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的音乐之美:“天籁”与“天乐”有何不同|天籁| 天乐

 石潭子 2015-10-13

原标题:“天籁”与“天乐” ——《庄子》对音乐之美的理解

《庄子》论乐的内容较多,《齐物论》中所论“天籁”和《天道》中所论“天乐”是其关键。过去的研究者大多认为“天籁”就是“天乐”,从“天籁”的自然之声推演,把《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定位为“自然乐论”。此定位不准确。应分辨“天乐”与“天籁”的不同,并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天乐”。

“天籁”和“天乐”的内涵不同,“天籁”,要联系“人籁”、“地籁”来理解。“人籁”,“比竹是已”,排列的竹制乐器,引申为人为乐声。“地籁”,“众窍是已”,风吹大地众多洞穴发出的声音,引申为自然乐声。“天籁”是风吹万物发出的声音,其发生和停息都是出于自身。“天籁”是万物自然的声音,引申为自然天成的美妙乐声。在声音的“自然”这方面,“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尽管如此,“天籁”毕竟是“声”,只有“天籁之声”、“天籁之音”的说法,没有“天籁之乐”的说法。

《庄子·天道》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跟自然天道和谐的音乐,就是“天乐”。“天道”永恒,一切都“无为而无不为”地自然而然地运行着,这种运行本身,便可以看成是“天乐”。圣人的心,教育人顺应天地万物,也可叫做“天乐”。“天乐”可分三类:与道和谐的音乐、天道本身、圣人以“道”育人之心。三者的共同之处是与道同和。凡与道同和的,都可以看作“天乐”。

“天籁”的重点在“声”,“天乐”的重点在“道”。“天籁”的特点是自然,“天乐”的特点是和谐。“天籁”功在“喻道”,“天乐”功在“顺道”。把“天籁”看成“天乐”、当成“天道”,混淆了“道”与“声”的区别,犯了以“声”代“道”的错误。

“天籁”美在自然。大地发出的气息叫风,风一吹,万种孔窍怒号,山陵中高下不平处,百围大树的孔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小风则和之小声,大风则和之大声。烈风一止息,万窍便寂然无声。这种声音,美在自然,无雕琢的痕迹,“天籁”成了自然美妙声音的代名词。“天籁”美在喻道。“天籁”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其发生和停息都出于自然。这跟“天道”的自然而然的运行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用有声的“天籁”喻说无声的“天道”。“天籁”之美,在于由“声”悟“道”。

“天乐”美在“和谐”。与天同和,是道家的理想。“天乐”美在“无为”。“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知“天乐”,顺“天道”,通达于万物而无为是庄子极力推崇的美学思想。“天乐”美在“无言”。“天乐”无声,美在人心。这是“大音希声”美学思想的注释。“天乐”美在“载道”,使人跟着音乐由人及天而入道,跟天道融合相通,这是《庄子》认为的最美的“道家”音乐。

如果只看到“天籁”之声的美而大加生发,则不能准确把握《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自然乐论”掩盖或偏离了“道”,并不可取。《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不是“天籁”的“自然”,其放弃人为之乐的说法也不准确。庄子推崇“天籁”的自然之声,更推崇“与道同和”的人为之乐。

“天籁”所达到的审美境界是“吾丧我”。子綦听了“天籁”之后,瘫软地靠着几案,仰面朝天,出着长气,神智好像离开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问他今天跟过去怎么不一样了,子綦回答“吾丧我”。从子綦的形态和语言看,他听“天籁”,经历了“游心”、“物化”、“坐忘”等审美体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审美境界。“天籁”之声使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人乐”的审美境界是“惧”。一般人都把“惧”理解为“害怕”或者惊惧,但这是不正确的。首先看音乐形式,旋律如四时变化,节奏如万物萌生,强音弱音交织,高音低音变化无穷。这样美妙的音乐是怎么演奏出来的?是故意使用高超技巧演奏出来的,这不会使人害怕,而会使人“震撼”。“惧”不是害怕,而是震撼。其次,音乐的内容不会使人“惧”。《庄子》指出,音乐内容从人事五德开始,逐步提升,从人及天而入“道”。这样的内容怎么会使人害怕呢?“惧”仍是震撼。震撼是对美的倾倒,是审美心理的激荡,是“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开端。

“怠乐”的审美境界是“怠”,轻松舒缓。“怠乐”是由“人乐”向“天乐”过渡的音乐。“怠乐”前一部分具有“人乐”的属性,“其声”有长短、刚柔、变化等特点。“怠乐”的后半部分要把人往太空宇宙引导。乐声流播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中,使审美主体放松自己的心情在太空中“委蛇”。“怠乐”达到了“形充空虚”无智无思的轻松舒缓的审美境界。

“无怠”的审美境界是“惑”。这种音乐用天道规律来调和,声音若有若无。乐声如风吹丛林,却又没有形迹;幽幽暗暗又像没有一点声响;有时可以说它消逝,有时可以说它兴起;有时可以说它实在,有时又可以说它虚华。这是“不主常声”的“天乐”。“天乐”把人带入“天道”。“天乐”使人达到“惑”的审美境界。“惑”是痴迷的意思,痴迷于“道”,而后“愚”,“愚”即固守,固守于“道”,达到与“道”同和的境界。

“天乐”涵盖“至乐”、“怠乐”和“无怠之声”三个部分,审美体验逐步提高,由人及天而入道,其审美境界表现为惧、怠、惑三个阶段。由此看来,《庄子》描述的“天乐”的三种审美境界,是要实现“道可载而与之俱”,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美学境界。

“天籁”和“天乐”是不相等的两个概念,表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也不相同。《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道为乐魂”,而不是“自然乐论”;《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不是“天籁”的“自然”。《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是赞扬“人为之乐”的与道和谐,而不是否定一切“人为之乐”。“道”是“乐”的核心,“乐”必须与“道”紧密结合。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