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平江路上的17座古桥 ...

 青梅煮茶 2015-10-18

 


平江路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活力。


2009年,苏州平江路当选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它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黄山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青岛八大关、青州昭德古街、海口骑楼老街、拉萨八廓街9条历史文化名街共同当选。


平江路从绘制于1229年、我国最早的城市测绘图宋代碑刻《平江图》(现存苏州文庙)与明末《苏州府城市水道总图》,均可以看出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





平江历史街区的主河道是依傍平江路西侧纵贯南北的城内第四直河(北段又称平江河),河上自干将路至白塔东路现有思婆桥、寿安桥、雪糕桥、积庆桥(胜利桥)、苏军桥(青石桥)、众安桥(大新桥)、通利桥、胡相思桥等8座东西向桥梁。


在现存横向支河悬桥巷河上有郭家桥、顾家桥,新桥巷河上有小新桥、通济桥,柳枝巷河上有朱马交桥、新桥里桥、南开明桥,胡厢使巷河上有唐家桥、中家桥、北开明桥,共有南北向桥梁10座。


平江历史街区共有桥17座:


1.苑桥:


位于平江路南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城坊考》著录:苑桥《吴郡图经续记》:“苑桥、定跨桥,故传为阖闾苑囿游憩之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1964年改建,原为石拱桥,1981年修建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梁桥。



2、思婆桥:


思婆桥因唐代古刹而得名。从南面数起横跨城内第四直河平江河段的第一座东西向古桥思婆桥,是座单跨石梁桥,始建年代不详,在宋《平江图》上,名为寺东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又转化的,据说因资寿寺是所尼姑寺院,而俗称尼姑为师婆所致。



由于历史悠久和多次重修。尤其是主要结构桥台排柱和两头雕有灵芝、宝莲的长系石都是武康石,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迄今已有七八百年。


从苑桥步行124步便到思婆桥(《平江图》上称寺车桥)。过桥即到建新巷,一条很窄的小巷子。除了人和自行车可以通行外,其它车辆是无法过得去。


3.寿安桥:


由思婆桥北行三四十米,又有一座古桥横卧平江河上,名为寿安桥。寿安桥也是单跨石梁桥,在宋《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因其位于资寿寺之后。清初称资福桥,同治时改名寿安桥。1960年、1985年重修。桥面由六条石梁并列而成,南侧边梁及北侧第二根梁为武康石梁,其余四条花岗石梁由于年代或产地不同,也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东西桥台排柱各由五条武康石组成,镌有“癸亥”、“拾两”等捐银题字。可见此桥主体也是宋代建构。其石梁保存明代以前古制,略有拱势。该桥东北一棵老树干粗叶茂,与古桥、老屋、石栏、水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4、雪糕桥:


《平江图》上雪糕桥位于萧家巷东端平江河。桥面以五条花岗石梁并列,长系石上留有搁置托木的凹槽。桥台以四根条石组成排柱,青石与花岗石混杂。相传古有张孝子居萧家巷,家贫断粮,无奈抟雪为糕奉亲,传为美谈。孝子故世后,里人为其就地殓葬,并在墓旁设祠致祭,又将巷东小桥取名雪糕桥以示纪念。此桥曾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1985年重修。桥上原先建有观音堂,这种组合俗称“桥驮庙”。原观音堂早在五十年前拆去,为恢复“飞阁跨通波”的美景,现已重建。



5.积庆桥:


位于大儒巷东端,跨平江 河。桥名与宋《平江图》一致,俗称吉庆桥。《宋平江城坊考》: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康熙《志》:[雪糕桥北]。民国29年(1940)《吴县城厢图》仍载为吉庆桥。原系石拱桥,197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水泥平桥,并改名胜利桥,1999年《平江区区域图》载:胜利桥。宽 7.1米,长6.9米,单孔,跨度5.28米。



6、青石桥:


《平江图》上雪糕桥位于萧家巷东端平江河。桥面以五条花岗石梁并列,长系石上留有搁置托木的凹槽。桥台以四根条石组成排柱,青石与花岗石混杂。相传古有张孝子居萧家巷,家贫断粮,无奈抟雪为糕奉亲,传为美谈。孝子故世后,里人为其就地殓葬,并在墓旁设祠致祭,又将巷东小桥取名雪糕桥以示纪念。此桥曾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1985年重修。桥上原先建有观音堂,这种组合俗称“桥驮庙”。原观音堂早在五十年前拆去,为恢复“飞阁跨通波”的美景,现已重建。




位于南石子街东端,众安桥南。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为苏军桥。清代名众善桥,又名苏锦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因青石桥于民国十年(1921)拆除,条石用于苏军桥,故俗又称苏军桥为青石桥。原为石拱桥,1960、1980、1991年三次重修为石平桥。1999年平江区区域图仍载名苏军桥。2003年平江路改造工程,重建为石拱桥,桥名复称“青石桥”。


7、众安桥:


位于悬桥巷东端,石平桥。宋《平江图》著录。《宋平江城坊考》:众安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案:此即通利桥洞中石刻所称之星桥。今讹“大新桥”。清代重修,又名大新桥。1983年改建拓宽,宽 6米,长7.6米。



8、新桥:


