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诗史:诸葛亮的用兵与理政

 老刘tdrhg 2017-01-12

孙髯所撰的“古今第一长联”《题昆明大观楼》如今就悬挂在大观楼上,书写此联者为清代滇中四书家之一的赵藩,他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大观园联是他在38岁时应云贵总督岑毓英之请所书的。说起来,赵藩是云南人,却长期在四川做官,在晚清当过四川酉阳直隶州的知州,官至川南道按察使,他一直在四川宦游了十五年,为官期间,体察民情,秉公办事,被百姓称为“赵青天”。

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这个岑春煊一到任就以重兵围剿农民起义军“红灯照”,杀害了深得民心的红灯照领袖廖九妹。赵藩曾做过岑春煊的启蒙老师,但作为其下属,无法直接开口规劝,便另辟蹊径,以讽谏之笔,撰写一副楹联,令人刻好后挂到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联语上款题“光绪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下款署“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藩敬撰”。一切就绪后,赵藩就借个因由将岑总督请到武侯祠赴宴,让岑看到这副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岑春煊何等聪明,看此楹联当然知道这其中之意,但总督大人此时所考虑的只是保住官位,至于民怨沸腾,则不放眼里,对赵藩也大有不敬,为怕赵藩阻碍他升迁之路,找了个理由,还将老师撤了职。岑春煊在四川镇压民众造反有功,不久就升任两广总督。他依然用昔日治蜀之法来治理两广,结果当地百姓并不买账,搞出了一团乱局,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直到此时,岑春煊始方悟出赵藩这副楹联的精髓之所在。宣统三年,岑春煊被重新起用,在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中,他从老师这副楹联联中吸取了深刻的道理,从而避免了更加悲剧的下场。

这副楹联为后人称之为“攻心联”,虽寥寥数语,就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诸方面的深邃哲理表达出来。其上联笔墨重在“攻心”,深度剖析了诸葛亮在蜀地用兵的特点,重点赞叹了他的文治武功。其下联笔墨重在“审势”,深层概括了诸葛亮治理蜀地的特点,并亮明了自己的政见观点。

上联的“能攻心”是说历代用兵之道都以攻心为上,即瓦解敌方的军心,使之心归己方,失去战斗力。《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就曾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之说。“则反侧自消”中的“反侧”为不顺从的意思。《荀子·王制》中有“遁逃反侧之民。”的说法,按唐人杨倞注解:“反侧不安之民也。”“自消”,即反侧之心自行消除。“从古知兵非好战”中的“知兵”,即懂得用兵,懂得兵法。“好战”,即喜欢使用武力,爱好用战争取胜。上联的大意是:能采取攻心办法服人者,就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行消除,自古以来,懂得用兵之道者,是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的。

解读上联,其重点在“攻心”上。据《三国志》载,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马谡在送行的时候,提了个建议:“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番话并非马谡的发明,是源于《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但对比一下,就可发现,诸葛亮的“攻心”要比孙子的“伐谋”“伐交”之说技高一筹。“攻心”的范畴更宽,包括智虑计谋、外交手段、民族策略等等。诸葛亮采纳了马谡“攻心”的策略,对叛乱的孟获等人,没有采取常规的战争手段,而是采取了“七擒七纵”的谋略,最后让败将孟获心悦诚服地降服了诸葛亮。

下联的“不审势”中的“审”,是指分析、考察、推究;“势”,是指形势。不审势就是不观察时机,估量形势之意。“则反侧自消”中的“宽严”,是指宽大与严厉。“皆误”,意为都失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撰联者的忠告。下联的大意是:不懂得审时度势者,处理政事中,无论是宽是严都要出差错,后代治理蜀地者应该深思慎行。

解读下联,其重点在“审势”上。据《资治通鉴》载,诸葛亮辅佐刘备治蜀,“颇尚严峻”。东汉末年谋士法正劝诸葛亮要效法汉高祖刘邦入关中的“约法三章”,“缓刑驰禁”。诸葛亮却批评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向他讲述,不论宽也罢、严也罢,都要先“审势”,才能确定实行何种治国方略的道理。诸葛亮从战略高度,分析了蜀汉初期的“势”,认为:秦朝因刑法过于苛严,百姓怨声载道,导致天下“土崩”,汉高祖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仅“约法三章”,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刘璋统治益州时,由于过于软弱宽大,致命蜀中豪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间连正常的纲纪都没有了,这才导致其统治的瓦解。刘备的蜀汉政权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为当时的政权基础和社会形势都与汉高祖时有天壤之别,所以,必须与刘璋反其道而行之,“威之以法”,从严治蜀,这才能从根本上巩固蜀汉政权。

赵藩用了一副楹联就诠释了诸葛亮用兵与理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用和与战,宽与严的关系,概括了诸葛亮治蜀理政精华。他提出了“攻心”和“审势”两个关键点,给人以启发,给人以警示。全联言简意赅、文采照人,无论是感时叹世,还是怀古喻今,都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不仅是武侯祠所有联语中位居第一的上品,而且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名联之一。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