞,联云:“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算是替郑成功平反。但历朝史志记载、言论仍颠倒是非,道光间编的仓山史书《藤山志》就指他为海匪。直至民国初年参加辛亥革命的蔡人奇写《藤山志》仍糊里糊涂照抄这类词句。在清朝,勇气不大的人是不敢替郑成功讲话的。沈葆桢为郑成功请谥、建祠的举措,博得后人很多好评,连对他颇有微词的李慈铭(著有《越缦堂日记》)对此事也表示叹服。

  忠节祠又称郑成功庙、延平郡王祠、开山王庙。祠成,沈葆桢写了几副楹联: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海上视师,紫阳于五百年前,早为后贤筹结局
  天南晞发,缅甸在八千里外,特延闰朔付孤臣

  到此地回首凄然,只剩得江上一些儿流未枯眼泪;
  将斯人苦心参过,更休说世间有那种做不了难题。

  注评:

  ①开万古……之奇 指郑成功孤军抗清,于1662年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回台湾,创造了人间奇迹。
  ②洪荒 指混沌蒙昧的状态,也指远古。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详观记牒,洪荒莫传。”台湾开发较晚,大部保留洪荒状态。
  ③遗民 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本句指天地留下台湾,作为明末遗民的世界。
  ④极一生……之遇 郑成功以一个书生,弃文就武,起义反清。1645年,明隆武帝召见他,赐他姓朱(国姓),人称“国姓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他的地位、官爵已高达顶峰。遇:指知遇。
  ⑤缺憾 郑成功挥师北上,匡复明室,不幸在围攻南京时兵败,率师南归厦门。现在这个缺憾已过去了。
  ⑥创格完人 创出前所未有的完美无缺的人格。

  ⑦海上视师 视师即治军。郑成功曾在厦门鼓浪屿海上训练水师。
  ⑧紫阳 山名,在安徽歙县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曾读书于此。朱熹在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时,曾题崇安厅事为“紫阳书室”,后人因称朱熹为紫阳。明人修朱熹族谱时,取名《紫阳朱氏建安谱》。
  朱熹(1130-1200),字元晦,生于福建尤溪县。晚年居建阳考亭,主讲紫阳书院,别称考亭、紫阳。他积极整理古文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元代以来历朝考试均用此书为范本)、《通鉴纲目》等80多种。《纲目》承春秋笔法,褒扬正义,斥乱臣贼子。明末史可法督师抗清,清统帅睿忠亲王多尔衮曾致书招降,史可法复书引“紫阳纲目”,义正辞严,拒不投降,兵败被俘,不屈死。
  ⑨《赤嵌笔谈》有:“宋朱文公(熹)登福州鼓山,占地脉曰:‘龙渡沧江,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台湾人稀,至郑氏父子大量移民,人口激增。从朱熹(1130-1200)至郑成功(1624-1662)约五百年。“后贤”、“孤忠”,指郑成功等。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已指出改朝换代历史类似的结局。
  ⑩天南 原指岭南,亦泛指南方。刘禹锡诗:“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刘梦得集》卷六)。
  ⑾晞发(xi fa) 晞,干燥。晞发,指把洗净的头发晒干。《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汝、你)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后来指洗发。宋遗民谢翱,字晞发子,著《晞发集》10卷,别附4卷。集中多爱国之作,寄亡国之思。天南晞发意为南方的爱国者。
  ⑿缅甸句 永历帝朱由榔(1623-1662),明神宗之孙,封桂王、明王。明亡,受瞿式耒吕、吕大器等拥戴,在广东肇庆称帝,建元永历。因内部派系斗争,无力复国。永历十年(1656),李定国迎他到云南,延续明朝正朔。十二年,清军三路进军,被迫逃到缅甸。缅人执送给吴三桂,被杀害。
  缅甸距北京、台南约八千华里。郑成功受永历帝封号,使用永历年号,延续了明朝的国祚。古时改朝换代,新帝王颁历法,叫正朔。正是一年的开始,朔是一月的开始,那是正统的历法。古人把非正统的历法叫做闰朔。沈葆桢站在清朝立场上,顺治元年(1644)之后,正统在于清,把永历帝的年号归于闰朔。末句意为把延续闰朔的任务交给郑成功。
  本联明白如话,不事雕琢。上联表示瞻仰祠堂,回顾郑成功一生,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江上还剩些前人未枯的泪水。想到自己的经历,从冒死保卫广信,到办理船政,受尽攻讦、制肘,主持台防,身临险境,种种困难,也悲涌心头。下联比较郑成功的遭遇,有所感悟。如能像郑成功那样敢于进取,努力不懈,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沈葆桢诗句、联句中每多这类寄怀比兴之作。

