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上梁”、“上椽”。莆仙人称“埋楼古”、“架七头松”,厦门称“架中节”。上梁是民间建房过程中的重头戏,俗话说:“一家不可无主,一屋不可无梁”。因此,各地上梁总是典盛礼隆。 在农村,盖新屋的农民待屋架“起拼”后,便要择吉日(一般为单数日)进山选定做大梁的树木。伐梁木也有讲究。在南平,要伐上部开叉的大树为梁,砍树时,不能让其直接着地,要在地上铺好树叶再让树落下。连城人砍梁树,一定要屋主亲自出山,所砍梁树要两树择一,砍下时用其他小树垫好,不让直接倒地;永定人用石子垫在树下。大田人所伐梁木旁边要有小树,表示主人会有后代。长汀人以偷伐而来的梁木为吉。梁木砍下后,去掉杂枝,便可抬回。连城习俗由12人合力抬回,每人需缚一条5尺长的大红带。南平人用红纸包裹大树干,用绳扎好,再由8名大汉不停歇地抬回。建瓯等地在所伐梁木上盖上红毯,由6人鸣炮抬回,俗称“迎梁”,抬梁者可受东家红包。 梁木抬回后仍不能落地,或以绳子吊起,或将梁木搭在“马”(用木头交叉成的支架)上,以待上梁时用。这期间,禁止孩童跨坐梁上,尤忌妇女从梁上跨过。为避晦气,有人在梁上贴“八卦”图,祭洒鸡血。 上梁前,照例要行祭拜之礼。所祭主神仍为“鲁班先师”和“杨公先师”。古田人拜鲁班时,设案求安,要作六角大木棰(俗称发锤),用锤击大梁头,以避邪。霞浦习俗,行“谢鲁班”礼时,备笔、墨、纸、砚与琴线祭鲁班,另备伞、鞋、粉、头梳、针线、镜等祭鲁班之妻“贤女”(传说建房所用柱石是贤女发明)。此外,还要备“斗灯”(木斗装谷,用红纸半围其上,内竖一镜一剪,点上香烛,供些避邪的银纸)及猪头等。闽东畲族的祭礼与之相近。通常是5样菜,5样果;鱼、猪头、酒、笔、墨、砚、伞、五色线、胭脂、“米筛镜”(即“斗灯”)、香烛、元宝等,还要燃鞭炮。祭毕,把猪头、一块红布、一把雨伞等祭品送给木匠。 上梁的时辰,各地不一,多是在半夜或黎明前,以“日出卯时”为佳,迷信者耽心白天人杂,若撞上孕妇或戴孝者易犯“冲”,甚为不利;且白天人多嘴杂,看热闹者难免说些不吉利话,故选夜里人少可避“冲”。也有选“正晌午时”的。罗源人多选在正午12时;福州近海地区以海潮涨满时为吉。上梁时辰既定,东家遍告亲友。到时亲朋均会来帮,并带来贺礼。长乐等地称贺礼为“祭庐包”,有肉、面、烛、炮、毛毯等,至亲者还要送红彩绸一条,俗谓“挂红”,另有粽母、粽子、小篮子、灯笼之类。 版权所有@方志馆网 临上梁时,要在梁、檩上贴横批、竖联,用红纸写上“龙甲科凤”、“吉星高照”、“上梁大吉”、“紫微驾到”、“万年宝盖”等吉语。并高悬灯笼(上书“百子百孙”等),点香烛,鸣炮“百响”。一些地方还杀猪宰鸡,俗称“打花”、“公鸡剖红”;闽西一带称之为“出杀”或“出煞”,目的是驱晦镇邪。旧时,长汀人“出煞”,请风水先生、木匠、石匠参加,3人共说“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年通月利,时候正当”;夜里以“三牲”(鸡、兔、猪)之血打花,从屋里滴到屋外,由石匠诵道:“荷叶(先师)出杀身,左手拿公鸡,右手执宝刀,此鸡不是会犯鸡。王母仙娘,待我压杀鸡,逢山山要过,逢水水漂流。