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化】解读武侯祠“攻心联”‖杨卓如

 新用户79858047 2022-10-02 发布于山东

解读武侯祠“攻心联”

杨卓如

“ 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名扬遐迩。这副对联是近代著名白族文人赵藩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撰书的,字体有钱南园笔意,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联文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1851—1927),字界庵,出生于云南省剑川县一户白族人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赵藩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书法专习颜、柳,兼习何、翁行楷,可谓具颜骨柳意、何风翁神之妙。晚年致力于文化事业,总纂《云南丛书》等书籍。

晚清,赵藩在四川宦游达15年,历任酉阳知州、盐茶道、永宁道、按察使等官职。在川为官期间,他秉公办事。1902年,川西义和团聚众数千,与清军激战于成都近郊,并一度攻进城内。于是清王朝撤换了四川总督,另派岑春煊担任。岑春煊入川后,采用高压手段,拼命屠杀义和团。当年8月,川西义和团首领廖观音、曾阿义遇害。此后,小规模的起义此伏彼起,岑春煊则一律镇压。

当时代理四川盐茶道的赵藩,一直对岑春煊的做法有不同见解。赵藩做过岑春煊之父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幕僚,据说还做过岑春煊的塾师,私交甚深。早在岑春煊入川时,赵蕃就劝他谨慎从事,后来他又在公私场合多次劝谏,但岑春煊都置若罔闻。赵藩看到民心思变,势不可挡,清王朝已岌岌可危,但他既不能把这种看法对岑春煊和盘托出,又不愿坐视岑一味蛮干,因此心中郁郁不快。1902年阴历冬月初,赵藩信步出成都南门至武侯祠遣闷,被当家道士出纸索字,赵藩略微思索后即撰书了“能攻心”联。借颂扬诸葛亮,隐喻“后来治蜀”者——岑春煊要认真审时度势,不可执意蛮干,否则将铸成大错。赵藩虽曾当过岑春煊的启蒙老师,但此时身为其下属,无法开口规劝,只得另辟蹊径,以讽谏之笔撰写一副对联,并将其刻好后挂到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中。过了不久,岑春煊也到武侯祠游玩,看到这副新刻的对联后反复思忖,有所感触,以后在镇压问题上有所收敛。这就是赵蕃撰写“攻心联”的历史背景。

攻心联对诸葛亮评价很高。“攻心”是指诸葛亮南征时,以“攻心”收到抚安的效果,使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心悦诚服;“宽严”是诸葛亮《答法正书》论述的中心,他指出不能照搬刘邦入关时的宽刑,主张针对当时益州的情况用严刑,“威之以法”。仔细体会联意,可清楚地知道作者在颂赞诸葛亮的同时,也强调审时度势的重要,并以此隐喻“后来治蜀”者。

的确,赵藩当年撰书此联时很有一番深意在其中。我们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了。例如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而七擒七纵之,使孟获知道自己远非诸葛亮对手而感谢其不杀之恩,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他的反侧谋叛之心。以后诸葛亮对南方少数民族又施行了一系列宽大扶助政策,得到他们爱戴,不但不反,反而协助诸葛亮北伐。由此可见诸葛亮及后来一些采取攻心战略的人,并不是一些喜欢打仗的人,而是想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思想高尚的人。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至于下联,实际是驳斥一些人认为诸葛亮是法家的片面说法。法家主张以严治国,和儒家不同。儒家治国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诸葛亮所以以严治蜀,正如他回答李严所说:“刘璋国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百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相自恣,君臣之道,渐以浚替。”可见诸葛亮用重典治蜀,是因前代太宽,故他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决不是一味用严。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所以赵藩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

毛泽东主席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泽东主席嘱咐当时来四川任职的梁兴初要到成都武侯祠观读“攻心联”。一时间,“攻心联”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研读赵藩对联的热潮。邓小平同志也曾称赞说赵藩写得好,富有哲理。江泽民同志也多次高度评价赵藩,称他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1986年2月3日,邓小平(前左三)偕家人参观成都武侯祠(成都市武侯区地志办公室 供图)

赵藩作为白族学者,致力于学术,凡经史子集、百氏杂家之书,以及古今文章流别,金石文学,无不广泛涉猎,详加考校。平素关心滇蜀文献,对两省掌故尤为熟悉。他的书牍为世所推崇,诗名书法尤震一时。同代人推为儒宗,莫不以师视之。

赵藩著作颇丰,已刊者有《咸同滇中兵事纪》20卷、《诗集》64卷、《词》8卷、《别集》4卷、《鹪巢小识》12卷、《金石书画题跋》12卷、《介庵楹联集》3卷、《书札》30卷。特别是他晚年编纂的《云南丛书》205种1402卷,集云南文献之大成,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文学遗产,赵蕃为此花了4年工夫,付出极大的辛勤劳动。

《滇八家诗选》称赵藩“与诗极深研几,意兴所志,伸纸吮毫,立即成咏,自同治甲子起讫民国丁卯止,有诗70余卷,不下万数千首,视放翁尤过之。”

“滇人擅联”。赵藩即 “擅联”之滇人之一。赵藩的联作,集中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钞》里,计录存542联。其咏成都武侯祠“攻心联”,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给诸葛亮以辨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受到毛泽东主席称赞。云南还有一副闻名天下的180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乾隆时云南布衣孙髯翁所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郭沫若赞道“长楹犹在壁,巨笔信如椽”。而我们现在看到悬于大观楼的这副长联,正是赵蕃手书。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建昆明大观楼,因见赵藩笔力浑厚,苍劲骨力,颇得颜鲁公笔意,便嘱他书写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孙髯翁与赵蕃,两位大师的楹联和书法珠联璧合的作品,就这样历经百年风云,依然高悬于昆明大观楼。

昆明大观楼(图片来源:园景人)

作者简介

杨卓如 男,白族,中学高级教师,在《云南日报》《昆明日报》《大理日报》《民族文化》《大理文化》等报刊发表诗文数百篇。出版散文集《故乡情思》(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史论集《五云史探》(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来源:天府散文

作者:杨卓如

配图:方志四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