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符经》讲解(二) - 浙江杭州张松法

 虎咆 2015-10-10
人盗万物,万物盗人,人和万物又盗用着天地间的生力而各自成长.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李筌注"三盗各得其宜,三才递安其任".也就是说,天地万物和人类能够如此恰当地组合在一起,这三者能够如此巧妙地合着天道这股生力,三者才得以互生共生.这句话是要我们从天地万物人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中看出,这三者存在着一种恰当巧妙适宜的组合,才得以平安的生长,才是暗合着生力.(注意,这需要较高程度的哲学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我说的较大的思想心量,才能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恰当适宜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从这里提出的.前面我也讲过,种一棵树,只要给了它适宜的种植,适宜的土壤阳光水分肥料,树就能自个儿长大.任何事情总要做得适宜,才是暗合着生力,才是有所利益而不至于损失.
所以说,吃得适宜,身体调理健康,行为能够恰当适宜,既平安又有利.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种树来说,人的行为似乎和树的长大没有直接关系,人只要把这些行为做好,树是自个儿长大的,并不需要人成天看着捏着.对于饮食来说,人只要合理合适地吃东西,身体也是自个儿健康的,也似乎饮食和健康是二条线似的.这就是所谓的不神奇中的神奇!!!人们只知道超能力超自然非常神奇,却不知道这些不神奇中的神奇才是最神奇的.或者说,任何人间奇迹,都是从人把事情做得恰当这些行为中产生的.
这里只是提出了恰当适宜这个概念,至于什么才算是恰当适宜,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恰当适宜,则后面会有详解.
 
天地日月皆有运行规律,各种规律都有固定模式,任何事情,总能找到一个恰当适宜的办法,若能在生活中,每一样事情都能做到恰当适宜,你就能功成名就,你就能“神明出焉”!
如果能够领悟并做到了恰当适宜,就是掌握了“盗机”。我前面讲过,贼为暗,盗为明,则行为是明,故称为盗。明的行为做得恰当适宜,则是暗合阴符着这股生力,这股生力能够暗中让命物时功神这五者自个儿成功,故称为“五贼”也。而阴符生力这件事情,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天下“莫能见,莫能知”。那股隐藏在背后的生力,真是“莫能见,莫能知”哪!!!
盗用生力的最佳机会时机,就是把事情做得恰当适宜,那股生力就会让事情走向成功,故曰“盗机”。君子固然可以利用它成就事业。但小人想利用它谋取私利,则肯定会失败,甚至丧命。
至于为什么小人“得之轻命”,后面也会有详解。
希望大家在看我帖子时,同时对照经文和注文,更容易理解些。
 
再继续讲关于恰当适宜,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好比医生常说的“对症下药”,不在乎黄连贱,不在乎人参贵,用最恰当合适的药治好病才是硬道理。好比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不讲究用什么招,总有专攻对方破绽的一招以克敌制胜。任何事情,总能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解决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在现实生活中把每样事情都做到恰当适宜,除了要拥有这样的思想理念之外,就是千万不要让自己从前的办法方法习惯所束缚住。千万不要学会了一字长蛇阵,就每逢打仗就摆出一字长蛇阵。千万不要某一个方法用了很成功,就每次都用这个方法。千万不要因为某种观念用了习惯也对胃口,就死抱着这个观念不肯放,还不愿意多学习。千万不要千万不要给自己先帖上标签,我是基督徒,就要用基督教的方式来做人,我是内修丹道派的,就把什么文章都看成是内修性命的。如果这样子可真糟了,就是自己把自己封闭困住了。所以南怀瑾大师在有人问他信什么教时,回答说“信睡觉”。
这个恰当适宜的理念,与当代的科学技术非但不矛盾,而且必须熔为一体!科学技术越学得深,越能找到恰当适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科技矛盾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认为学了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再需要先进科技的说法也是完全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乃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用好现代科技的。
可笑的是有个叫李里的长衫先生,曾经和中央台的王志办过一档节目,认为中国人就是写写字,画一些画,种种花,一无所求,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还说这样就能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是这样生活的,以此来提高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当王志问李里,你的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高科技是什么关系时,李里只说了一句“可以同时并存”。什么叫“同时并存”?传统文化若不能为现代所用,还不如丢了呢?其实他根本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整天写字养花,坐谈“存天理灭人欲”,最终“临危一死报君王”,不被人家打死才怪,中国人岂是这个样子!!!
