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楹联的起源
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集实用性和文学性为一体,雅俗共赏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形式。
关于对联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与古代贴门神辟鬼驱邪的习俗有关。最早的门神据说是<<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荼,郁壘。他们二位面目丑陋,勇力过人,有执恶鬼饲虎的本事,又肯仗义助人,于是便被人请作门神。早在南朝就有正月初一绘二人像贴户左右,以驱鬼魅的记载。
唐朝以后,门神逐渐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据说有一次,太宗李世民卧病,夜闻门外有鬼呼号,乃令该二将戎装伺立门外,夜果无事。此事传开,民间纷纷效仿。无奈真神难请,画像也奢侈难求,只好以名字代之,书于桃木之上,挂在门旁,谓之桃符。也许这就是门联的发端。
其后,桃符逐渐加入了祈福纳祥的内容。五代后蜀英主孟昶将对仗的联语写在纸上,贴在门上,从而产生了传说中的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至宋时,联语在文人墨客中已相当流行,留下不少对联佳话。
到了明朝,除夕贴春联已蔚然成风。传说有一年除夕,太祖朱元璋巡游民坊,见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遍贴春联,唯有一家不知何故未贴,遂上前询问,方知乃是一劁户,正为写些什么发愁。太祖灵机一动,大笔一挥,亲书一联道: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斩断是非根。
主人大喜。此后,茶馆酒肆,各行各业,均有符合行业特点的对联佳作出现。至此,对联与门神桃符彻底脱离:门神贴于门或供于龛,桃符挂于腰,对联则登堂入室,或施于门柱,或悬于厅堂,或见于佛寺,或题于书房,成为一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正所谓:
撑天拄地两行字,
纳古涵今一副联。
清朝乾隆年间,对联达到鼎盛。一些文人墨客乃至王公大臣,凭借其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深厚功底,将词语对仗,声律协调,整齐对偶等法则引入联语创作,写出了不少名联绝对,其内容也与时俱进,包罗万象。以纪晓岚为代表的一批联语大家,炉火纯青,脱颖而出,所撰对联,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或庄或谐,或鼓或吹,或和风细雨,或铁板铜琶,或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或指桑骂槐,发泄私愤。其中一些趣闻轶事,流传至今,成为百姓茶余饭后谈笑之资。
近代以来,对联更被仁人志士当作宣传革命,鼓舞斗志,唤起民众的武器。他们之中,不乏谭嗣同,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一类的领袖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对联空前普及,贴春联成了各民族的共同习俗。征联已成为央视春晚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之一。
2010年,中国楹联学会颁布<<联律通则>>,标志着对联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普及,更加规范的新阶段。
二 对联的种类和要求
对联是基于汉语一字一音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声律协调。
对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按内容来分,有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名胜联和谐趣联,谜语联,嵌名联等杂联。对联有长短之分。短的仅一二字,长的有几百字。按结构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回文对,数字对,集句对,集字对等,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2010年颁布的<<联律通则>>,一般来说,对联应符合以下要求:
字句对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词性对品。即上下联对应字词性相同,虚实相对;
结构对应。即上下联对应词语结构关系一致;
节律对拍。即上下联节奏音步和谐一致;
平仄对立。即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般遵循仄起平落和两两交替的马蹄韵规则。一联之内,或按古韵,或按今韵,不得混用;
形意相对。即上下联形式对偶,意义相关。
由此看来,对对联并非那么简单,还真得有点诗词歌赋的功底呢。不过,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实,和做任何事情一样,写对联,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兴趣,用心,并持之以恒。
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有一次,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谈起<<论语>>中关于饮食男女的话题,乾隆说色难二字不好属对,纪晓岚随口说道:容易。乾隆于是让他对对看。没想到纪晓岚却说:臣刚才已经对过了。乾隆一愣,随后一想,便哈哈大笑起来,连连点头称妙。原来乾隆的上联是:
色难,
纪晓岚的下联是:
容易。
二者对仗工整,语意相关,珠连璧合,可称绝对。您说是不是?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说,平仄不对呀。其实,纪晓岚用的是古韵。按古韵,难字是仄声,易字是平声。这样,此联的平仄关系就是:
仄仄
平平
完全符合仄起平收,即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及两两交替的马蹄韵规则。
照此来说,您以为对对联,难乎?易哉?
