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藩诗词楹联述论

 江山携手 2015-10-10

  [摘要]赵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云南白族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学者和诗词楹联家。其诗词创作在数量上直逼陆游,风格以“筋骨思理见胜”,内容现实性强,感情真挚。其论诗诗60首被称为缩略的云南诗史。其楹联创作分政论性、官箴性、闲适性3类500多副,也为世所重。

  赵藩(1851—1927年)是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学者和诗词楹联家,云南省剑川向湖村人,白族。他一生苦学,为政时亦“七分治事,三分读书”,因而成为饱学之士。25岁中举,6次进京会试均落选。历任易门县训导,四川酉阳知州、盐茶道、永宁道、按察使,云南迤西自治机关总理,国会议员,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等职。他浸润儒学极深,具有安邦治国、民胞物与的政治理想和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其作品已刊行的有《向湖村舍诗初集》12卷、《小鸥波馆词钞》8卷、《桐花梦缘集》2卷、《介庵楹句正续合钞》3卷,待刊行的有《向湖村舍诗二集》26卷、《向湖村舍诗三集》22卷、《别集》4卷、《石禅文集》30卷、《石禅骈文钞》8卷、《鹪巢识小录》12卷、《介金石书画题跋》10卷、《双清馆书牍》30卷、《自订年谱》2卷。此外,他还主持纂辑《云南丛书》280多种(已刊刻205种),编纂《咸同滇中兵事纪》、《岑襄勤公年谱》、《滇词丛录》、《清大家诗钞》、《晋专研斋脞录》、《宦蜀滇贤传》等。未刊稿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散落。

一、诗 词

  关于赵藩的诗词创作,陈荣昌《向湖村舍诗二集叙》中评说:“先生驰驱戎马,则长于兵略;鞅掌簿书,则长于吏治。然斯二者视乎时,遇则为之,不遇则亦已耳。至于诗,由少而壮而老,未尝或间。然熟生巧,惟专致精,非幸获也。”王灿《滇八家诗选》评他说:“先生于诗极深研究,意兴所至,伸纸吮毫,立即成咏,自同治甲子,迄民国丁卯止,存诗七十卷,视放翁犹过之。各体兼备,七律尤锻炼入神。”由这些评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政治理想、长于吏治兵略的儒官并“余事作诗”的人。由此,就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

  赵藩诗格,远承宋之苏轼,所以他不论居家或在昆明、四川、广东、北京,所到之处,每年均不忘邀集诗友举行“寿苏”诗会,冥祝苏轼寿辰;近则力追清初诗人宋荦、翁方纲。关于赵藩的诗,其子赵宗翰有句诗云:“学宋(牧仲)师翁(覃)慕德馨。”(牧仲为宋荦之字,覃为翁方纲之字)所以,他在学诗态度上虽说“不名一家,不拘一格”(陈荣昌语),但总的倾向实近于宋,正如吴式钊为其《向湖村舍诗初集》所作序中所说的“文字通乎性道”之故。中国古代诗风,大别而言,不外唐宋二调,正如钱钟书《谈艺录》中所断言的:“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赵藩之诗,实以筋骨思理见胜。赵藩诗词多数现实性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这是他与宋诗派不同之处。

  他的诗词表现了他对清末至辛亥革命以来社会现实鲜明的政治态度。他反对帝制,拥护共和,反对复辟,反对军阀割据与混战。辛亥革命之后,他以能投身护国运动而感到欢欣鼓舞:“六诏山河汉帜红,老夫衰朽亦临戎。”对于袁世凯阴谋复辟,他愤怒地写道:“欺主愚民倏戈,尽收败类入包罗。假公大抵为私尔,有求甚如不学何。八十日君龟颈缩,近千年史鼠肠拖。孙杨王闿运符谶,名士食钱直几多。”(《谢幼侯言不可无咏袁世凯诗,要余同作,戏占一律》)反袁的政治立场是十分鲜明的,讽刺揭露甚为深刻。暨后袁世凯余孽争城夺地,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他挥笔痛斥:“争城争地战血腥,袁家遗孽祸生灵。断鳌立极今谁是,万里愁云黯北庭。”(《将于役岭南枨触有作示河阳君》)这是他赴广州护法军政府任职前之作,当时他对袁氏余党的反动性已有认识。他痛心于“中国一家伤割据”,痛心于“中原战龙血,咄咄吴与蒋……屠割祸已惨”、“惠州战后儋州战……九牧分离宁立国,三家残破岂成村”的混战局面。他满怀忧虑地吟咏道:“长江南北岭西东,日日登楼怅望中。兵哄也应三月解,民忧觉万方同。”(《怅望一首柬星海大弟》)“怕上大峨同指点,滇黔粤蜀劫灰痕。”(《辛酉春南社诸君强我叠和旧韵,时方悼亡又感政变勉和四首》)“怅望巴蜀未解兵。”(《癸亥寿苏设伊蒲之供集诗境轩,赋七律三首》)感叹“矧今潢池哄,是处战血赤”(《辛酉昆明频罗室寿苏设伊蒲馔次歧亭诗韵》),表达了他对战乱时局的忧虑之情。