  沈葆桢所处时代正是鸦片战争失败,国内年年战乱,朝纲不振、国势危殆、生灵涂炭,有流不尽的眼泪,但比较郑成功的一生,学习郑成功的精神,世间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说不定还可以旋乾转坤,再造中华。沈葆桢楹联绚丽多姿,恢宏精深,多有寄托,既带哲理,又处处显现忧国之心、自勉之词。沈葆桢曾上奏建议台湾设省。1885年台湾建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也在忠节祠中安上一联:“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甲午战败,台湾割于日本。台湾巡抚唐景崧与士绅邱逢甲等拒不割地,坚决武装抗日。他们也写了一联歌颂郑成功:“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这些联句都为延平郡王祠增色不少。郑成功、沈葆桢、刘铭传、唐景崧、邱逢甲等英雄志士爱国行为,使中华民族的尊严得到提高。历史证明:台湾与祖国是不可分割的,不管外来势力如何嚣张,台湾终归于中国。读这些联句,看历史发展,更坚定了信心,祖国终将统一,繁荣富强也指日可待。

四、名胜楹联(2副)

  成都杜甫草堂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注评:

  ①杜甫草堂 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唐代诗圣杜甫(712-770)于“安史之乱”后(759年)流寓于此,一住四年,在此作诗240余首。
  ②丞相祠堂 指成都武侯祠,祠为纪念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南来:杜甫从陕西入蜀,成都在陕西之南。
  ③大名垂宇宙 杜甫《咏怀古迹》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官虽不显,诗却称圣,与诸葛亮一样“大名垂宇宙”。
  ④桥通万里 成都有万里桥,在城南锦江上。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说明草堂在桥之西。万里桥(实物)系地名,桥通万里,虚拟。既通万里,自可到襄阳。
  ⑤襄阳 杜甫祖籍襄阳(在今湖北省),自曾祖起迁巩县(在今河南省)。东去:襄阳在成都之东。
  ⑥耆 古代以六十岁为耆,也泛指老人。耆旧,指年老的旧好或年高望重的人。《汉书·萧望之传附萧育》:“上以育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载育入殿中受策。”杜甫《遣兴》诗有:“襄阳耆旧闻,处士节独苦”句。
  ⑦几人相忆句 唐·杜荀鹤《题新雁》诗:“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江上楼头对月,想到故乡耆旧,尚有几人相忆?
  沈葆桢景仰诗圣杜甫,将杜甫与诸葛亮相比,引杜诗名句“诸葛大名垂宇宙”,歌颂杜甫。下联为杜甫设想,故乡有“几人相忆在江楼”,用的也是唐诗名句。沈葆桢的联名顾全平仄,而且灵活运用,有所变化,做到格局有则,旋律无损。本联平仄基本协调,对仗尚称工整,未协平仄处都在允许范围内。把典故融在联句中,虚实相间,情景交融,可以说是联中老手。

  石钟山梅花厅联

  梅开六十树,雪是精神,梦寄罗浮忘物我
  航受两三人,花为知己,笑经沧海载乾坤

  注评:

