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沽记忆】时近金秋,说说汉沽“新马太”

 汉沽老潘 2015-10-11


时近金秋,说说汉沽“新马太”(后附30张汉沽乡村老照片)

                                                 2015-09-13 冯  伟 

汉沽“新马太”,分布在汉沽城郊,纯属咱家乡土造。它们是大田的新立村、马杓沽,以及茶淀的太平村。


【汉沽记忆】时近金秋,说说汉沽“新马太”

(后附30张汉沽乡村老照片)

文/冯 伟

早些年“旅行热”刚兴起那阵儿,乐观豪迈的汉沽人被问及去哪玩儿时,常常自我调侃:去“新马太”呗!田野肥沃,鱼塘宽阔,空气真不错!!

其实,此“新马太”非彼“新马泰”,均分布在汉沽城郊,纯属咱家乡土造。它们是大田的新立村、马杓沽,以及茶淀的太平村。

这三处风情小村,哦不,应该是四处,马杓沽有大、小马之分。其历史都比较悠久,颇有些说道。不过茶淀的太平村在2011年前后因城镇建设拆迁而不复存在了,多多少少为汉沽人美丽的“新马太”情结留下了一些遗憾。

今天,小编就跟您叙叙汉沽“新马太”的过去和现在吧。

先说新立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相继在华北占领区接管和开办了一批以掠夺农业资源为目的的农场。1941年,一些为日本“军谷农场”开垦荒地的华人劳工,移民到今天新立村这个地方聚居生活,并建立了村名带有殖民色彩的“垦华村”。1949年北平解放后,经时任北平市市长聂荣臻批准,在宁河县划出一块“飞地”,建立北京清河农场。同时动员该村村民迁至芦台福利村。1956年因交通不便,又迁回原址。至1958年建成,并改称新立村,含重新建立之意。当时属宁河县五区大田庄乡。1961年随大田庄乡(公社)划入汉沽。1967年又移部分村民至营城公社开荒建“五七”村。


新立村作为一个早期移民村,村民的口音为汉沽人所津津乐道。对方言文化颇有研究的汉沽作家王雅鸣介绍,汉沽方言统属冀鲁官话保(定)唐(山)片中的蓟(县)遵(化)小片,极少数移民村或多或少仍保持着原籍的特点,如孟瞿阝村、新立村带有天津葛沽及河北黄骅、盐山等地的方言。

新立村紧邻汉沽城区,北至芦前村,南至供电局,西至原大田镇政府,东至宁河县。村落呈三角形。村民居住的房屋,多为1976年地震后重建的砖木结构平房。据近年来的资料统计,全村293户,人口824人。村经济以水面养殖为主,现有耕地763亩,其中粮田60亩,菜田104亩,果园179亩,水面养殖420亩。村办工业有汉沽渤海针织厂、新立皮鞋厂、塑料制品厂、灯具厂、旅游鞋厂、永兴石膏厂等。

新立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较好的发展基础。2014年新区领导来该村视察时,就曾要求,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通过设施农业、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生活。

再来说说“二马”。

大马杓沽村,简称大马。建于明朝初年,原称“马车沽”,以车姓立庄;又因蓟运河每一道弯为一沽,而缀“沽”字。到了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乡绅以忌讳财富被马车拉走而改称其为“马杓沽”。后在该村西面派生出小马杓沽,随之以对称改为今名。清代属宁河兴义里二保,村内设有渡船一只。民国年间属宁河县五区寨上镇、五区芦家乡。1953年属宁河县大田庄乡。1961年随乡(公社)划入汉沽。1966年称先锋大队,1976年称今名。


大马杓沽村位于汉沽街西部,北至津汉改线,南至蓟运河,东至下坞村,西至小马杓沽村。全村共有人口630人,238户。辖区面积1258.1亩,现有农业耕地482亩,其中蔬菜204亩,玉米60亩,大豆20亩,果树79亩,棉花种植面积12亩,淡水养殖面积92亩,其他用地15亩。村内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土地集体发包。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马杓沽村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草莓种植和观光旅游产业,已成为拥有近百个温室大棚的特色旅游村,特别是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平均每周可接待游客四五千人。该村还利用100亩荒地,引进了盆栽蔬菜。在永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很多类似盆栽草莓的盆菜,苦菊、生菜、芹菜等家庭常见蔬菜在盆里长得郁郁葱葱,真正做到了绿色无公害。

小马杓沽村,简称小马。建于明末,民国初年有大马村民迁此建村,故名小马杓沽,系大马杓沽村分支的小村。清代从属宁河兴义里二保。民国年间属宁河县五区寨上镇、五区芦家乡。1953年属宁河县大田庄乡。1961年随乡(公社)划入汉沽。1966年称红岩大队,1976年称今名。


小马杓沽村位于汉沽街西侧,紧临蓟运河,北至唐津高速,西至大马杓沽村。村落略呈正方形,民房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全村239户,人口644人,辖区面积1534亩。耕地面积449亩,其中玉米50亩,蔬菜152亩,草莓70亩,葡萄140亩,其他37亩。村经济以蔬菜、水果种植业为主。

2011年,小马杓沽村建立了滨海新区金湾设施农业科技产业园,设施农业迅速发展,成为了以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2014年小马金湾设施农业科技产业园游客达到8万人次,旅游收入1200万元。在2012年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评定中,小马杓沽村被评定为三星级旅游村。来这里,住水岸别墅、农家小院,吃大锅熬鱼、炖鸡,果蔬采摘、垂钓鱼蟹,围篝火野炊,睡火炕。远离城市喧嚣,浸染村风民俗,养清心蓄锐气,举家出行,其乐无穷。

最后说太平村。该村始建于解放战争中的1947年,当时躲避战乱的难民流离迁徙,来此定居,因地处偏僻,没有战火纷扰,加之村民切盼能过上太平无忧的日子,所以定名为太平村。

1948年2月,河北省茶淀难民合作农场在太平村附近筹建。1950年3月5日,太平村王炳文成立农业常年互助组,为汉沽最早的农业互助组。1953年划归宁河县五区茶淀乡。1957年随乡划入汉沽。1966年称永斗大队,1976年改回原名。

太平村撤销前,有耕地559亩,主产水稻、小麦,兼种玉米。村办工业有富民饲料加工厂。2011年太平村撤并到茶东村,村民迁入茶淀馨苑小区居住。如今原太平村村址,是茶淀工业园的一部分。


这里还要提一下2007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原太平村村民冯香岺。冯香岺5岁时随母改嫁。她不忘母亲临终前的嘱托,与继父相依为命。为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15岁的冯香岺辍学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为家里挣取微薄的工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知道父亲舍不得把自己嫁出去,便打定主意招女婿。这使善良能干的冯香岺错过了不少好姻缘。直到1978年才与外地一位高姓小伙子喜结良缘。冯香岺从不在自己身上乱花钱,但对父亲却非常舍得,一年四季吃、喝、穿、用样样齐全。1997年,继父骨折住进医院,冯香岺每天把饭菜从10公里外的家里送来,并对继父体贴入微的关心照顾,使老人深受感动。2005年冯香岺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她的家庭也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07年,她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9年,获评“海河骄子”评选提名2012年又获天津市“热心慈善老人”荣誉称号。

【福利】汉沽乡村老照片

特别感谢摄影家俞泽良、周连义诸先生为保留汉沽乡村原始风貌作出的卓著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