  他有一部分词也表现出关切时局的强烈政治感情。1916年1月他为护国军讨袁誓师作了一首滇军军歌:

  剑佩雄冠,男儿志,昂藏不歇。凭半壁,涤腥湔垢,浩然义烈。金马腾空开宿雾,碧鸡叫梦醒明月,又两番,推倒段和袁,抒诚切。
  老松干,耐朔雪,坚金质,难磨灭。攀山巨石,补完天缺。尺组终拴默啜颈,寸丹不化苌弘血。大中华、璀璨采云笼,开宫阙。(《满江红、次岳武穆原韵滇军军歌》)

  此歌威武雄壮,慷慨激昂,是云南护国起义的战曲和军号,是时代的强音。张勋复辟洗劫南京,他描绘劫后南京的衰败景象:

  满目苍凉,六朝都会,败垣颓瓦。经劫休谈,近事欲提先哑。自张家辫子兵来,小儿衾底啼犹怕。听秦淮水咽,水次枯杨,暮烟微惹。
  苦也!叹多少呆女痴男,绿凋红谢。乌衣何巷,只马粪堆成卡。剩钟山、蜡屐登高,酒邀嗅菊香盈把。莽愁来,寂寞空城,月黑寒潮打。(《题陵秋眺图》)

  全词兴会淋漓,以愤懑之情绘出苍凉之景和残破之象,是一篇声讨张勋的檄文!他的另一首词描绘南北军阀混战之后的湖湘凋残之状:

  白叠骸邱,红淹血泪,湖湘浩劫堪怜。巨镇名城,行来总断人烟。南强北胜争蜗角,同根,箕豆相煎。攫金钱,弹雨枪林,谷饱腰缠。
  倏和倏战频贻误,是满怀机诈,莽操心传。木屐儿来,便愁席卷山川。一年容易中秋节,月朦胧,碧海青天最凄然。世上流离,天上团圆。(《高阳台》)

  直抒愤激之情,实写劫后残城,情景交融,力透纸背。末尾以中秋节天上地下之景对比:“世上流离,天上团圆”,使人凄然泪下。

  在其他词作中,痛斥南北军阀的,几乎触处生情,时有愤懑之句:“恨丑类,阿承莽操,歌功颂烈。”(《满江红·次岳武穆原韵》)“频年南北宣战,叹老扣囊中,敢操英算。”(《齐天乐·寄湘弟马关》)“炮火轰天笳殷地,惠潮匝月鏖兵。”(《临江仙》)“和局犹闻丹素讧,杀机又染玄黄血。”(《满江红》)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注。

