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藩书写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撰书的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唐朝均 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成都武侯祠“攻心联”,都是闻名天下的楹联作品,它们都与云南历史文化名人赵藩有关。现在的大观楼长联是赵藩书写的,而攻心联的撰作和书写都是赵藩一人所为。更有趣的是,赵藩书写和撰写这两副对联,都与前后当过云贵总督和四川总督的岑毓英、岑春煊父子有关。 赵藩,字樾村,晚年自号石禅老人,云南剑川人。1851年正月初七生,77岁时去世。他24岁时中举,曾做过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幕僚。在云南和四川为官多年,且官至二品。赵藩一生勤奋好学,尤其以书法、诗歌、编撰和楹联见长,著述颇丰。 赵藩重书大观楼长联时只有38岁。那是1889年正月,为的是庆贺时任云贵总督岑毓英的60大寿。当时赵藩在总督府任总文案。当时岑毓英在云南为官已经28年,颇有政声,深得人心。他想利用自己的寿辰来做点事情,便与赵藩商量。赵藩觉得过生日摆席吃喝没有多大的意义,不如做点能传世的事情。于是赵藩便建议总督重刻重立大观楼长联。岑毓英采纳了赵藩的建议。 建议虽然是赵藩提的,但他并没有想到总督会让他来书写长联。因为当时的昆明云集着许多地位比他高年龄比他大的书法名家。据记载,岑毓英在让赵藩书写长联之前,曾经邀请了省内外著名书家书写,但都不甚满意,最后才请赵藩来书写。赵藩没有辜负信任,没过多久,由赵藩书写、名匠镌刻的两块木质长联重新在大观楼悬挂,当时就有“长联双绝,旧句高,补书妙,绿叶牡丹,互为生色”等赞赏。因为赵藩是代笔替岑毓英书写,故长联上只写了“昆明孙髯翁旧句”(作者),“西林岑毓英重立”,没有署自己的名字。 代笔书写是常见的事情,如周钟岳曾代笔为龙云书写“石林”匾额。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赵藩为岑毓英总督书写刊刻大观楼长联,心情应该是愉快的。 四川成都武侯祠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被称作“攻心联”,撰作、书写都出自赵藩之手。他在撰写此联时,心境就不同了,至少是忧心忡忡的。“攻心联”是赵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月撰写的,3个月前,已故云贵总督岑毓英的三儿子岑春煊就任四川总督。这时赵藩已经51岁,在四川的官场上为官已9年。 赵藩与岑春煊有一段师生情谊。当年赵藩在岑府做幕僚时,其才华深得总督的赏识,因此聘请赵藩做岑家孩子的家庭教师。应该说,岑春煊也是敬重赵藩的。 当时的四川,民不聊生,百姓生活相当艰苦。人民的反抗情绪十分强烈,经常爆发官民冲突。岑春煊为了报答晚清政府的栽培,一到任仍然沿用前任的政策,始终对百姓施行高压,重兵围剿,肆意杀害。越压越反,越反越压。前前后后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赵藩的注意和反思。赵藩认为,解决四川的问题,不能一味凭借武力,而应该采用疏通和安抚的办法。一次,赵藩在游武侯祠时,联系诸葛亮的治蜀之法以及时下四川的局势,欣然命笔抒发胸中的感想,一气呵成了“攻心联”,并署了“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藩敬撰”的落款。然后立即刊刻好,悬挂到武侯祠诸葛亮殿前的门上。赵藩如此之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岑春煊的注意,以此重新审视四川最高领导的治蜀之法。 然而赵藩此举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岑春煊对赵藩在武侯祠撰写、悬挂对联一事始终不闻不问,两人就此产生嫌隙。岑春煊撤换了赵藩担任的四川盐茶道兼通省厘金职务,将他调出成都,让他出任川南道尹(又称永宁道尹),故意疏远他。虽然后来赵藩又升任为四川按察使(简称臬台),职掌四川全省最高刑狱以及监督地方官吏,但是因为与岑春煊等的执政理念始终存在差异,再一次被外放,重任川南道尹。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赵藩又再一次出任四川按察使。 后来,赵藩见四川的局势始终没有实质性的好转,同时感到大清朝大势已去,便于1910年59岁时愤然辞职,离开为官17年的四川,回到云南家乡参加重九起义和护国起义,并且在护法军政府中任职。逝世前7年,也就是70岁的时候赵藩辞去一切军政要职,远离官场,出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专门编撰《云南丛书》,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到了云南的文献事业中。 (作者单位:昆明市委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