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源流概况

 三才855 2015-10-11

陈氏源流概况

木有根本,水有源流,人忘祖先,如马如牛。据史料考证,我陈氏家族世系共延续151代,历时4700余年。陈氏属皇封“天下第一家”陈的旺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繁衍昌盛,先祖众多,错综复杂。上杭旧县开基祖陈千一郎公(满公世系91世)系福建汀州庄陈魁公(满公世系84世)第七代孙,其源流是:陈魁公第五代孙陈梅山公(满公世系89世)由褔建宁化石壁寨陈德村迁上杭县丰朗塘背开基;梅山公孙千一郎公移居上杭县城胜运里石牌前,后徙居杭城天王寺前,公元1306年再迁徙旧县为旧县陈氏始祖。

(一)、陈姓的由来。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才有姓陈的?三皇五帝中的舜是陈姓的血缘先祖,舜治天下,盛世太平。舜帝的第三十四世裔孙妫满公,助周灭纣(即商纣王)有功,周武王把长女太姬许配为妻,并把陈国归辖于他,谥号胡公,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以国封姓。妫满公便是受姓始祖,也就是陈氏第一世,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受姓史。东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攻打陈国,陈国国君闵公被害,陈国灭亡。满公二十世孙妫衍(陈国闵公之长子),避楚迁居陈留郡(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改以故国陈为姓,是为中国陈氏定姓永传之始。因此,从公元前478年开始,中国才有姓陈的,陈衍就是我们的立姓始祖。

(二)、义门陈的含义。

义门陈应是思想行为,指忠义、仁义、孝义、礼义、德义等方面。义者,事之宜也;门者,家族也。思想行为符合封建社会标准的家族,都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当时,全国被旌表为义门的姓氏有七、八十家。唐僖宗于中和四年(884年)撰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的门联,旨在赞誉义门陈家族成员的优秀人品和字精神。南唐昇元元年(937年)诏立义门。宋太宗于淳化四年(993年)御书至公无私。诸如此类对陈家赞颂之词,历朝累代不胜枚举。义门陈陈家之光荣也。

(三)、颇具影响的始祖。

认识了受姓始祖妫满公、立姓始祖陈衍后,我们再来认识颍川的始祖。因为我们的祖先都是河南颍川搬来的,因此很有必要认识他。颍川的始祖叫陈实(满公世系43世),字仲弓,东汉颍川许昌人。实公是中国最有名的善人。他品德极端高尚,为人们所称颂。汉语成语词典中有个梁上君子的成语,讲的就是陈实为人厚道的故事。有天夜晚,有个贼人到实公家里想偷东西,爬到屋梁上,被实公发现,实公没有打他。实公叫家里人前来,说,这位梁上君子本来也是好人,学坏了才去偷盗,你们要引以为戒。实公保护他从梁上下来,还送他钱,叫他以后改正。陈实生于公元104年,卒于公元187年,寿年84岁。陈实为满公42世孙,曾被皇帝追封为颍川侯。在东汉桓帝时,陈实为太丘长(相当于今之县长),故子孙称他为太丘公。福建各地的陈氏,其先祖无论迁自何处,其源皆出于颖川。台湾的陈氏也绝大多数出于颍川,今台湾所有姓陈的推陈实为共祖。台北市宁夏路陈氏大宗祠德星堂,便是全台陈姓人奉祀陈实的地方。在东南亚各国华侨陈姓人中,也是颖川陈氏居多。

陈伯宣之孙陈旺是义门始祖,进士及第。于宝历、太和年间(817—832年)率全家四代,择地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为德安义门陈氏之始祖。义门陈氏治家十分严格。第三任家长陈崇主持制订《义门家法三十三条》以经济问题为中心,包括推举才能出众的成为家庭最高当权者,按屋级管理设立各田庄的负责人,后又制订《义门陈家范十二则》、《家训十六条》。这些家族的法规,成为义门陈氏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而消化了内部矛盾,增强了凝聚力。从此,旺公一脉人丁兴旺,耕读传家,孝义相处。创造了332153900多人合族聚居的世界家族史传奇,有鸣锣吃饭、百犬同槽等真实故事,屡受朝廷旌表。陈氏家族以义门之名闻于朝野。

旧县陈氏的入闽始祖是陈魁公(84世),入杭始祖是梅山公(89世)。旧县陈氏的开基始祖是千一郎公(满系91世,旧县一世祖)。如果以颍川始祖陈实为第一世,与我们靠得较近的世系是:

四十二世    魁公    生子五:昆、仑、嵩、岳、峰。

四十三世    嵩公    生子三:铨、锡、钦。

四十四世    钦公    生子二:俭寿、爵寿。

四十五世    爵寿公    生子五:仲四郎、仲五郎、仲六郎、仲七郎、仲八郎。

四十六世    仲八郎公    生子五:梅山、梅宗、梅嵩、梅佐、梅安。

四十七世    梅山公    生子三:百一秀(华)、百二进(毕)、百三郎(晕)。

四十八世    华公    生子七: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

四十九世    千一郎公    生子四:日新、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

(四)、魁公、梅山公和千一郎公传略。

汀州庄始祖陈魁公,其父陈元,生九子,魁公排行第七,故有九子分九州,七子到汀州之流行语。魁公字参琉,为义门始祖旺公的九世孙(实公之41世孙),宋进士,北宋中期任汀州知府,为当时汀属八县(长汀、上杭、永定、武平、连城、宁化、清流、永安)的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元1063年,适逢义门大分庄,魁公分得汀州庄,遂带家口97人入迁汀州。魁公妣李氏、刘氏,生有五子:昆、仑、嵩、岳、峰,号称五山,为五大主系脉派。为避兵祸,他们迁居宁化石壁寨陈德村,繁衍生息百余年后,五公后裔又辗转分迁福建各地、广东、广西、江西、浙江、四川、贵州等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地,现有人口数百万。陈魁公不愧为江州义门世家的一位伟大人物,汀州庄堪称陈氏家族史上的典范。先祖魁公逝世后,原葬长汀城内塔岭,今长汀师范附小,后因建设需要,迁葬长汀县化肥厂后山。

梅山公是魁公五世孙,仲八郎公之长子。梅山公系南宋举人,曾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太守。南宋末,元兵南下残杀汉人,梅山公因郑舅氏先迁入上杭,他辞职后也由宁化石壁寨陈德村迁居上杭丰朗塘背。梅山公妣郑氏十四娘、庶妣金氏二娘,生有三子:百一秀、百二进、百三郎,即华、毕、晕。梅山公逝世后,原葬于丰朗龙颈里伯公凹对面岗上,后又迁葬赖坑塘。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营造果林场,当地嗣孙将梅山公坟迁移至梅山公祠后龙山上。八十年代初,旧县千一郎公嗣孙曾几次到丰朗与当地宗亲共商更修族坟之事,未得到同意支持。1984年仲冬月,经族人研究决定设银牌在本乡龙头岗大圳面上新建梅山公夫妇地坟。

千一郎公是旧县陈氏的开基始祖,公元1306年从杭城天王寺前迁入旧县。千一郎公为梅山公长孙,百一秀之长子,妣游氏六十四娘,生子有四:日新、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千一郎公为旧县陈氏一世,我们现在的辈分就是千一郎公始排下来的。千一郎公逝世后,原葬龙头岗田鸡湖,1978年地坟又迁至龙头岗大圳面上山坡地。旧县极大多数陈姓又是千一郎公长子日新公发出来的。千一郎公还有三个儿子是他的第二个夫人宋氏所生。次子念二郎、三子念三郎迁居建宁;四子念四郎在杭城开基。日新公是他的第一位夫人游氏六十四娘所生。日新公(旧县二世)妣江氏七娘,庶妣吕氏四娘,生一子:师保(旧县三世)。师保公生四子:庆甫、庆成、庆安、庆旺。庆成(四世)公生二子:宗甫(诒燕堂)、景通(敦本堂)。

要寻根问祖,必须对家族的起源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大致了解。追宗敬祖,了解历史,就是要承传先祖的美德,体会先祖迁徙之艰辛,创业之艰难;弘扬先祖的忠义之范、和谐之盛、文明之优、教育之先、风气之美和义传之广的精神。不忘先祖的昨天,珍惜幸福的今天,展望美好的明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让我们与时俱进,扬帆起航,为家乡的繁荣和昌盛锐意进取,再创辉煌!