  他对于“凿铜山,开铁路”、“碧眼凿矿争滇山”、“争矿耀兵云有事,莫夸输入是文明”的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诗词中歌颂中国军队抗击俄国、日本、法国侵略军的战争,歌颂左宗棠平定新疆。当得知左宗棠数平新疆叛乱后,他兴高采烈地写道:“穹庐隐隐天如幕,战地昏昏草不芽。鼾睡岂容侵卧榻,提封依旧越流沙。通侯爵赏先诸将,圣战车书本一家。多少苍生翘首望,斩鲸东海更浮槎。”(《阅邸抄书左节相新疆捷奏后》)法国侵略越南战事之初,滇军往援时,他就心系边陲安危:“已拼尘鬓黄花笑,尚警军书白雁传。搔首层空独吟坐,安边谁似马文渊?”(《九日携诸弟登城西奎阁》)他希望出现马援那样的将军去援越抗法,保卫边塞。他出滇到广州任职,仍念念不忘越南战事,认为“东南唇齿粤同滇”而“看剑衔杯意惘然”(《出滇后久不得越南军讯感赋》)。当战事激烈,滇军出师之后的除夕之夜,他又关切“檄外军符飞羽急”,而“莽莽愁来罢羽觞”,强烈希望“会弯强弩射贪狼”。他把法国侵略者喻为“贪狼”,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当援越的黑旗军刘永福寄扇索诗时,他题诗给予鼓励和表彰:“愿君抑塞定持力,坚抱葵心贯终始。指挥白羽扫边氛,他日书名压青史。”(《越南三宣提督刘渊亭镇军永福寄扇索诗》)当主和派得势,台湾基隆炮台失陷之后,他悲愤交加:“和战庙堂方水火,悲歌无地尽风涛。弃繻请战都无分,落日登楼首重搔。”(《闻法夷踞台湾基隆炮台感愤有作》)当岑毓英、冯子材、杨玉科出师大破法军,杨玉科阵亡后他又写道:“杨业熛尸(杨提军玉科)属国存,镇南关外阵云昏。闻征大树将军出(冯提军子材),可竭心肝报至尊。”并兴奋地夸奖:“露布飞来喜欲狂,出头此战最堂堂。投签秘殿天颜喜,吹角连营士气昂。”而最令人振奋的一首是:“快枪如雨炮开花,毡笠猩红烂晚霞。直捣中坚擒上将,头颅砍取大如瓜。”(《岑彦卿制府(毓英)书来,述官军大破法夷于越南之临洮府,斩首甚多,喜摭书中情事,草六绝句》)最后因投降派得势而使法国侵略者不战而胜之后,他感慨万端:“孱王茄□(越南俗虎字)虚蓝国,奇鬼巴黎误款戎。”“谁怜思奇好男子,独领鸦军控角弓。”并忧虑今后滇人将受到法国帝国主义的剥削与蹂躏:“六诏遗民创痛剧,忍敲皮骨委泥沙。”(《读史杂感四首》)进一步对越南藩篱被破后“开门揖盗”的可怕后果深致忧虑。

  越残缅破剧苍黄,尽撤藩篱躏犬羊。我虑开门直揖盗,或云经国是经商。欲寻干净无完土,难辨华离且画疆,谋鬼鬼谋纷纠错,自强终究几人强。(《罪言四首柬舒文泉丈》)

  最为可贵的是,他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轰开中国大门后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可怕后果,并从中得出教训,要自强才能御侮。这表现出他宝贵的爱国主义品质,是他在内政上力主励精图治以挽救国家人民命运的思想基础。

  他的诗词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清官循吏。他在任四川酉阳直隶州知州、永宁道和按察使期间,按期巡行辖境,了解民情并惩治不法官吏,曾劾去一昏默之纳溪知县、一横暴的道员,有“赵青天”之誉。巡视使他了解到“十年纷战斗,不独此州穷”(《马龙州》)、“穷檐家计亦堪怜,王锉藜床屋尽穿”、“掠人谐价争三倍,打堡寻仇动百年”(《按行西北乡即事有作》)的黎民灾难。他的足迹所至,对所见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夏熯秋霪穑事伤,布头米价日增昂。”(《归至昆明有示芍云》)“锦城米价如潮涨,默念穷檐一饱难。”(《雨中杂兴示芍云》)“几处荒鸡啼老屋,有时腐鼠啼空堂。经旬不到城头望,新冢累累满北乡。”“曼衍鱼龙满六街,秋灯影里哭声哀。”(《昆明自入秋以来,疫疠大作,死者日数十计,禳祷未已,恻然感作二首》)“芦沟渡过又滹沱,满目哀鸿奈尔何……难图惨澹流民稿,自倚悲凉烈士歌。”(《饥黎载道感愤成诗》)“三晋翳桑多饿殍,中原采葛有哀吟。”(《河北所在转徙山西尤甚》)“昨来燕赵正荒旱,十室不见炊烟浮。”(《黔阳夜雪》)在《客有述晋灾者闻之惨然作新乐府二章》中他描绘了山西灾荒惨象:

  万落千村空雀鼠,树皮草根俱乏煮,翳桑幸有观音土。观音慈悲悯尔饥,食之一饱还归西。不食亦死死亦死,且缓须臾对妻子。妻子号啕泪零雨,顷刻彭享腹如鼓。吁嗟乎,观音土! (《观音土》)

  小儿哭,泪簌簌,白晶惨昏风刮屋。西家杀儿啼声哀,东家小儿观之回。回家嫛妮告阿母:“吾家可须儿作俎?屠刀在颈儿心悸,果欲杀儿俟儿睡! (《小儿哭》)

  他描写了惨绝人寰的社会现实,读来催人泪下。

  他还有些诗词,表现出很高的人文精神。他景仰前贤,热爱文物,缅怀古迹,留连诗社。他以前代人物为榜样,从中培养自己的德性胸襟,如《张溟洲太守祠》:

