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诗的意境

 江山携手 2015-10-10
诗的意境这个问题从何说呢?真有点不好说。爱好文学尤其是爱好诗的朋友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这方面的谈论,就古典文艺理论中谈“意”的甚多,谈“境”的也有点,但一般是把二者分开谈论。与“意境”虽有关联,但终非一事。明确地把“意境”作为一个新语加以阐述的,是清末的王国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他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笔者认为,“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字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诗的意境,并不是诗人在执笔写的时候,忽然妙笔生花出来的,而是要经过精心构思才能形成的。要在诗中创造出高深、完美的意境,诗人先得在内心里孕育出高深、完美的意境。就是说,要用形象思维,“神与物游”,“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与景合,在头脑里先构思出一幅有情意有境界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心中有意境,笔下才会有意境,心中无意境,笔下也无意境。刘勰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就是说,诗人在有感于“物”,产生了表现“物”的创作冲动之后,在构思过程中,还要依附着“物”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联想,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还要“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把内心中的物象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只有“意”与“物”称,文与意称,主观的情意与客观事物高度契合,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形象,完整的意境。 
    当然,意境有深有浅,有新颖有贫庸。要使意境达到深透而又新颖的地步,必须深思、精思。皎然在《诗式》中谈到“取境”时说:“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这句话说得很好。思考意境,须从“至难至险”处用心构思,才能脱出旧的,获得新的意象,新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