我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达到用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来做事,无论是那一行那一业,都能把事情做到恰当适宜,这样,这股生力就能让我们“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圣功生焉神明出焉”,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至于如何才算是恰当适宜,这样才能做到恰当适宜,则且听下堂课分解。
西湖小学堂第六课时,也是《阴符经》的中篇讲课到此结束。祝大家都能把每一样事情做到恰当适宜!
 
诸位大德,下午好!现在开始讲第七课时,要讲一下什么才算是恰当适宜这个问题。很早以前我是把这个问题放在第六课时,后来发现还是放在第七课时更好。
诸位请看,从“天地万物之盗”到“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的这句话,已经点出了恰当适宜的标准就是利人利己,就是我前面说的互生共生,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就是双赢!目的是为了大家好,即使是在军事战争中也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符合这个目标的方法方式手段,才算是恰当适宜。李筌注文“天地与万物生成,盗万物以衰老。万物与人之服御,盗人以骄奢。人与万物之上器,盗万物以毁败”。翻译成白话就是:天地给了万物以生生不息,同时盗走了万物的衰老灭绝。万物给了人以吃穿住行,同时盗走了人的骄奢浪费。人给了万物以最好的培植养护,同时盗走了万物的毁败。意思是说,人和万物互相成全,又互相制约,不让某一方产生过分,天地也是既成全着人和万物,同时也制约着人和万物不至于过分。所以说,只有符合双赢的行为,才算是恰当适宜的行为!
大家都知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句话,所以我们就要从天地万物的所作所为中领悟出道理,并用来指导人的行为,这个双赢的理念,就是人们从天地万物中领悟而得。
我以前讲过,《阴符经》如果讲破了,其实一钱不值。这些道理讲出来的话,每一个人都懂。但是,你们大家所懂得的这些道理,在你们的思想里是零星的,散乱的,不完整的,不是一整套连贯的理论体系。所以有些人,这些道理他也懂,平时也不错,但一旦有了事情,受了影响刺激,则马上情绪发作。就是因为这些道理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思想理念,深入不到内心里去,根不深蒂不固,所以一碰到事情,道理就滚到一边去了,情绪私愤开始占上风。只有将这些理论用逻辑思维连贯串通起来,能够自己用理论说服自己,听到别的不完整不正确不合理的说法,既能分得清楚辨出优劣,更能够始终以心合道。这才能避免情绪私愤的冲动而做出不恰当适宜的行为来,造成自己和他人有所损伤。
我这样说,倒不是表示我做人已经很好。其实我不好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很多,情绪化的地方也还有存在,我自己也是在学习进步之中。我只不过能懂得《阴符经》的这一整套理论,也多亏了这套严密精深的理论,让我在生活也受益颇多。所以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这套理论。
中篇的最近二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也是强调了只有以共赢为目标的君子,在执天之行时,才能成就事业。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如果想运用《阴符经》的原理来谋取私利,则非但不会成功,还会由此送命。
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有,如何才能确保做到恰当适宜而达到双赢呢?这二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请看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这句话,在网友不笑红尘笑风尘的“李筌的误解”帖子中,提到的盲人调琴师,其耳朵听力极为了得,正是可以用来解说这二句话。其实这是一种客观现象,即使是一般的盲人,其听力也较常人好一些,一般的聋人,其视力也较常人好一些。李筌在注文中提到,师旷眼睛瞎了耳朵更聪,离朱耳朵聋了眼睛更明。
至于“用师十倍”“用师万倍”这二句对“师”字的理解,网友不笑红尘笑风尘也说到了。师,有几种解释。可以是军队,师傅,教师,还有拜某某为师,师从,表率,榜样的含义。但是,这位网友却忘了,“师”字还有一个最基本最主流的解释。《说文解字》:“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币,从(就是繁体字师的左偏旁,电脑打不出,注明一下)”,“众意也”。而且还指明是个会意字。段玉裁注:“师,众也,京师者,大众之称”。《康熙字典》引《尔雅.释诂》:“众也”。又引《释言》:“人也。郭注:谓人众也”。大家可以查一下《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古汉语字典》。由此可知,“师”应当理解为众多之义,成语“兴师动众”之“师”,就是众多的意思,可不是军队师傅表率等含义。
