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peter0732 2015-10-13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马力,其实也是国力,这是中国两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条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真理。

从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宣告着中国古代战争从战步时代进入骑步时代以来,骑兵已经证明是冷兵器时代最强悍最机动最具有杀伤力的兵种。

而长期与中原汉民族相对峙的,是一群又一群在西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那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粗野的汉子有成群的骏马,这注定了塞外民族在骑兵上对比汉民族拥有着巨大的天然优势。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而汉民族政权先天的不足只能够在后天恶补。

而每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或许不缺兵,但一定少马。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汉高祖刘邦建立他的西汉帝国时,出宫逛逛想找几匹毛色纯一的驷马当乘骑都很困难,而手下的文臣武将们上下班的“专车”就只能是牛车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駟,而将相或乘牛车”),这或许不能阻止刘邦在楚汉战争胜出并让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但在白登面对着数十万匈奴骑兵就狼狈不堪了,要不是冒顿单于有个凶悍的老婆,老刘差点就被匈奴人带到草原上“旅游”了,泗水亭长知耻而后勇,他和他的子孙们一边以女人和金钱换取和平,一边休养生息,同时大力发展西汉帝国的马政,设立了专门的马政管理机构——太仆寺。并在设置国有牧场养马的同时大力鼓励民间养马(文景时期颁布《马复令》养马之家可以少出一人服徭役),经过三代的经营,西汉帝国蓄积了国力也蓄积了马力,汉武帝发动与匈奴的决战时,他手里已有几十万匹战马资源。在公元前119年决定汉匈两大帝国命运的漠北之战中,霍卫军团除了拥有14万骑兵外,更是有十万匹运输马匹,最终霍卫决胜千里、封狼居胥,是帝国强大的国力和马力在支撑。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阳起兵,手头仅有千余战马,李渊抹下老脸向突厥人屈膝称臣,以获得突厥人的支持,为此他得到突厥人的厚礼是二千匹突厥马,即使占据长安北面称帝后,李唐的战马资源依然是少得可怜,据统计,武德二年,唐帝国也仅仅只拥有三万六千匹战马。

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他知道马对他和他的帝国的重要性,他大力发展国内马政,破格提拔养马人才,并从四夷引进良种,他任命张万岁监管全国马政,在陇西、平凉、天水、金城等地设置马场、幅员千里。帝国的马政在李世民手中取得突飞猛进,在贞观三年唐帝国远征突厥时,张万岁的马场已经能为帝国提供十万精骑,并留有十万预备。到了贞观末年,帝国的战马发展到了七十余万匹。

唐初中期在外事上频频取得胜利,马力同样很关键。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赵匡胤兄弟建立北宋帝国,和刘汉李唐帝国的境遇比起来,有好有坏,坏的地方是幽云十六州已失,北宋帝国无法再像汉唐帝国一样在北方拥有着大量广阔的牧场,好处是赵家兄弟承接北周家底并非像刘李那样白手起家,在统一战争中又发了不少横财(在吞并北汉过程中就俘获战马四万余匹),北宋帝国的马事看起来并不像汉唐初那样窘迫(所以赵光义也统一中原后迫不急待的发动收复幽云战争,也是因为帝国在马力上看起来还算给力)。

北宋帝国在马政上依然沿继汉唐的基本制度,设置国有化牧场养马,北宋初沿五代旧制设飞龙院管理马事(后改为群牧司,以枢密院使兼领,以重其事),在全国设置了14个大型国有马场(牧马监);同时,河隍、陕西、西南等地少数民族居住地也是北宋帝国的战马基地,不用帝国养,掏银子就行(北宋人不缺的就是银子)。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在北宋中前期,马事看起来没有拖帝国的太多后腿,比起汉唐来,执行守外虚内的赵氏帝国在战事上马力的消耗是远远小于前者的,而到了真宗时期,帝国可用的马匹也达二十余万匹。虽远达不到到汉唐鼎盛水平,但也不能称之为窘迫了。

对于中期的北宋帝国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马,而是马无处可用,随着宋辽之间在凛渊之盟后进入长达百年的和平时代,西夏人也满足于每年拿拿赵家皇帝的红包,帝国战马的消耗日益缩减,需求量当然也日益减少。

不再需要“马”的仁宗时期和周边少数民族的马匹交易开始萎缩,到后面少数民族兄弟们都知道北宋人对马不感兴趣。

马不是问题,但是设置在全国的牧马监却是问题,大大的问题。

马匹的品种退化、数量的急剧下降,最大的问题当然还是钱,办国有化牧场,太烧钱。

首先是牧马监监马少,占地广,花费相当巨大。据统计河北牧监平均一马占地150亩,其中广平监的五六千匹马,就占有邢赵等三州良田15000余顷,平均一马占地达300亩至250亩。包拯出作过相关的调查,指出漳河南北良田,被水淹毁的有6/10,其余四分中又有三分是被牧监占有,他明确指出帝国牧马争地的严重问题。仁宗时的太常丞叶清臣给赵顼算过这样一笔帐,当时全国牧马监存马三四万匹,却占良田共九万余顷,每年的花费达百万缗钱,在牧马监养一匹马,要耗费五百多缗,而向西北的少数民族兄弟们卖,只需要25缗。其次,牧监之马多不合骑用,每驱至边境,未战而冻死者十八九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那为什么不去给西北的兄弟卖呢?因为帝国“不需要”;