  八尺昂藏沧海客,一官终始白云司。按行草野无冤狱,际会国家全盛时。留惠扮榆重奕社,怀旧松菊负陶诗。荣枯共尽仪型在,为语珂乡俊彦知。

  他把张溟洲太守的为政爱民、赋诗近陶的人格风范奉为自己仿效的榜样。他为官有青天廉吏之美名,是与他以儒官为仪型的思想旨趣分不开的。这也是深入了解其诗词旨趣的关键所在。

  最后,他的即兴闲适之作,亦往往涉笔成趣,玲珑可爱。他因袁世凯图谋加害而被迫离开北京时,曾有一小诗寄赠章太炎:“君为浙西章疯子,我是滇南赵病翁。先生岂狂我岂病,补天浴日此心同。”虽涉戏谑,也表现了他与窃国者势不两立的高尚政治情操。

  总观他的诗词,确实是他整个政治观和全部人格在艺术上的体现。他76岁卧病临终时,犹赋绝笔诗八首,自述平生,其中有句云:“中天地立不赀身,不敢阿人敢拂人。世侈功名淡将相,我勤职责报君亲。”他在生命将尽之际犹念念不忘战局和民瘼:“夜半雨来声飒沓,可能兵马洗炎州。”他并不畏惧死亡:“百年来去渺无端,观化何殊一指弹……恋惧均空陶处士,抚松菊且盘桓。”他像陶渊明一样,从容而死,最无虚饰地表现出传统儒家精神积极的一面。

二、论诗诗

  赵藩的《仿元遗山论诗绝名论滇诗六十首》,素享盛名,历来被认为是缩略的云南诗史。论诗绝句始于唐之杜甫。金元好问有《论诗三十首》绝句,后代仿继者不绝,赵藩之作即其遗响。赵藩论诗诗评论了汉代以来云南90位著名诗人的创作特点。

  一是热爱祖国,维护统一。他认为云南汉文诗歌之源有二,一是西汉时“名士”盛览,他曾向司马相如学习作赋;二是《渡兰沧歌》、《白狼王歌》、《道谣》等汉语民谣,它们原是汉语或由少数民族语翻译而成。这二者都是在汉族诗歌的影响下发生的,都是统一祖国之内的文化之果。他更进一步把云南各族诗人的诗歌看成是唐诗影响及于边徼的产物。其中有“卓有杜陵(杜甫)风”、媲美“后先七子”、“合与茶陵(李东阳)角两雄”的杨一清,有“湘累(屈原)哀怨楚骚心”的赵炳龙(白族)和“溆浦行吟”的高应雷,有类似“贯休、齐己”、“诗禅”风的僧读彻,有“简远诗怀高达夫(高适)”的徐崇岳,有类似“文房(刘长卿)五字是长城”的李梦颀、李毓奇,有近似王维、孟浩然“扫轨全身醉梦间”的彭印古,有“不为韩(韩愈)杜(杜甫)即苏(苏轼)黄(黄庭坚)”的钱沣,有“格调三唐艳六朝”的严烺、严廷中父子,有“李贺幽灵能瑰丽,孟郊□刻亦峥嵘”的师道南(白族),有“合在龙标(王昌龄)、庶子(王炯)间”的龚锡瑞(白族),有“秾丽才华宛转思,玉溪(李商隐)家法有微词”的李鸿龄(彝族)和施炯,有酷似“河南元次山(元结)”的沙琛(回族),有“庐陵(欧阳修)文笔宛陵(梅尧臣)诗”的刘大绅,有“宋格”独具的戴家政,等等。他对中原诗风及于云南影响的分析是具体入微的。

  二是寥寥数语,准确中的。例如对明代“出将入相”的杨一清,评诗绝句第一句“将相功名一代中”,总评其一生事业功绩;第二句“诗歌卓有杜陵风”,概评其诗歌风格;第三、四两句“后先七子休腾踔,合与茶陵角两雄”,估价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言简意赅。

  三是勾勒意境,以境状诗。他善于抓住被评者全部作品的根本特点、个性、风格和意趣,结合其人的生平、事迹,具体形象地描状其人其诗。如对明代买舟滇池、隐于水上的诗人郭文,他抓住其一生突出的事迹,糅合其诗的风格境界和名诗名句,加以诗化的综合创造,凝结为:“忘机鸥鹭狎烟波,何用将军费礼罗!万顷滇池一渔艇,月明高唱竹枝歌”。它把郭文任情率真的隐逸情怀,滇池的日月风光,诗词的成就尤其是名作《滇中竹枝词》,都督沐麟微服造访结交的逸事,以及赵藩对其景仰之忱,熔为一炉,铸为一境。它是风景画,又是人物图,也是诗论。因之,他的评论显得境界宜人,引人入胜。