唉,正在兴头上,上班的下班了,上学的放学了,电脑又要让人啦。

时间还早,我将《阴符经》上中二篇的内容连贯起来讲一下。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总纲。老天注定了人必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事情,做好了才能够有成功发展。而人心会机变,所以先要认识天道,以确定人心变化的正确方向。从天地变化中得知,人合着天道行动,发展才有基础,力量也最大。人心的机变分巧拙二种,还隐藏得很深,而且还会发动。如果拙性发动了,则会祸人溃国,我们不要让拙性发动,要只让巧性发动。
在宇宙中有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力,顺之则生,逆之则杀。在生力作用下,人类与万事万物之间互生共生,达到双赢。所以人的行为也必须以互生共生以双羸为目的,这样的行为称之为恰当适宜。所以说,吃得恰当身体好,行为恰当平安又发展。人们以为超自然很神奇,却不知道这才是不神奇中的神奇。日月万物都有固定规律,人们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来做事,从而不断取得成功。把行为做到恰当就是暗合生力,也就是抓住时机盗用了天地造化,这个理论很少有人知道,君子用来成就事业,小人用了却会丧命。
这就是阴符经上中篇的内容,所谓的真传一张纸,假传十卷书。我相信网友们自有法眼识得真伪。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祝大家晚饭胃口好!晚上玩得开心!
 
本来,今天应当是答疑。然而,现在是新年,理当送大家一个大红包,这个红包可不是钱那么简单,而是《阴符经》的精髓!也就是《阴符经》的中心,也就是中国哲学关键中的关键,精华中的精华!也正是古往今来没人说破的不传之秘。完全可以这样说,我们学道学《阴符经》,学的用的就是今天第七课时中所讲的这点内容。
上面帖子中说到,“师”应当解释为众多之义。“用师”也就是用处众多,用场众多,很多功用,多用途的意思。“用师十倍”即十倍的众多功用之义。“绝利一源”的“利”,当然是利益好处的意思,是指耳朵具有听见声音的好处,眼睛具有看见东西的好处。“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就是断绝一个好处的源头,得到十倍的众多用处。其实在这里,“利”和“用”二字词义相似,都是指利益用处好处的意思。“三反昼夜”,根据李筌“退思三反,经昼历夜,思而后行”的注文看,应该是反复多次的意思。所以,从“瞽者善听”到“用师万倍”这段话,就是聋子善于看,瞎子善于听,断绝一个好处的源头,能得到十倍的众多用处,反复多次,能得到万倍的众多好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绝利一源”和“三反昼夜”可不能作平面思维上的理解,而应该作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绝利一源”指的是“瞽”和“聋”,“三反昼夜”指的是“听”和“视”。也就是说,虽然“绝利一源”之后善于听善于视,但得到利益并不多,还需要更深更多的听和视,才能听得更明白看得更清楚。所以,”绝利一源“仅是”用师十倍“,而”三反昼夜“才能”用师万倍“。所以注文”尹曰,思之精所以尽其微“。
 
下面我们再来领悟一下”瞽者善听“这段话的内涵,前面我说过,”瞽者善听“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经文中也绝没有要我们也把自己弄聋弄瞎的意思,对不对?从前后连贯来看,这段话讲的都是一种客观现象,那么这段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那个”三反昼夜“本是指反复多次,怎么又跟”思“扯上了关系呢?我先去吃饭,饭后一一细说。

其实,这段话就是要引出下面这句话“心生于物死于物”,这七个字才是千圣不传之秘,才是我要送给大家的大礼包!关于“心生于物”,李筌注文中项羽的话已经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见色起心见财起意”,或者说“见物起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尤其是受了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毒害,总要求人们克制欲望减少欲望,总要求人们的欲望越少越好,好象欲望越少人品越高似的,真是他妈的混蛋透顶,如果我死后碰到朱憙和二程的话,我一定要劈他们一顿大巴掌,狠狠地教训他们一番,中国自南宋至晚清民国的积弱落后挨打,从思想理论上探讨原因,就是拜受了理学的恩赐,就是朱憙他们造成的。请大家想一想,人类如果没有了欲望,如何生存如何强盛如何发展如何济世救人?如何还有当今发达的物质文明?所以我常说:欲望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如何去满足!欲望应该是越大越好。