  沈葆桢曾任九江知府,江西巡抚,此联应作于咸(丰)同(治)间(1861年前后数年)。石钟山在江西湖口县,有石钟洞,是宋文豪苏轼探险处。山上建有怀苏亭、船厅、报慈禅林、浣香别墅等。梅花厅在石钟山上,周围种有六十株(本)梅树,又叫“六十本梅花寄舫”。
  ①梅花绽开于冬末春初,诗人多把梅与雪并提。梅花冰肌玉骨,有白雪映衬更显精神。
  ②梦寄罗浮 罗浮山是广东省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晋葛洪于此得仙术。柳宗元《龙城录》载:隋开皇(581-604)时,赵师雄在罗浮邂逅一美女,邀请她到酒家共饮。师雄醉寝,醒来时但见自己在梅花树下。后人以罗浮梦比喻梅花。唐殷光藩《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诗:“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③忘物我 《庄子》有《齐物论》篇,主要内容为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天寿。齐物我,一切浑忘,不知是我是物,不知梅花是我或我是梅花。
  上联勾勒出梅花世界,作者陶醉于梅林中,精神上已与梅花融为一体。
  ④航受两三人 见《全唐诗》卷7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从九江过鄱阳湖口,到石钟山,当时交通工具多用小木船(载数人),故引用此句。
  ⑤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到此境界,心中只有梅花,整个天地(乾坤)也只容得下梅花。
  全联突出精神方面,在物象中透露作者的思想境界,超尘脱俗。联句处处用典,却看似平铺直叙,幽静高雅之趣尽在其中。

五、寿联(1副)

  五妹夫五妹双庆

  蔬酒三巡,贺客如逢真率会
  萱帏一笑,寿翁正舞老莱衣。  愚兄沈葆桢撰句拜祝

  注评:

  沈葆桢父廷枫,字兼三,生三子五女,幼女嫁太学生陈承曾。此联为陈承曾生日而作。光绪丙子三月初六(1876年3月31日)沈葆桢在南京写信给长子玮庆,叫他办理送联的事。
  ①蔬酒 素酒,薄酒。
  ②三巡 巡:遍(用于给全座敬酒)。三巡:斟过三遍酒。
  ③真率会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十,记司马光罢归洛阳,常与故老游集,相约宴饮时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号“真率会”。此处指庆祝寿辰的酒席俭朴。
  ④萱帏 即“萱”,指母亲,旧称母为萱堂。帏:帐子。 帏:母亲所居处,也指母亲。
  ⑤老莱衣 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年七十,双亲犹存。他为讨老父老母欢心,时穿小儿五彩衣服,装儿童啼笑、舞蹈、摔跳、玩拨浪鼓、弄鸟儿等,被古人列为24孝之一,叫“戏彩娱亲”。见《孝子传》(《初学记》十七)。后人用老莱衣表示孝敬父母至老不衰。
  联句较率真,上联写庆祝寿辰的酒席俭朴,重在“俭”字,下联写寿翁正在戏彩娱亲,孝敬老父母,博得高堂一笑,重在“孝”字。赞扬了寿翁的俭、孝。作者不满讲排场,大吃大喝,其反对忤逆父母的心情,透出纸背。

六、挽联(5副)

  挽何绍基联

  非夫子笠屐所经,纵天下名山应减色
  于同辈渊源最早,听海东流水倍伤神

  注评: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历官编修、四川学政,曾在福建、贵州、广东主持乡试。因直言时务被降职,先后在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教授生徒。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书法遒劲峻拔,世称何绍基体,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①夫子 古时对男人的敬称。《孟子·梁惠王上》:“愿夫子辅吾志。”
  ②笠屐 笠:笠帽,斗笠;屐:木拖鞋,泛指鞋。笠与屐出门常用,此处泛指旅游经过。
  ③何绍基每到一处常赋诗题字,为景区增色不少,至今很多景区尚留有他的楹联。如果没有何绍基的诗书和文字题刻,即使是天下名山,也会减色。
  ④渊源 比喻事物的本源。《后汉书·班固传》:“与之乎斟酌道德之渊源。”沈葆桢与何绍基在同辈中关系最久。
  ⑤海东……伤神 当时沈葆桢在马尾船政任内。马尾是中国造船基地,又是东海海疆门户。当时,船政正在遣返外国员工,由中国人接手自造机器、舰艇,是船政最兴旺的时候,联作者忽然接到老友噩耗,听到马江流水声,抚今追昔,倍觉感伤!
  本联主镜头对准何绍基的书法、诗文,颂扬恰到好处。