再往北百余米,平江路上与平江河并行的石梁小桥名小新桥,与其西悬桥巷东端跨平江河俗呼大新桥的众安桥呈犄角之势,形成“双桥”格局,亦即 “三步两桥”。小新桥又名新桥,宋《平江图》上称北张家桥,清同治《苏州府志》则称新桥。1918年、1984年重修。



过小新桥北行百余米,又可看到位于录葭巷东端横卧平江河的通利桥与平江路上跨平江河支流柳枝河的朱马交桥相衔而成的“双桥”景观。宋《平江图》单跨石梁的通利桥,曾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和1984年重修。桥身主要以花岗石构筑。


9、朱马交桥:


朱马交桥旧名朱马茭桥。俗呼朱马高桥,位于大柳枝巷西端,跨第四直河。传说春秋时初建,南宋淳厚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更名朱马高桥。1982年、2003年又修。现为花岗石梁桥,桥面以六条石梁并列而成。



据传说,宋高宗(康王)曾6次驻跸平江,一度准备在平江建都。钱彩《说岳全传》28、29回,写到岳飞多次在太湖剿匪(镇压农民起义)后奉诏回京,走到平江府马交桥附近,遇到皇帝派来的钦差,叫岳飞下马跪接圣旨,捉拿回临安。岳飞有两名贴身侍卫,一张保,号称马前张保,一王横,号称马后王横。当时王横从马后走上前去阻止,却被钦差喝令乱刀斩于桥上,血溅平江河边的石头。后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苏州百姓思念忠臣,来到马交桥,想起当日岳飞曾在这里经过,发现那石上的斑斑血迹,依然还在,就将此石块珍藏了起来。


10、通利桥:


位于菉葭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宋《平江图》著录。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今为条石平桥。宽3.4米,长5.7米。


11、唐家桥:


胡相思桥东侧,跨胡厢使河,为条石平桥。宋《平江图》著录。《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康熙《志》:“胡厢使桥东侧。”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1984年12月修复,宽 3.3米,长4.4米。



12、胡厢使桥:


位于曹胡徐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著录。《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康熙《志》:“通利桥北”。《吴门表隐》载,胡厢使桥南有古太尉堂(即二郎庙,又名园通院。),明弘治时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江西吉安僧德士,字静兰重修。宣统《吴县志稿》:「清源妙道真君庙,在平江路胡厢使桥南,名古太尉堂。」注云:“俗云灌口二郎神庙,亦曰杨山太尉堂。”



平江河与胡厢使河交汇处的唐家桥与跨平江河的胡厢使桥联袂而筑,组成一对“双桥”。与蜚声中外的周庄“双桥”有异曲同功之妙。但始建年代却要早四百年以上。胡厢使桥是平江历史街区仅有的一座拱式古石桥。也是苏州古城内现存的七座古石拱桥之一。宋《平江图》称胡厢使桥,后讹为现在名称。


13、保吉利桥:


位于平江路与白塔东路交汇处,庆林桥南,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称“打急路桥”,清代更名。民国《吴县志》载:“打急路桥,今名保吉利桥,在胡厢使桥北。清嘉庆九年(1804)修。”《吴门表隐》载:“保吉利桥石幢上镌佛像,中刻七如来圣号。有座,甚古,中多经痕,唐时旧物”。1954年重建,加花岗石雕花栏杆。1983年加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宽 14.4米,长9米。


14、庆林桥:


位于狮林寺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名庆历桥,清代更名。《宋平江城坊考》著录。康熙《志》:“打急路桥北”。民国《吴县志》载:“庆历桥,在打急路桥北。”1985年10月修复石平桥,花岗石栏杆,桥宽2.75米,长4.2米。



15、奚家桥:


位于麒麟巷河西口,跨麒麟巷河。宋《平江图》著录。《宋平江城坊考》载:奚家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康熙《志》:「庆历桥东侧。」今名大罗家桥。《吴门表隐》:“宋善士奚仁三世居。曾孙慤,明初登榜。”案:建炎难,蔡隆兴倡义掩埋国殇骸骨或作奚公、奚婆,疑此即其所居。原为条石平桥,1983年12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 3.9米,长4.25米。石栏杆高0。5米。



16、潘家桥:


位于潘儒巷东端,跨平江河。民国《吴县志》载:“通济桥,俗名新造桥,在奚家桥北,明万历年间修。”1981年定今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1984年重修。为石级单孔拱桥,宽2.7米,长16.3米,花岗石栏杆,东西踏步17级。



17、华阳桥:


位于平江路北端,横跨北街河。宋《平江图》著录。《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康熙《志》:「通济桥北。」宣统《吴县志稿》:「刑部尚书韩崶宅,在北街华阳桥畔,绘《华阳新筑图》,中有种梅书屋,极轩敞。」石《志?金石门》「华阳桥桥洞题记,庆元四年(1198)九月建。」《吴门表隐》:「华阳桥洞碑,有「「圣宋庆元四年(1198)戊午九月十三日戊申,鼎新重建华阳桥」」,正书,二十二字。」



又载有华阳桥人张文奎,事母至孝,割股疗母病。民国《吴县志》载:华阳桥,在通济桥北,宋庆元四年(1198)重建。桥于1983年重建,1991年又进行改建。砖砌水泥栏杆高 0.8米,桥南堍有条石栏杆,为条石平桥。1999年12月建华阳花苑时该桥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栏杆,桥宽5米,长7.6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