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呢?就是“心生于物”之后,要“心死于物”。如何才是“心死于物”呢?在此,我还要先插上一句,人们为什么会有欲望,就是因为自己有不满足,正因为人们有所求而不得,有所要而得不到,所以才会有欲望。以前也有人问过我:你说欲望没有好坏之分,那我想杀人我想强奸美女也是正确的啰?我说:如何你想杀的那个人给了你想要的,你还会杀他吗?如果那个美女爱上你了,你还想到要强奸她吗?因此,欲望来自于不满足,来自于自身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心死于物”就是人们在面对自己的问题困难烦恼和不满足时,只有抛开自己的性格爱好年龄性别信仰家庭习惯阶级等等一切的因素,让自己的思想不戴上有色眼镜,让思想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思想,这样才能把问题的本质根源看得清楚,这样才能找到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用我的话来说:“心死于物”就是“抛开自我”或者“无我”,这个时候,就好像自己的思想已经升到了半空中,是自己的一个孤零零的思想来看着地面上的自己和他人,从感觉上颇有点身心分离的感觉。又好像自己思想的光芒,照在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自己和他人之上。在这种状态下思考问题,说来奇怪,脑子真有点空灵清明,嗨,平时想不到的地方,这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平时想不透的问题,这时恍然大悟就想通了。记得我有个学生,他说:是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当作局外的一个“我”,而将局中当事的我当成是另一个“他”?我说:正是正是!!!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
只有抛开自我,才能不至于被自己的情绪干扰了思想,只有无我,才能不至于被自己的私欲影响了分析判断。要想不被情绪私欲蒙蔽住自己的智慧,只有抛开自我,无我,心死于物这么一条路!!!
“心生于物”是指人产生欲望,而欲望则来自于问题。“心死于物”是指人们在面临问题时,要抛开自我,要无我,这样才能把问题看清楚,才能找到最恰当适宜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机在于目”是指把问题看清楚。机者,机要机关也,也是机密之机的含义,也即是关键点的意思。
无我之术,无我心法,就是今天新年我要送给大家的礼物。
西湖小学堂第七课时完毕。

现在我把我们讨论的这一段经文再深入地讲解一下,以供大家参考并指正.我们应该互相细读对方的表述,以期共同进步.
眼睛能看见景物,这对于人来说,眼睛是个好东西,眼睛能够给予人们看得见东西这份利益,而外部景象出入人体所经过的第一个器官是眼睛,所以眼睛相当于人体接受外部景象的源头,好比我家的用水是从井里拎上来的,这口井就是我家用水的源头.对于瞎子来说,这个接受外部景象的源头没有了,也就是断绝了眼睛能看见景物的这一份利益,却得到耳朵加倍的聪明这个更大的利益.经文正是从"瞽"和"聋"这二种客观现象中,总结出了:断绝利益的一个源头,就能得到十倍的更多利益.
请注意,对于具体"瞽者"和"聋者"来说,是断绝了一个利益的源头,得到了另一个更大的利益,得失之比为一比一.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句话,是从前面的"瞽"和"聋"这二个例子中总结出来的道理,就是:如果在其他方面也能断绝一个利益的源头的话,也能得到另一个更大的利益.而在其他方面可以断绝的利益源头有很多,所以能得到的更大利益也有众多.众多利益者,用师也.更大者,十倍也.故曰: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那么,其他地方是指什么地方呢?可以断绝的利益源头又有那些呢?且听下帖分解.
 
先补充一下,上面帖子中有句话"却得到耳朵加倍的聪明这个更大的利益",这句话我没有细讲,现在补充为:普通耳朵能够给予人们听得见声音这份利益,而加倍聪明的耳朵,能听到更多更细的声音,这个更大的利益是指变聪明后的耳朵能听到更多更细的声音.
我接着讲,如果先不管其他地方在哪里,也不管存不存在这个其他地方,我是说,我们先假设有一个其他地方,真的断绝了好多个利益的源头的话,按照上面的逻辑,是不是又在另一个地方(不是前面说的其他地方,是指其他地方之外的另一个地方)的功能变强劲了,而这个另一个地方的变强劲之后的功能,是不是也应该得到更大的众多利益?我想答案应该是的.
