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咳唾成珠 话匣多含妙义 呻吟何病,葫芦自有仙丹。 赵云峰同刘晓海共同写了春联后,老人显然还有话要说。但他似乎又不愿意直接说,而是希望刘晓海先问,他再答,看来,他对启发式教学法还是颇有研究的。 “晓海,你还有啥问题,尽管提。” 刘晓海说:“有一个问题,早想问您,写对联同写诗填词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赵云峰说:“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便可以看出,你的进步不慢。凡能提出新颖问题的人,都善于独立思考。” 刘晓海开玩笑地说:“名师出高徒嘛!” 赵云峰说:“写对联与写诗填词的关系,可以概括地叫做‘功夫在联外’。也就是说,写对联的真正功夫,还需在写诗填词中进一步磨炼。我写对联比较得心应手,很大程度是得力于对古诗词的认真研究和实际写作。只要持之以恒,日久自见功效。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刘晓海说:“请老师具体讲一讲。” 赵云峰说:“说来话就长了。我小的时候,家里的学习气氛很浓。特别是在我学习的关键时期——少年时期,就遇到一位极好的先生。他就是我的老姑父赵甸侯。赵先生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年老后,他从官场隐退,一心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他办了一个南坪学馆,专门教孩子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五经四书、诸子百家、古典诗词以及写诗作对等。老先生的文学功底颇深,治学态度严谨。我成了他的学生,是我一生中的大幸。 “那时候,我们开始念的蒙书中,大部分都是韵文,易读易记。正因为讲究平仄对仗,本身就具备诗联特点。这些文章都是经过长期锤炼颇为完善的范文。我们这些小娃娃,就在赵老先生的教导下,整天摇头晃脑背诵这些东西,直至完全消化。由于我从小就很喜欢这类东西,因此倍受老先生赏识。老人对我特别器重,常常夸我几句。这就更增强我的上进心好胜心,总想比别的小孩子强一些。 “那时候,为了做诗,就必须练对仗。从二字三字,一直到七字,依次加重负荷,不停地对。老师出,我们对,非常有意思。我十分喜爱上对课,成绩也是不错的。 “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使我打下写诗联的扎实基础。 “再以后,就学五绝、七绝和五律、七律,记它们的格律,无非是平仄和词性的对仗。诗联有很多共同点,但相比之下,诗律要比对联复杂。因为律诗中就有两副对联,要求很严。不会写对联就写不了律诗;相反,会写律诗的也就能写对联。 “当然,这并不是说,诗高于对联,至少我不这样认为。但写诗更难,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不论写诗也好,写联也罢,都得写,都得练。像学游泳必须下水一样,写诗写联必须多实践,光看别人的东西是不够的。” 刘晓海说:“说老实话,我就怕实践,光愿意看别人的东西。因为看别人的东西,究竟是省力气。时间长了,自然也会熟能生巧。其实,这只是停留在学游泳光注意游泳理论上。我也知道多实践,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但就是怕动脑筋。” 赵云峰说:“你这种思想很有普通性,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后来由于老师抓得严,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才特别强调这一点。岂止做诗作联,无论做什么学问,都需要多实践。你看社会上有多少人,把什么事都看得那么容易,以为看上两本书,就能掌握一门学问。但学问常常同他们开玩笑。于是,他们又把目标转向另一门学问,但采用的办法还是光看理论,不下功夫实践,结局是可以想见的。然而。他们仍不注意总结经验教训,继续走老路。到头来,便是样样通、样样松,说起来一套又一套,干起来却令人不敢恭维。 “在我的学习实践中,古诗虽难,但意趣无穷。当时我真迷上了它。我们不仅天天硬写,更死记了不少名篇,头脑中的知识宝库逐渐充实起来。慢慢地学会运用典故,以此为手段,在很有限的篇幅里,浓缩更多的内容。