为什么要继续设置牧马监养不死不活不堪其用的“战马”呢?因为战马是一个国家不能缺少的资源,谁也不敢开口说一个堂堂的帝国没有自己的战马基地,何况这是太祖祖制。

有一段时间内,无战的北宋人想不清楚战马这个资源为什么不能缺少,以及牧马监存在的理由。

而当赵顼上台,想改造这个帝国的气质,富国强兵时,帝国的马事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现状:

一是帝国没有战马,要用兵就要用马,帝国没有马用。

二是设置在全国各地的牧马监烧钱不出马,对“国有”牧马业的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王安石的养马法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横空出世。

养马法精简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集团化的国有大规模饲养到分散的农民小规模饲养。

鼓励民户养马,并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的想法,早在真宗时期,曹彬之子曹玮在任知秦州时,便试办了农户养马,以补官方牧马之不足,而之后王旦、丁度、宋祁、叶清臣、李中师等人都向仁宗皇帝提出过废牧马监养马于民的建议。改革马政,也算是呼应了长久以来对帝国改革的呼声。

不管之后旧党们对保马法怎样的深恶痛绝,但是罢设牧马监,农户化养马有个铁的关键数据摆在那里——成本。

根据熙宁八年官方的统计数据,农民养马的成本是每匹花费12.6缗。

这个数据不仅和叶清臣提出的牧马监每马耗资五百缗区别巨大,和向西北少数民族兄弟的购买价25缗也节约了近半。

至于民间农户养马的素质如何,能否保障帝国的骑兵们驰骋沙场,这到不是最重要了,因为牧马监产出的马素质同样低下,而且农户养马在存活率肯定远胜国有马(马命就是农户的命,小心冀冀是理所当然)。而靠民间养节省下的钱足够帝国向西北少数民族兄弟们重新挥舞钞票购马了,神宗新法期间的帝国加大了

与西北少数民族兄弟马匹的交易量,并确立了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制,在原、渭、德顺军三处设投买马场(后改置熙、河、岷、通远军、宁河寨、永宁寨六场买马),每年向西北买马量都维持在两万匹左右(年耗茶20000驮),极大支撑了帝国活跃的军事活动。

还有笔巨大的经济帐没算上,就是帝国将原来国有牧马监占有的良田都租给农民,这些广阔的良田成了帝国新的一笔经济收入,仅元丰三年(1080)一年,“废监租钱遂至百十六万”。

至于下级酷吏以此为名目逼迫盘剥养马农户等新法必然弊病,在巨大的经济帐面前到显得微不足道了。

保马法基本是达到了王安石理财强兵的两大基本目的。

神宗皇帝逝世,旧党卷土重来,废新法,第一是废保马法,“言新法之不便者,以保马为急”,连昔日王安石的死党章淳都叫嚷着“保甲、保马,一日不罢,有一日害。保马法和其它的新法的命运可想而之。

帝国又开始在洛阳、单镇、原武、淇水、东平、安阳等地设置牧监,经此折腾,原有国有化牧监的弊病只能是重上加重。

之后整个帝国都在新旧国策中反复,宋哲宗又在绍述三年罢设各路牧监,推行给地牧马法。如此反复最后的结果是国有民间养马两样都不靠谱了,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在宋徽宗赵佶当上皇帝后,各路给出一张各地牧监牧马数据,竟然为可怜的1800匹,其中河北西路就占1400匹,其他诸路数量都很微小,而堂堂一个河东路,为仅9匹。

徽宗时代马力有一定恢复,但是新旧之争依然激烈,大观四年,帝国罢给田牧马法,政和二年再度恢复,宣和二年又再一次罢设。并将当时各地牧监的九万匹马大部分给了童贯的西北军。而所收牧场也不再出租农民,大多改建成了各种高档别墅和度假村,供皇帝及各地官员玩乐。

等到了金人入侵的时候,整个富庶的帝国,真的没有马了。金军逼近开封,帝国遂尽括京内外马匹,加上在京骑军之马,竟然还不到20000匹,全数交给宦官梁方平所率之军去黄河阻击金人,“至则大败,马复歼焉”。
两宋王朝为什么老挨打,两个字可以概括:缺马

这一切,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呢?

本文为夜狼啸西风今日头条独家首载,如转载请注明作者署名,尊重版权为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