简单来说,请看下面示意,---表示"相当于":
普通器官---普通源头---普通利益;
断绝一个普通器官---断绝一个普通源头---断绝一份普通利益,
却引起了:另一个更强的器官---另一个更强的源头---另一份更大的利益.
断绝了多个普通源头---断绝了多个普通利益,
却引发了:多个更强的源头---获得了多个的更大利益.
请继续参照我上一页帖子的内容,对于"瞽者"来说,只是"绝利一源",虽然耳朵强劲了,能听更多声音,但仅仅是得利十倍,如果这个强劲的耳朵,能够深入反复地听,能够"三反昼夜",所听到的声音就是万倍之多啦!也即是"用师万倍"啦!
那么,这个其他地方的利益源头是什么又在哪里呢?
我前面帖子里也说过,欲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欲望即是理想,欲望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如何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再参看经文:"人心机也","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再看经文"心生于物".由此不难看出,这个其他地方是指心!!!!!!
那么,这个利益源头又是什么呢?我说过,"心生于物"就是见物起心,就是指人心中的欲望.而人类社会正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发展进步的.所以,利益的源头正是欲望!!!!!!
网友们肯定又要拍我黄砖了,张松法死老头,一忽儿说欲望推动社会进步,一忽儿又说要断绝欲望这个利益源头,才能得到更大的众多利益.看来,不是老糊涂了,就是已经疯了.
诸位大德,有没有这种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不妨骂上一句?无这种感觉的请赞叹我一句?
这就是中国上古文化最难,最深奥,也是最实用,乃是真正有用,真正值钱的心法!也是《阴符经》《老子》核心中的核心“心生于物死于物”,“无中生有”。
诸大德,反正我想听听有多少骂多少赞。希望网友们多多回帖。今晚,请恕我又要说:且听下堂课分解。

《阴符经》至少是唐代的文本,故五代宋元以后的文字用法,不足以为证。而从经文的思想和语法来分析,起码应该是先秦文献。故尔完全应该以《说文》为训。
我说过,对文字的解释应该要做到有理有据,绝不可以“我想怎么领悟就这么领悟”,否则的话,真要闹出“阴符经就是阴文字符就是甲骨文”这样的大笑话!!!
我在解释文字时,以字书为准,而不是以我个人的猜测为准。这就是无我。我在吧内,也做到服从吧主们的管理,虚心接受吧主们的批评指出,这也就是无我。而且,这并不是我故意作态,是我的确认为必须听从管理,这样才能够更加对大家有利。我想,你们大家也能够从我的所有帖子中看得出来。
再接着说“道”,这个“心生于物死于物”的道家心法,是比较难。我以前因为工作需要,接触过不少犯人,发现很多人的手上纹了一个“忍”字(现在估计没人纹“忍”字了吧)。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忍就是对吃苦要忍耐,对小事情要忍耐,对别人的刺激冲撞要忍耐,甚至对别人的上门欺侮,只要还能忍耐就要忍耐,只有到了实在忍无可忍才会奋力反击,造成总有一方非死即伤。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这类情节极多,我毎当看到中国人受欺侮还极力忍耐的情节,立马不要看了,因为这根本不是汉唐以前中国人的做法。要是在人家欺侮我之初就给予阻止,迫使人家归顺于我,至少不让人家再欺侮我,如果能够这样,是不是比忍无可忍的反击更好呢?
忍不是目的,单单的忍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忍是在遭受刺激欺侮时,暂时的,注意,是暂时!而且,这时间越短越好。暂时克制住自己的愤怒冲动等情绪,目的是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了自己的理智而做出冲动的行为,当然保持理性理智也不是最终目的,保持理性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为了清楚地看清对方的目的对方的手段对方的弱点,以及我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我该用怎样的手段才是最恰当适宜的,然后我再实施合适的手段达到我想要的目的。保持清楚理智的头脑不是白白挨欺,而是用来思考这些用的!!!而一般人往往在受到外来刺激时,马上被情绪私欲蒙蔽了智慧,想也不想就做出过缴的冲动,或者丧魂落魄,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好。
遭受到刺激欺侮而产生情绪是“心生于物”,愤怒冲动等情绪即是欲望,欲望是利益的源头。暂时的克制住情绪也就是无我,也就是断绝这个利益的源头----欲望,也就是“心死于物”,用眼睛把问题看清楚是关键,这就是“机在于目”,用自己理智的智慧思考出来的合适手段来解决问题,才是“用师万倍”!!!
