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诗歌的赋、比、兴

 江山携手 2015-10-10
                                                                                      谈谈诗歌的赋、比、兴


       诗歌在很古时就产生了,《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离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诗歌最早是重声的,那时《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诗不是读的,而是配以音乐吟唱和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周礼,春官,大师》称风,赋,比,兴,雅,颂为“六诗”,它们都是和乐相关的。风,雅,颂表示音乐,这不必多说。据朱自清考证,赋,比,兴早期的含义也和音乐有关。他推测:“`赋`原是合唱”,“`比`是变旧调唱新辞”,“`兴`似乎也是乐歌名,疑是合乐开始的新歌”。只是到了后来,诗歌的义越来越受人重视,赋比兴才逐渐被解释成只是与理解诗和写诗有关的慨念。《诗大序》将“六诗”改成“六义”,便是以义为用了,诗也由重声演变到重义。

         小时侯听书塾里的老先生读诗,都是摇头晃脑地一句一句吟唱的,这就带有“既歌且舞之”的诗乐原韵味。 诗从重声逐渐过渡到重义,其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来只是乐歌名称的“赋,比,兴”,变成了“只是与理解诗和写诗有关的概念。”后来因“赋”的明了,也省去不谈只讲“比,兴”,再后来“比,兴”合二为一成了一回事。正因为由于诗从声变到义,而原来的术语名称没有变,所以后人在解释已经赋予新的概念的“赋,比,兴”时往往缠夹不清,各有各的说法。 朱熹是这样解释的: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以上三者“赋”好懂,“比”和“兴”有缠夹。苏州人顾颉刚幼读朱熹《诗经传》,见他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释云:兴也。``````雎鸠,水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 于是顾心有惑:雎鸠情挚而别,这同君子与淑女相处很像,那么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朱熹为何在此下“兴”也? 后来他在辑集歌谣时才悟出了兴诗的意义。
 
              下面录几句歌谣: (一)荧火虫,弹弹开,千斤小姐嫁秀才。 (二)蚕豆花开乌油油,小姐房中梳好头。 (三)阳山头上竹叶青,新做媳妇像观音。 (四)阳山头上花小蓝,新做媳妇多许难。 以上几句可看出,起句和承接句是没有关系的。新做媳妇的好,并不在于阳山头顶上竹叶的发青;新做媳妇的难,也不关阳山顶上有了一只小花蓝。它们之所以成为无意义的联合,只因“青”与“音”同韵,“蓝”与“难”同韵。若开首就唱“新做媳妇像观音”,比较突兀,不如先来一句“阳山头上竹叶青”,得了陪衬也有了起势。

       其实这层意思八百多年前的郑樵早已见到了,他在《诗易法》(《六经奥论》卷首)中说: “关关雎鸠”,``````是作者一时之兴,所见在是,不谋而感于心也.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 在此,顾颉刚所举的四句歌谣词,符合郑樵所下的“兴”义,然而《雎鸠》篇中的“所见在此”与“所见在彼”确实是有关联的,那么这里到底是“兴”呢,还是“比”? 后来见朱自清对兴比一说倒很有见地,他说:《毛传》使用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如果只是单纯的譬喻,不是出现在诗歌发端的位置,就不能算`兴`,而是`比’”。朱自清以譬喻解释“兴”,又以这一类诗句是否处在发端位置作为与“比”相区别的标志。这样,就在“兴”,“比”的缠夹声中为我们找到了区分的标志。同时也将两者渐渐地合而为一了。 让我们再用《雎鸠》篇来印证这个说法。首两句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本和下面的“窈窕淑女,君子俅。”是没有关联的。只是作者在作诗时的眼前所见,被借来作陪衬的,如果少了这两句,一开头就说“窈窕淑女,君子好俅。”给人突兀的感觉。另外借着“洲”与“逑”的叶韵做个起势。至于雎鸠的情挚而有别,与君子和淑女间的相与和乐而恭敬,义暗同,本是作者起兴时没有想到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兴”,“比”合一后“比”的范畴得到了扩充和加强,它把“兴”也吸纳其中,创造了一个兼容两义的词---“比兴”说。且“比”置前“兴”居后,就是更加突出“比”的作用;同时“兴”的含义也有了质的变化。以前的“兴”既不重视“此”,也不重视“彼”。只是像牧童,樵夫似的随心所欲地见物即兴所发,并不注意“此”于“彼”之间对应的联结。我称它为低级的“兴”;而“此”,“彼”间有着联系“兴”我称它为高级的“兴”。有联系的“兴”也就是“兴”中包含了“比”的成份。正像《雎鸠》篇中将水鸟的情挚而有别起“兴”,同时来譬喻君子淑女间的“相与和乐而恭敬”。这样的起兴不是含有“比”的成份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