三 巧对数字联
数字联是谐趣联的一种。
数字在对联中很常见,但多为虚词,并无实义。譬如张三,李四,五丈原,七曲山,都是专有人名地名,所含数字,不可拆解,都无实义。再如五湖四海,形容地域广阔,并非特指某五个湖四个海。千秋百代,也并非真有一千个年头,一百个朝代,只是说时间久远而已。
含有虚数的对联,一般不叫数字联。
那么,含有实义数字的就能叫数字联了吗?那也未必。
如清人王士祯题扬州卞园联: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其中三,一都是实数。三山指的是京口附近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一草堂指的是诗人自己的住处。
再如清人黎士弘题九曲溪联:
九曲初通三岛近,
万山遥拜一峰尊。
九曲指九曲溪,万山泛指附近群峰,九,万是虚数。三岛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一峰指武夷第一峰--大王峰,三,一为实数。
但此二联都算不上是数字联,原因是这里的数字,虚也罢,实也罢,都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并没有数字联那种趣味性。
宋代大书法家,大文学家黄庭坚,有一次乘船离开九江。船夫是个少年,听说坐船的是位大文豪,便想难为难为他。于是向黄深施一礼,说道:我听说过一个上联,想来想去,就是对不出下联,能不能请教先生一下?黄庭坚心想,这有何难,于是满口答应。只见少年一边使船,一边慢悠悠地唸道:
驾一叶扁舟,荡二双桨,支三四片蓬,坐五六乘客,过七星滩,到八贤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黄庭坚一听,心里暗暗吃惊:没想到山村野夫竟有如此奇才。冥思苦想了好一阵儿,才慢腾腾地说出下联:
开二人小店,摆一张桌,放七八只凳,来三四买主,喝五两酒,吃六盘菜,付出十元还差九分。
话音刚落,满船人交口称赞,都说这数字联对得巧妙,恢谐,幽默,有趣。
话虽如此,此联毕竟只是娱乐性的文字游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如下面这副清末老秀才为两位背盐工写的挽联构思深沉奇特:
流一头汗,磨两脚茧,饿三餐饭,为四处难,养五口人,爬六县山,恨七沟八滩九道水,九九归一,小寒得一吊钱;
烧九棚炭,背八包盐,放七次排,遭六回险,算五个命,发四季烦,挂三儿两老一堂客,一一积九,大年哭九声天。
以上两联用了一到十等数字,看似很难,其实难点主要在后面所跟量词和名词平仄关系的安排。与长数字联相比,有些短联反倒更困难些。譬如,三光日月星,其下联就难倒过不少大家。原因是该联只有五个字,一个实数词三,后跟一个地位相当于量词的名词光字,最后日月星三字是三光的具体说明。这就限定了下联的数字只可能是四。而四字后面紧跟着的名词,也必须能总括最后三个字所说的具体内容,在语法上,起量词的作用。此联最后是郭沫若先生给出的:四诗风雅颂。郭老此联,巧就巧在风雅颂三字,表面上是三部诗作,实际上却是四部,因为雅含大小两部。此联对仗工整,语义相关,以三光喻诗经之光辉,可谓匠心独运。
四 对对联的好处
有人说,对对联是文人的事,与普通人有什么相干?其实不然。且不说弘扬传统那样的大话,就是茶余饭后,当作游戏,活动活动脑子,防止老年痴呆,也是大有好处的呀。
笔者曾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工作中接触过不少大学生,技术能力不错,文字功底偏差,写论文经常词不达意,废话连篇,不得要领。有一回,笔者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几则对联故事,颇受启发,于是建议他们学点联对知识,一来可以引起兴趣,提高作文水平,二来又能劳逸结合,舒缓脑筋。没想到几年后文章水平大有长进,效果蛮好。
这里不妨说几个科学家和大学生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华罗庚和苏步青是大数学家,可很少知道他们又是联对高手。1953年,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率科考团出访,团员包括数学家华罗庚,天文学家张钰哲,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生物学家贝时璋,语言文字学家吕淑湘等。长途旅行,不免困顿。华罗庚见状,口出一联道: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在座诸位于是兴致大发,却因思想毫无准备,加之此联隐含钱赵二位姓名,构思奇巧,颇有难度,竟一时语塞。正在沉吟之际,只见华罗庚抑扬顿挫地唸道:九章钩股弦。此联不但嵌入赵的名字,且提到《九章算术》这本古籍首次提出钩股弦定理这一伟大成就,与上联中所提战国时期三强韩赵魏相对应,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话音刚落,欢声四起,满座倾倒,倦意顿消。
抗战时期,南京有几所大学内迁四川成都附近。一年元旦,金陵大学男生在墙报上征联,上联曰:
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皆大有意;
此联调皮幽默,原想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女生开个玩笑。谁想女大学生们也不含糊,当天即回敬一下联,曰: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东,二小在西,两小无猜。
下联内容含蓄,对仗贴切,一时在两校传为佳话。
1932年,国学大师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国文系代拟新生入学试题,除作文外,又加一对对联的题目。
陈的上联是:孙行者。
下联标准答案是:
祖冲之。
结果只有一人对上,其余对得好的,如胡适之,王引之,也得满分。原因是,孙,胡,王都是姓氏名词;行,适,引皆为动词;者,之皆是虚词。不懂联律规则的考生答案则五花八门,诸如唐三藏,猪八戒,甚至王八蛋之类都有,让人哭笑不得,当然不能得分。
此事当时引起很大风波,有人责怪陈不该搬弄旧时文人的玩意儿,陈不得已写信公开作答,详论以对联作题的四大好处:一可测验区分虚实词及其应用能力,二可测验能否分辨平仄,三可测验读书多少及语汇贫富,四可测验思维逻辑。一言以蔽之,题目虽小,却能测验学生多方面语言文字能力。此论一出,读者皆以为然,事态于是平息。
听了上面三个故事,读者是否有所启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