到十六岁的时候,我写的诗联,便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从此后,诗词对联成了我相依为命的伴侣,每当我欢乐或悲伤的时候,我都会很自然地运用诗词渲泄自己内心的爱与恨、悲与喜。久而久之,我写诗词的技艺也就日渐熟练起来。 “诗与联是相联系的,喜诗也喜联。但我的写联,实在说是从写诗开始的。” 刘晓海说:“这下我明白了。怪不得您常常让我练习写诗,原来它对楹联创作是如此重要!”顿了一下,刘晓海问赵云峰:“请您给我看一下您的诗稿可以吗?” 赵云峰故意说:“晓海,我看,咱们还是免了罢,咱们现在不是在研究春联吗?” 刘晓海也故意说:“您刚才还讲,写诗与写联是分不开的,还说‘功夫在联外’嘛!” 赵云峰笑说:“你这个机灵鬼,学会了抓老师的辫子。你想看,我让你看个够。”他边说边慢条斯理地打开那个鼓囊囊的皮包,小心翼翼地从中取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上整整齐齐写着五个字:《惜阴轩诗稿》。 刘晓海恭恭敬敬接过笔记本,慢慢打开,里面是老人从十六岁开始直到近年来所写的各种诗词。有些是过去在报纸上发表过的,剪报的颜色已变成暗黄色了。小刘贪婪地浏览着,重点地读了其中的几首。 一首是他十五岁时,他的老师赵甸侯先生给他命题写的五言律诗: 赋得雪梅(五律·得梅字) 最喜三冬雪,尤欣万岭梅。已含六出兆,并占百花魁。 从诗中可以看到,这是一首难度较大的诗。除了尾联以外,前面三联,每联都是对句,而且上句切“雪”,下句切“梅”。同时,还必须按照老师指定的韵字——梅,押到第二句的末尾。 又一首是他十六岁(1940年)那年农历九月在归绥(今呼和浩特)登清真寺望月楼写的一首五律。当时正值日寇侵华,烝民涂炭。他感慨万千地写道: 登归绥望月楼 不有来宾雁,谁知是暮秋。遥瞻山骨瘦,俯瞰水痕收。 此诗曾刊登于归绥的小报上。少年的爱国热情,博得了当地名流郑子明、董恩福等老先生的赞赏。有趣的是1985年9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里,这首诗又由内蒙古侯广峰先生推荐,在《呼和浩特晚报》上重新发表,后面还附了侯先生的一首和诗。1988年秋天,赵云峰到阔别四十多年的呼市,出席中央暨五省区市的文史会议(赵是山西省文史馆馆员),与会专家学者尤其是内蒙古文史馆长孔庆臻老先生和全体同志非常欢迎赵云峰故地重游,对他的《登归绥望月楼》诗给予很高评价。 1981年,他写了叠韵七律十首,是步上海红学家陈诏先生《咏曹雪芹》原韵而成的。这些诗既要步人家的原韵,又要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很难,却是练笔的极好机会: 一 楝亭遗韵竞师承,金谷繁华笑五陵。落魄江湖千里梦,同舟风雨十年灯。 二 浪说兴衰寓启承,金陵亦自有铜陵。一弯凄冷霜晨月,数点萧疏雨夜灯。 三 雪公风骨信堪承,严濑于今吊子陵。莫对青菱悲白发,还从白璧慰青灯。 四 绝代风流孰与承?秦淮旧梦忆金陵。半窗疏影连三径,万斛愁肠伴一灯。 五 消消长长固相承,漫把评章叩杜陵。春梦偏酲千日酒,廋词独射上元灯。 六 水水山山漫转承,阿房一瞬汉家陵。腰间枉佩倚天剑,圮上徒存渡海灯。 七 阳春白雪究难承,激赏何人羡大陵!边塞秋风惊夜笛,巴山夜雨冷秋灯。 八 傲骨嶙峋未易承,葬花何处觅香陵?三杯恨海舟中酒,一盏情天夜半灯。 九 痴人说梦谬相承,辜负金钗十二陵!梅雨争敲青玉案,泪痕双照宝莲灯。 十 红楼旧梦遣谁承,大道依稀认马陵。盛代宁闲医国手,寒窗空老读书灯。 这十首诗中总共有20副对联。刘晓海想,写律诗确是练对联的极好机会。 1988年阴历十一月初八日,是赵云峰同他的老妻姜金凤五十年金婚纪念日,他写了《金婚喜吟》: 婚周五十喜称金,信是情深意更深。风雨同舟真患难,楸枰一局自欢心。 国庆三十五周年时,他填词一阕,调寄《玉烛新》: 东篱小雨后,正丛菊盛开,满园香透。家家敬献黄华颂:祖国母亲长寿!沧桑巨变,忆往昔,那堪回首。倒悬解,饮水思源,海天情恩深厚。 今朝玉烛新调,喜如画江山,倍加明秀。翻天覆地何其伟,获此辉煌成就。英雄十亿,个个精神抖擞。为四化,快马加鞭,大显身手! 赵云峰的诗词很多,晓海自要认真地进行学习。 赵云峰语重心长地说:“我一向认为,多写诗词是写好联的最佳选择。诗词容量大,结构复杂,同样讲究平仄对仗。多写诗词便能熟悉地掌握对联写作技巧。 “当然也应看到,诗联虽有联系,又不是一回事。二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不能互相替代。