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联映春,清风雅韵几时还?

 江山携手 2015-10-10

  赵望进  梁   石          

 

        元宵节当天,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的专家走上街头,鉴赏春联。然而,对仗不工、平仄失调、别字频仍、嵌名混乱……随处可见的错误让他们忧心不已
      春铺千岭绿,联耀万门红。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俗,也是传统文化。写对联,品联韵,是许多老辈人最难忘的过年记忆。如今,淡淡的墨香慢慢散去,手写的春联少有踪迹,代之而来的是各种外表华丽却缺乏文化韵味的印刷春联,让浓浓年味打了折扣。

         满眼红联,几多风雅?
 


      

 

         2月28日,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的专家走上省城街头,共赏春联。只见家家户户的门楹被金光灿灿、毫无隽雅之气的印刷春联占据。乍看起来,耀眼迷人,略加品读,漏洞百出。细数着走访发现的种种问题,全国联坛十老、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赵云峰语气凝重:“一圈走下来,几乎半数春联都有瑕疵,着实让人吃惊。”

 


问题一:平仄、对仗不合联律。对联最讲究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特别是上下联句的最后一字,上为仄,下为平,忌讳上下皆平或上下皆仄。而街面上很多春联却毫不讲究。如某商店门柱贴联:“虎闹新年国运昌;祥年报喜信息频”,虽然书写颇有气势,但却对仗不工、平仄失调。从词性上看,“闹”为动词,“年”为名词,且上下两个“年”属不规则重字;在语法结构上,“新年”是偏正,“报喜”是动宾,对仗差矣。上联尾“昌”为平声,更是犯了联之大忌。

 


 


        对联的平仄,不仅表现在最后一字,而且上下联对应字的音韵也要协调,即联语节奏点上的平仄要相拗,这是联律之必须。而“新春新景开新运;华年华彩奏华章”一联中,“春”与“年”皆平,“景”与“彩”皆仄,属上下联对应字平仄失替。


 


        对联如同诗歌和音乐,非常注意节奏,上下联句语流的节律必须一致。而“合家欢乐迎富贵;内外平安好运来”一联中,“迎富贵”的音韵节奏是一、二,“好运来”的音韵节奏则是二、一,极不合拍。

 


对联的字数虽少,但词义不能重复,重复了叫“合掌”。如“福到华堂添富贵;财临吉宅永平安”,上联“华堂”与下联“吉宅”词义重复,犯了“合掌”的毛病。

        问题二:错别字明显。在印制的春联中,最普遍的别字是“宏”与“鸿”,“州”与“洲”,最常见的是将“添”字写错,把右下半部的竖心写成了“氺”。如“事业昌盛添锦绣;前景辉煌展鸿图”中,“鸿图”应为“宏图”。再如“兴业八方年年好;财通九洲滚滚来。”“四海财源聚宝地;九洲鸿运进福门”中,上一副的“洲”应为“州”,下一副的“九洲”与“四海”相对,应改为“五洲”。这样的错联,随处可见。

  


        问题三:张贴有误。春联为竖写,贴联人面对大门,右手边为上联位置,左手边为下联位置。走访发现,70%的对联上下联位置贴反。

  


        问题四:嵌名欠妥。嵌名联是在对联的叙述、描写中,巧妙地嵌进某些人物或者单位的名称,使表现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尽管一些商铺的嵌名联立意很好,但嵌字生拉硬拽,很不得体。如“雅阁盛世千家乐;瑞普新春万家兴”一联,将某单位的名字嵌入作为藏头,但“雅阁”与“瑞普”失对,上下联均有“家”字相重。

        传神之作?缺了神韵!

 
        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朴的文字、精练的语言、明显的节奏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表达深刻思想,无疑是展示作者情怀,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传神之作。


        “如今,铺天盖地、内容劣质的印刷春联已让传统的春联文化渐失神韵。这种‘快餐式’春联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它阻塞了个性创作的源泉,割裂了书法艺术与对联艺术的完美结合。”提起印刷春联“一统天下”的现状,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梁石不无担忧。

 
        当代的春联千联一面,缺乏个性。作为一种商业需求,一些印刷春联只重形式,忽略内涵。从墨色、黄色到金色,从单一的文字排列到各色的底纹、图画装饰,春联的纸张越来越好,印制越来越讲究,但绚烂的外表下,却缺了立意新颖、切合实际、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这样的春联往往一印便是数百万副,年复一年,内容陈旧,没有针对性和贴近性,一旦出错,影响甚广。有些企业免费赠送的春联,只考虑宣传自身形象,全然不顾联律最起码的规矩,不仅谈不上传播文化精髓,反而造成精神污染。

 
        在知识普及上,一方面是少数专家对楹联文化的研究日益精深细腻,另一方面是多数群众甚至很多大学生连基本的平仄要求都不懂。能结合实际编撰联语者,或者拿起毛笔书写春联者更是少之又少。一些群众只知过年贴春联可祛邪除灾,接福纳祥,却没有认识到一副好春联对提高品位、教育子女、激励家人的重要作用。为图方便,求快捷,他们花费几十元买来词义粗糙的印刷春联,不看内容,不分左右,随意贴于门上。甚至不少文化单位也出现对联词不达意、上下联贴反的低级错误。

        让写春联成为风尚!

 
        “贴春联是习俗,写春联是风尚,传统春联许多都出自名家之手,既编得讲究,又写得入神,可谓联墨双馨。在过去有文化的家庭,春联都是自己编自己写,把对新一年的祝福、希望甚至奋斗目标,都蕴藏联中。一副好的春联往往是主人品位的标志。有些提不起毛笔的人,总要请人书写,他们视手写春联为真正的墨迹,倍加珍惜。近年来,尽管各级书法楹联协会每年组织会员下基层写春联,但这种传统仍大有减退之势。”忆起手写春联曾经的辉煌,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望进感慨不已。

  


        手写春联濒临 “退出”历史舞台,文化奇葩在不经意间正被我们“遗弃”。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加强全民楹联教育,弘扬手写春联的传统。2008年6月,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成立时,赵望进便提出,从娃娃开始抓普及,以青年为重点抓提高,以联律为依据搞创作。中国楹联学会于2008年10月开始实施《联律通则》,还把2010年确定为联律普及年。

  


        以前,许多家庭非常重视让自己的孩子写春联。哪怕笔法稚嫩,写得歪歪扭扭,做家长的都感到光彩、骄傲,仿佛下一代的才华和希望已在春联中反映出来。而今,诸多青少年对《三字经》《弟子规》倒背如流,对楹联知识、书法艺术却知之甚少。针对此种现状,我省一些地方开展了楹联进校园活动。运城不少县市还专门编写了面向学生的对联知识教材,引导孩子认识对联,喜欢对联,创编对联,书写对联,一些中小学生成了熟谙平仄和对仗的小小撰联家和书法家。“学习楹联,对青少年扩展视野、开拓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好的楹联创作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其优美的语言、辩证的意境、协调的韵律和工整的书法,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高审美能力。”对于楹联教育的现实魅力,一位中学老师满怀期许。

  


        春联文化流传千年,涉及千家万户,恐怕没有一种文字艺术形式像春联这样普遍实用,深入人心。惟有形对意联,联墨相生,才能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