此刀不是会犯刀,荷叶仙师使宝刀,天杀打到天上去,地杀打在地中藏。年杀归年位,日杀归日方,日杀时杀,一百二十四位神仙恶杀,这只雄花朱顶当”。出煞时须保持肃静,不出声,不鸣炮。 上梁时,顶梁两端分别由泥瓦工或木工各掌一头抬起,用绳索或红蓝布做的“背带”将其吊起,放到顶梁上(多从檐前扶梯处缓缓送上)。有些房主还选生肖较好(如属龙、属虎)的抬梁;尤溪、大田县由母舅及德高望重、子孙昌盛的长者扶梁。上梁时,顶梁中间要披块红布或贴红纸(莆田俗谓“贴春”或“绑红肚”),悬一袋五谷种子,象征庄稼丰收。红布两边一对纸灯笼象征出人丁。整个大梁披红挂彩,装扮一新。 方志馆网 民间有“压梁”习俗。压梁多用亲友送来的谷子(装入布袋)和红布,写上“紫微銮驾”等字,压在梁上。宁德一带压梁谷由外甥或小舅子送来,上梁后3日取下,屋主还谷或给谷钱。各地压梁方法各异。连城常在鸡血溅滴的梁上粘上12个铜钱,中间一个较大(现一般用硬币代替)。梁两端挂粽子、香、金银环(用竹蔑作骨架,包上金银钱)。大田人喜在大梁两端压上共计18元8角8分的硬币,分成4叠,名为“镇钱”(意“挣钱”,因“八”与“发”谐音)。建瓯习俗,梁上放置麻、豆、谷、麦、明钱等“七宝”,中央贴“八卦图”,两端悬粽、红酒、谷子、银钱等压梁。 当屋梁两端放正,锤入榫钉后,还要行“抛梁”仪礼,即从梁架上抛撒食物。闽北一带多撒丢粽子、包子、爆米花、糖果、花生之类,建瓯人谓之为“新厝开花”,“大吉大发”。福州地区由房主扔下水果糖、米粿、甜包等;莆仙人则把花生(象征出人丁)、龙眼丁(象征子孙当官)、红枣(象征“越过越红火”)及硬币撒下。惠安人则只撒花生,俗云“撒花生,大出丁”。“抛梁”时,围观的孩童蜂拥而上,一边抢拾食物,一边嬉戏,热闹异常。 福建民间上梁礼中最有趣的当属“喊梁”。喊梁也称“呼龙”(民间传说梁为“龙”的化身,故喊梁也作“呼龙”),即说吉利话;上梁时由工匠喊梁。上面由有声望的师傅喊吉语,下面众工匠齐声应答。闽西人称为“呼梁出煞”。连城一带“呼龙”时,由木工一手执剑,一手执雄鸡,一边挥剑,一边呼喊咒语或吉语,下面的主人作答。如上呼“要财吗?”“要喜吗?”下答“要”。一呼一诺,很有情趣。主人还要在下面猛放鞭炮,邻里也相应放鞭炮,俗称“接龙”。主人见状,鞭炮燃放更炽,以免“龙”被四邻接走。龙海一带东家要坚持放到最后一炮,名曰“抢财”,为了“抢财”有时从半夜起梁一直鸣炮至天明。 方志馆网 除呼龙外,上梁时各地还有诵赞词、唱喜歌的习惯。此俗古已有之。据《崇安县新志》载:“宋时上梁,多为文祝之。文用骈语,寓颂祷之意。附之以诗,分上、下、东、西、南、北六章,每章冠以儿、郎、伟三字。近日均由木匠用成语致祝,无自撰者。”(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礼俗》)当地木匠的上梁诗道:“坐北朝南一座屋,门前赚得万斤粮……”。如今上梁祝词的内容仍与“福、禄、财”等有关。建宁上梁词曰:“今日上梁大吉昌,五谷丰登财丁旺,春安夏泰永绸缪,万代兴隆富贵长”。尤溪上梁吉语称:“吉日上梁,长发其祥,年年余庆,代代隆昌”。长汀一带由石匠诵词,高声道:“梁头发的千年富,梁尾发的万年长。借问行东,要富要贵:一要大丁发万口,二要五谷丰登,三要百生结千生,四要皇皇发福,五要五谷丰登,六要六畜兴旺,七要牛马满山藏,八要荣华多富贵,九要九子状元郎,十要福禄寿延长。