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道 | 她织的图案,在族人眼里象征着爱情

 桃花背 2015-10-13




黎锦,手织的繁华

文图 | 许伟明


中国人的手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其手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一个海南女人,12岁学习织锦,20岁出嫁,80岁依旧在坚持。68年的积累,她手里的每一个图案,无不用心创造。


热带植物严密地覆盖着整片丘陵的起伏。树叶像被打了一层蜡,折射着天气的晴朗。


甘什下村,一座简陋的草棚木屋前,74岁的符玉英正坐在一截横卧的木头上,专心地在一块白布上绣红色的图案。


她是一名文面的黎族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几条蓝色的纹路清晰可见。这是黎族古老的习俗之一,现已经非常罕见,只存在于为数不多的、六旬以上的女人的身上。


文面是对称的,几条纹路从近两耳处出发,往前延伸到脸闭口两侧,又垂直往下,延伸到颈部,中途还有一些交叉。它们像一个盔甲,一个网罩,部分地遮去了符玉英原本的容颜。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图腾般的文面,已是她人生的一部分。


相比符玉英,黄玉理脸上的文面显得更淡。她正在进行最典型的黎锦织造──席地而坐,两腿并拢甚至脚和腰部共同将正在织的经线扯直,然后在经线之间编织不同颜色的纬线,创作丰富的图案。


黎族织锦使用经纬线垂直编织的方法,但连最简单的织布机也不用。或者说,身体就是织布机。为了把经线绷直,脚需一直向前平伸,腰部则得往后顶。如果是初学者,这种姿势坚持一会儿就会酸疼难忍。但对老人来说,这却已经是数十年修炼的成果,她们能一坐就好几个小时。


在过去,衣服和线都没有现成的,一切从无到有。黎族人自己种棉花、纺线、织布、染色、织黎锦。黎锦多用于妇女的筒裙、摇兜、头帕。必须自己动手,否则无衣可穿。


若是整块布料染色,只要浸染整块布料。织锦不同,它是不同颜色的线进行编织的,所以要染线。



黄玉理说,“那时没有很丰富的颜色,一般是黄色、红色的多。那时的红色,做不到现在的艳红,是有些暗红的,没法像现在这么鲜艳。染黄色依靠的是黄姜。”我在其它地方见到过黄姜,用黄姜煮的汤,盛汤的碗会沾上一层黄色,极其难以洗掉。


很多时候,织锦也是生活的一个收入来源。黄玉理会拿着织好的黎锦做成“土裙”,拿去卖,“卖完剩下的,就留给自己几条”。



68年前,12岁的时候,黄玉理就开始向村里面的妇女们学习织锦。没有专门的老师,织锦技艺只是村妇之间的交流,从而习得和提高,“看到村里面谁织,我就跟着学,不懂的就问人家”。


当然,不是每个女孩都热衷于织锦,亦非所有黎族妇女皆善织。黄玉理说,要将黎锦做到“能用”,不用多久就可达到。但如要把图案做得巧妙、好看,至少得有十多年功夫的积累。



每个女子对于图案,有自己的审美,不同方言地区的黎锦,也会呈现出风格上的差异,有些地方图案偏大,有些地方显小。黎锦创作是个人化的,黎族女子们据自己审美观念而编织,这种审美趣味既来自自身对所处环境的感知,也由于和妇女间的沟通而形成地区风格。


在这里人们会赞扬黎锦做得好的女子,她也会更多地获得小伙子青睐。黄玉英说,在她年轻那会儿,她是村里女孩里手艺最精的一个。她掩着嘴巴大笑起来,曾有不少男孩暗恋着她。


织造黎锦,最基本是要有恒心,能坚持住,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一块约40公分宽、2米长、图案复杂程度为中等的黎锦,如果每天能做一段时间,那也得做上个把月才能完成。而黎族妇女们,平常还得做大量的农活和家务,织锦是见缝插针挤时间的,所需时长更多。


20岁那年,黄玉理出嫁了。出嫁前,她花了数月给自己做了一件结婚用的黎锦衣服── 一条刚刚及膝的“土裙”,黄色为主,间有墨蓝。我见到她那天,碰巧她正穿着那件筒裙。那筒裙就是用几条织好的黎锦缝合的,上面的纹饰图案中,除了黎锦中通常可见的大力神、青蛙、菱形等图案之外,也有成双成对的爱情鸟,人们习惯称它为“甘工鸟”──它在黎族人眼里是爱情的象征。



这件衣服对黄玉理来说意义重大,在她过去所做的无数件黎锦衣服中,这是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平时她舍不得用,偶尔才穿出来。如今这衣服已经陪伴黄玉英走过了60多年的岁月。


几乎每一个中年以上的黎族妇女,都有这样一条特殊意义的裙子,或者自己做的,或者父母做的,伴随和见证自己漫长的婚后生活,并被持久地珍爱有加。比起活在当下的城里人,也许他们所拥有的这才是真正的繁华。

图文由许伟明授权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