一般人总是直接从欲望走向实施以期望满足,而道家在欲望和实施之间,还要经过“心死于物”,“绝利”,无我,理智,看清,选择恰当适宜的方法这么一个过程,再进行实施。结果可想而知,后者所实施的方法手段,因为经过了这么一个过程,就肯定要比前者高明。对不对?
绝利,无我,就是让自己的心处于空灵状态,而空灵虚无是天道的体,这时候生力发挥作用,就能让你变聪明,就能让你想到了好手段好方法。这就是我道家的妙用。
道家人物为了能训练自己达到无我,抛开了人世间的生活----绝利,跑到深山老林之中,一方面扩大心量,更为了体会无我,增强无我状态下看问题思考问题的经验体会和能力。
无我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成就自己。
至于集中精神意念这个说法,错是当然没错。但是,在受到欺侮的刺激和利益的诱惑之下,还能不能集中精神意识还是个问题,即使能集中精神意识,也难以保证这个精神意识是否一定正确,很多人也集中了一辈子的精神意识来干活,如我浙江海宁老家的农民,不可谓不专心不投入,全部的心思都用在种地上,结果还是贫穷了一世。而我所讲的这个道家妙用心法,集中精神意识这一条早就包括在内不在话下了,对不对?能在无我状态下思想,能不集中精神意识吗?而且比你平常状态下集中精神意识更加要集中精神意识啦!!!
下面再回过头来讲一下“天发杀机------万化定基”这段话,《阴符经》共用到“机”字有8处。
1.机,《说文》段注:主发谓之机。下文云:“机持经者”,“机持纬者”,则机谓织具也。机之用主于发,故凡主发者皆谓之机,檃桰之辞。从木,几声。居衣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引《说文》《书.太甲》《尚书.大传》《大学》注:发动所由。疏:关机也,动于近,成于远。还有:星名,木名,织具,气运之变化,机械,要.会.密之义,还有天机,天真也,天的真实意图之义。
《古代汉语字典》:机的本义是指用来纺纱织布的器械。释义:1.器械,机械。2.织布机。3.事物的关键,重要之处。4.机巧,灵巧,机智。
2.由此可见:机,应该是主发,发动所由之义,即用来控制是否发动的装置。又因为是用来控制是否发动,所以非常重要,故尔又引申出关键,重要,机密的含义。又因为这个控制发动的装置非常巧妙灵敏,故尔又引申出灵巧,机智的含义。
3.在这一段经文中,“机”应该解释为“主发”“发动所由”无疑!白话文为动机,意图,心机。“发机”,即是起了动机。现将这段经文直译如下:
老天起了杀的动机,日月星辰都会变动。大地起了杀的动机,龙蛇毒怪都会在地上乱窜。人起了杀的动机,会闹得天翻地覆。
4.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天地人的力量都很大,任何一方起了杀的动机,后果都极为严重。也就是说,如果起了别的动机,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所以说,如果人和老天发起了同样的动机的话,所产生的作用力是最大,所造成的后果也最大。于是,一切的变化都受“天人合发”的支配,“天人合发”是一切变化的基准。这就是“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5.讲解一下:这段话是接着前面经文而来,前面经文讲到天有天道,而人心如同是个“主发”的装置,人心要根据天道来确定该如何发动。又因天地人发动的力量都很大,所以人必须合着天道同步发起动机才是最正确,力量才是最大。
这就是这段经文的直译,意译,讲解。在前面第四页上红色文字的帖子里,也有对这段经文的翻译,翻译得也是对的。
“动其机”的“机”,也是主发之义。也就是:动在动处,发动在他该发动之处,则“万化安”。
“其盗机也”之“机”,也是主发之义。也就是:这个盗用生力的主发装置,“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机在于目”之“机”,也是主发之义。也就是:“见物起心”和“见道死心而无我”的主发装置在眼睛,死了心之后,能看清问题的关键也是眼睛。在此,请大家允许我纠正一个我自己的小错误!我以前的讲课中,只根据教育中的经验,过于强调了“眼睛是把问题看清楚的关键”,而忽略了眼睛是“见物起心”的主发装置这一点。所以以前,只把“机”解释为机关,关键,机要,机密。而实际上,应该把“机”解释为主发更加合适,为此谨向大家作出更正并表示忏悔。