  挽饶廷选联

  为千秋万世立此纲常,君恩母训如新,原以臣忠兼子孝;
  拼九死一生赴予急难,信水灵山依旧,那堪我在见公亡!

  注评:

  饶廷选(?-1861)字枚臣,侯官(今福州)人,行伍出身,以军功累升至漳州总兵。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杨辅清部攻广信,知府沈葆桢督师在外,沈妻林普睛血书求援。廷选正守卫在玉山,认为广信失,则玉山不守,浙江危矣,急出兵赶往广信,太平军已攻进城西太平桥。双方激战终日,太平军退去,保全广信。沈葆桢与其结为兄弟。他连年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八年攻克连城、龙岩,补授南赣镇总兵。曾国藩奏以他代沈葆桢守广信。十年,升浙江提督。十一年,太平军围杭州城。城中粮尽,十一月城陷战死。赠太子少保,建专祠纪念。
  广信府在江西,治上饶(今市),辖境相当于贵溪以东的信江流域地。
  ①纲常 封建社会中等级制的道德关系“三纲五常”的简称。“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②君恩 指饶廷选从士兵升至最高一级军衔的提督,可见皇帝的恩惠。他终于为清廷战死,被入祀昭忠祠,可算忠臣。廷选在家以孝母闻。如新,即数十年如一日,不忘君恩母训。
  ③九死一生 多次经历生命危险而幸存。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④急难 指广信被围,城中逃避一空,林普晴怀剑倚井,写血书求援,饶廷选率兵赶来解围。
  ⑤信水灵山 信水指江西信江。信江流经广信、铅山、贵溪、鹰潭、余干至鄱阳湖。广信府境内有灵山,城内有灵山书院。
  饶廷选继沈葆桢守广信,信江、灵山还在,可是饶廷选却战死在杭州。末句我在公亡,悲恻沉痛,感人至深。

  挽林昌彝联

  总角龙门,风雨啸歌,许以同心如昨夜
  轻裘归马渎,波涛咫尺,失之交臂恨终天

  注评:

  林昌彝字惠常,号五虎山人,侯官人,住福州南后街。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后屡试进士不第,乃专心学问,成为著名的经学家。林则徐曾邀请其在家教书。沈葆桢、林普晴都是他的学生。他是一位爱国者。鸦片战争失败后,英人欲在城内建领事馆,遭到福州人民反对。他痛恨英人侵略,把住处名为“射鹰楼”,鹰谐音为英,即反对英人的意思。他的诗评也署名为《射鹰楼诗话》。著作另有《三礼通释》、《小石渠阁文集》、《海天琴思录》等。解放后古籍出版社曾出版过《林昌彝诗文集》。
  ①总角 “角”指小髻,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因之,用总角指童年时代。
  ②侍 陪伴侍候,陪从尊长身边。《论语·先进》:“闵子侍侧。”
  ③龙门 指德高望重的人。《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沈葆桢童年曾就学于林昌彝,才说“总角侍龙门”。
  ④风雨……昨夜 鸦片战争之后,国运艰危,师生把热血倾注在国家命运上,志同道合,慷慨悲歌,互勉同心戮力,报效祖国。许多话好像就是昨天说的。
  ⑤轻裘 轻暖的皮衣。这里轻裘,指简单的行李。
  ⑥马渎 马渎江。闽江自西向东流至南台岛,分为二汊,在北面的流经鼓山至马尾,这一段叫马渎江。因之,马渎也指马尾。马尾离城内南后街不太远。那时交通不便,多从水路坐船走,波涛咫尺,说明水路很近。
  ⑦失之交臂 交臂:胳膊碰胳膊,擦肩而过,终于失之。《庄子·田子方》孔子对颜渊说:“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指有个好机会却当面错过。
  ⑧终天 长久,永远。潘岳《哀永逝文》:“今奈何兮一举,邈终天兮不反。”
  下联说林昌彝晚年自广东回福州,沈葆桢也因办完保卫台湾的公务回到马尾。福州、马尾相距很近,错过相见的机会。老师长眠于地下,这个悔恨是永恒的。
  以上联句流传于社会,但沈葆桢给长子玮庆信中提到此联的原文是:
  哭夫子大人寝右
  总角待龙门,风雨啸歌,许以传心如昨日;
  轻裘归马渎,波涛咫尺,失之交臂竟终天。
                 受业沈葆桢泣百拜
  信中提出“请筠台用白绫书之”(见《沈葆桢家书》第142页)。两联相比,更动几字——“待”、“同”、“日”、“恨”——比原联较合理。沈葆桢写此联在光绪丙子四月十日(1876.5.3),时已病重卧床。两联文字出入,疑是请人书写时曾修改过。
  原联中“传心”指佛教禅宗传授法术,主张不立文字,以心相证,以心传心,除心心感应外别无他法,称为传心。《六祖经坛》“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误自解。”