二、旧县陈氏村庄概况

旧县位于上杭北面、汀江东侧,相距杭城五十华里,这里四面环山,旧县河由北向南汇入汀江。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至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上杭县址设在今日旧县全坊村,故得名旧县。陈千一郎公(91 旧县一世)在旧县开基以来,旧县的陈氏家族就聚居在河的东西两岸,分为河西、河东、龙溪三个村庄,后还有散居在铁东、铁场、夏角龙等村落。至今繁衍裔孙二十六代,现有人口七千余人,大学以上文化689人。不含历史上外迁江西、浙江、广东、四川、云南、贵州、台湾及福建省内等地的裔孙。旧县山青水秀,民风纯朴,风景恬静,素有八景之称:福清庵、仙师岸、萧何堂、永丰宫、捡窖石、金鸡凹、九曲峡、百钱石。东有直指云天的扁山崠,海拔1280米,为旧县的最高山;西有正在开发金、铜矿的紫金山,黄金年产量达十几吨,为中国最大的金矿之一;东南方有风景秀丽的九曲隔的方言)。九曲隔九曲九弯,山高林密,到处是悬崖峭壁。旧白公路弯弯曲曲直达白砂镇,九曲小溪逶迤曲折向西流入旧县河。九曲隔内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奇特景观,如天字地关公捋须猴子戏蟾蜍燕子岩雄犬牵胎穿山窿仙人献掌等等。未建旧县大桥之前,河的两岸人们靠摆渡来往(两条渡船在百钱石摆渡),十分繁忙。曾有文人墨客望景生情挥毫作对:两船如梭描绘江中锦绣,一峰似笔书写天下文章。三百多年前,旧县曾有一个语口渡,相传北宋某皇帝驾至旧县时,看到两岸摆渡如梭、笑语声声,于是顿生赐情,下驾亲笔御书语口渡三字。后人将其刻在石碑上,至今尚存。时过境迁,如今205国道和永武高速公路横贯旧县境内,河上架起七座大桥,交通十分便利。河里建有五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4650 千瓦。旧县河两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一年三熟。

千一郎公第四代孙宗甫公(95 旧县五世)于1450年建诒燕堂2008年重修),弟景通公(95 旧县五世)于1460年建敦本堂2005年重修),两堂相距约六十米;第六代孙守洋公(号旧山 97 旧县七世)于1560年倡乡人建玄帝宫于岩子前,继自建妫芳祠于岩子前。玄帝宫1842年因洪患被毁,1849年第十六代孙元复公(107 旧县十七世)倡捐复造更名为永丰宫。五百年来玄帝宫(永丰宫)一直为旧县的标志性建筑和人文景观。

 三、上杭旧县陈氏祠墓及宗风

 满公世系第八十九世陈梅山公孙千一郎(91世)公由丰郎塘背迁往旧县(约1306年)为旧县开基始祖,至今繁衍26代,聚居旧县裔孙现有人口约七千余人。裔孙在历史上外迁浙江、江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地及福建省内的甚多,千一郎公第四代孙宗甫公于1450年建诒燕堂,弟景通公于1460年建敦本堂,两堂相距60米左右。民国十八年即192969日(农历五月初三日),毛泽东、朱德、傅柏翠等革命领导人曾在敦本堂西厢房开会。两座祠堂于文革期间的1967年拆除,所拆木料、砖、瓦片等用于新建河东小学。2005年重建敦本堂2008年重建诒燕堂。千一郎公第六代孙守洋(号旧山)公建妫芳祠于岩子前。

梅山公墓地在丰朗,为便于梅山公裔孙每年祭扫纪念,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族人研究决定,在本乡龙头岗大圳面上(旧县中学背后龙山)新建梅山公夫妇、百一秀夫妇合墓地坟一穴(均设银牌),辰山兼巽。1978年旧县中学校址择定龙头岗茶子坪时,我宗亲遵照人民政府通知把旧县一世千一郎公夫妇、二世日新夫妇、四世庆成夫妇合墓地坟迁移至梅山公地坟右侧合葬。旧县三世师保公夫妇地坟于1566年由石燕坑(石院)水口迁葬九曲隔狮牯塘(呈虎形),1724年甲辰年10月初1日重修卯山兼甲坟。旧县五世宗甫公地坟约1510年迁葬馒头山(蟾蜍形、坤山),旧县五世景通公地坟约1505年葬细冈尾(灵龟形、丁山兼午)。

旧县陈氏的优良宗风是:

重视教育,注重德教,热爱家乡,乐善好施,热心办公益事业,尊老敬贤好客,尊重女性,家族和睦与他姓平等共处。

四、诒谋燕翼炽昌万代

建造宗祠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一脉,其历史源远流长。

陈氏远祖为舜(皇帝九世孙)。旧县陈氏源于河南颍川陈氏宗派(其血统为正统的大舜后裔)。旧县开基陈氏始祖是千一郎公(系入杭始祖梅山公长房长孙)为梅山公后裔中最兴旺的一族。