诗写得好,不见得就可写出佳联;不会写诗的人,未必写不出佳联。对联最精炼,要求作者有极强的概括能力。它脱胎于律诗,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是诗词曲赋所替代不了的。但会写诗的人写起对联来,究竟轻松得多。 “所以,我反复强调,你要想真正写出佳联,就要立志在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词上狠下功夫。多读古诗,多写古体诗,是写联的良性循环。不去钻研古诗词,光知道在对联的皮毛上下功夫,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古往今来,大凡对联艺术造诣很深的人,必定同时在诗词领域有很高建树。郑板桥、郭沫若、赵朴初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刘晓海说:“经您这么一说,我真正明白了写诗同写联的密切关系。” 赵云峰趁热打铁说:“光明白还不够,你应该从今天开始,真正把写诗写联坚持下来。每天都要看,每天都要写,每天都要练。” 刘晓海说:“从今天就开始?” 显然,他没有这个思想准备。 “对,就从今天开始!”赵云峰肯定地说。 他边说边再次慢条斯理地打开那个鼓囊囊的皮包,小心翼翼地从里边取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上工工整整写着《无病呻吟集》五个大字。小刘接过来,轻轻打开扉页,上写:晓海老贤契惠存:赵云峰赠。 刘晓海指着封面上《无病呻吟集》五个字,轻轻摇摇头,表示他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赵云峰解释说: “小刘,根据我的体会,写联写诗均需从‘无病呻吟’开始。管它有无激情,反正每天必须‘呻吟’一次。最重要的是形成习惯,好像人每天必须吃饭穿衣一样。搞我们这行,要把写诗作联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久而久之,你便会发现,你再也离不开诗联。像有些人抽烟喝酒上瘾一样,我们也要有写诗联的瘾才行。当你真正驾驭了诗联,你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用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同别人交际。 “当然,因为是‘无病呻吟’,其难受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比当装卸工更累人,比得了思想病更苦恼。在这个时候,你要切记‘坚持就是胜利’这句名言。要咬紧牙关。你要把能不能日日写诗联当作检验自己是否有毅力和恒心的重要标准。当你不能坚持写诗联的时候,你要有勇气骂自己一声:‘逃兵!’” 刘晓海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赵老师的期望。 事有凑巧,正在这时候,一位五十几岁的男同志前来《对联》杂志编辑部拜访。此人十分诚恳,自报家门说,他叫周景堂,山西省屯留县北岗中学教师。说着,从提包中拿出厚厚一本稿件,这是他几年来写成的对联专集。 尤其令赵云峰和刘晓海感动的是,这位周老师正是一个坚持每天写对联的楹联爱好者。 他的到来,顿时给《对联》杂志编辑部带来生气。大家一见如故,周景堂很有兴味地谈起自己治学的具体情形。 周老师掏出一本小笔记本说:“这就是我每天做联的小本本。上面标明每天的日期和所做的对联,和这副对联的总编号(比如他从去年以来共做了2000副联,最近的一副的编号便为2000号)。”他还给每副联分了类,如春联、婚联等等。 他以一首仿七律的《楹联咏》作为所有自撰联的序言: 五光十色宝上宝,千姿万态诗中诗。六寸笔管描风景,一张纸片展情思。 所谓“仿七律”就是采用七律的形式,不完全按七律的规矩以达意为主的七言诗。 他把自己的联作分为九编。第一编:格言,包括修养、治学、哲理、警世、咏史、自策、共勉、题赠、训诫、自题等十种;第二编:喜庆类,包括新婚、生育、祝寿、新房落成和乔迁等五种;第三编:文教类,分学校、幼儿园、说书场、图书馆、阅览室、歌咏队、电视室、电影院、戏院等十九种;第四编:店铺类,分商店、香烟店、缝纫店、理发店、茶水店、饭店、粮油加工坊、旅店、澡塘、菜铺、鞭炮店、酒店、肉店、修车铺、磨刀店等十五种;第五编:医药类,分通用、医院、药房三种;第六编:哀挽类,分通用、挽男、挽女及其它等四种;第七编:节日类,分春联、元宵联、清明联、中秋联、端阳联、重阳联五种;第八编:风景类,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第九编:附类,分自责、咏叹、谐趣等多种。 