  挽王凯泰联

  文章经术,与多士相切求,天下欢颜归杜厦
  悱恻慈祥,济不才所未逮,海东坠泪有羊碑

  上款题:“补帆大公祖仁兄年大人千古”,落款题:“年愚弟沈葆桢顿首拜挽。”

  注评:

  王凯泰(?-1875)字补帆,江苏宝应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同治七年(1868)升福建巡抚,在任兴学、禁械斗、禁溺女等,办了一些好事。光绪元年(1875)移驻台湾,病重回福州,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勤。他在福州期间,刚好沈葆桢任船政大臣,时常来往。
  ①多士 众多之士,指百官。《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②杜厦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杜厦就是杜甫想像中能为人民造福的广厦。
  ③悲恻 忧思抑郁。南朝裴子野《雕虫论》:“若悱恻芬芳,楚骚为之祖。”
  ④济 补益,如“无济于事”。
  ⑤不才 自谦用语,指自己,意谓没有才干。《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任。”沈葆桢性刚,处罚罪人时,常用杀戮。李鸿章说他“事事率性专断”。他自知悱恻慈祥不及王凯泰,才说王凯泰的这种性格可以补助他所不及处。
  ⑥羊碑 即堕泪碑。晋初大将钜平侯、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字叔子,南城人),镇襄阳十年,开屯田,储军备,准备灭吴。平日轻裘缓带,与吴大将陆逊互通使节,绥怀远近,收买人心。死后,南州人罢市痛哭。吏民在岘山羊祜平日游息的地方建碑纪念。行人读碑,每为流泪。继任人杜预把它命名为堕泪碑。南朝刘孝绰《木妻隐寺碑铭》有:“召棠且思,羊碑犹泣。”
  王凯泰在福建当过巡抚,死于福州,才说海东堕泪。
  《沈文肃公牍·致吴提调》(第391页)中提到:“补帅(指王凯泰)骑箕,全省人士同声一痛,乞代做祭幛一幅,并属荔丹为制挽联,蓉台书之,先行送去。”据此,此联似是在船政工作的王葆辰(荔丹)代笔,当时沈葆桢尚在台湾办理台防。

  挽内联

  念此生何以酬君,幸死而有知,奉泉下翁姑,依然称意;
  论全福自应先我,顾事犹未了,看床前儿女,怎不伤心!

