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张僧繇 后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子善果、儒童,均擅绘宗教画。 《二十八宿神形图》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或认为是南朝张僧繇画作,或认为是唐代梁令瓒摹本。绢本设色,纵27.5公分,阔489.7公分。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此图原为上下两卷,今仅存上卷的五星和十二宿。这幅画所表现的偏向于道教的神仙思想和生活气质。画家描绘的动物和人物都充分结合了道家神话传说的描述,将众星神的神态,在用笔、用色、章法、结构上,通过精湛的工笔人物技法,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设色高雅华贵,却不失道家神秘的宗教色彩。星宿常常象征着天地运转之道,通过神仙的神采飘逸,整幅画作充满了天地生生不息的大智慧。清代宫庭画谱《秘殿珠林》就把它归入“道氏图册”,而今不少道教图书以此介绍五德星君和二十八宿星君,但必须注意的是此图描绘的星神形像与道经记载有所不同。 局部之三
此图经宋内府收藏,卷中钤有“宣和殿宝”和双龙玺。《图绘宝鉴》补遗称唐人梁令瓒画,其后看法不一,明何良俊《书画铭心录》依其说,同时代的张丑、茅维则称为南朝人张僧繇绘,而清代宫庭定为张僧繇绘、梁令瓒书。此图历来多有摹本。《秘殿珠林》着录明代朱元久有《仿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石渠宝笈续编》记载清高宗命画院仿画、汪由敦补篆星说以补齐全图,并令丁观鹏摹绘。 《鱼篮观音图》 画中观音如绝世美女亭亭玉立,风中侧头,关爱的目光落在篮里的红鱼上。鱼下垫着的水草更细致地表现了观音对鱼的无微不至的爱心。白净的双脚一如她白净的肤色落在尘土上,代表纯洁入世。把鱼画成红色,那是画家的绝妙构思。不仅是观音要关注鱼,画家更想看画的人注意它。鲜活的鱼,代表的是生命本身,应该活在水里---适合生活的环境中。观音要把鱼带到哪里?对!离开这只有风尘的现世,到“有水”的地方去。观音右手挽篮,左手挽带,暗示不仅要超度众生,还要超度自己。“超度”可能说得过了,“爱惜自己”可能更准确。 【集评】 陈姚最:张僧繇善图塔庙,超越群工。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奇形异貌,殊方夷夏,实参其玅。俾昼作夜,未尝厌怠;惟公及私,手不停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然圣贤矖瞩,小乏神气,岂可求备于一人。虽云晩出,殆亚前品。(《续画品》) 唐李嗣真:顾陆已往,郁为冠冕,盛称后叶,独有僧繇。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如周孔焉,何寺塔之云乎?且顾陆人物衣冠,信称绝作,未睹其余。至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降圣人,为后生则。何以制作之妙,擬于阴阳者乎?请与顾陆同居上品。(《续画品录》) 唐张怀瓘:姚最称:“虽云后生,殆亚前品。”未为知音之言。且张公思若湧泉,取资天造。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周材取之,今古独立。(《画断》) 唐张彦远: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历代名画记》) 宋陈师道:阎立本观张僧繇江陵画壁曰:“虚得名尔。”再往曰:“犹近代名手也。”三往于是寝食其下,数日而后去。夫阎以画名一代,其于张,高下间耳,而不足以知之。世之人强其不能而论能者之得失,不亦疏乎?(《后山谈丛》) 明徐沁:龙之为物,灵奇变化,张僧繇画成点睛,会当飞去,固不可杂于凡类。(《明画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