  四是不囿俗见,心裁自出。他既能吸取前人的真知灼见又不为前人所囿。如对云南“杨门六子”之说,提出异议:“偶与高河戏品论,何曾六子尽杨门?唱酬不必皆私淑,试看遗篇本色存。”他不赞成吴懋(字高河)的见解,而具体分析了“六子”的遗作,认为他们与杨慎的关系是文友而不是“苏门六学士”与苏轼的师承关系。对云南各族诗人各种风格的诗,他既赞扬杜甫、韩愈式海涵地负、汪洋恣肆的壮美风格,也赏识西昆体婉约纤的风格,既肯定“鲸鱼碧海”般笔力雄健、气魄宏伟之作,也欣赏“翡翠兰苕”般小巧适观、艳似六朝的诗篇,既高度评价具有民胞物与、己饥己溺精神的胸怀博大的作品,也不废醉心自然、抒写一己情怀的玲珑剔透的佳构,既提倡情景交融、一唱三叹的“唐音”,也不轻视以理入诗、议论风生的“宋格”。因而,他的诗评就能够较为充分地显示云南诗史千姿百态、众美齐备的局面,使他的论滇诗60首具有了广阔的视野。

三、楹 联

  赵藩的楹联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现存542联,内容极其广泛,所至名胜、古迹、庙宇、祠堂、衙署、园林,无不题写,乃至赠友、悼亡,都常以楹联为之,“严不一调,体不一格”(赵式铭《介庵楹句续钞·序》),加之他的颜体书法绝佳,常自撰自书,为世所重。他以丰富的为政经验,广博的历史知识,深邃的人生阅历,以及娴熟的文字功夫,能把政论、咏史、论事、抒情、写景结合起来,表现深刻的哲理,非一般骚人墨客应景之作所可望其项背。他的楹联,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政论性楹联。最著名的是成都武侯祠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曾誉满全国。这副楹联是针对四川总督岑春煊屠杀白莲教、红灯照农民起义而写的。楹联概括了诸葛亮平滇治蜀的历史经验,上联指马谡提出而为诸葛亮所采纳的“攻心为上”七擒孟获的史事;下联指诸葛亮拒绝法正关于治蜀要“缓刑弛禁”的建议而实行审时度势的“荣恩并济”宽严并举的法治方针。他以楹联的方式总结历史上的治理经验,用以告诫以镇压屠戮为能事的岑春煊,并请他于春游时到武侯祠赴宴亲自看联语。此联三十个字抵得上一篇史论,对诸葛亮作了准确精当的评价,同时以古鉴今,提出了要让后人深思的重大问题。又如在唐继尧死后所书挽联:“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历来脍炙人口,堪称对唐氏的盖棺论定。而它才仅仅十个字。

  第二类,官箴性楹联。他为官清正廉明,每就一职,必书楹联于衙署,用以自警且诫属下。如在四川臬署一联:“关防先自我心,但严约官吏丁胥,犹其显者;毁誉悉凭人口,惟明断是非邪正,庶无愧焉。”这是他为官之道:先自我起,约束属下,明断是非,不计毁誉。又如酉阳州署刑科一联:“身家所系,性命所关,切勿罔上营私,报应从来最速;囹圄之苦,词讼之累,但愿替人设想,方便落得多行。”他告诫墨吏,切勿营私,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再如酉阳直隶州署一联:“天理国法人情,推行不悖便通彻;文苑儒林循吏,位置无方在自为。”他提出为官要推行天理国法人情,为学要入文苑儒林循吏之列。这是他外官内儒本色的自然流露。

  第三类,闲适性楹联。如资州龙山来鹤园一联:“但见绿蒙蒙,席地幕天,旷如无天,密如无地;常时静悄悄,弦诗读画,理不尽画,趣不尽诗。”景则如在目前,理和趣则在意外。这样的联句,境界意趣更为高妙。

  此外,他的赠人、家居、训子等类的联句,也琳琅满目,随时随处触机便发。赵藩在中国近现代之交的文坛上有其影响,受到南社中人高旭、邓尔雅等的称赞,在云南文坛上有较高地位。他的人格风范,足以垂鉴后世。


 作者:蓝华增 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初校版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