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人方能了解人生:体谅是心灵之桥-今日头条

 时间变成水 2015-10-12

“谁能谅解人,谁就能拯救人。”俄罗斯作家尤·邦达列夫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让我们思考体谅的神奇力量。在本书看来,一个人在拥有诚信品格之后,继而做到了体谅,那么,他不仅获得了社交通行证,而且在为人处世上成为一位有智慧的社会人。那么,体谅是什么?在成人之道上,为何称体谅为第一智慧,成为仅次于诚信之后的第二要素、第二步骤?怎样才能让我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少一些埋怨与指责?

体谅是指在面对对方表现不佳、没有做好事情或者带来不良后果等问题时,尽力站在对方立场,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谅解。简言之,即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这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思维方式,区别于“姑息”、“纵容”、“迁就”以及“溺爱”。姑息,是指苟且求安,无原则地宽恕别人;纵容,是指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而任其发展;迁就,是指降低要求,曲意将就;溺爱,指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正因为此,有人把体谅比作生命里的暖流、寒冬里的阳光、沙漠里的绿洲。可见,体谅是一个褒义词,有其特定的涵义。为了直观而又感性地领会体谅,我们再来看看一则经典的体谅故事。

春秋时期,齐人管仲(史称“管子”)与鲍叔牙交情甚好。作为管仲的朋友,鲍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与信任。年轻时,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后,便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管仲没钱做生意,鲍叔牙便掏了几乎所有本钱。可是,赚钱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的钱却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经鲍叔牙力荐,管仲做了齐国上卿(即丞相),跃居鲍叔牙之上,最后成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今天,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在这个故事中,正是鲍叔牙能够站在管仲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处处理解与宽容管仲,才能建立深厚的友谊。但是,这里的理解与宽容是有原则、有底线、有可以谅解的客观因素的,不是姑息,不是纵容,也不是迁就。这很大程度上源于鲍叔牙换位思考、善于观察与高远境界。

了解人方能了解人生:体谅是心灵之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