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教育体制的不均衡。即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自己形成的。其它的不说,就说人事分配来说:城区学校分配教师与农村学校分配的教师是有很大的差别。学历越高的新教师都分配到城区学校,学历低的新教师一般分配到农村学校,首先就造成了教师队伍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再说老师的学科配套来说,也是严重不均衡。城区学校可谓人才济济,每个学科都有多个熟手;而农村学校却经常是学科不配套,不是应有学科教师不足,就是缺学科教师。造成某些学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或新教师一到就改行的、或者被迫成为“多面手”,学非所用,“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者甚至教了十几年的某学科,也因工作需要而改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农村学校在学科教师相当缺少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教师超编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过去几十年来,学校教育资源均是由教育的主管部门之一——教仪站负责分配到各个学校。一般是首先满足城区学校,而农村学校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甚至得不到。而下一年有分配又是如此重复,年复一年,城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断上档升级,而农村学校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农村学校的知名度可想而知了。作为学生家长,都是想自己的孩子成才,有出息,自然在选择各方面条件都要好的学校来就读。况且有领导在学校发展问题上讲过:要“锦上添花,不保护落后。”明显地反映出主管领导对农村学校的不重视(不便于说成是歧视。领导嘛总是会“顾全大局”的,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和审视问题的)和资源分配的不重视。好象这些落后学校是由于学校领导的不善经营管理,教师的不爱岗敬业造成的一样。
三是地理位置造成的不均衡。城区学校有的是几十年的名校,或因地理位置在城区,各方面都方便一些。而农村学校往往因其地理位置偏避,交通不便,有的城区甚至还不有这样的学校存在,谁会将自己的孩子送于已不便的学校去就读呢?就只有当地的没有经济能力选择学校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样的学校来就读,况且其目的也不明确,要求也不高:把孩子关倒,混大身子,将来能减轻自己的劳动压力。而城区学校的学生家长送孩子就的目的很明确,要求也与农村家长的目的不一样:能读到哪里算哪里、多少学点知识,将来就业方便些。由于家长送孩子就读的目的不一样,就直接导致学习结果的不一样。因而反映出教师“教育水平、教学能力的不一样”,得到的评价自然就不一样。“城区教师教育水平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水平低下。”可以说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付出并不比城区教师的付出少。但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家长送孩子就读的目的不同,最后得到的评价烔然为是自然的。农村教师是费力不讨好。这自然又是一个不均衡——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均衡。
四是待遇不均衡。同时毕业相同学历同时就业的新教师,在分工时,因社会背景不同,分别在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就业。若干年后,两者的差别是相当大的。城区学校的职称早已比农村学校的职称高,工资比农村学校教师折工资高出一长节;城区学校教师的住房早已比农村学校教师的住房宽敞了很多,况且农村学校教师的住房还不姓“私”。名誉上也比不上城区学校教师,在城区学校工作的教师,有可能已经是市级、省级优秀教师甚至国家级优秀教师等,而身处农村学校的教师还有可能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在农村学校依然是默默无闻,可是经过“操作”,调到城区学校或城区学校附近学校不久,就提升为学校干部甚至提升为学校校长等情况不是没有出现过。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呢?是农村学校教师确实在教育能力水平上比城区学校教师要差一些呢还是其它原因。我想可能其它原因的成分要多一些吧!首先:职称指标的分配不公正。过去十年来,农村学校一般没有分配有高级职称指标,而城区学校一直都有高级指标,职称上,农村学校教师自然要比城区教师“落后”(近年才开始向农村学校投入少量高级指标,给农村学校教师带来一丝希望);住房分配不公正。教育局统一修建几期福利房时,都只有直属学校教师才有资格分得,后来才是学校校长才有资格。当房价已成天价了(对农村教师而言),才有一般教师的资格。这时农村学校教师有几个有能力购买?再说住房公积金:国家开始实施住房补贴金不久,城区学校教师就享受到了党的阳光照耀,而农村学校教师呢,却是迟迟接受不到党的阳光。“十里不同天”的天气现象是自然现象,可是,同一个教育局长的领导下,却有不同的待遇,这恐怕不是“自然现象”吧!
五是生源的不均衡。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硬件等方面长期与城区学校有较大的反差,以及学生数量上的差别,造成“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和某学校今年考上高一级学校人数少”等现象,导致学生家长认同“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下不高和本地学校的升学率差”,将自己的孩子转到城区学校这些学生生源原本就富余的学校去就读,尤其是学习成绩好的和较好的学生家长更是出于看到“孩子有出息的的可能”了,便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孩子较到“升学人数多的学校”去就读。当有人问起农村学校的老师:“为啥子这些学生要转走”时,可以说农村教师有口难答,心中有许多的无奈与心酸及至于心寒。城区学校对这些学生的到来一概不拒(既能收取这些学生的择校费,学校增加收入,还能增加升学人数,何乐而不为呢?谁又会拒绝呢?)。农村学校可就悲惨了。好不容易培养点苗子出来,结果为他人作嫁妆。……
那么应当怎么样来解决以上问题,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呢?
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在制订各种政策时,应当从所辖区内所有学校的整体情况出发,而不是以点(直属学校)带面;对全局各校教师师资情况应当是十分清楚的。把“均衡教育”讲在嘴上,写在里,而落实不到行动上,最终还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真正实施均衡教育,对广大农村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也是非常有得的。毕竟受教育者的大多数是在农村。这里不是说城里人的综合素质就一定高,农村人的综合素质就一定低。而是说
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在城区教书和在农村教书一个样,在城区学校读书与在农村读书无多大差别时,教师怎么会介意自己在农村教书还是在城区教书、农村学生家长怎会选择让孩子远离家园,到他乡读书呢。又怎会造成城区学校教室拥挤,而农村学校教师不配套,学科不搭配的现象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