刘晓海从周老师的对联中摘录了一部分: 谨慎谦虚成大业; 常思过可以改过; 看风使舵诚可鄙; 读无毒书,说真诚话; 处世公平多受益; 欲求识广须多问; 读书重在求实; 信心高决心大才能成事业; 情投意合姻缘美; 若无营造苦; 经常锻炼,健身祛病; 药求对症,无分贵贱; 妙手可回春,双手医治百病; 新春平添画意; 淑气催花放; 冬去坚冰化; 百花零落霜侵日; 送走周老师,赵云峰对刘晓海说:“周老师的实践证明,只要有恒心,每天写一副对联或一首诗歌,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但这样做,也会很自然地出现一个问题:质量很难保证,难免强拼硬凑。且不说原来的水平本来有限,就是水平较高的人,也不可能保证每天都有佳联写出。所以,万不可以为写一首便可‘成活’一首。将来分类整理时,要严格把关,从立意、格律、对仗、平仄等方面多多推敲。真正合格的,才可入选。这个‘筛选’过程十分重要。” “我以为,撰联时应该多多益善;选联时就该少而精。这一点请你将来特别注意。不要急于发表作品。要知道,一旦登出去,白纸黑字想更改也是不可能的。这几年,有些人为急于出书出名而着急,这是很不正常的心态。有的人连平仄都没有真正精通,就在那里编书。编出的书中,错误百出。既不利于联坛的真正繁荣,更不利于自己的声誉。何必呢! “我提醒你,千万不能使自己成为‘冬烘’先生!” 晓海问:“何谓冬烘先生?”赵云峰说:“有一点文化,但思想迂腐、知识浅陋的人,就贬称‘冬烘先生’。他们对事物的了解和介绍,多半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可自我感觉却十分良好。假如你想真正把楹联当一种事业,当一门艺术来钻研,就应该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否则,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 刘晓海说:“我永远不做‘冬烘’先生。” 赵云峰说:“但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你得从现在起就高标准要求自己。要耐得起寂寞,不要怕人不晓得自己,要淡泊名利。你要坚信,假如你是一把锥子,迟早是会从袋子中脱颖而出的。”刘晓海说:“请赵老放心,我一定照您说的办。” 说到“无病呻吟”问题,刘晓海问赵云峰:“赵老师,请您具体讲讲,我该怎样‘无病呻吟’呢?” 赵云峰说:“第一,‘无病呻吟’应该同有意识地学习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每天要有侧重地学习某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学诗,便可大体这样安排,先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格律学起,唐宋以来的诗便可分为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排律;诗的押韵,又可分为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两种情况;平仄,又可分为句子的平仄和全篇的平仄;五言同七言的平仄又各有规矩。然后研究古人如何调平仄,有所谓的粘、对关系以及不全粘、对的失粘、失对,还有孤平、拗救等等。你看,古诗的平仄有多复杂。你把古诗的平仄规矩掌握了,对联的平仄自然就好办了。再学对仗,弄清对仗的合义和种类,对仗的规则,古人用对仗时常注意的几个问题,即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还要研究对仗的避忌。研究词律,就要研究词牌、词调;研究词的用韵、词的平仄,研究常用词谱。 “研究曲律,也大体同诗词差不多,也要熟悉各种曲牌。 “然后,我们还要从欣赏的角度,研究诗词、曲的立意、境界、情与理;还要研究诗词、曲的择式、择调和择曲,也就是看你所要表达的内容究竟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最为合适,是择诗、择词还是择曲。 “只有真正精通了诗、词、曲、赋、对联等多种艺术形式,才能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我们强调对联应占文学史的一席之地时,我们必须强调它的作用;当我们客观地评价诗词的客观地位时,我们就不能把对联的地位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 “接着谈诗、词、曲的表现手法,突出地表现为赋、比、兴,应该结合实际,很好地领会并掌握这些方法。 “还有,就是诗词曲同样有个不可忽视的结构问题,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如何结尾,都有很多奥妙,需要去探讨。 “诗、词、曲的最后一个问题,便是它们的特殊语言。这要涉及到炼字、炼句,还有诗眼问题,用典问题。用典讲究不留痕迹。最重要而又最难的,则是诗、词、曲的语法问题。 “以上我只概括地谈了学习诗词曲的基本路子。这方面的内容咱们今天不展开讲。希望你去自学,你一定可以学好。我只强调一点,你在学这些理论时,一定要同‘无病呻吟’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到哪里,就鹦鹉学舌般试着来一下,久而久之,你便熟能生巧,古诗词对你就不神秘了。 “再者,你写了一点东西,就要用学过的理论去检验,去验证,看你的作品符合不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究竟错在哪里。时间长了,你的头脑就清醒多了。 “学对联,同学诗词曲大同小异,比如说,我们这段时间,是集中力量学了一些简单的联律,较多地接触了春联,那么你就可以适当多写一些春联,特别要在创新上多下功夫。 “以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将对婚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杂题联、长联、征联、集联等分别进行探讨,到时候,你要根据我们的研究重点,有所侧重地进行练习。 “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联的结构、平仄、对仗(正对、反对、串对、工对、宽对、自对、借对)、联法、修辞方法等方方面面,每研究到某个方面,就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便会事半而功倍。我过去基本上就采取这样的方法。当然,也不要太机械,因为写诗填词毕竟是感情活动,你认为该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完全被你当时学的内容所束缚。” 刘晓海说:“经您这么一谈,我的心里就亮堂多了。对坚持‘无病呻吟’充满信心。只要没有非常特殊情况,我一定可以坚持下去。” 赵云峰说:“我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更注重观其行。事实上,要能长期坚持‘无病呻吟’,是非常不容易的。世上成事业者,多系有恒心者,而真正有恒心者,却往往是少数。” 刘晓海说:“在这点上,我宁愿当少数。” 赵云峰说:“我很希望所有的楹联爱好者,都能养成‘无病呻吟’的习惯。这是通向艺术殿堂的捷径。” 刘晓海说:“赵老师,我想请您送我和全国楹联爱好者一副对联,内容就专讲‘无病呻吟’问题。” 赵云峰说:“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今天正要送你这样一副对联。如果说要送全国楹联爱好者,我看也可以抛砖引玉!不过,我们一定要让大家弄清楚,咱们所说的‘无病呻吟’,绝不是那种无聊的、庸俗的无病呻吟。是在学习上为了加强练习用挤、压和钻的钉子精神来强迫自己养成一种经常练习写作的良好习惯。当然,从不习惯到习惯,肯定要有一个‘无病呻吟’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和‘有恒’。同时,还必须强调一下,学习之前,一定要选好真正的目标,如果目标选对了,你就坚持学习下去,这就是真正的有的放矢,肯定越学越有进益。反之,如果目标选错了,虽然也是‘有的放矢’,肯定会越走越偏,不可不慎。” 说着,他就拿出一张纸,认认真真写下这副关于“无病呻吟”的对联: 有的放矢,未必全是; 编著:赵如才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终校版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