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又称汉水,中国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秦岭南麓,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全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河源至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属盆地峡谷相间河段。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为丘陵和河谷盆地;钟祥至汉口为下游,流经江汉平原。 (汉江在源地名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在历史上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江流域较大的支流有褒河、任河、旬河、夹河、堵河、丹江、南河和唐白河等。 汉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0多毫米,具有自上游向下游逐步递增的趋势。其中上、中游地区属少雨区,下游进人江汉平原,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100毫米。降水时间变化上,具有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全年中7月雨量最多,并经常发生大面积暴雨,主要雨区位于堵河、南河、丹江和唐白河,雨量强度大,地区集中。 汉江流域的地层自三叠纪末期的造山运动后,不再受到海侵。侏罗纪时,本流域低洼地区成为内陆湖泊,有砂岩和页岩的沉积。侏罗纪末期的造山运动在本流域非常剧烈,完成了本流域地貌的大轮廓。白恶纪时,只汉中盆地略有沉积,其余为侵蚀区。白恶纪末期造山运动使地面上升,发生褶皱与断层,造成很多盆地与地堑,沉积了第三纪红色岩系。发生在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本流域整个地面隆升,秦岭、巴山、荆山、大洪山、大别山等均重新上升为高山。至此,地貌基本形成。 (汉江地质结构示意图) 汉江干支流的航线很长,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70多个县市,在区域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方面,曾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汉江在2000年前已是湖北、湖南和四川、陕南向中原运输贡赋的要道。 今老河口市,在西周时为古阴国,春秋属楚。秦置酂县。北宋置乾德县,熙宁五年(1072年)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取“光大王化”之意为名。 由于光化县城傍汉江而立,汉水流经于此时水流易冲刷左岸(东岸),导致县城因河水冲刷而多次发生的崩岸与迁徙。其原因在于该河段河谷较宽广,河床浅,洪枯水位时水面宽度相差几十倍所致,导致汉江河道经常左右改道。(伍子胥过汉江一夜愁白头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仙人渡) (据《正德光化县志》记载:“前汉酂侯萧何,沛人。高帝论功行封,何功最先,五年正月丙午,封酂侯,食邑8000户) (老河口汉江东岸) 明洪武初年,在宋乾德县城之北再筑光化新县城,位于宋家营一带,但新城西墙仍受到汉水冲刷。正德九年(1514年)修筑砖城后,才得以稳固。“嘉靖三十年,汉水泛溢,城坏。修完未几,四十四年,复圯。”隆庆六年(1572年),县城遂向东南移动到旧城东南之三里桥依阴城镇另建新城,初名阜城街,又称北集街,即今光化办事处,在古阴城镇稍东。1945年县治迁老河口后,习称光化老县城。光化县城移至今光化镇后,与汉江岸相距里许,不再受到洪水直接冲刷。但洪水仍不断冲刷县城西南方向上的河岸,康熙乾隆年间,汉江涨大水,“邑西新集冲没逾半”(《湖北通志》)。新集冲毁后,又在邑西南八里处另建新镇,新镇即今老河口市区。雍正三年(1725年)定名为老河口。新镇虽地处汉水故道之口,但还是受到洪水威胁,护城土堤“屡修屡圯”。道光十二年(1853年)秋大水,新镇堤即“崩塌无完址”。但县城却再没有迁移。 (老河口过去号称“七十二条街,八十三道巷,二十二个码头,三十余个钱庄,十八个会馆”) (过去的老河口既有过商铺云集的场景,也出现过千舟万楫扬帆起航的壮丽景观) “过了五陡连三坡,就见河口金银窝;石化街、保康县、河口赛过金銮殿,此处若有两间房,叫我出国也不干”,这就是过去人们对老河口的真实写照。 过去,汉江的航运以老河口为界,因上游多山,水流较急,故上下游的船不一样,货物至此需要换船,老河口遂逐渐取代新镇而成为汉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在陇海铁路通车宝鸡以前,上下游的货物均要在此进行汇集。故至清嘉庆年时,老河口已是 “人烟稠密,五方杂处,百货交集,商贾辐辏,烟火万家的富庶之区”,成为商业繁盛的鄂西北重要商埠。此后,随着铁路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汉江航运才逐渐衰退,老河口也失去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与南北重要水陆空物资流通集散地的地理优势,才逐渐没落下来。 (老河口中山公园) 近年来,老河口市应急谋远,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显著加快,以新城区、新园区、新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将城市格局由中小县城提升为大中城市,这是53万老河口人的共同愿景,也是老河口向大中城市迈进的时代序曲。 ![]() (建设中的老河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