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享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萤火小虫829 2015-10-14

一个人成功与否,要看他业余时间在做什么,他有没有阅读的习惯,有没有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何谓“读书人”?民国时期杨玉清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说:“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不是读书人。”

如此看来, 只有喜欢读书,并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先生说得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不是读者的作家,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作为作家的资格。”

事实上,凡是大学问家、大学者无不爱书如命。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我和书》一文中所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他本人爱书如命的程度,“就如人每天必须吃饭一样。”

据许广平在《鲁迅手迹和藏书经过》一文中回忆:“鲁迅生平酷爱书籍,甚于一切身外之物。”

著名女作家张海迪更是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她有一个书架,书架上排满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在她成为中国的保尔,成为一名作家,享受许许多多的赞誉后,她深有感触地说: “离开了书,我无法生活,书给了我力量。”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读书人”,但如果你不读书,你就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用80后作家兼时评人周小平的话说,“如果你不读书,没有人能帮得了你”。

所以,周小平不爱看电视,每天下班后,如果没有应酬,吃完晚饭,他就会用三个小时来读书。当“读到作者精彩的观点”时,他就在备忘便签上写下自己的见解、体会,或在书旁圈点评注。

其实,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不同年龄的人,读书的心境也不相同。

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从“窥”“望”和“玩”三字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读书态度与读书心境。

再说,不同年龄的人读的书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人年轻的时候,为了获取知识,要读“有用”的书;但随着人年华渐长,为生命的感受,为内心的积淀,要多读一些“无用”的书。

巴金先生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里面有丰富的文学宝藏,它使我们变得更善良、更高尚、更有价值,文学的作用就使人变得更好。”巴金先生谈到了文学的作用,其实也在谈读书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周有光先生回忆青年时代与爱因斯坦的会见,说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对他很有启发。他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据计算,一个人到60岁,除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并不很多,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

由此看来,一个人成功与否,要看他业余时间在做什么,他有没有阅读的习惯,有没有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在开始工作时,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若干年以后业务上就拉开了距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落后者在业余时间没有认真读书学习。

不仅如此,读书人和不读书之人的气质也是不一样的。

曾国藩家书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这话说得真好!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

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滋养人们美好心灵的必由之路。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却让别人“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由此让我想到,作为北大学生的冯友兰,第一次去办公室拜会校长蔡元培,回来用“光华霁月”来形容当时在场的感受,那是一个浑身充满光辉的人物,由于这个人的存在,整个办公室都被照亮了。

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就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

因此,我们要牢记郑逸梅先生在《幽梦新影》中所指出的:“不读书,不看云,不焚香,不写字,则雅趣自消,俗尘自长。” 因为,只有书香的熏陶、文化的涵养,才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