诒燕堂于明朝前期由千一郎公后裔宗甫公及其子福宸公、福宽公所建。祠堂山龙来脉蜿蜒曲折、盘旋逶迤而至,水源去势由北向南,延绵奔腾湧来,天然体势气象雄伟,实属地灵人杰之风水宝地。五百多年来,宗甫公后裔财丁兴旺,人才辈出,事业有成。诒燕堂亦成为其后裔联宗祭祖、缅怀先人、激励后辈的载体;外出宗亲思乡恋故、寻根问祖、感恩先人的依托;长久维系宗族情义、同根血脉、同源人文的纽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诒燕堂被无辜拆毁,而后又饱经风雨剥蚀,原祠堂只剩几处残垣断壁。众宗亲目睹其全非面目,无不深感愧对列祖列宗,切盼早日重建诒燕堂,以慰籍先人在天之灵。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国泰民安。趁重建诒燕堂的成熟时机已到,各房宗亲推荐代表共商重建事宜,于2008年农历2月正式成立了《旧县陈氏宗甫公后裔重建诒燕堂筹建委员会》及其领导小组,并随即开展各项工作。重建期间,筹委会及筹建领导小组先后开过十多次会议,认真商讨重建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办法。两年来,筹委会及领导小组成员始终任劳任怨、知难而退、不计得失;各房宗亲踊跃积极参与、慷慨解囊、建言献策。正因如此,新祠堂才能矗立于旧祠堂原址之上。遵照各房宗亲的意愿,新诒燕堂保持了原旧诒燕堂的身架坐向、山头方位、建筑模式。唯有用地面积略小于旧祠堂而已。

新祠堂仍有待续工程,还望众宗亲继续同心同德,捐资出力,使之日臻完善。

重建诒燕堂之念系启迪后裔不忘木本水源,并祈求先人托福后裔,庇佑其兴旺发达,光宗耀祖、彪炳千秋。

诒燕新祠华堂落成之日,便是重振宗风起始之时。愿宗甫公后裔饮水思源,传承宗风,诒谋燕翼,炽昌万代!(以上碑文由后裔十八代建宽谨撰)

五、重建敦本堂记

惟我祖祠敦本堂,古名油坊,是景通公手所建也,坐未山兼丁,前朝鸡岭,一望平川,后枕龙岗,四山拥翠,局势辉煌,地灵人杰,是以英才辈出,济济跄跄。

乾隆癸酉岁(公元1753年),嗣孙始行修茸。百余年后,风霜摧剥,墙垣倾圮。光绪辛巳岁(公元1881年),嗣孙善球等倡议重修,集资建筑,庙貌焕然。再阅数十年而至宣统己酉岁(公元1909年),嗣孙家达等建议改换樑木,重塑神主,尊梅山公为始祖,以景通公配之为本祠一派之祖。迨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因受时局影响,神主被毁。嗣裔家鋆倡议,改换栋梁,新立神主。后在十年动乱岁月,庙宇全被拆毁,垦为农地,令人触目伤心。及至1982年秋,族人为荣等,在原祠花台背之十来米基地上,草草建成土瓦结构简陋房子。几经风雨侵袭,遂成为破朽不堪之危房,族人莫不摇头叹息,愧对祖宗恩德!去年春祭众嗣裔目睹此状,一致提议要赶快原地重建!于是在各房宗亲带动下收回了原祠基地,新祠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基础,琉璃瓦覆盖屋顶,重塑神主。并由理事会发出倡议书凡我族人不论居住在海内外均应出钱出力,勒碑纪念。献资万元以上美金者,在祖祠大门首单独勒碑镌刻其生平业绩永留纪念。

饮水思源,追报宗功祖德。齐心协力,重建敦本新祠。在宗亲一致辛勤努力下,克服多重困难。工程从去秋开始,至今业已完成。兹当大功告成之日,爰述重建经过于此。

六、妫芳祠

妫芳祠是梅山陈公第八代孙旧山公所建,始建于明朝中叶,1713年至1716年略修,1731年冬扩修。此祠堂座落于上杭县旧县乡旧县河东岸,右倚龙头榕树岗,大门前左侧十余米外原建有一座三层古塔玄帝宫(旧山公倡建)。古树、古塔相衬,绿水门前流淌,环境极是优雅。

妫芳祠既用于每年祭祀先祖,同时又作为陈氏后裔科考习文的场所。旧山公还置许多儒租田产,以助后裔读书所用。妫芳祠曾在1918年设过旧县育德高级小学;1942年,日寇飞机轰炸杭城,省立中学曾迁此地办学。妫芳祠集祭祀、育人为一身,作用不可磨灭,她是先祖旧山公尊宗敬祖,热心公益,济困助学崇高品德的见证。

妫芳祠大门有一幅对联:鸢鱼达化成飞跃,山水朝宗见知仁。这是旧山陈公美好心愿的最好表露。

供稿人:上杭县旧县陈氏宗亲理事会

201012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