  注评:

  沈葆桢夫人林普晴(字敬纫)系林则徐次女,也是沈的表妹,曾同在林昌彝处读书。婚后,沈家贫困,她变卖首饰帮助家用,孝敬翁姑。沈葆桢出仕后,林普晴随夫旅居京城、江西等地。咸丰六年,太平天国杨辅清部攻广信,全城官民几乎逃光。沈葆桢在河口练兵,她怀剑倚井,誓死守城,写血书请总兵饶廷选派兵支援,历经艰险,广信解围。这功绩有助于沈葆桢由知府升道台至江西巡抚。林普晴在家奉养翁姑,以孝闻。光绪三年(1877)卒。
  ①泉下 黄泉之下,即埋葬尸体处。《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也指阴间。《周书·晋荡公护传》:“死若有知,冀奉见于泉下尔。”
  上联:林普晴帮沈葆桢完成功业、培育儿女,做了许多事,沈自觉无以报答。如果真的有阴曹地府,死后有知,还希望她继续孝敬公公婆婆,完成心愿。
  ②全福 完全的幸福。宋·苏辙《栾城录·明堂贺表》:“能事既修,全福自立。”福州民间流传:夫妇一方,先死的有福,后死的无配偶照料。普晴虽早死,却比他有福。
  本联不事雕琢,明白如话,从肺腑深处道出了夫妻真情。《楹联述略》评语是“亦极婉挚”。《对联话》评语是:“痛语恻恻,不堪卒读。”林普晴去世后,船政员工写了很多挽联,其中梁鸣谦挽联流传较广。联云:“父一品,夫一品,箕畴备福;来中秋,去中秋,明月前身。”林出生与去世日都在中秋。

  挽杨仲愈联

  长沙赋鵩
  太白骑鲸

  注评:

  杨仲愈,字子驹,福州人,才华出众,工于诗文。在船政工作,受沈葆桢赏识。沈曾派他往湖北采购铜材。他路经上海,逐日花天酒地,挪用公款,吃喝嫖娼,召开裙钗会,把钱花光。沈葆桢大怒,要杀他,福州乡绅多方营救,无甚效果。仲愈自拟一骈体文检讨求饶,警句有:“楚囚越石,尚得蒙大夫不杀之恩;废将李严犹可备丞相他日之用。”沈葆桢看后,怒稍释,从宽追回部分公款了事(见刘训王常《玳王郎书楼杂录》)。
  ①长沙赋鵩 长沙指西汉贾谊(公元前201-前169)。谊少年博学,汉文帝召为博士,升大中大夫,为汉朝历法、服色作些改革,多次上书抨击朝政,不容于大臣,出为长沙王太傅,郁郁而终。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西京杂记》五记:“贾谊在长沙,鵩鸟集其承尘,长沙俗以鵩鸟至人家,主人死,谊作《鵩鸟赋》,齐生死,等荣辱,以遣忧累焉。”按鵩鸟即猫头鹰,嗅觉敏感,能感知人将死时发出的气味,常停在重危病人的屋上。人们以它为不祥之鸟。
  上联把仲愈比作贾谊,赋鵩就是“死了”。
  ②太白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宝元年任翰林院供奉,后被谗离开长安,漫游各地,以诗酒自娱。他当过永王李遴的幕僚。遴兵败,李白被流放夜郎,不久放回。一生不得志,以诗歌闻名于后世,被称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传世。
  ③骑鲸 指文人隐遁或死亡。汉·杨(一作扬)雄《羽猎赋》:“乘巨鳞,骑京鱼。”注:“京鱼,大鱼也,字或为鲸。”宋·赵蕃《淳熙稿·挽周德友》诗:“此日骑鲸去,它年化鹤还。”后多用在挽联中。
  下联把仲愈比作李白,骑鲸,也是“死了”。
  林庆铨《楹联述录》甚欣赏此联,认为“四字比拟切当,老手文字,有如老将练兵在精不在多也”。按:联句确精炼有余,但内涵不足。上下联表述同一意见,犯了对句的禁忌。如果刘训王常所记裙钗会事属实(福州人多有此说),则杨仲愈有才无行,也无足取。挽联也像今日的悼词,尽说好话。大约此君未作甚好事,无可表述,才以寥寥数语应付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