“神机鬼藏”之“机”,也是主发之义。也就是:这套《阴符经》的规律,如同是神发起的动机,是鬼的秘藏一样,形容道家的心法妙用高深莫测。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1.蠢,《说文》段注:虫动也。引申为凡动之称。并引毛传曰:“蠢,动也。”引《乡饮酒义》注云:“蠢,动生之貌。”亦假春为之。引《考工记》注云:“春读为蠢,作也,出也。”
《康熙字典》引《尔雅.释诂》:蠢,作也。注:蠢,动作也。另外,还释为不逊,为恶不谦逊之义。
《古代汉语字典》:蠢的本义是指昆虫慢慢爬动,多用于指从冬眠中开始苏醒过来的虫类的行动状态。释义:1.虫子蠕动。2.愚笨,呆笨。
由上可知:蠢,应该释为蠢动之义。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不难,几乎人人都可以根据这句话讲出一番道道来。问题是,这句话必须结合前后文一起解读。
前一句的关键是“心死于物”,“心生于物”是见物起心,“心死于物”则是见物无心,见物不起希望得到之心,即无我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呢?因为老天不象人类,对万物有欲望之心,老天对万物是不会有任何想法的,老天是彻底无我的,而恰恰是这个老天却促使了人类和万物的生长。所以说,“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所以才要求人们效法老天,要无我,要心死于物。
那么,老天的大恩包括那些呢,迅雷和烈风都是在促使万物生长,“莫不蠢然”,没有不动作的,没有不作为的。这八个字是说,老天的任何动作,不管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都是对万事万物的施恩,都是为了促使万物的生长。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天本来仅仅是个空无一物的概念性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老天对万物才没有任何想法和欲望,老天并没有要让万物生长这个想法,也因为如此,反而促使了万物的生长,也因为老天对万物没有想法,所以也就没有了感情色彩,也没有了顾忌,
也就不考虑亲疏之别。不象人类,给自己孩子洗个脸和给别人孩子洗个脸,感觉和心态就是不一样!老天是真正的“无分别”,该怎么做就这么做。所以,只有无我,才能做得到恰当适宜。做不到无我,恰当适宜这四个字虽然能懂得,但就是做不到,只成为空话。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至,《说文》:鸟飞从高下至地也。段玉裁注:凡云“来至”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引申之,为恳至,为极至。《玉篇》:“来也”,“达也”。另外,还有极也,善也,大也等义。可见:至,应该释为下到到达之义。余,余也,释为饶也,残也,胜也。即丰厚剩余之义。
直译:达到快乐,心性丰厚。达到安静,心性清廉。
意译:想达到快乐,内心就变得厚重。心里安静下来,内心就变得清净。
讲解:心里一旦想得到快乐了,心里也就有了欲望想法了,就不是无我了,欲望想法就会蒙蔽了自己的智慧。只有抛开情绪,达到无我,才是象老天一样的无恩,内心才能清净,内心清净才能看清问题找出方法。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老天促使了万物的生长,万物才更加敬重老天,老天也达到受万物敬重这个目的,即满足了老天受人尊敬这个私心。老天为了满足这点私心,是采用了大公无私的促使万物生长的这种方法,而不是剥夺万物为己用。
所以,无我,抛开自我,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私心的方法。人们要想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必须以大公无私的双赢为目的,在无我的心态下,做最恰当适宜的事,也就是说,要用最公道的方法,才能成全自己的私心。
公式:心生于物-----心死于物-----抛开自我------激发智慧------看清问题-------方法适当------实现双赢------满足欲望。
千万要注意要记牢:见物起心-------心死于物-------满足欲望。中间一定一定一定要有这个无我的心法。这才是包括老子在内的古代圣贤们教我们的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
 
西湖小学堂第8课时讲课到此结束。
祝道友们尽快领悟天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