荷叶、鲁班、杨公祝庆后,财丁兴旺万年长”。其他如邵武工匠吟南宋李纲“上梁文”;福鼎木工念祖传“鲁班经”,也都脍炙人口,在诸多吉词、歌谣中,最富特色的是福州地区流传的一组上梁歌。兹录于下: 抛梁歌 花梁建造有心机,雕刻玲珑手艺奇, 号为丹桂厅堂梁,子孙代代步王基, 满载苍松山上栽,今朝移作栋梁柱, 他年贵子齐锦绣,定中魁元伴帝亲, 今朝喜遇紫微星,又值天恩天吉星, 太阳拱照增福寿,吉祥如意乐长春。 发锤歌(打尖) 手捧尖齿在高堂,鲁班台下串扇桁。 吉日良辰当发齿,锤开齿发福寿辰。 一声锤响透天庭,二声锤响保安宁, 三声锤响生贵子,四声锤响福寿齐。 今日发锤正当时,鲁班先师叫我来, 金锤打山山存案,银锤打水水成冰, 铜锤打龙龙滚水,铁锤打虎虎过山, 鲁班赐我雄锤打,打去凶神来吉神。 安梁歌 吉日良辰安栋梁,手提栋梁发丁祥, 此梁乃是深山出,沐浴雨露共太阳。 经过良工山崖造,献给您厝做栋梁, 先安梁头添财宝,后安梁尾纳千祥。 整个上梁过程,歌吟不绝于耳,由“扶苏”(大师傅)主唱,众杂工分列两旁随唱。围观者在一旁喝彩。 方志馆网 安梁毕,要行祭礼。福州人除祭土地公外,还要祭“公婆妈”(祖宗),主祭为房主。祭时点香烛,供祭品4碗,有的还要将大梁突出的多余部分锯下作祭品。闽东畲族上梁后要祭“喜鸡”,祭礼为公鸡、猪肉和5菜5果。 祭毕,上梁仪式方告结束,这时房主要给上梁师傅红包(福州一带红包数额尾数讲究“三”,如23元,5元3角等)。畲族人上梁后,亲戚要送50至60斤稻谷,红布1尺,对联1幅。稻谷是专送给“搭梁”的。待檩条上墙头,椽子钉好后,瓦片铺上屋顶,便要请喝“上梁酒”。上梁酒闽清人称“做福”,泰宁人称“吃扶棚糕”;沙县一带请工匠、帮工叫“吃粑”,亲友送烛、炮、贺联、贺屏、碗、碟、汤匙、杯、米冻、豆腐等贺礼,然后正式上菜。各地喝上梁酒,饮者均要尽兴。 上梁时民间禁忌颇多。福州一带,上梁日忌穿白衣,俗信此时穿白会变白虎。谚云:“白虎、白虎,声声叫苦”,谓日后会遭不幸。同安等地,架梁时忌坐月的妇女和丧家在旁观看,属虎、属猴者也禁观看。宁德一带,做栋梁时,忌将梁木指向邻居的中庭,恐有与人作对之意。如上梁之屋与邻居对门,要用镜子、杉木枝、鱼网、经书、米筛等挂在大门口,并将一个空胎陶狮压在屋顶,以避邪。在福鼎,师傅未吟吉词时,房主要不停地往上梁师傅嘴中塞糖果、糕饼或敬烟,以防工匠因招待不周而念咒语、做邪术。再者,师傅嘴里塞满东西,就不得不说:“行了,行了”、“好了,好了”之类吉语,让主人感到满意。大田等地区,迷信者因建房逢“不利”年份,上梁时,要由木匠“封梁”(即在梁上垫一块薄木片)。“封梁”不影响建房,房建好后,过年时不贴对联,春节也不放鞭炮。值“利年”,才重新请木匠“开梁”,并取出小木片。是年春节便可在新居门上贴对联,还可鸣炮示贺。 近年,上梁时繁复的礼仪和禁忌虽仍在部分地区流行,但大多数为例行俗规,真正笃信者并不多。在一些地方,建房材料改为石料、水泥、钢筋混凝土为主,上梁礼仪趋简化。有的只在房屋轮廊形成时,在屋顶留一处,放置“大梁”,择时铺上水泥即可,也有的以屋顶“上石板”替代上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